如火是火 北国的树林
卸水泥的民工
关注数: 377 粉丝数: 285 发帖数: 15,458 关注贴吧数: 128
也谈龙树菩萨的无分别不妨分别。 日常生活里你无时无刻不在分别中。不然你怎么应对。怎么生活? 我还是觉那个例子 骑单车。 其实你时时刻刻都处在平衡变化当中,也就是说你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分别当中,但是很奇怪。你手握车把时。哪里能看得见自己分分秒秒刹那刹那间关于平衡法的应对变换呢!! 你的心实际上这个时候是无分别的! 你的念头里是没有一点平衡法存在的! 这其实就是华严金狮子章里所说的。一切有为之法更不待坏本来寂灭! 实际上你手握车把的那一刻已经“离诸取舍。即于此路流入娑婆若海。故名为道。” 什么叫做所有颠倒 原无有实? 你用平时学习的的平衡理论法去干预手中车把。 我保证你没两下就摔倒了。那个平衡法刹那的变化比闪电都要快!你用逻辑思辨能应对得了吗!? 其实你的脑袋在分分秒秒刹那刹那间都在分别变化! 你既看不到心的变化 也看不到平衡法的变化 你平时理解的平衡法是颠倒实法 需要把他转化成真实虚法 有一天你突然明白会骑车了—— 瞬间就成了“即了无始以来所有颠倒原无有实。名之为觉。究竟具一切种智。名成菩提!” 这就是 无我 不分别 不见法法自灭 这就是龙树菩萨的第一义空无自性! 这时我再问一个问题。当你会骑车的刹那 觉在哪里呢? 慧在那里呢?
抬杠,你们真的会吗? 你不会! 你说无我有两种。一是取无我。二是破我不取无我。 请问破我你如何破? 无论你是取无我还是不取无我。你都在欲界罗辑思维层面翻跟斗!那么你的那个破我又有什么高明之处呢! 在欲界思维这个层面上。无论你取无我还是不取无我。本质上不过是把一个东西从左边移到右面而已! 那么你的所谓先说无我是边。后说无我是中道。那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那么我们再说实相印是了义还是不了义。那不是欲界能解决的事儿那需要欲界色界无色界层面共同努力去解决的! 具体在每个念头上。 每个欲界念头都具有色界无色界的潜质。我们只有激活念头里面的潜质才可以于刹那了义! 禅宗用举疑树疑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让 疑问自己来回答自己! 惠能一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明白了。 他一起疑瞬间会了。 剩下我们没有那么利的根性。 沩山说三十年落地成金。我们要追逐疑问很多年才有可能由于某个契机突然明白那个一直都不明白的疑问! 为啥你会突然明白?因为色界慧。无色界无慧。刹那遮住了你平时的万千想法。你立刻马上明白了! 这就是具体疑问刹那自解的无念状态——明白了。 这就是实相了义之果——如是知。 而慧体之不动不用不生不灭义在这个刹那已经寂灭了! 这不是你作念舍去的! 突然明白的刹那—— 你并没有作念舍去慧体第一义! 这就是中道。 中道并不是你舍去无我! 在这个刹那你并没有舍弃无我! 因为这个刹那你压根就没有无我这个想法! 所以马祖说。即此不透者便是。
开悟后,面对死亡会不会有恐惧 有! 开悟后。面对他人谩骂诋毁嘲笑会不会有愤怒。无名火升起? 有! 开悟后会不会有色心升腾? 有! 大家肯定会一片哗然哂笑。那你开了个什么悟? 心经里不是明明写着——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吗? 你在禅定三昧中会有无有恐怖的感受。出了禅定还是会有恐怖的。 禅定不等于开悟。 开悟是灭定! 无想定和灭尽定是有细微差别的。 可一旦你住无想那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开悟。可以明确的告诉你。 贪嗔痴都在。 业识都在。 只不过业识之根已经松动。顿悟刹那的作用就是 刹那慧——无用不动。 但是顿悟刹那你一定不会生不生不灭心! 你的第一义空理念一定会自动寂灭。 你和平常人没有区别。 区别在哪里呢? 向上一路! 他的关键在于—— 会在业识升起的刹那来自动转化。 因为你的尘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很多人对于无余涅槃并没有根本性认识。 无余涅槃 实际上是对于慧体的任何认识都没有! 这就是为什么禅宗顿悟只说—— 只这是! 为什么禅宗特别欢迎推崇悟前不看书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他心里根本就没有那些第一义不动不用的想法。比如惠能一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明白了。 所以惠能说 何期自性! 只有这样本来就很纯粹慧体, 就是尘根脱落的慧体 根本就没有不动不用不生观念的慧体。 才会一听无所住就懂! 才会在贪嗔痴启动刹那产生自己的真正慧体—— 不动 不用 不生 这就是顿悟的实际用处。 这个认识小乘和大乘并没有啥根本区别! 为啥悟后反而要经常来读经读论? 这就是检验你能不能做到现场自动把疑问转化成明白疑问。所谓一看就懂。这就是所谓即因即果。 说到这里很多人骂我看小乘经论。很多人嘲笑我论有啥可看的。 我就是要检验自己 能不能做到华严金狮子章里面所说的一乘圆教—— 一切即一 皆同无性 一即一切 因果历然 所以悟后起修更加曲折漫长。甚至经常会有退转。
慧本持第一义 顿悟灭第一义 如果认为保任是用观念——你所谓看书所得之正见来端正自己那就完全错了。 用观念来端正自己的念头。那么我可以明确的肯定肯定——在执念业识升起的刹那你根本就看不到。或者根本就觉察不到!因为你的尘根没有脱落。 顿悟者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顿悟者其实业识脾气都在。并不因为顿悟后会消失。 顿悟。你的尘根脱落了。念头一动慧会自动去遮住法。所谓遮住法其实就是会转化或者说灭却你的心理变化—— 表现在调整念头上。你的执念你的脾气还是会动!一动你就知道了。一动你可以看到执念升起刹那自动坍塌。不往前延伸。哪怕是极小极快如闪电般的生灭变化! 你也能看到! 但这个所谓的观察并不影响你正在做其他的事儿。这个小于毫秒级微妙变化并不会影响你正在进行的手头工作。 这就是顿悟后为啥你的念头不会落在常乐我净这个观念上。因为慧会遮住执念中的一切有为法。所谓离一切染。 华严金狮子章所谓——谓见狮子之时即见一切有为之法更不待坏本来寂灭! 这就是说刹那间这个狮子——所谓的执念,处在无念状态—— 佛陀所谓。 如是知。 如是得。 正所谓 疑问落前千般解(一切有为法) 疑问得解只这是(如梦幻泡影) 有人一定会说真常唯心 不正是慧住常乐我净吗! 慧不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这不就是常吗! 现在你还认为如是知中有常乐我净吗! 现在你还认为如是得里有不生不灭吗! 那么为啥真常唯心论还是要提出 慧 常乐我净 为什么慧还是持第一义常乐我净呢? 慧行我不知! 我不知即万法本来寂灭! 持此邪见者 紧峭草鞋!
要勇于面对各种刁难。辱骂。诽谤。嘲讽。 我们学佛不是从法华华严书上学到了佛知见。 不是。 佛知见的显现是因为最终撬开你的本自具足的佛种子! 这根本就不是从外面学来的! 这是你本来就有的。所以龙树菩萨的第一义空无自性不是要你去做无自性。而是那个刹那你突然明白了你不用管他。他本来就是无自性的。你若还生了个无自性念那就是魔心。 这就是大毗婆沙论为啥说。空行相义不决定。为啥义不决定?空本来就具足不动不用不生义。何必要你来决定!以一切法有义故。空约他性故。有义故。不空约自性故。(顿悟刹那你没有第一义因为你就是第一义!所以无我无法。但是你心里绝没有无我无法念生起!)非我行相无不决定。(顿悟。你没不动不用不生第一义空性念头生起)以约自他俱无我故。 所以禅宗甚至说。三藏十二部皆是魔说。 顿悟不是让你信法华信华严信佛说。 是让你信自己! 非我行相无不决定(龙树说的第一义空无自性早就我扔了。那个“无”是个魔心邪见!所以这个非我行相自己决定自己做主!) 以约自他俱无我故!(这就是向上一路了) 所以放心。你尽管让他骂去得了。 尽管让他从法义道理。钱财。地位上纵心恶意的压制你嘲讽你好了。 因为这个刹那你很难不动摇的! 动摇的刹那你能觉察吗? 你能看到自己火起但又迅速自己坍塌了吗? 你能和旁观者一样不动声色的看到吗? 你做到了。 那就叫做我不行法法自行走 我没有不生不灭不动不用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自己在行走! 那才叫作修行。 你根本就没有警觉心 你看不到自己执念起 你做不到。气不打一处来。你拉黑他你非要用更高妙的理念来压制他。而他又回复不了你。你很痛快骂他他又回不了嘴。 那你和他有啥两样?
有人说菩萨以空对治我所。以法无对治我执。 这话听起来似乎无可非议。但是你看经论看佛经如果以菩萨所说为标准为根据那你根本就学不会佛法。为啥? 首先菩萨这两句我就不信 大毗婆沙论说—— 非我行相其义决定 空行相义不决定。 这两句前后思路大相径庭! 他说空是不生不动不用 他又说空没有不生不灭不动不用。 所以学佛千万不要以菩萨所说佛陀所说马首是瞻。那样就变成了以佛法观点作教条行逻辑推理。 既然这些基本观点都有值得大大怀疑。那这些推理演绎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佛 每一个观点都是大有疑头! 要让这些疑头自己跳出来自己解释自己 这才叫作根本佛法。 惠能一个不识字的为啥能捷足先登气死那些学富五车的佛法专家? 因为惠能一起疑他的里面立马就告诉他答案了。 这就是他从来没有看过涅槃经一听也能解释的根本原因。 因为他一叫里面就答应。那个答应的东西还是他的执念。并不是另外还有个什么东西。这个执念的本质就是不生不灭,但是惠能的念头里根本就没有,不存在这个本质。不存在这个不生不灭的观念。 所以 非我行相其义决定(惠能一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能明白!因为他脱落的尘根就是非我行相就是第一义,第一义一动。他就能立马明白!) 空行相义不决定(惠能心里根本就没有什么不生不灭观念——本来无一物) 法友。 你能达到 既不依住 亦不作无依住知解吗?!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