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匆匆 春去匆匆
最近突然想玩百度空间,欢迎加我空间好友,谢谢
关注数: 73 粉丝数: 951 发帖数: 16,129 关注贴吧数: 293
曹操的节俭清廉观 曹操算是东汉、三国时代的 “极品”: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和文学才能是极致的;其节俭,也是极致的。 很多人把曹操政治、军事和文学上的才能,与其生活上的节俭区别开来,其实不然,曹操的节俭,和其他才能是相通的。他的廉洁,促成其政治军事成就;他的政治军事生涯,养成其廉洁的品质。 节俭清廉: 家里用餐只有一道肉菜,不准熏香 在曹操的 《内诫令》里,有这么一条: “孤不好鲜饰严具。”大意是我不喜欢装饰华丽显眼的用具。例如行李箱,就用竹子为原料,用粗布缝里子,“以帛衣粗布做里”。曹操就是拎着这么口简陋的皮箱上前线的,而且这是他的常态, “此孤之平常所用也”。至于吃的,家里用餐也不过一道肉菜。甚至曹夫人卞氏请弟弟一家吃饭,连鱼和肉都没有。 东汉时期,人们喜欢熏香,例如曹操的谋士荀彧,人称“荀令香”,或称 “令君香”,说明这荀彧喜欢熏香。据 《襄阳记》记载,荀彧每坐一个地方,那地方就要香三天。荀彧是曹操的手下,经济条件不会比曹操好,都这么海量地熏香,说明曹操还是用得起的。谁知道曹操不好这口,在他的 《内诫令》里说: “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熏香。”曹操的闺女也很爱美,偏偏不能赶这个时髦,后来嫁给了汉献帝,因为是皇家规格,才终于熏上香了,曹操还引以为憾,说没法禁止嫁出去的女儿熏香, “恨不遂初禁”,恨不能执行当初的禁香令。 当然,曹操也有例外的时候,他允许为了去掉房间异味,适当地烧香。不过,这完全是从实用角度来熏香,迫不得已而为之。 曹操临终前还下令让家里的女人自食其力。
书法与乐趣 书法与乐趣   《世说新语》里有篇王子 猷夜访戴安道的故事。说在某个雪夜,王子 猷忽然想念戴安道,于是经一夜行船,来到戴安道的门前,却不见而返。问其原因,王子 猷回答:“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子 猷完全凭兴致行事,真是有些与众不同,甚至有些放诞不羁。 从某种意义上说,研习书法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精神状态。只为实现自我精神需要而亲近书法,何须生活在他人的“监视”之下?而无牵无挂、自由自在地走进书法,才是一种理想的方式。 古人读书有所感悟,忍不住了,只好著述。他们不是为著述而著述,不以“趋利”为目的。像龚自珍自嘲的“著书都为稻粱谋”,那是不得已而为之。许多古人也不为书法而书法,研习书法只不过是他们的一种生活状态,是想让日子过得更充实。欧阳修以平常之心看待书法,以为自己的书法不太好,“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他的目的很清楚,是怡悦身心,以研摹碑帖为乐,是一种轻松的艺术之旅。 以寻找乐趣的眼光来审视书法,才可以说书法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这种兼具手段与目的的书法,并非随时随地都能获得,也不是所有的书法人都能获得。但审美趣味的培养、精神探索的意义是不能忽略的。 “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适意是完全针对自己内心生活的。书法是为了让精神快乐,而不是为得失所牵绊。 王子 猷那样的境界,虽然不易达到,但我们可以“心向往之”,而且还是可以作出某些尝试。■易新生
书法艺术,文化比技法更重要 书法艺术,文化比技法更重要   对于书法是用生命的全部激情去拥抱它,还是用僵硬的技法去雕琢它,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道法自然”的书法家,后者是“循规蹈矩”的写字匠。 文是书法之魂。书法的核心在于对中国文化的把握之中。文是内容,书是形式。文是灵魂,书是形体。文是生命,书是躯壳。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什么叫文为书魂呢?第一,文包括诗、词、歌、赋,是书法艺术的基本的内容。不管是自己写的、别人写的书法,必须以文为载体。第二,文主宰着一幅书作的意境。书家立意,全从文中来。文不同,书亦不同。可以说,是文统领着笔墨,驱使着笔墨,构成一幅幅不同意境的佳作。苏轼的《梅花帖》,写到结尾,忽作狂草,那是奔放的诗句所决定的。 艺是书法之趣。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当然也须要技法的锤炼。但是这种技法是服从于书法内在美的外在形式。外在形式要有赏心悦目的审美情趣。因此历代书家都非常重视笔墨修养,也把笔墨技法的修炼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比如笔锋要藏而不露,落笔横行要“无往不复”,竖行要“无垂不缩”,古人称这种运笔方法为“一波三折”。这样写出的线条,才能沉着不浮,力透纸背。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有质有韵”,即高雅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有机结合,才能具有感人的力量。 总之,对书法品位起决定作用的是书法家全面深厚的文化素养。古人说:“书者,文之极也。 ”书家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学修养,才能“挥毫超拔”。对于当代的书法家来说,还要特别重视艺术传统的修养,就是通常说的“传统功力”。只有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才能使写出的书法具有魅力,否则就成了没有价值的笔墨游戏。 ■罗杨
婚庆习俗婚礼 婚庆习俗婚礼 择吉日而行   结婚证办好后,男女双方在法律上已经建立了合法的夫妻关系。然而在中国,这仅仅是结婚活动的第一步。按照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者一方,其父母应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称为“择吉”和“送日子”。 择吉一般请教星象学者或算命选择办理,也可以自己看《通书》(雅称“历书”、俗称“家家历”,传统称之为“皇历”)择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则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认为,只要“六合”相应,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 择日完毕,双方确定了结婚日期,就应该发出婚宴请柬,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 请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亲自送达亲友手中。亲友们接到赴喜宴的请柬后,除特殊情况可以只送礼不参加以外,一般都应登门道贺。道贺前,先要准备好礼物。礼物的多少视各人与主方关系的亲蔬、交谊的深浅、本人的经济条件而定。送男方的一般都付现金、用红纸打“包封”。包封签子上一般要写上一句表示祝贺的话。 包封里面装着现金,钞票要下面朝上,一张张叠好放齐。钞票最下层用红纸写上“ XXX贺”或“XXX、 XXX同贺”等字样,谓之“挂里”,便于账房登记。 送给女方的礼物多是实物,但也有用红包替代的,称之为“助嫁”。实物多是箱、柜、床、被、餐具、衣料之类。送女方的礼物往往是亲友们闻讯即主动送去,并不等请贴来了再送。因为女方父母要以送礼人的多少为据去决定“出嫁酒”的规模。
我的散文观 我的散文观 □余光中 知性与感性的把握与调配,也是散文的一大艺术。知性重客观,感性凭主观。知性重分析,感性凭直觉。知性要言之有物,持之成理,感性要言之有情,味之得境。散文佳作往往能兼容二者,而使之相得益彰。 诸葛亮的《出师表》本是公文,却写得真情流露;杜牧的《阿房宫赋》显为美文,却由感性转入知性,以史为戒,力贬奢华。而同一散文大家之作,知性与感性的比重也变化多姿。例如苏轼论人之作,《晁错论》绝少抒情,至于《范增论》《贾谊论》《留侯论》,则抒情一篇浓于一篇。《方山子传》又别开生面,把抒情寓于叙事而非议论。而《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等五记,却在抒情文中带出议论,其间情、理的比重各有不同,但知性与感情均有交汇。 所以太硬的散文,若急于说教或矜持,读来便索然无趣。而太软的散文,不是一味纵情,便是只解滥感,也令人厌烦。其实不少所谓“散文诗”或“美文”之类过分纯情、唯感,溺于甜腻的或是凄美的空洞情调,结果只怕是美到“媚而无骨”,雅到“俗不可耐”。这种阴柔的风气流行于我年轻时代的文坛,所以早年我致力散文,便是要一扫这股脂粉气。我认为散文可以提升到更崇高、更多元、更强烈的境地,在风格上不妨坚实如油画,遒劲如木刻,宏伟如建筑,而不应长久甘于一张素描、一幅水彩、一株盆栽。当时我向往的不是小品珍玩,而是韩潮苏海。我投入散文,是“为了崇拜一支充血的笔,一种雄厚如斧野犷如碑的风格。”
辟谷七天的真实体验 如下为峰哥真实感受与信奉。不妄言。 从表面上讲:不吃饭,只从水、空气、阳光里获得能量,就是辟谷。辟谷让消化和排毒系统休息,以自我修复。人体的自愈力是最聪明的修复力量。各人表现各异,比如胖人能瘦,瘦人能胖,排泄大量赃物。 如果就是坚持不吃饭、挨饿,会相当危险。一定需要老师护持。各种老师方法不一。我的老师是每日给针灸半小时。 人体有两套系统。不吃饭即关闭动物系统,而老师针灸就是帮助开启植物系统,从水气光中获得能量。会有人说荒谬。科学家不久前证明了一种脊椎动物斑点钝口螈能产生光合作用。其胚胎与光合作用藻类共生,细胞与藻类交换能量。相信人体的植物系统更加神秘和精巧。 辟谷头三天乏力,睡觉翻身都难,但说话无妨。之后就开始乏气,不想说话,勉强说也是出自胸口而不是丹田。但无论乏力和乏气,脑袋都清醒,甚至比平常更敏感。也许是身体的不适反而刺激了头脑。 认识到身体分三个层次:力/气/神。力是从腰里出来的,肾藏精的地方。气是丹田出的。神在脑袋里,也就是魂灵。 辟谷第三、四天最难受。老师说是由于处于动物向植物系统交接。第五天以后会好些。那几天喝水特别多,特别想晒太阳,尤其是用后背对着太阳,舒服。 身体表现为:口干舌苔重—内热外泛,发热并失眠—肝火外泛,后腰发紧—肾毒外泛,极度乏力—平日积聚的疲劳外泛。老师说这是身体本能的调理迹象。 虽然先是乏力、后才乏气。但到乏气之后非常不想说话,宁愿用手比、做动作,也不愿说话。动根指头、挥个手,也比说一声“是”更容易。感到乏气比乏力更要命。也许气才是最基本的能量。 于是能不说的都不说。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人的交流其实可以很简单,平常说了太多废话。 峰哥掉了十斤。之后一个月逐渐恢复。皮肤要比之前稍白,稍有光泽。尤其对肉类食物开始厌恶,难以下咽。对米面等五谷则喜欢,细嚼起来极有滋味。
凤凰重生 百度ting客户端消失重新启用千千静听 近日,百度ting首页客户端下载链接突然变为千千静听。之前一段时间,百度ting PC客户端持久没有更新,而千千静听则进行了多次小版本更新,优化了主界面并修复Bug。种种迹象也表明百度将重新启用千千静听。 自2006年千千静听被百度收购之后,曾经的桌面占有率第一的播放器软件就一直在走下坡路。随着酷狗、酷我等网络播放器的兴起,千千静听的市场份额达到最低谷,仅靠一部分忠实用户支撑局势。甚至有一段时间传出百度将要放弃千千静听的传闻。近日,百度ting首页客户端下载链接突然变为千千静听。可见: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ing.baidu.com%2F&urlrefer=cfe48c641bd7e1cf0ed04a5724e9fd17 曾经的百度ting PC版在公测了几个小版本之后正式退役,百度ting PC版客户端在上市以来一直不温不火,并没有得到广大网友的认同。之前一段时间也已经有千千静听整合入百度ting研发组的迹象:百度ting PC客户端持久没有更新,而千千静听则进行了多次小版本更新,优化了主界面并修复Bug。同时千千静听官网也将百度ting放在醒目位置。 可以预计近期千千静听将有一个大版本发布,深度整合百度ting的优秀正版音乐资源。这将对目前的音乐播放器市场有一个极大的冲击。老牌音乐播放器是否能重振江湖,我们拭目以待。
基山访古 位于鲁西北平原上的基山,在陵县境内,与临邑县交界,依山建有村庄,名子也叫基山。宽阔的新马颊河波光粼粼,在基山北麓蜿蜒而过…… ◎基山晴雪 据山东通志记载:“基山在县(德平县)西二十里,高五丈,周三百六十步,土山也,状如台基,故名,上有寺”。“基山晴雪”位列明代“平昌八景”之二。方志中有诗写道:“朝来晴雪满前溪,蹇骑冲寒过岭西。冻合玉楼愁白屋,光摇银海失青齐……”作为县域文化标识的基山,使当地有了历史光彩。 旧时,基山南坡上有砖砌的台阶,七十二级,据称这合于道家的符箓之数,攀登而上可镇治妖孽。山顶面积十亩有余,基山寺就坐落在这里,分南北两个院落,各有大殿偏房。进了山门,西南角是钟鼓楼,往北是前大殿,地势最高,供奉着女娲娘娘、碧霞元君、姜塬娘娘和尧、舜、禹以及关公等道家神仙,再北走就是后院,大殿中是佛菩萨的塑像。基山寺实为道家之所,人们习惯叫庙。前院立有两通石碑,其中有一块能返照出六里外糜镇广觉寺的古塔,人称“透灵碑”,很有名。 山上多处有洞,住着獾和狐狸,劈开荆棘,人也能钻进去。一早一晚,獾、狐狸在山坡上嬉戏,并不怕人。枸杞等药草满山皆是。苍松翠柏在冬天最显眼,过年造香去捡松塔儿,一抬头,猫头鹰正从树缝里盯着你。据说庙后一株古松树上,原来长着一棵灵芝,是打开东山坡上百宝洞的钥匙。后庄有一孝子得到仙人指路,黑夜里取了那仙草打开机关,进了洞,还没等看清宝贝就遇上看门狗扑过来,吓得他只在门后抓了把豆子跑出来,慌忙中丢了钥匙,从此再也没人能进入宝洞之中了。原来那豆子是金的,使这家人发了大财。前殿东面还有一株松树特别茂盛,经常看见有一条大蛇把尾巴盘在树干上,向下探出长长的身子去吸水喝。更奇妙的是,六月天人们在这棵树下乘凉,有时从枝叶间飘下青青的小雪花,让人置身清凉的世界。 基山北依古河流,东西南三面是沟壑洼地,发大水的时候,它就像矗立于海中的仙山。传说水涨山长,始终淹不了山脚下西南湾里的老道坟。《史记·封禅书》上说,古代东夷人有在水泽中的圜丘上祭祀的习俗,大概就是基山这个样子吧,僧道常驻山上。在传统文化中,山代表高,寓意道德高尚、跨越时空。古人还认为高地居住着神灵,是人、神沟通的地方。 山前是庙地,每年从正月十九开始这里赶七天庙会。基山村在历史上曾是德平县五个乡治所之一,辖一百五十村,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在宗教盛行时期,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御马乘车云集基山,人们顶礼膜拜、参禅问道、布施供养。新中国成立前寺庙里还住着道姑,每当信众们上香拜祭,她们静立一旁,击磬伴和,香烟袅袅,乐声悠悠……在山脚下仰望,笼罩着神秘色彩的道教圣地,应叹之巍然。 时过境迁。新中国成立初期庙没了,“大跃进”时石碑烧成石灰,大铁钟炼了钢。基山顶上种过地,建过学校,1980年后夷为平地。今天我们来瞻仰名胜古迹,基山已湮没在一片民居之下,只在北坡临水处还留有一段略高的断崖,可资考据。 忽然,崖壁上飞下一只翠鸟,眨眼间在水面上点了一下,那扩散开的轮轮涟漪,一直荡进人的心里…… ◎基山传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德平县志·祥异志》记载,曾经有一位异人在基山隐居,有神迹,“王半仙逸其名,幼学道术,操作无异常人,久之稍稍厌人事,隐于邑之基山,尝鼻息吹尘成穴,日中趺坐,顶露金光。有疾者聆其清谈,辄沉疴若失。若叩其术,但云吐纳采炼。虽有口诀,其实静能生悟,无他缪巧也。后不知所终。”《临邑文史资料》上说:“基山”一名是德平县志的改称,原名为“箕山”,“箕本星宿名,山仅土丘,上应星光云。” 1987年,在基山东偏南的于家村发现古墓,其中出土了一块《大隋逸士苟君之铭》碑,墓主是隋代一名隐居基山的将军,碑文中有“追巢许于箕山,蹑支佰于沧海”之语。在我国几处“箕山”中都有关于巢许的传说,虚实难分,苟君选此归隐,可见基山很早就闻名了。有《基山晴雪》诗写道:“莫是雪山炼真处,欲寻觉路问昙华。”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