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友正传 老时的游戏时间
关注数: 42 粉丝数: 170 发帖数: 7,308 关注贴吧数: 140
emp第一次油耗不理想 周六开了整整100公里,60公里用电,后面用油,一共用了2.8升油,算下来油耗超过7升了。这个油耗让我十分震惊,也对雷神混动的逻辑十分困惑。开了半个多月,对雷神混动特别是领克上的雷神混动十分不解。雷神混动的车我开过不只一台,星越的HEV,帝豪插混,都是雷神混动。领克这个难度太大了,首先是吉利的雷神车型都有瞬时电耗或者油耗,可以让你找到最经济都用车方式,领克车机什么都没有,而且车机逻辑是完全是垃圾,仪表上方有用电,能量回收,用油这三项显示,可是又不像传统的能量流。比如丰田混动,发动机启动不管是不是驱动车轮,都会显示出来,领克仪表上方那个是只显示驱动车轮,如果发动机启动不驱动车轮,那你只听发动机响,但是看不到显示,除非你切换仪表右边的显示才能看出来。看出来有什么用?没有瞬时油耗,你不了解这个发电时用了多大能量。这是显示方面的问题。再就是驱动方式逻辑问题,最大感觉是动力衔接差,3挡位发挥不出来,反而累赘。踩油门不走,要等下才反应过来。这个逻辑就是要判断用电还是油,发动机是不是参加这一类事。动力不跟脚。这是我开五年丰田混动从来没有过的,丰田动力弱可是和油车一样,动力不停顿,逻辑没问题。再就是47公里换挡顿挫都是正常了。特别想说一下,没电后发动机介入逻辑没达到效果。低速区间时,最好是增程模式,发动机别直接驱动车轮,要不然动力衔接差,发动机就低速发电,再用纯电开。现在是低速发电还要直驱,发动机显示油耗巨大。不知道这个动力怎么分配的。丰田混动是4千瓦发电,其他都驱动车轮。领克这个明显是出力过大。走走停停堵车没有发挥燃油效率高的优点,反而因为直驱更费油。听说新的OTA会增加增程模式,到时候我再试试。 在就是领克本身,已经不是影响力大的品牌了。连个合适的脚垫都买不到了。领克需要好好升级下驾驶的逻辑,提供瞬时电耗油耗这类显示,方便车主学习驾驶方式。百公里7.5个油实在是雷神混动的耻辱,吉利的耻辱。
01emp使用两天对混动的感受,长期更新 三缸雷神,作为一代产品起点不低。后面的也就是小修小补。比如换个四缸机,核心逻辑不会变。整体感觉太复杂,抓不住重点。中国消费者连丰田混动都不明白,你弄雷神这样的多档位更难理解。但是,雷神混动,长城的混动,这些都是底层技术过硬的混动。因为他们敢于上纯混动。这是对自己技术的自信。不需要大电池,就是实打实省油。但是在中国是不行的,纯混动,丰田极限压价。雷神混动做插电,电机马力不够强,加速性不如大电池加持的比亚迪。不过弄这么复杂,就是为了适应复杂工况的。为什么日产增程不如丰田混动省油?因为工况的变化全压给电池了,电池就是变速箱。日产已经作茧自缚,再挣扎也没用了。 这车买回来开了两天,感觉和以前的丰田混动区别很大,虽然都是复杂结构的混动系统,但是运行逻辑完全不同。 电池里的电量,这个逻辑和雷神混动差不多,雷神混动电池2度电,这个插混也是,17度电池里最后剩下2度电就启动成混动模式,2度电很多人可能觉得很少,但是想想丰田混动,1.3度电,而且用1度后就强制启动了,所以其实丰田用几百瓦电就实现了混动,还带着空调呢。那么,雷神混动也是这样,维持着2度电就差不多够了,正确的逻辑是这个2度电不是靠发动机发,而且尽量回收能量。这方面感觉雷神效率不高,最大回收力都没有什么拖拽感,不光弱于丰田,还弱于大众。再就是发动机启动转速的逻辑,个人感觉不理解,这个启动转速很高,虽然动静不大,但是我觉得没必要为了发电就这样启动,这更接近增程,丰田混动是电不够就发动机驱动车轮,同时有4千瓦能量发电。因为电池小,所以几百瓦电就够,这时车辆速度起来了,又有了可以回收能量的机会,这就是丰田混动的逻辑。雷神逻辑是不是效率更高,咱们后面慢慢体会。 充了两次电,推荐90,我直接100,电池不用也衰退,干嘛不趁着年轻时多干活?每次都是15度电多点就满了。这个充电开着车门就是3.6千瓦,锁车就是6.3,电线损耗10%,纯电开空调跑68公里。成本0.12。比丰田混动0.3左右好点有限。后面打算试试长途,一箱油850是我的目标。我家05的高速成绩是一箱油700多点,丰田混动一箱油950,这个雷神混动宣传850,我可以挑战。 以前关心油价,现在关心里程。都有操心事。再说说这车电耗,现在跑到19千瓦,感觉太高,我开大众id6都比这个低。而且明显和车重不匹配,都要慢慢研究。
《钟鼓楼》,真北京 很偶然的机会,钟鼓楼这个名子在我们脑海里闪过。这一次我没有像以前那样任由这一闪念的思维消逝,而是在网上找到了这个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八九十年代的电视剧很精炼,一部长篇小说改编可以提炼成短短的8集。这8集故事让我回味无穷,并且找到了一些三十多年前,我还在奶奶膝上时看过的这部电视剧的片段。 岁月的粘性 刘心武虽然不是北京生,但成长在北京,在北京经过了少年青年直到中年老年。他笔下的北京市井,完全没有道听途说,完全不需要添油加醋,平常的语气,爽快的文笔,有趣的比喻之下,那个只属于北京人的北京的故事便娓娓道来了。 我每次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看这部小说的时候,眼前就会浮现出自己的童年岁月。大树是遮天的,胡同里是破旧而充满树荫凉的,院门口的自行车,院子角落里的煤球或是蜂窝煤,院子中间一到冬天必定会上冻的水管子,夏天反着难闻气味的下水道口,被自建的小厨房挤成迷宫一般的大杂院。这就是北京人在整个八十年代之前的生活影像。这就是粘在每个人北京人记忆中的岁月的痕迹。 时代的经纬 那是一个破烂的时代,夏天房子漏水,冬天生炉子中煤气。那又是一个孕育着变革的年代,在传统的大锅饭还能吃着香的时候,有的人已经站在高处,看到了改革的春潮。《钟鼓楼》里的1982年,正好处在新旧时代的分界线上。从1982年往前看,是旧的,国家包办一切,计划经济,一个月四十块钱工资,一个月多少粮票。从1982年往后看,是新的,马上就会有更多的无业青年下海经商,当个体户,当倒爷。从邮票到汽油票,从手表到电视,从国库券到国家批文,凡是可以流通的,都会成为真正的商品,成为一种财富的再次分配。 财富,从来没有想80年代那样,暂时地代替地位,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让所有人跪倒在美元和人民币面前吧。 每个人的奋斗 以现代的眼光审视,朴实而有手艺的路喜纯,也许会成为最后一批以劳动至富的人。而消极的薛家老二,最后很可能当个小倒爷,在未来他所工作的商场倒闭后,自己租柜台卖东西。踏实的薛老大应该会像许多北京土著一样去开出租车,成为了一名向世界宣传北京传统和文化的“的哥”。那另外几个人呢,他们注定生活会更加丰富,有人则会更加艰难,这取决于他们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理智的面对社会的变化。 比如李凯,80年代是工人阶级最后的美好时光,90年代开始,下岗注定成为他们最大的担忧。李凯会下岗吗?小说里没有说他在哪个工厂,仅从他住在后海这边来看,工作单位不会太远,而后来的北京别说是三环内,连五环内都没有工厂了。以李凯的性格,他可以面对这种变化吗?到了90年代,他正好是40多岁,40多下岗的工人们,正是社会救助的4050人员。他在面对妻子时的心理会如何呢?有的人说他是注定要离婚的,这是时代造成的。但经过这个时代的我依然会认为,李凯还是有生活的希望的,这取决于他自己能否改变自己,是否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未来之路 荀磊是《钟鼓楼》里的完美人设,出自工人家,凭自己的努力进入主流社会,他是那个年代的“别人家的孩子”。他本来是有一条很成功的道路的,他只要沿着这条路低调的走下去,谁也伤不着他,谁也不会拿他怎么样。他可以在自己的大单位里当个中层领导,过上舒适的生活。不过,我觉得他很难接受这种平淡。因为他的青年时代,实在是太顺利了。就算他是优秀分子,这个世界也有充分的理由让你知道自己所处的阶层。他和同事冯婉姝,看似是神仙眷侣,一对璧人。但这并不能代表两个人已经越过了一切的束缚,甚至不用计较门当户对。我想,也许另一部电视剧《一年又一年》中的陈焕和林平平,就是荀磊未来婚姻的投影。同样是工人家出来的知识分子,论才学,论社会地位,大学教授陈焕是大大优于做外事工作的荀磊的。就算如此,面对着出国热潮,林平平不是一样和陈焕离婚了吗?小说里更加精致,更加思维开放的冯婉姝,在日后的岁月中,难道不会选择出国吗?难道出了国不会和荀磊离婚吗?要知道出国的人,百分之九十都离婚了。荀磊这一对会例外吗?究竟谁才是和荀磊最合适的人呢?是郭杏吗?杏儿在小说里的样子,更接近第一代农村的万元户的形象。敢干,肯干,敢于担当,更敢于到外面去闯,去见见世面。从杏儿怒怂冯婉姝的样子就能看出,这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反抗。只是这种反抗终将归于“井水不犯河水”。杏儿以后也许会成为一个企业家,成为一个商人,她会用钱的方式支持荀磊,可她心里很清楚自己和荀磊不是同路人。那么张秀藻会怎么样呢?其实小说里,她对于荀磊的爱慕是最单纯的,她和郭杏不同,她不是配不上荀磊。她只是因为凡事都有“先来后到”的顺序,错过了先机。可是年龄也正是她的某种优势,她比荀磊少3至4岁,只要她心里没有其他的人,她是可以等的。也许吧,不过刘心武先生并没有继续写《钟鼓楼》后面的故事。
想当年我也是垫底衰哥——第一届高职生的回忆 很久前听广播说有个片子叫《垫底辣妹》,后来在电影频道看了,昨天又看了一遍。感触很深。一个人,一生最宝贵的,不是某个成就,而是为一个目标无悔的付出。这样的经历,一生只有一次,也没有遗憾了。 我是中国第一届高职生。当年大学没有扩招,上高中后能考上大学的人只有三分之一,所以我和很多人一样用上高中的分上职高,选个好专业,想着以后能有个不错的工作。在我们前面也的确是这样的。可中国发展太快了。到了我们毕业的1999年,正经单位的起点学历都得是专科了。我们三个班,一共42个人没分出去,最后老师把我们这些人合并在一起说今年开始,高考扩招了。全北京职高给3000个名额。一共22个学校可以考,因为职高是有专业的,所以我只能报一个学校。后来知道当时报名人数是12000,四个人一个名额。报名时是四月,高考是七月。一共100天时间留给你改变命运。 我是那种要凭手艺吃饭的人,不是太敢混社会。只是觉得如果我没考上,那我的学生时代就完了,我就是社会青年了。我无法接受这种改变。于是就开始复习考试。职高是没什么文化课的。数学和外语基本上没有。我们第一年考试连书都没有,大家就买成人高考的书,后来慢慢学会了,就能做海淀区高考复习题了。有很多数学题都是我和老师在一起研究着做的。老师有一次给我家打电话,就为了告诉我一道题他终于会做了。 那是怎么样的100天?我从没有想过我考不上,我天天有很多问题问老师,唯一的一本大纲被我翻烂了,我用卷子纸订起来的草稿本,一共用了15斤,直到现在我都留着做纪念。 高考时我的考场是北京著名的“鸿志班”,是给穷人家孩子福利读书的,在考场上我遇到了很多初中的同学,大家分别三年,终于又相会在高考的考场上了。真是让人感慨。 1999年7月23日,高考出成绩。下午去学校取分数,我从早上就开始坐立不安。那天巨热,我骑着车从二环路走过,马路都被晒化了,反着黑色的油光。我到了校门口,看见学习委员在门口哭,她没考上。我就呆在那里,不知所措。这时同学从学校里冲出来,看到我就喊——你考上大学了。我把车扔在路上,跑进学校,拿到那个写着成绩的小纸条。数学102,语文93,外语96。整个人纵身跳起来了。我们一共考上了5个人。真是不容易。当时大家在一起,都不是一个班的,最后走到了一起,也是缘份。拿到成绩,我们几个同学凑到一起给原来的老师打电话,告诉她,我们永远都是她的学生。 回到家等着家长回来,我爸还没进门我就告诉他我考上了,他就站在门外问我:你想吃什么。其实我什么也无所谓,无需祝贺。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希望人生能永远是在那一天多好啊。 还有一件事和《垫底辣妹》里演的一样,就是高考前我们几个同学去了一下自己要考的大学。虽然我的学校当时还是一所民办学校,很小很小,和中学差不多。但是在学校里,看到干净的楼道,墙壁上各班级的板报。那种单纯的喜欢突然涌出来,觉得这是就是我要来的学校,我一定会考上这里,9月份,我一定会出现在这个校园里。这里,就是我一生的“母校”。直到现在我都感谢我的大学校长,当年是他创立了这所学校,让我们这些漂在社会边缘的年青人再次回到人生的正轨。大学毕业典礼上,年级委员代表我们讲的第一句话:感谢校长和学校对我们的恩情。直到现在想起来,还是怦然心动。每十年校庆我还是会回去,现在我的学校早就升级了,变大了,但我的青春永远属于那里。 虽然专科学历还是很低的,但这让我回归了正常的人生轨道。后来毕业,考了公务员,也进了机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自己后来又一直坚持学习,直到研究生。 感谢那个时代给了我机会,感谢我的大学给了我机会,感谢我自己抓住了机会。也许我们不是万能,我们也听够了你一定行这类的鸡汤话。可是人的一生,终究是要拼一场的。为了自己的尊严,也为了一世的青春。
想当年我也是垫底衰哥啊 很久前听广播说这个片子,后来在电影频道看了,昨天又看了一遍。感触很深。一个人,一生最宝贵的,不是某个成就,而是为一个目标无悔的付出。这样的经历,一生只有一次,也没有遗憾了。 我是中国第一届高职生。当年大学没有扩招,上高中后能考上大学的人只有三分之一,所以我和很多人一样用上高中的分上职高,选个好专业,想着以后能有个不错的工作。在我们前面也的确是这样的。可中国发展太快了。到了我们毕业的1999年,正经单位的起点学历都得是专科了。我们三个班,一共42个人没分出去,最后老师把我们这些人合并在一起说今年开始,高考扩招了。全北京职高给3000个名额。一共22个学校可以考,因为职高是有专业的,所以我只能报一个学校。后来知道当时报名人数是12000,四个人一个名额。报名时是四月,高考是七月。一共100天时间留给你改变命运。 我是那种要凭手艺吃饭的人,不是太敢混社会。只是觉得如果我没考上,那我的学生时代就完了,我就是社会青年了。我无法接受这种改变。于是就开始复习考试。职高是没什么文化课的。数学和外语基本上没有。我们第一年考试连书都没有,大家就买成人高考的书,后来慢慢学会了,就能做海淀区高考复习题了。有很多数学题都是我和老师在一起研究着做的。老师有一次给我家打电话,就为了告诉我一道题他终于会做了。 那是怎么样的100天?我从没有想过我考不上,我天天有很多问题问老师,唯一的一本大纲被我翻烂了,我用卷子纸订起来的草稿本,一共用了15斤,直到现在我都留着做纪念。 高考时我的考场是北京著名的“鸿志班”,是给穷人家孩子福利读书的,在考场上我遇到了很多初中的同学,大家分别三年,终于又相会在高考的考场上了。 1999年7月23日,高考出成绩。下午去学校取分数,我从早上就开始坐立不安。那天巨热,我骑着车从二环路走过,马路都被晒化了,反着黑色的油光。我到了校门口,看见学习委员在门口哭,她没考上。我就呆在那里,不知所措。这时同学从学校里冲出来,看到我就喊——你考上大学了。我把车扔在路上,跑进学校,拿到那个写着成绩的小纸条。数学102,语文93,外语96。整个人纵身跳起来了。 虽然专科学历还是很低的,但这让我回归了正常的人生轨道。后来毕业,考了公务员,也进了机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自己后来又一直坚持学习,直到研究生。 感谢那个时代给了我机会,感谢我的大学给了我机会,感谢我自己抓住了机会。也许我们不是万能,我们也听够了你一定行这类的鸡汤话。可是人的一生,终究是要拼一场的。为了自己的尊严,也为了一世的青春。
国安没有当年冠军的感觉,今年没戏了 国安以前也有过前锋强,后防不行的时候。当年前面进一个后面敢丢二个,什么成绩,连前四好像都没有。后来徐云龙回撤才解决了后防问题,所以才有了争冠的资本。现在最有意思的就是到了收官就完蛋,去年大家看了吧,后几场几乎全输。现在也快和去年差不多了。要说上一场和恒大拼也还可以,但这一到烂队身上就露馅了。感觉国安输这几个烂队都是最不值得的,因为他们帮不了国安。你说人和,他能从你身上得三分,他能帮你从上港身上得三分吗,肯定不行。还有这个贵州,打平都算你输。什么玩意。我觉得国安自己托大,明明后防不行,你不如后面多放几个人,不多放人你也别拿莫明其妙的人来顶数。 说到底,国安这几场输的,全是人家都不敢想去赢的。人家根本没算和你拼,因为你的表现太垃圾了。你要是上半场能进几个球,就算是进一个吧,那他们马上就交枪了。还说什么呢。94年看国安,国安什么时候能行,我也有直觉,肯定不是现在。 现在我就想,后面少输几场吧现在的感觉是要连着输了。大家做好去年最后几场的心理准备。国安这几年用外教,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毁人。因为外教不呆长了,所以他们觉得不好的,他们关系处不好的,他们马上就开除。国安的后防线就是第一个倒霉的。我觉得,作为俱乐部,要有自己的看法。因为你是老板,球员和教练都是打工的,他打不好工,你倒霉,但要是因为他们的事伤了你的元气,那就是你俱乐部没眼光了。
致到北京旅游被骗的人们 在这个贴吧看到很多来北京旅游被骗的,被宰的。只能说作为北京人我们也无可奈何。有人说北京是不适合旅游的城市。这点我是很认同的。因为北京人从来没有认为过北京是旅游城市。北京和成都,杭州、海南、西安这些地方有很大的区别,就是这里虽然有很多的旅游资源,但这个行业中几乎是和北京本地人无关的。北京建都几百年,北京本土人一直也是受压制的主体。北京虽然有很多大机关,但北京人却没有大官,更没有大富大贵。要么当小公务员,是给国家打工的小吏。要么就自己做点小事情生活,北京人生存空间的小,与北京城的大正好是截然反差的。而且北京人自小生在紫禁城,天坛公园边上,对这些个东西习以为常,用来溜早合适,从来没多少人觉得这个玩意能用来发财。 所以,来北京旅游,遇上北京做这行的,你几乎是不可能遇上一个能说正经北京话的,能遇上普通话就不错了。我们北京人待人热情,讲究脸面,能宰人下死手的比较稀罕。 既然北京城旅游业都被各色外地人占得差不多了,我在这里奉劝各位来北京旅游的,做好功课,求人不如求自己。因为你就是在北京大街上想问路都很难,因为你遇上的很可能是你的老乡。有那功夫,还是用好高德地图吧。还有,就是不要参加那些一日游。动不动就让你买玉去,明摆着是扯蛋。北京公交车发达,所有你应该去的景点都有公交,如果人多还不如找租车公司租一台汽车开一天呢,总比你去买玉强吧。至于你想听讲解,现在手机也有相关的软件,各大景点也有二维码,扫一下就可以听讲解了。 再说说在北京吃饭。有人问我吃小吃,什么算北京小吃?我还真说不上来,因为王府井那些北京小吃我觉得北京人看着也都新鲜。要非说吃,也就是烤鸭,还有爆肚、卤煮,其实真吃起来还不一定吃得习惯,而且现在做的没一个正宗的。还有就是点心,大家直接去稻香村买点完了,不要去别的什么店,北京的稻香村不是南方那个,要分清楚了。至于什么驴打滚之类的,劝大家去物美超市,比那些来路不明的干净多了。 还有就是住在哪儿?我个人认为,住在地铁附近是首选,地面交通太堵,地铁相对要好得多,7点到9点是高峰期,要出门最好6点多就上车。一是北京面积大,你去个地方得一个多小时,二是公园开门早,你到了不会不让你进门。地铁现在比原来贵了,不过相对房价来说,还是便宜的。四环内的如家已经都三百多了,出了四环还能找点二百多的。一天省一百多,也值了。
没什么可站队的,包括老马都是一样的 莫里斯我认为我以后不会再想到这个人了,我觉得一个人做了很没意思的事,就应该负担所有的后果。北京城有二支坚强的球队,一个是国安,一个是首钢。他们的浴血奋战,为北京人争得了荣誉。所以,一切荣誉来自于集体,一切服从于集体。 先说说老马。是的,我从生下来到现在都没想过,一个人可以改变一个历史,让平凡的生活成为神话,马布里做到了。但老马不是神,他的确是老了,只是他自己不服老。但北京首钢是一只理性的球队,当个人意识要压制集体利益之上时,首钢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难道这有什么不对吗?我们可以看看现在的老马,他的比赛更像是为了自己的尊严,就算他偶尔还能得高分,可北控想进季后赛的如意算盘还不是要落空了吗? 再说现在的大莫。我觉得没什么可说谁对谁错的,谁对谁错都明摆着呢。受人钱财,替人消灾,这是千古的逻辑。大莫钱一分没少拿着,关键时刻要你上阵了,你不说不上就算了,还甩什么混,浪费俱乐部一个换人名额。这是彻底的公报私仇。是要断送首钢这个集体大半个赛季的奋斗成果。是可忍孰不可忍。 最后,我想说说首钢俱乐部,与国安相比,我觉得首钢要强得多。第一,首钢没心疼过钱。你们以为马布里是给你白玩的?你们以为李根那三百万,孙悦的七百万,张三疯的三百万这不是钱吗?而且首钢队这么多钱都花了,会因为钱的事不要马布里,不要谁谁谁吗?首钢做事的标准不是钱为第一,而你对这个集体有多大的贡献。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果你是一个为了看马布里才看首钢的球迷,我只能说你和我这种从1995年就看首钢,经历了单涛、马健、巴特这些分分合合还坚持着的球迷相比,你还不够爱首钢。首钢代表着首都的荣誉,他可以经历某一个时代,但决不是属于某个人的。
关于海军的一些想法。 海贼王到现在,可以看出最大的敌人不是四皇,也不是当不当海贼王,而是谁能够终结这个不公平的世界,让大家生活在一个平等的秩序下,这也是革命军的目的。这也是一个很高尚的目标。 而五老星和天龙人掌握世界,就需要暴力工具,这个工具就是海军和四皇和七武海。四皇和七武海是靠不住的,因为他们的位置越高,心里就越清楚世界的本质。他们现在没有力量和世界秩序对抗,所以就接受招安,混个节度使当当。而没有选择的是海军。打着正义的旗号,内部却已经心灰意冷。下级军官还可以用打打坏蛋给正义当幌子,高级军官们则是混日子。原本的元帅战国早已退化为一个油条是的政客,三大将里黄猿管技术,别的事兴致不是太高。青雉因为保留着人性,看不惯海军的作派,已是貌合情离。只有赤犬一个人,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正义。作为大将,吃过见过,是很多事的亲历者,但他看事情比较绝对,这个绝对就是——只要没有海贼了,这世界就太平了,就算是有天龙人这种不公平的存在,但只要你当良民就好了。他是一个纯粹的工具,是世界政府最需要的打手。世界政府利用他,同时也打压他,使他觉得自己的全部威信只在海军之内。 实质上,顶上战争之后,海军高层的动摇比他想的要大得多。藤虎这类人,没有经过海军生涯的洗脑,还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去衡量世界。于是我们看到藤虎要终结七武海制度,这已经是超出军人本身应该考虑之外的事了,而这种事是赤犬作为军人不会去想的,他只是去服从,然后用自己的绝对正义理论做一些缺乏人性的事。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海军,赤犬对五老星说我面子没地方放,五老星说你的面子算个屁。赤犬对藤虎说我的面子没地方放,藤虎说,你要是在意面子,就别拿出来现了。这是在之前,海军这个绝对服从的体系中不会出现的。赤犬的思维和能力,并没有服众的本钱。而他坚持的绝对正义,在反抗的人民眼里,不过是一股反动力量。 现在关于海军,还有一个伏笔,就是青雉到底是干嘛去了。作为老牌军人,青雉应该不是那么想当官的,正如他一向欣赏卡普那样,可他为什么为了元帅的地位和同事决斗,还打得那么激烈,结局那么惨。这感觉更像是一个局,一个给全天下人看的局。我认为是青雉和赤犬都认识到世界的格局在发生变化,而以海军的体制去观察和行动,已经不能够全面的掌握局面了。于是需要一个卧底。这个人要有名气,可以吸引人关注,有实力,关键时刻自己能自保,还要有意愿,觉得这个社会必须要变革。想来想去,海军里只有青雉了。所以青雉这个伏笔,什么时候出来,肯定不是四皇部分,因为矛盾的根源不在四皇,肯定会在对抗世界政府时出现。
我为什么喜欢国安和首钢,我为什么接受不了北控 也算是老球迷了,国安以前的先农坛和我家都在一个大院子里,还有就是首钢,95年第一届CBA就看了。二十几年胜负不用计较,唯有一片真心。这咱们北京人的球队,不是因为你在北京就行了,而是靠的咱北京人的精气神。靠得是你干了多少让咱们喊NB的事儿。 为什么我不能接受北控,其实以前的八喜我是很喜欢的,看国安票不好卖,八喜在朝体,开车过去好停车,我和同事看了好多场。你是什么级别的球队我不管,看的就是个心气儿。可是自从八喜变成了北控,我就不喜欢了。因为北控想的是抢国安和首钢的市场和球迷。你抢没关系,凭本事抢啊,一年几十轮比赛,你要真像你想的那么NB,你就像人和是的见谁灭谁,像首钢是的最少打个前几名吧。好么,这北控什么也不论,就找国安和首钢打。冲超我可以不冲,季后赛我可以不要,但我就要打国安和首钢。这国安和首钢招你惹你了,你就赢了又怎么样?国安还是国安,能打恒大,首钢还是首钢,小川方硕都是咱们的好孩子。你什么也改变不了,却让喜欢国安和首钢的球迷烦你,觉得你处处针对我,你是个小人。这不是双赢,是双输。 而来北京最晚的人和为什么我喜欢,因为人和知道为人,自己是后来的,就算是先来后到也有个前后规矩,人和给国安足够的尊重,时机不到不和国安死磕。而且自己的事办得漂亮,未来人和肯定能和国安首钢一样在北京立住了,因为人家懂事儿。 老马是老了,首钢不要他,是为了首钢这个集体,是为了球迷的期待。但北控要老马,又怎么样,输给了福建不过是一场失利,教练就拿外援说事。哪个教练输不是第一句上来“责任在我”。就冲这个,北控更不招人待见。你教练骂了老马,其实更伤的是北京球迷的心。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