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松翠柏04 苍松翠柏04
关注数: 63 粉丝数: 96 发帖数: 7,792 关注贴吧数: 3
说说负电阻 上过中学的人,都知道电阻,普通的电阻数值都是正的,比如R=10Ω, R=50Ω等,但是好多人可能不知道,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负电阻,负电阻有两种,我们先说第一种: 我们知道,普通的电阻,它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也就是电压越高,电流越大,反之电流越大,电压也越高,不过有一种电子器件,它的伏安特性却与此相反,比如隧道二极管,在某个工作区域内,电压升高时,电流反而降低,这时,它的伏安特性曲线的斜率为负值,这种现象,称作负微分电阻特性,换句话说,此时,它的微分电阻为负值,业内人士经常把它称为负电阻,但是严格来说,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负电阻,下面我们再说说真正的负电阻。 真正意义上的负电阻,它的阻值是负的,比如:R=-10Ω, R=-20Ω等,负电阻有着特殊的性质,我们举例说明,先说说电阻的串联,比如, 两个普通的10Ω的电阻串联起来,总电阻是20Ω, 即:R=10Ω+10Ω=20Ω 两个(-10Ω)的电阻串联起来,它的总电阻是(-20Ω)。 即:R=(-10)+(-10)=-20Ω 一个(-10Ω)的电阻和一个普通的15Ω的电阻串联起来,总电阻就是5Ω。 即:R=(-10)+15=5Ω 一个(-10Ω)的电阻和一个普通的10Ω的电阻串联起来,总电阻就是0Ω。 即:R=(-10)+10=0Ω 再说说负电阻的电流特性,我们知道,普通的电阻接在直流电源上,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经过电阻流向负极,负电阻接在直流电源上,电流是从电源的负极经过电阻流向正极,与普通电阻的电流方向恰好相反。 负电阻通常它是由多个元器件组成的一个有源器件,比如,一个运算放大器和其他的原件,经过适当的连接,就可以构成一个负电阻,单个的无源器件,不能组成负电阻。 负电阻在实际电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里我就不再一一的叙述了。
用数据说话,粒子对撞机见证相对论 众所周知,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是目前人类建造的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周长27公里,能把质子加速到0.999999991C,质子的动能可以达到7TeV。 质子在加速器里做圆周运动,每秒运行1万多圈,需要一定的磁场为质子的圆周运动提供所需的向心力。 如果按着牛顿力学进行计算,把质子的质量看作是固定不变的,所需的磁感应强度是:B=mv/QR,其中m是质子的质量,V是质子的速度,Q是质子的电荷,R是加速器的轨道半径,可以算得,所需的磁感应强度是:B=0.000729T,这么低的磁场数值,太容易达到了,举例说明,普通扬声器后面的磁铁,B=0.3T-0.5T之间,普通的电磁铁,比这个数字更大,所以用普通的电磁铁,就完全能够满足加速器对磁场的要求。 可是,科学家并没有采用普通的电磁铁,而是采用了结构复杂、体积庞大又造价昂贵的超导电磁铁,并且在工作的时候,还要把电磁铁冷却到零下271.3℃,冷却用的液态氮和液态氦就有一万多吨,每次启动工作之前,冷却所用的时间就得半个多月,然后加速器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科学家为啥放着简单的事不做,偏偏要自找麻烦画蛇添足?难道科学家笨的还不如普通人吗?谁要是真这么认为,谁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民科和**。 科学家正是因为考虑了相对论的质增效应才这么做的,通过计算可知,当质子被加速到0.999999991C的时候,质子的质量能够增加7600倍,这时,所需的磁感应强度也要增加这些倍,即:B=0.000729×7600=5.54T,这个数值的磁场,普通电磁铁就达不到了,这就是科学家采用超导电磁铁的原因,考虑余量,这台加速器的磁感应强度实际上可达8T,并且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自动的调节。 如果按着牛顿力学来建造这台加速器,由于磁场的强度远远不够,被加速的粒子就会偏离轨道,撞到加速器的壁上,这将是严重的事故,因为被加速的质子不是一个两个,是大量的质子组成的质子束,质子束的总能量最高可达725兆焦耳,这个能量,相当于800枚德国M24型高爆手榴弹的爆炸威力,所以,一旦粒子束“触壁”,将会对加速器造成严重的破坏。 由此可见,要是没有相对论作为理论指导,人类不但造不出如此的强大的加速器,甚至连失败的原因都找不到。
米的定义与光速不变 米作为物理学的基本长度单位,它的定义经历了好多次变迁: 1889年国际计量局制成了铂铱合金的米原器,作为米的基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复现量值的时候,误差大于1微米。 19世纪末,人们发现镉的红色谱线具有非常好的清晰度和稳定性,因此1927年的国际协议把这条谱线作为长度标准。 后来人们又发现氪的橙色谱线比镉还优越,1960年,在国际计量大会上,把米的定义改为:1米的长度等于氪(86Kr)原子的2P10到5d5能级之间迁越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 但是,原子光谱波长太短,又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复现精度仍然受限。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光速极其稳定(光速不变),对光速的测量也越来越精确,上世纪80年代,测得的真空中的光速值是C=299792458米/秒。 于是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米的新定义:1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时间间隔内所经的路程的长度。 这是目前为止,对米的最精确的定义,定义的基础就是光速不变。 光速不变,首先是从麦克斯韦的方程中导出,真空中的光速是个定值C,而后,又由无数的精确实验确定,可以说,光速不变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验数据,在如今的物理学界,光速不变已经成为铁打的事实,就像1+1=2一样,毋庸置疑,不可动摇,所以,那些企图用“嘴”来推翻光速不变的人,您还是歇歇吧,你即使喊破了嗓子,也没人理睬你。
反相的4种类型 来反相吧很久了,看到好多人反相对论,仔细分析,反相的类型分为4种: 第一种,口号反相: 这类人讲不出什么道理,只是空喊口号,什么,相对论是错误的,相对论是荒谬的,相对论是扯蛋等等。 第二种,吹牛反相: 这类人没有啥本事,但是却喜欢显示自己,于是就靠吹牛来给自己壮脸,有的说自己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推翻了相对论,有的说自己发现了暗物质,从而推翻了相对论,等等。 第三种,自己反自己: 这类人的认知能力太低,根本就看不懂相对论究竟都说了些啥,甚至连最起码的光速不变原理是怎么回事都搞不明白,只是看过科幻电影和小说,或者从网上看到只言片语,再加上主观想象,自己造出来一个“相对论”,然后把它当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反,反来反去,其实是在自己反自己,绝大多数反相者都是这种类型。 第四种,初中物理反相: 这类人,把初中物理当做宇宙真理,只要是与初中物理不相符的,就是错的,殊不知,初中物理只是人类对自然界最粗浅的认识,有好多自然现象是初中物理解释不了的,所以才诞生了相对论和和量子力学等新的科学理论,如果人类的认知停留在初中物理上,就不会有现代的高科技,甚至你连用电脑和手机在网上发帖都不可能。 总之,从发帖来看,大多数反相者的认知能力不超过初中,甚至有好多人连初中物理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掌握,更有甚者,连小学的算术题都整不明白,这样的反相,不但没有丝毫的学术价值,相反,还会让人们觉得,反相的人,都是一些不学无术之人。 反相十几年,之所以毫无成果可言,究其原因,只有两点: 一是方法不对,证伪相对论,需要正确的科学方法,那就是实验,光速是变还是不变,要靠实验来验证,不是靠嘴说,可是好多反相者连这个基本的道理都不懂,他们总以为靠嘴就能推翻光速不变原理。 当然,反相者不具备做实验的条件,但是你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让官方来做,不过,你的实验方案必须要具有真正的科学价值,有的反相者把看一眼灯泡也叫做光速实验,这样的方案,人家会把它直接扔进垃圾桶。 二是知识储备不够,要想找出相对论的毛病,首先要看懂相对论,起码要具备大学物理系的专业水平,从吧里的发帖来看,目前没有一个人具备这样的能力,这就像一个刚学会加减乘除的小学生想找出微积分的毛病,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反相者真想在学术上做出成绩,首先要好好学习,等你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才能有所造就,目前这种低水平的反相,只能是浪费时间。
反相,首先要有一个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研究科学,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个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家也会犯错误,但是,当他们的理论与事实不符的时候,科学家会承认事实,研究事实,然后修改自己的理论,最终让理论符合事实。 可是,在这个吧里看到好多反相者拒不承认事实,比如:卫星导航,用相对论矫正时间,这在业内已经是基本的常识了,好多介绍卫星导航的专业书籍里,也都有详细的论述,可是,好多反相者就是瞪着眼睛不承认,楞说卫星导航没有用到相对论。 曾经有一位铁杆反相者,列举了一段导航专业书籍来否认相对论的应用,没想到,这位反相者实在是太粗心大意了,他所引用的这一段里,竟然包含了一段相对论的应用内容,这是一个最具戏剧性的笑话。 前几年,引力波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再一次验证了相对论,发现者获得了科学界最高的荣誉—诺贝尔物理学奖。 反相者非但不承认这个事实,还编造各种连自己都不相信的理由来予以否认。 这种表现,会让人们觉得,一些反相者不仅不学无术,甚至连人格都成了问题。 记得当年爱因斯坦也“反”过量子力学,但是,他反的是量子力学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诠释,对量子力学取得的成果还是予以肯定的,这才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应有的品格,也更会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重。 假如爱因斯坦连量子力学的成果都予以否认,那他的人格和威望就会一落千丈,当然,一个真正的科学家,绝不会做出这样的蠢事。 所以,我认为,反相,首先要有要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如果连全世界众所周知的事实都不承认,这样的反相,非但起不到反相的作用,反而会让人们觉得反相者都是很不实在的人,连基本的事实都不承认,你说什么,谁还相信?
相对论的又一验证 1915年11月25日,爱因斯坦把题为“万有引力方程”的论文提交给了柏林的普鲁士科学院,完整地论述了广义相对论。在这篇文章中他不仅解释了天文观测中发现的水星轨道近日点移动之谜,而且还预言:星光经过太阳会发生偏折,偏折角度相当于牛顿理论所预言的数值的两倍——只有在日全食期间观测。爱因斯坦筹备经费,天文学家弗罗因德利希去克里米亚进行观测,不巧,德国对俄国宣战,弗罗因德利希被怀疑是间谍,扣押至8月底,那是他和他的小组与德国扣押的俄国高级军官做了交换。 1919年5月25日的日全食给人们提供了一次观测机会。英国人爱丁顿奔赴非洲西海岸的普林西比岛,进行了这一观测。11月6日,汤姆逊在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天文学会联席会议上郑重宣布:得到证实的是爱因斯坦而不是牛顿所预言的结果。他称赞道“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爱因斯坦发现的不是一个小岛,而是整整一个科学思想的新大陆。”泰晤士报以“科学上的革命”为题对这一重大新闻做了报道。消息传遍全世界,爱因斯坦成了举世瞩目的名人。广义相对论也被提高到神话般受人敬仰的宝座。 特别是1974年9月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泰勒和他的学生赫尔斯,用305米口径的大型射电望远镜进行观测时,发现了脉冲双星,它是一个中子星和它的伴星在引力作用下相互绕行,周期只有0.323天,它的表面的引力比太阳表面强十万倍,是地球上甚至太阳系内不可能获得的检验引力理论的实验室。经过长达十余年的观测,他们得到了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符合得非常好的结果。由于这一重大贡献,泰勒和赫尔斯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物理奖。
民科的本质——反科学 这里的民科,是专指那些知识贫乏、不懂科学却又胡闹的一伙人,民科,大多数都有智力障碍,有些人连最基本的逻辑和判断能力都不具备,因而导致他们的知识贫乏,同时,民科多数都是出生在50-60年代的人,因为赶上了文革,这些人没有受到良好的系统教育,初中物理都没有学好,高中物理更是一塌糊涂,再加上当时的洗脑和造反教育,好多人都有一种变态的逆反心理。 所以,民科几乎什么都反,反相对论,反量子力学,反牛顿力学,反电磁学,反热力学,等等,现代的科学理论,只要是民科看不懂学不会的,几乎是全都反,因此,民科在本质上是反科学的,如果让民科的愿望全部得逞,人类的科技就会倒退到原始社会(当然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如果给民科下一个更准确的定义,就应该是,智力低下、心理扭曲、知识贫乏、不懂科学而又极力反科学的一伙人。 民科对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公认的科学理论总是怀有一种敌意,不是无理取闹,就是恶意中伤,每当人类在科学上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或是有了什么重大的发现,马上就会成为民科们攻击的目标。 为了攻击和污蔑人类的科技成果,民科往往故意编造各种连自己都不相信的“理由”。近年来,美国探测到了引力波,得到了科学界的普遍认可,有人却说这是骗局,还有人说,探测到的引力波,实际是“潮汐”作用,当探测引力波的人获得诺奖的时候,又有人说,获得诺奖是因为制造了探测引力波的设备,实际并没有探测到引力波。 民科的自欺欺人,都是很低级的,探测引力波的科学家,人家能分不清引力波还是潮汐?仅仅造了一个设备,还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就能得诺奖? 所以,说这些话的人,充分暴露了民科的无知和扭曲的心里。 民科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国外称为“科学妄想家”,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马丁·加德纳给西方的科学妄想家画过像,归纳出他们作为妄想狂的5个特点: 1、 他们认为自己是天才; 2、 他们认为和他研究同一问题的专家全都是傻瓜; 3、 他们认为自己受到学阀的歧视和打压; 4、 他们竭尽全力攻击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最确定无疑的科学理论; 5、 他们的著作荒诞不经,大量使用杜撰的术语,就像是“疯话。。。 中国的民科,也完全符合这五大特点,建议政府和有关医学专家,关注一下民科现象,想办法医好民科的病态心里,让他们从妄想的世界中走出来,回归一个正常的人。
民科的基本特征(转载) 民科名称由来: “民间科学爱好者”和“民间科学家”、“业余科学家”等有何不同?民间科学爱好者这个命名最初是有戏谑的味道,因为“科学家”一词和这个群体太不相称。后来这个概念逐渐清晰起来,就把它作为一个正式的命名。简称“民科”。 民科群体的性质(宏观): 民间科学爱好者”是在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但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 民科的判定性特征: 民科的共同性是不能与其达成基本的交流。其中“不能交流”可以说是这个群体的一个判定性特征。很多民科认为自己做出了诸如推翻相对论之类的科学成就,一本正经地写了很多“论文”,到处找专家求证。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多,甚至放弃了正常人的生活,不惜倾家荡产,但是他们往往连中学物理知识都不具备。令人惋惜,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在沙滩上建楼。在他们十几年的理论推广活动中,难道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的理论是荒谬的吗?后来我才明白,他们不能与他人达成正常的交流。他们只想倾吐,不肯倾听。他们只接受那些赞扬他们、鼓励他们、安慰他们的话,而对于否定意见,他们顶多是表面上接受,事后仍然执迷不悟。 民科的研究特点: 民科在几乎所有的社会阶层都有存在,他们研究的内容几乎涉及到所有在公众中名气较大的科学领域,比如有推翻相对论,有研究永动机的,人数最多的民科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破解者了,在社会上被称之为“哥迷”。还有些人制造的理论上至宇宙生成,下至社会人生,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然而,虽然表面上差异很大。但他们在心理特征、行为方式和文本风格上却存在很多共性。在前面就说过,能否交流是区分民间科学爱好者和业余科学爱好者的判定性特征。而民科之所以不能与人进行正常的交流。 民科的心理特征: 民科具有极度“偏执”的心理特征。由于偏执,他们几乎生活在幻想中。他们觉得科学共同体不接受他们的成果,是主流科学家对他们的蔑视、嫉妒,乃至迫害,所以他们经常拿布鲁诺、伽俐略自比。他们的生存能力普遍较差,很多人年过四十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这却使得他们获得了更加强烈的悲壮感和神圣感。他们一般没有经过基本的科学教育,但是敢于发明宏大的理论。在他们的论文里,充满了大量的没有经过严格定义新名词,论证没有逻辑,常常不知所云。还经常超出具体问题,强调爱国,强调为国争光。 民科的来龙去脉: 如果这样的人只有一两个,可以说是由于他们个人诸如偏执、强烈的功利心等心理特征造成的。但如果有一大批,那一定是某种社会问题的反映。就民科而言,1980年前后是其产生的一个高峰。目前活跃的民科绝大多数是那时产生的。经过了漫长的文革,科学家重新获得了意识形态上的真正价值,被贬为臭老九的时代过去了,科学家重新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当时有本杂志的名字就叫《我们爱科学》,那种热爱几乎是狂热。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科学只是一个意识形态符号,他们并不真正理解科学是什么。而这又是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传媒对科学活动长期进行误读的必然结果。以“哥迷”为例,为什么很多人只有初中文化,却敢于向“哥德巴赫猜想发起进攻”?这与文革的意识形态有关。长期的“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有一定岁数的人还记得那时的富有可耻、贫穷光荣等口号吧?)等贬损专家的宣传,使得普通公众不再认为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专业训练,需要门槛的活动。至今仍有很多人认为,科学发现是可以通过大会战、大比武的方式完成的。很多民科的科学知识都来自科普书刊。 媒体传播对民科的影响: 以普及具体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传统科普对于科学活动同样进行着误导。传统科普中出现的科学家形象都是被理想化的,科学活动也被理想化了。比如也经常突出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勤奋忘我、为了真理不怕牺牲、敢于推翻权威等等。在某种意义上,民科正是按照传统科普描写的科学活动在活动,按照传统科普描写的科学家在自我塑造。 目前社会上对于民科的看法比较复杂。民科的“精神”的确激起了很多人的同情,一直有人鼓励他们,支持他们,甚至认为他们可以成为专业科研的补充。甚至也有学者为他们鸣不平。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支持民科的人会越来越少。 但是,要劝阻民科,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很难与他达成正常的交流。尤其是,很多人已经把他的“理论”当成了生存的全部意义,更是难以让他们放弃。所以我觉得,民间科学爱好者是一个时代的悲剧。面对一个时代的悲剧,学者的力量是有限的。民科的大量存在,意味着科学与公众的沟通出现了障碍,意味着传统的科学传播出现了问题。虽然民科大规模产生的社会氛围不存在了,但是大众传媒对科学活动的误读仍在继续。 民科对其他群体的影响: “民科”的大量出现,不仅仅出于个人兴趣、理想的原因,肯定是社会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其中,媒体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以往的科学传播在许多科普文章、科学家传记中,对科学活动的描述非常肤浅、粗糙。归纳一下,无非有两大法宝:一是“铁杵成针”,居里夫人支起一口大锅熬沥青,熬啊熬啊就熬出了镭;陈景润埋头演算了几麻袋草稿,就证明了一加二。二是"灵机一动",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中脑袋,就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烧水时看见壶盖在跳动,就造出了蒸汽机。类似这样的描述还有很多,导致"民科"们相信,科学就来自"铁杵成针"加上"灵机一动",至于自身的条件和积累,以及外部环境的因素,基本可以忽略。 因为持之以恒的“精神”的存在,民科比较容易获得“自身条件和知识积累更差的人”同情与支持,而这种同情和支持会让民科感觉到温暖,(谁说我没有粉丝?)刺激他们投入更大的热情。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价值取向趋于多元,“民科”总体上越来越少了,但由此衍生出了另外一个群体“民妄” 民科是自称民间科学爱好者的一类群体的简称,但又区别于广义上的科学爱好者和非官方科学家,本质是梦想着不需要学习,只凭借胡思乱想就推翻科学大厦的"妄人科学家"。 他们身上具备的一般特征有:都对"科学"富有狂热而近乎执拗的热情,却不曾接受过基本的专业训练,也无意接受科学训练;并以"独特之梦想"为由,拒绝进入科学共同体、拒绝接受同行评议、拒绝承认既有的专业规范,拒绝从专业领域出发的任何批评。 "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础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是"民科"与另一个群体"业余科学爱好者"之间的根本区别。 "民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类容易忽视的精神疾患,民科往往看不出有行骗的主观故意,他们是真的坚信自己的妄想信念。
GPS与相对论 在十几年前,GPS还是高尖端的东西,而现在它已进入了普通人家,只要花几百块钱给车辆装一个GPS导航仪,或花一、两千块钱买一个带GPS的手机,就可以随时知道自己在地球上的准确位置。 GPS是靠美国空军发射的24颗GPS卫星来定位的(此外还有几颗备用卫星),每颗卫星上都携带着原子钟,它们计时极为准确,误差不超过十万亿分之一,即每天的误差不超过10纳秒(1纳秒等于10亿分之一秒),并不停地发射无线电信号报告时间和轨道位置。这些GPS卫星在空中的位置是精心安排好的,任何时候在地球上的任何地点至少都能见到其中的4颗。GPS导航仪通过比较从4颗GPS卫星发射来的时间信号的差异,计算出所在的位置。 GPS卫星以每小时14000千米的速度绕地球飞行。根据狭义相对论,当物体运动时,时间会变慢,运动速度越快,时间就越慢。因此在地球上看GPS卫星,它们携带的时钟要走得比较慢,用狭义相对论的公式可以计算出,每天慢大约7微秒。 GPS卫星位于距离地面大约2万千米的太空中。根据广义相对论,物质质量的存在会造成时空的弯曲,质量越大,距离越近,就弯曲得越厉害,时间则会越慢。受地球质量的影响,在地球表面的时空要比GPS卫星所在的时空更加弯曲,这样,从地球上看,GPS卫星上的时钟就要走得比较快,用广义相对论的公式可以计算出,每天快大约45微秒。 在同时考虑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后,GPS卫星时钟每天还要快上大约38微秒,这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GPS系统必须达到的时间精度是纳秒级的,这个误差就非常可观了(38微秒等于38000纳秒)。如果不校正的话,GPS系统每天将会累积大约10千米的定位误差,是没有用的。为此,在GPS卫星发射前,要先把其时钟的走动频率调慢100亿分之4.465,把10.23兆赫调为10.22999999543兆赫。此外,GPS卫星的运行轨道并非完美的圆形,与地面的距离和运行速度会有所变化,如果轨道偏心率为0.02,时间就会有46纳秒的误差。由于地球的自转,GPS导航仪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移也会产生误差,例如当GPS导航仪在赤道上,而GPS卫星在地平线上时,由于位移产生的误差将会达到133纳秒。GPS导航仪在定位时还必须根据相对论进行计算纠正这些误差。 可见GPS的使用既离不开狭义相对论,也离不开广义相对论。GPS的使用是1993年开始的,但是早在1955年就有物理学家提出可以利用在卫星上放置原子钟来验证广义相对论了,GPS实现了这一设想,并让普通人也能亲身体验到相对论的威力。
等价飞船,“钟慢”效应如何解释 如图所示: 在O点设有一个激光器,向上下两个方向发射两束稳定的激光,O点的左右各有A、B两点,与O点的距离都是1光年,分别作为两艘飞船各自飞行的终点,两个终点处,都设有“激光器”和无线“接收存储器”各一台。 现在,有两艘飞船,飞船A和飞船B,都以0.9C的速度分别向左右两个方向飞行,飞船内,各带一台时钟,A钟和B钟,当两艘飞船同时经过O点时,在激光束的触发下,两台时钟均被清零,并开始计时。 这时,飞船A以自己为参照系,认为飞船B的时钟慢,同样,飞船B认为飞船A的时钟慢。 在地球上来看,这两艘飞船经过一年多的漫长旅行,最后同时到达各自的终点,A和B点,当两艘飞船接收到各自终点的激光束时,时钟立刻停止计时,保存结果,并且把当时各自的时间,通过无线电波的形式发射出去,这一信息,都被各自终点的“接收存储器”接收,存储起来,然后通过电缆的传输,把这两台时钟的时间在显示屏上显示出来,地面观测站的人员,就可以看到这两艘飞船到达终点时各自的时间。 我们知道,这两台时钟的时间,只有3个可能的结果: 1、 A钟快,B钟慢。 2、 B钟快,A钟慢。 3、 两台钟时间一样。 我们再仔细的分析一下,这两艘飞船,是完全一样的,既没有加速和减速,也没有转弯和掉头,始终都是以同样的匀速做直线飞行,也就是说,这两艘飞船是完全等价的,所以,两台时钟,谁也没有理由比对方的快或者慢,这样,我们就只能选取第3条结果,两台钟时间一样,可是这样一来,又违背相对论的“钟慢”效应,总之,3条结果,我们无论选择那一条,都与相对论“不符”。 这个问题,哪位大师能给出一个圆满的解释?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