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 宇文老师007
关注数: 1 粉丝数: 194 发帖数: 6,101 关注贴吧数: 15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大意为: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意就会毁掉。) 上句重在一“勤”字, “勤”字与“嬉”相对。“勤”往往与苦相生,“嬉”则往往与玩乐相生。学校不是玩耍、享乐之地,来到这里,我们要能接受生活的清苦,忍受学业、事业的艰苦,甚至承受心灵的痛苦。吃不得苦就不可能享受学业、事业和人生的甘美果实。“勤”往往与寂寞相伴,“嬉”则往往与“闹”相伴。来到这里,我们要能禁得住外界喧嚣繁华的诱惑,静心修养,静心向学,静心从事我们的事业。“勤”往往又与坚持相随,“嬉”则往往又与游戏相随。游戏学业、事业,游戏人生,就不可能对学业、事业和人生持守一种严肃、认真、诚笃、恭谨的态度,就不可能坚持不懈。别企望我们的行程能一帆风顺,别希冀我们的进展能一日千里,别幻想我们的目标能一蹴而就。不坚持我们的学业、事业不可能精湛,人生不可能精彩,更不可能精益求精。我们不能做一个玩世不恭的嬉皮士,而要做一个勤勤恳恳的天行者。 下句重在一“思”字,“思”字与“随”相对。“思”要求我们应有思想,有主见,不能随声附和;有辨别,明是非,不能随波逐流,被社会上的坏风气濡染;思进取,有追求,不能随遇而安,破罐子破摔或满足于一时的成绩。思责任,有担当,不能随心所欲。我们要穷则思变,居安思危,见贤思齐。我们要反思过去,吸取经验教训;思量现在,知道自身的所长所短和所处的现状,明了现实的机遇与挑战;思索未来,定位我们的人生目标。这样我们才能成竹在胸,才能成材成器,成大事业,成大气候。 “勤”从“力”,“思”从“心”。总之我们要全力以赴、全心全意去成就我们学业、事业和我们人生的精彩。
2020新高考首份官方模拟卷出炉 湘语文编者注 这是刚结束的2020新高考首次模考的试题(据悉,山东、北京、天津、海南等省市统一安排,模拟考试时间为2019年11月30日—12月3日),试题由教育部命题中心命制,题型变化挺大,湘语君通览试卷,小结了如下几点: ①兼考现代新诗鉴赏和古代诗歌鉴赏,前者分值为令人咋舌的16分,作为现代文板块考查,后者保持2019年的9分(2000年高考全国卷曾考查过郑敏诗歌《金黄的稻束》)。考生纷纷表示,此前老师们复习以小说为主,突然考现代新诗,有些猝不及防。 ②文言文出现主观题,保留了断句、文化常识、文意理解(选择题)等传统题型,分值20分(近年全国卷一般为19分),翻译减少2分,整体相对于之前的三个选择题加2小题翻译题,强化信息筛选概括,难度明显加大。 ③第一篇现代文阅读篇幅大大增加,字数接近2100字,由之前传统的3小题变为5小题,包含2道主观简答题。 ④主观题增加,客观题减少。语病、成语题不见了。语言基础题继续强化在具体语段结合语境来考查的特点。 ⑤作文仍然是任务驱动型,侧重交际应用(发言稿)和具体情境写作。2020年备考,有必要在常见应用文体,比如发言稿、辩论稿、演讲稿、书信等上加大力度。 ⑥全试卷阅读量有所下降,2019年全国卷I和Ⅱ全卷字数均超过10000,但此次模拟卷字数约为8300。共23小题,比全国卷I和Ⅱ的22小题多了一道。 ⑦区分度或继续缩小。这是一个隐隐的担忧,选择题减少,对阅卷提出更高要求,而区分度是否会有所缩小?但愿不会! 这一次模拟考试,对后期学生复习备考具有一定的风向标作用。命题思路、考查形式、试题结构、出题重点,或由此大致确定。 普及一个常识: 第一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为:上海、浙江两省市; 第二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为: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省市; 第三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为:广东、湖南、湖北、辽宁、河北、重庆、福建、江苏等8个。 第四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为:宁夏、广西、陕西、云南、甘肃、青海、新疆等7个。 其它批次(原定第三批次但实际延迟推行的省份)为:安徽、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等10个。
从“柠檬精”到“我太难了”,2019年十大流行语很“硬核” “今年是流行语的‘小年’。”《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这样评价2019年度流行语,“除了政经类,全社会流行的‘全民流行语’极为少见。流行语的‘区块化’态势十分明显。” 每年底评出一年一度的“十大流行语”是《咬文嚼字》编辑部的惯例。12月2日下午,2019年“十大流行语”揭晓。文明互鉴、区块链、硬核、融梗、“××千万条,××第一条”、柠檬精、996、我太难/南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霸凌主义,入选年度流行语榜单。 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窥见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就历年评选来看,受交流工具、网民素质提升等影响,流行语一直有大小年之分。今年的流行语呈现出“区块化”特征,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流行语。黄安靖举例,在《咬文嚼字》编辑部,年龄比较大的关注“政经类”,80后、90后关注情感类、生活类,“‘话语体系’不一样,流行的词汇也就不一样。” 十大流行语的评选,《咬文嚼字》编辑部坚持以所选条目的“社会学价值”及“语言学价值”为评选标准。“具体来说,流行语要反映时代特征,弘扬正能量,引导语文生活。”黄安靖说,流行语是时代的“脚印”,是时代在语言中留下的“痕迹”,因此需要有明显的年度特点。今年评选之初,“打卡”一直在榜单上,最后落选就是因为它“太旧”了,没有今年的特点;“快闪”“逆生长”“脱粉”等同理。 同时,评选流行语,也意味着选取优雅、美丽的语言符号。“我们一直坚持把结构、含义、用法上是否有‘创新’作为重要标准。”黄安靖说。比如“盘”“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与你无瓜”“夸夸群”“可/我可以”“知否知否”“爱的魔力转圈圈”等,虽是流行度很高的词汇,但都因为语言上的“创新”不够而落选了。
肖培东 | 拿到一篇新课文,如何展开教学 老老实实教语文 肖培东 曾经有人问我,如果你拿到一篇新课文,你会从哪些方面去思考你的教学,你会怎样着手备课?我想,我应该会从八个方面去思考我的教学。第一,这篇课文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即理解它的文本特征、文体特征);第二,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即内容、主旨);第三,这篇课文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即写作动机、写作背景);第四,这篇文章是怎样去写的文章(即语言特色、写作手法)。这就是普通备课的四个问。问文体特征,问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问文章的写作动机和背景,问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光这四个够不够呢?不够!我还得问:第五,编者为什么把这篇文章放在这个单元(即了解编者意图和单元目标);第六,这篇课文最大教学意义在什么地方(即思考它的教学价值);第七,最能体现文章主旨和写作特色的语段是哪几个(即注重教学聚焦);第八,读这篇文章,学生自己可能读懂的和需要老师教懂的分别是什么(即做出学情预判)。这八个问题想透了,备课就可以开始了。当然语文教学备课思考,具体到某篇文章,很可能还会有第九第十个问题,但是不管怎样, 有一点要谨记——语文必须老老实实地教。 什么才是老老实实教语文呢?
温儒敏权威解读:高中语文老师如何用好统编新教材? 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山东、海南6省新高一的老师们、同学们已经拿到新课本,开始新的学习征程啦! 对于全新的高中统编《语文》教材,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相信大家还有一些疑惑。 为此,我们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关于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内容的解读及对老师如何使用新教材的一些意见。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学期,新启程,我们开始吧!  新教材是对既往的教材和教法一个完全的颠覆,“守正创新”是新教材的特色。新教材就像媒体说的,是中国语文教育传统的优秀成分,是十多年来课改的得失经验。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资源基础有三个方面,用这些资源,这些经验,化为编辑新教材的筋骨血肉。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创新,新教材包含了3个亮点: 第一,编写的立意遵循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通过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第二,坚定贯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 第三,借鉴世界上母语教学先进的经验。关注现阶段环境,新的时代,教育教学改革,让教学更加符合教育的规律。  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其中的一些理念、结构、体例、课文的选取、内容的设计,都有显著变化。新教材中的很多课文,体例、教法都是新的,颠覆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和经验。 老师对此感到压力大,担心跟不上,用起来困难,但新教材并不是以革命的姿态,把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部都颠覆,它还是有接续的。守正创新,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面变化、革新,是大家经过努力以后,跟得上的那种创新,所以老师不必焦虑,要用正常的心态,积极的姿态来用好新教材。  改革既不能我行我素,以不变应万变;也不能激进。以往的语文教材教法,的确有一些比较随意。改革需要的是积极改进,所以改革这个方向是不能变的。新教材跟高考改革相配套,前后编改了七次还并不完善,需要通过实践去不断的修订。但对于新教材引导的改革方向,毫无疑义应该支持,应该全力以赴。 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幅度比较大,社会反响激烈。推广使用后,使用新教材改革的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各自的学情,根据自身的条件,在原有基础上逐步调整、改进和更新。新教材的使用关键是老师,老师必须思想、业务水平跟上,研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老师用好教材需要时间,不可能靠一次两次培训就解决问题。新教材的使用,不搞运动式的,不搞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不一哄而起。若是办学条件好的,改革的幅度可以大一点,条件差的分步实施,创造条件去改。 下面围绕几个具体问题对新教材做出解读。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