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飞飞one 飞飞飞one
无苔之树,不可参天;参天之树,必有虫蚁。
关注数: 58 粉丝数: 2,057 发帖数: 45,788 关注贴吧数: 22
美国空军19退役将军联名请求保住E-7和F-35A 我们谨代表美国空军与太空部队协会125,773名会员,谨致函表达我们对近期提出的将下一财年F-35A采购量削减至仅24架并终止E-7项目的提案的担忧。在当前全球局势高度紧张的时期,我们认为此类削减将严重且不必要地损害我军在未来冲突中的威慑能力,甚至在必要时取得胜利。因此,在国会国防授权和拨款委员会继续其重要工作,为2026财年立法做准备之际,我们恳请国会授权并拨款采购75架F-35A,并全额恢复E-7项目的拨款。 快速采购F-35A战机对于满足美国空军1763架战机的需求至关重要。F-35A战机是“午夜之锤”行动成功的关键,同时也对以色列空军摧毁伊朗防空系统、迅速取得对伊朗空中优势的能力至关重要。 F-35虽然经历了研发阶段的挑战,但在实战中,它在伊朗上空的战斗中展现了其惊人的决定性作战能力。承包商表示,其最新升级(称为“技术更新3”)的认证已接近完成。这意味着硬件和软件升级现已可用,这将使F-35获得更大的改进,如果需要,这将显著提升其在未来任何冲突中果断交战的能力。 关于E-7预警机,该项目已提议终止,并将采购更多E-2预警机作为权宜之计。然而,E-2无法满足战区范围内空中指挥与控制的作战指挥需求。这并非其设计初衷。此外,E-7可以执行不同于传统预警机的任务,这对于应对中国突发事件至关重要。我们的盟友——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土耳其和北约——都决定采购E-7来满足这一关键作战需求,这是有原因的。鉴于E-7的卓越性能,英国最近的战略防御评估推翻了皇家空军削减E-7采购数量的计划。 我们高度相信美国太空军将开发并部署一套天基空战管理系统。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科学和工程障碍令人望而生畏,且成功时间表尚不明朗。鉴于拥有强大的追踪和战斗管理系统对于空中力量投送和赢得冲突至关重要,出于审慎考虑,我们必须采购足够数量的E-7飞机,以便在下次冲突爆发时能够取得胜利。
从歼10的三滴油故事看科技创新 四川成都市的成飞航空主题教育基地里,矗立着一座“三滴油”雕塑。不起眼的几滴油,凭什么值得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飞专门立雕塑,并把它和歼10、歼20等著名战机放在一起? 别小瞧这“三滴油”,它们可大有来头。1998年3月23日,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机歼10飞机首飞成功。殊不知,最初的首飞时间并非这天。原来,在首飞前的一次发动机试车检查中,机械员张凤贵发现发动机滴落了三滴油,研制团队没有大意,连夜排查漏油点,反复拆装发动机进行试车,终于解决了问题。尽管原定首飞时间“延误”,但确保了飞机首飞成功。事后回顾,发动机漏油只有短短3秒钟,若不是机械员严谨较真、研制团队防微杜渐,后果不敢想象。 这小小几滴油,蕴藏着如何做好科技创新的“大道理”。 要争分夺秒,更要质量为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竞争如火如荼,谁能抢占先机,谁就能塑造优势、赢得主动。然而除了创新速度,我们更应看重创新质量。如果速度和效率建立在牺牲质量的基础上,结果往往得不偿失。航空界有一条“海恩法则”,即一起严重事故背后,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试想,假如飞机研制团队一味抢时间、追节点,“萝卜快了不洗泥”,那歼10怎可能创下世界三代机定型试飞“零摔机”的纪录?“三滴油”的故事告诉我们:谋创新,“一板一眼”也很重要,严守规程、严把细节,才能少做无用功、少走冤枉路。 要大胆创新,更要脚踏实地。创新是不乏偶然性和想象力的探索,有时越是颠覆性创新,越需要天马行空甚至打破常规的创意。然而,再好的“金点子”也要能落地见效,找到可行的实施方法,不能蛮干、乱干。歼10飞机研制采用了一大批我国前所未有的新技术,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凝聚了一支既懂前沿创新又懂产业一线的队伍,能够将创新设想和工程实践、应用场景紧密结合起来。“三滴油”的故事,正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谋创新的范例,这样的成果才能扎扎实实、经得起检验。 要允许失败,更要精益求精。创新路上,失误在所难免,失败更不罕见。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创新的过程少不了在挫折中摸爬滚打。就像飞机研制需要集成一系列尖端科技,是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直面失败的同时做到吃一堑、长一智,举一反三,才能避免再犯同类错误。“三滴油”的故事,也是创新迭代的一环,通过持续积累经验,精进尺寸之功,才有了航空事业的长足进步。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就像挖一口深井,在没有打出水之前,只有反复枯燥的钻探。今天,我国科技创新加快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勇闯创新“无人区”的道路上还会遇到更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挑战。从“三滴油”里感悟和学习科研工作的细心、耐心和决心,我们必将打透更多“深井”,收获汩汩甘泉。(作者邱超奕,摘编自《人民日报》2025年7月7日19版)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