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嫌疑犯 完美嫌疑犯
愿大海能够化成一片美酒,一个浪涌来我就喝它一口
关注数: 0 粉丝数: 249 发帖数: 25,622 关注贴吧数: 12
斩首中的哲学 1、美国立国时间比较短,所以其对战争的理解中,有一条是很重要的,即“射人先射马,杀贼先杀王”。 2、上面的句子前后为什么能构成某种因果关系?是因为,如果立国时间长一点,比如中国这样的,已经不太信服“擒贼先擒王”这样的判断。 3、美国信“杀贼先杀王”,首先是因为他们在以往的经验中吸取到了经验,即在刺杀山本五十六中吸取到了甜头。 ...... 美国的斩首行为,一直是被其他国家诟病的,比如信奉骑士精神,武士精神的。我以前也对这种相对“龌龊”的行为表示不太认可——有本事正面刚啊 但是现在想来,美国的斩首行为,还是很“经济”的: 1、可以使地方a士气受挫,b指挥系统受损 2、可以间接减少己方的损失 3、从总体上,降低了双方损失 ...... 很经济,但似乎离哲学还差点,再来看: 1、美国信奉且标榜,生命平等,如果斩杀对方一个大人物可以减少双方人员的死亡,那么这个行为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无论对方地位有多高,其生命价值和一个美国大兵是一样的。 2、美国实际中还有一个标准执行的更彻底,即“美国人的命要高于其他”,所以如果斩杀敌方大人物,比如说山本五十六之后,能够造成日本联合舰队的指挥系统失灵,从而在之后的战争中对美军造成的危害降低,那么美国人会毫不犹豫地去干。 3、乍看一下,上面的1和2似乎差不多的,但是区别在于,美国人为了贯彻2的思路,会进行“宁可错杀”的斩首行为。 ...... 斩首行为,体现了美国这个国家的基本哲学: 1、绝对的功利主义。不要扯任何贵族斗士精神,美军只讲战争功利,这个是师承英国,但是放大了好多倍 2、生命平等。这个是师承法国 3、抢为天下先。
谈谈王东岳思想 首先指出“不足”,他对中国历史的一些看法相对不成熟。这个不成熟,是他的“理科”思维下的研究方法导致的。从他的其他论述中不难看出,他很可能是意识到这一点的,但是一旦涉及到中国历史这个混沌的研究范围,他也跳不出自己的思维范式。当然,他对中国历史的看法“不成熟”,还有其他的重要原因,这里不多说。 ...... 好了,说优点 第一,西哲方面 他是目前听过的把西哲说的最透的一个人。这个透,不是说他把西哲里面的每个哲学家的理论讲的透,而是他完全不给面子,把讲授西哲的套路都去掉了,只把最核心的讲出来。打个比方吧,如果每个西哲老师都像他那样讲,西哲课就忽悠不到人(钱)了。他完全不顾行业(哲学授课这个行业)的潜规则。当然也正是因为他这样,我们可以听到他自己的思想。 哲学吧有一大批搞不懂“唯物”“唯心”概念的水友,这些水友有时候还很热衷站队,我推荐去听一下王东岳先生有关唯物唯心的解释。他的解释,目前为止算是听到的最靠谱的。这里说的靠谱,是指“符合中国国情”,因为大概只有中国,才有唯物唯心的一塌糊涂的授课以及导致的学过“马哲”的人的思维的各种混乱。不过,我对其解释还有补充,这里也保留吧。 他的哲学论述,需要一定的哲学知识作为基础。这对于有相关知识储备的听者而言,能听到干货,但是对于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的听者而言,很可能使得他们得出一些武断的判断,比如“哲学也没什么”“完全听不懂”诸如此类的。他得出某些结论,是经过他的学习和一系列逻辑推导出来的,并不是辣么简单的结论,所以听其西哲课,听者最好有西哲史的知识,注意是西哲史的知识,不是高中的马哲知识
区块链和矿机 1、你有了矿机之后,就有了挖到矿(搞区块)的可能性,你的矿机越多,挖到矿的可能性越大 2、挖到矿后,你就获得了btc 3、btc代表了某种商业价值(一个btc价值好多美元) ...... 以上整理一下,你进行了投资,有可能获得一个金融产品,即btc。这和一般的投资金融产品的模式有咩区别? ...... 撇开其他,想问的是,为毛一个良性的数学模型已经建立起来后,到实际应用层面,就会变味?或者说当初建立btc的数学模型是为了去中心化的“大业”,可是一到操作层面,这个模型居然沦为了中心化金融模式的附庸。一方面说明传统金融势力还是很大,同化能力(搅屎)很强,另一方面,说明数学模型的意义在于人给他意义。 还有个比较关键的是,矿机的存在或者说“打包资格的赋予”有巨大问题。人为限制一个坎(数学计算)来限制分布记账的资格,这个思维本身,还是中心化思维,在理论层面,btc只不过是打散了原先的中心化数据运算机构,类似于把10个银行打散为10万个银行,但是打散后的银行准入还是有限制,叫嚣的“去中心化”只不过是把10个中心变成10万个中心,只不过是量变,质变发不发生还存疑。另外你想跻身10万银行大军的那个“准入限制”,正好被传统金融利用,改造成为金融产品。 btc,成为一个金融产品,这是非常悲哀的。
价值是什么决定的? 其实这是目前世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汉宣帝为例 霍光,陛下,你那原配只是个普通的女人,远比不上我的女儿,要不你考虑一下废掉你的原配,娶我的女儿。 汉宣帝,我那原配对我意义非凡,非常有价值,是无价之宝。 霍光,好吧,你是皇帝,你说了算。 ...... 把上面的霍光换成推销员,汉宣帝换成消费者,把皇后换成普通商品。很容易就发现,原来“价值”不是劳动时间决定的,似乎是消费者决定的! 为什么用“似乎”二字?因为当一个标准成为“主观标准”后,这个标准就有操作空间。 笛卡尔说,你怎么知道汉宣帝不是被某个恶魔蛊惑了,然后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再把汉宣帝换成消费者,用笛卡尔的恶魔理论。当你成为消费者时,你怎么知道你对价值的判断是不是受到了某些鼓动呢? ...... 猴子胡乱用笔画了一副垃圾,过来一个阔佬,出了1亿买走,然后这个阔佬,又出了1亿找各种媒体和“艺术家”进行点评,然后这副垃圾就成为了“后现代野兽派非人类意识流抽象主义作品”。 ...... 如果价值的判断,是主观的,那么每个个体就是价值判断的主体,当每个个体的判断力越来越强(越来越不能被忽悠)时,那么统一的价值就很难形成,并且个体会要求更高的“价值判断权力”,这个权力,回归到具体的生活,就是经济权力,而经济权力中,人们要求的是“自己定义货币和商品的兑换比例”,权力分散到个体,而不是某个机构。这是什么鬼?比特币啊或者说理论上的网络世界货币。 ...... 很多符合现代经济学原理的东西,而且是非常积极的那种,现在大部分的发达国家都不敢搞,自己打自己脸。而且一面表现出对自己坚持的“现代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畏首畏尾,一面还表现出对“劳动价值论”的极度抵触,诽谤,轻视。这种双面人真的是非常有戏剧色彩。
“中心化思维”的颓势 《上海堡垒》和《流浪地球》,这两个电影,评价截然相反。在这里只想谈一点,就是“中心化思维”的颓势。一部电影,名字取得不好,大家就提不起兴趣,如果名字取得让人厌恶,电影就失败了一半,《上海堡垒》在我看来就是后者。 ...... 二十几年前,中国人的中心思维是很强烈的,所以《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这种片子很有市场,而且“激烈”(鼓动)了不少人往中心城市挤。但时至今日,在N多人已经可以随意进入中心城市,而且发现“也不过如此”后,中心城市在中国人的心中,已经损失掉了很大比例的“高大上”。 ...... 从哲学角度去看,二十几年前,中国人的形而上概念比较重,今日,中国人的形而下概念比较重。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同时在瓦解中国人的形而上追求。但是要认识到,存在主义瓦解的形而上,和虚无主义瓦解的形而上,也是截然不同的。 ...... 《瓦尔登湖》,某种程度是西方比较早的“anti城市”的作品。一百多年前的城市,都是中心化的。后来,因为城市越来越太多,太密集了,才在城市群中形成了“中心城市”。“anti中心城市”的作品,不如“anti城市”的作品,因为后者anti的是工业化后的生活方式。这种思维,相较于西方人,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可能更容易接受,因为中国的工业化是被迫的,而且时间不是很长,骨子里很多人还带着深厚的农业生活的思维。而农业生活思维,肯定不是“中心化思维”。 带着农耕思维的中国人,才搞了几十年工业化后,立刻就迎来了网络时代,而网络时代,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了“去中心化”。在农耕思维和网络思维的双重影响下,中国人的“中心化思维”是非常薄弱的。以至于,当听到《上海堡垒》这种名字的电影时,我真的是
狗,在中国是个很大的哲学议题 养过狗之后,比如我,就对教材产生了巨大的怀疑。狗只有本能,而没有意识吗?思考再三,是教材错了。为什么错,回归到“名可名,非恒名”这个上面,一切都只是“定义”。根本没有办法,能证明狗没有意识。而人类在与狗互动的过程中,会意识到狗有意识。 ...... 长期以来,我觉得,能不能吃狗的分歧很容易解决,只要让坚持吃狗的人自己养狗就行。因为我“肤浅”地认为,一旦人和狗互动,就会知道,原来狗和人在很多方面有意识上的交流,从而认识到,杀狗,在某种程度上和杀人差不多。 但后来,我发现,好多人自己养狗,然后杀自己养的狗,然后自己吃。对于这样的行为,我无法理解。这让我反思到,对方可能同样也无法理解我。这是个非常重大的哲学问题,因为我突然在这个问题上觉得,人和人之间有先天的巨大的不同。 ...... 这个认识,让我严重地意识到,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和孟子的“性善论”,都是对现实的巨大的误判,是一种比较纯粹的“主观主义”。通过能不能吃狗,可以看到“性相远”,而且,即使通过规范行为,引导认知,根本无法调和。 ...... 能不能吃狗,根本就没有先天的形而上的价值判断标准,判断标准,只在于每个个体的理性,甚至于都不在理性,而在于感知本身。
金庸的哲学 主要体现在他对历史的描述上。大体上,他书中展示的历史主线是没“多大问题”。初级历史爱好者会觉得这些书真有历史代入感。 但是,细节藏于魔鬼中。我自己第一次觉得他的作品有“问题”,是《倚天屠龙记》,他把朱元璋描绘成了一个“小人”。那时小,不太清楚朱元璋,但是也知道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开国皇帝就是小人?但是看他书中的其他开国人物,比如完颜阿骨打、铁木真、皇太极,都算是正面的,至少不是“小人”。 … 上面两段,主要是讲,金庸的作品兼顾了民国史观与其自身立场。其实这两者之中也是有极大矛盾的,但是金庸因为身处香港,远离大陆与台湾,所以他能兼顾。 但问题是,他的作品火了,而且火了几十年。要知道,华人是海量的。通俗作品在十几亿人口中广泛传播,这些作品就会不自觉上升为一时星泰。 … 翻看最近的人对金庸的评价,两种极端,天壤之别,甚至互相攻讦。这种矛盾是意识中比较深层的,似乎不可同时兼具。 问题出在哪里?代入历史背景的小说要不要顾及历史环境?有些人讲不需要,有些人则坚持需要,这里是“二律背反”。当你的历史小说完全忽视历史事实时,你写的东西其实只是在描述当代的价值观。什么意思呢?金庸里的大侠基本都是坚定的一夫一妻制的信仰者与执行者,但是历史上的价值观完全不是这样。我不是说金庸在为现代婚姻制做吹鼓手,但是这么写欠妥。另外,当历史小说需要完全尊重历史事实时,那就根本写不出,需要考据的东西太多,不如直接读历史。 … 金庸的话题很多。就个人观感来看,其作品最有价值的是《笑傲江湖》,为何?首先这部作品架空了历史,其次,隐藏在作品中的从明中期就出现的中国的巨大问题,一直困扰至今,而且似乎找不到出路,第三是因为其角色。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