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阳漫
冷阳漫
寻找人与世界的前世今生
关注数: 1
粉丝数: 97
发帖数: 8,732
关注贴吧数: 1
人类最愿意相信什么? 很想问问大家这个问题,想想看,你最愿意相信什么?如果只能选择一个答案,你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逻辑之理与老子之道 是:有与无,窄与宽, 是与似,显与隐, 思与悟,实与空, 镜与境,脑与心。。。。。 逻辑之理是论是辩的选择, 老子之道是寓是喻的诱惑。 选择总是确定而有限, 诱惑却是丰富而无尽。 逻辑用语言让头脑精确, 比喻用领悟使心灵成长。 逻辑之理是存在中的存在,是男人的大脑, 老子之道是存在自身,是女人的心灵。 因此,逻辑之理是哲学,科学,宗教,伦理,生活, 因此,老子之道非哲学,非宗教,非伦理,非生活, 它只是一个可以与你分享它自己的诗意的存在。
说说生活中的临界点 人的一生也就是三个阶段:生活,爱恨与死亡。每一个阶段都有无数个临界点,翻过去了就是另一派天地,留下来了就是会使得其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诱惑是人类世界的基本形式 诱惑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游戏的可能性,一种由挑衅产生的强烈的双重关系,正如上帝和人类并没有被宗教的道德冲突所分离,它们一直在相互诱惑,世界的象征性平衡就是建立在这种诱惑的关系上。 诱惑不能被破坏或被压抑,不是因为诱惑是一切事物,或诱惑不可改变,而是因为摧毁或逾越只有通过诱惑的方式才能发生,这就是诱惑! 无人能逃脱诱惑!你能例外吗?
如果语言中没有“如果” 今天刚被老同学拉去赴宴,席中杯酒下去,已是云中漫步之境,迷糊中想如果我拒绝这次邀请,我会如何?不仅畅想起来没有这个如果的情景。。。。又想假如语言中没有如果,我会如何感受这个没有如果的感受?而我们赋予生活中的如果太多太多。。。 人类发明这个如果,只是为了弥补现实的不可重复性的遗憾,还是为 了展望未来的不可预见性的理想?又或是作为未来计划的参考? 如果语言中没有“如果”,人类世界会是什么样?
关于思维的自然起点与逻辑起点的思考 我们知道思维的最基本形式就是判断,而任何判断都离不开判断的主体(它是判断的思想意义之所在),判断的对象(它是判断的认识价值之所在),判断的自身逻辑序列(它是判断的逻辑性能之所在)这三重规定。也就是说,在人的逻辑思维中,任何判断,当它作为主体的论理识别和客体的符号体系而出现时,它同时不能不是它自身(自体)的逻辑序列;任何思维方式都是建立在主体制约,客体规范和观念权衡这三者互相结合成的灵活性结构上的。 正是这思维的三重规定构成了思维的三重逻辑基础,也揭示了思维在逻辑上不得不受自然界(自在逻辑基础),社会(自为逻辑基础)和思维本身(自在又自为的逻辑基础)的存在形式所制约。 那么,思维的自然起点是什么?显然是关于主体的心理本位(感知觉记忆与情绪)和思维的自身因素之一,即作为思维意识依据的观念自身而非稳定的本质性逻辑因素。因为感觉是表象的和被动的,观念是想象的和主动的,前者是思维最直接最基础的心象手段,后者是思维的最重要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手段。 不用问,思维的逻辑起点就是关于客体的抽象和思维的自身逻辑约束。问题在于,抽象不仅是逻辑手段还是一种心理能力,因此,它也是一种心象手段。因为所谓抽象即是对现象的抽象,也是对本质的抽象,它是运用表象和想象对于对象的某种单纯规定性的分析选取之象的把握,是对“象”进行单意抽取后的化象为意,因此抽象比象更概括更贴近本质,但仍然可感可念,只是比较单纯模糊罢了,它们常以词为记号表示出来并结为概念,而思维正是凭借其抽象的可感性和有象性,对其加以区别的。 我们知道逻辑的意义就在于它所表达的对象,而它所表达的对象正是抽象概念之间的纯粹序律,如果抽象仍然具有模糊的可感性和有象性,那么逻辑的纯粹推理就不再纯粹了,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逻辑意义的根据,这个根据会是什么呢?
世界对女人的规定(个人理解) 第一条:男人永远是对的。 第二条:如果女人有异议,请参见第一条。 第三条:如果男人有怀疑,请参见第一条。 世界对自身规定的说明: 男人是世界的拥有者,女人是世界的使用者; 拥有者永远可以对使用者说“不” 使用者永远只能对拥有者说“是” 冷阳漫身为一个女人,只能遵守这个规定。 因此,在哲学吧: 如果你是男人,请在与我辩论时,不必计较我的对错,因为你永远是对的; 如果你是女人,请在与我辩论时,不必在意我的对错,因为我永远都是错的; 如果有人愿意向这个规定挑战,真心相信男女在思想和人格上是平等的,冷阳漫向你表示感谢,并愿意不遵守这个规定。
什么是智慧?智慧与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古希腊人说,哲学就是爱智慧。什么是智慧?它是一种思想还是一种能力?它是先验的还是经验的?说一个人聪明和说一个人智慧有什么区别?如果只能二择一,你愿意选择聪明还是智慧?有智慧是不是就意味着有了某种哲学的观点?
哲学语境中的爱情与婚姻 我之观言: 爱情是在宗教和艺术中起舞的舞者,婚姻是在宗教和科学中挣扎的囚徒。哲学在旁跃跃欲试。。。。
逻辑悖论真的是无解的吗? 我们知道,所谓悖论是指:由看上去合理的前提出发,通过看起来有效的逻辑推理,其得出了两个自相矛盾的命题或其等价式,即为悖论。 悖论的出现使得逻辑自身的有效性倍受质疑,它是怎样发生的,能否避免或破解呢?它对逻辑的确定性有多大范围的打击?如果它真的无解,这在逻辑哲学上意味着什么?况且,悖论真的是永远也无解的吗?
逻辑与抽象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本质关系? 我们知道逻辑真理是经过多级抽象逐渐得到的,因此,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使得它们与经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模糊不清。而抽象又是对具体经验的概括,逻辑是抽象的表现形式之一,抽象是逻辑的组织材料,但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还不足以说明这二者的本质关系,因为本质应该是涉及到这二者基础的东西才能是本质层面的东西。那它们的本质是什么?这些本质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以哲学的观点谈谈缘分 数学家说缘分是几率,逻辑家说缘分是偶然,文学家说缘分是奇迹,佛家说缘分是前世,道家说缘分是天成,社会学家说缘分是类聚,历史学家说缘分是气数,心理学家说缘分是嗅觉,那哲学家应该怎样看待缘分呢?
女人与哲学 有什么问题吗??
关于第一人称的困惑 第一人称之“我”是什么?是体验的主体,我体验我自身,并通过自身的觉知来体验,那自身觉知只是对自身身体的觉知,又是如何通过意识来表达体验的?意识和体验又是什么关系?
爱因斯坦的圣杯意味着什么?它可能存在吗? 把宇宙四种自然力统一起来的梦想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如果它存在就能证明世界是万物归一的存在吗?就能解决一切物理难题吗? 为什么除了弱力其它三种力都是相互吸引?为什么在宇宙时空中起绝对作用的引力最难了解?如果西格斯粒子真的存在就真能说明质量是如何产生的吗?
谈谈哲学与逻辑的关系 如果哲学是对存在的追问,那逻辑就是这种追问的唯一工具吗? 如果哲学是世界观的体现,那逻辑与数学又是什么关系?
谈谈思与想及思想这三者的区别 思之,想之,思想之其实是不同的思维,它们追求的目的也不一样。有谁能说的清楚它们吗?
于宙是先有时间还是先有空间 ???
安乐死,我们该如何看待? 生命是该用数量还是用质量来衡量呢?传统文化一面告诉我们长寿是福,好死不如赖活着,一面又责备贪生怕死之人;西方文化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尊严,却又千方百计挽救已毫无尊严的患者。而医学从未放弃过向长寿进军。人类对长寿的贪恋好像永无止境,即使知道老得不成样子,病得不能忍受,却仍在力争生命的数量而非质量。自己的生命真的无权决定而要老到自然死,病到痛苦死吗?我们真的只能被动等死才能得到文化的认同,亲人的祝福吗?
哲学宗教美学科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这四大学科如同四维时空一样和我们形影相随,有谁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母爱与孝道不是不能被猜疑的 大爱与大孝实际就是债权的转移与平衡,文化对它的粉饰只是人性和社会的需要,真把它上升到绝对不能猜疑的地位,就离真实太远离虚伪太近了。
问世间情为何物?怎一个情字了得? 爱情是真实的幻觉,情爱是真实的感觉;情感是清晰的直觉,感情是模糊的知觉;幻觉是主观中的真实和客观中的虚幻,感觉是主客交织的模糊碎片,知觉是主客合一中的体验之真,直觉则是主观中的信仰之真。这世间无人不曾为情所困,真乃是情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世上的真真假假虚虚幻幻哪一个离得了这个情字,哪一个人又说得清这个情字?凡夫俗子们为其挣扎,自命清高的远离它,正人君子们诋毁它害怕它又利用它;它像引力构筑了时空,又像电磁力使我们相遇,更像强力和弱力使我们相聚又分离。
重要性是指哪些内容? 当我们判定某事对自己具有重要性时,是否具有某些“公理”?如果有都有哪些“公理”?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什么是好? 我们把什么称之为好?好实上质是指什么?
何为意义? 生死意义;活着的意义;究竟何为意义?
爱的本质是什么 爱是利己还是利他?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