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的少年🔥 漂流的少年123
为平安喜乐故,请常念嗡玛尼帕篾吽
关注数: 13 粉丝数: 356 发帖数: 19,185 关注贴吧数: 20
种福报的“田” 【释】见诸尊长,当离骄慢,含笑敬问,或讯平安。身行礼拜、起立、让座,表示恭敬,疾起奉迎。又见来前及眼见处,或修礼拜,或修合掌,或作使役,恭敬承事。又于病者悲愍瞻侍。此有三田,谓诸恩造、尊长、痛苦。初为父母,次为二师,后为病人。以是在家、出家二分菩萨生福之处,故名为“田”。 宗喀巴大师在此讲了很多。“见诸尊长,当离骄慢”,每个人可能不止有一位师父。比如,我有二十四位师父。你们虽然未必有我这么多,但起码也有两、三位。不管见到哪一位师父,都应该远离骄慢、傲慢之心。为什么远离骄慢非常重要呢?据米拉日巴传记的记载,米拉日巴大师的弟子惹琼巴曾经去印度学了一些因明和外道的东西,在回来的时候,米拉日巴到定日这个地方去接他。他在向米拉日巴磕完头后,希望米拉日巴也反过来向他磕个头。米拉日巴知道他的心思,刻意没有回磕。他心里很不高兴:“这个师父真是啊,我这么有学问,他不珍惜我。”惹琼巴因为几次违逆师父的教令,没有即生得到涅繁的果位。那若巴也是有名的大成就者、有学问的人,因为三次违逆帝洛巴大成就者的教令,同样此生没有成佛。所以说,学会恭敬很重要。“含笑敬问”,问讯的时候应含笑敬问。“讯平安”就是非常恭敬的问讯:“最近好吗?身体是否健康?”等等。然后在师父面前磕头。师父来了,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准备座椅,请师父上坐。据说,当年伽喀瓦大师为了得到菩提心的教授,去拜见霞惹瓦大师时,看到其他人都到外面看表演去了,唯独霞惹瓦大师在寺院中绕塔。他就跑过去,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垫在地上,请霞惹瓦大师坐在上面。霞惹瓦大师坐好之后,他磕了三个头,然后问:“您是否有菩提心的教授呢?这个教授是否很如法啊?”等等。只要看到师父,就要立刻准备垫子或座椅,这很重要;然后,磕头或者恭敬合掌;最后做侍奉,就是“使役恭敬承事”。另外,对病人做陪护等等。造集资粮的殊胜田有三:一是恩造,二是师长,三是病苦者。所谓的“恩造”就是造恩的人,指有恩于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二分菩萨”,就是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为什么叫“田”呢?种五谷粮食要靠田。如果种福德资粮的话,就要靠父母、师父、病人这三类人。恭敬师长,孝养父母,悲悯病人等有难者,由此能够生起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节选夏坝法师《菩萨戒品释》
种福报的“田” 【释】见诸尊长,当离骄慢,含笑敬问,或讯平安。身行礼拜、起立、让座,表示恭敬,疾起奉迎。又见来前及眼见处,或修礼拜,或修合掌,或作使役,恭敬承事。又于病者悲愍瞻侍。此有三田,谓诸恩造、尊长、痛苦。初为父母,次为二师,后为病人。以是在家、出家二分菩萨生福之处,故名为“田”。 宗喀巴大师在此讲了很多。“见诸尊长,当离骄慢”,每个人可能不止有一位师父。比如,我有二十四位师父。你们虽然未必有我这么多,但起码也有两、三位。不管见到哪一位师父,都应该远离骄慢、傲慢之心。为什么远离骄慢非常重要呢?据米拉日巴传记的记载,米拉日巴大师的弟子惹琼巴曾经去印度学了一些因明和外道的东西,在回来的时候,米拉日巴到定日这个地方去接他。他在向米拉日巴磕完头后,希望米拉日巴也反过来向他磕个头。米拉日巴知道他的心思,刻意没有回磕。他心里很不高兴:“这个师父真是啊,我这么有学问,他不珍惜我。”惹琼巴因为几次违逆师父的教令,没有即生得到涅繁的果位。那若巴也是有名的大成就者、有学问的人,因为三次违逆帝洛巴大成就者的教令,同样此生没有成佛。所以说,学会恭敬很重要。“含笑敬问”,问讯的时候应含笑敬问。“讯平安”就是非常恭敬的问讯:“最近好吗?身体是否健康?”等等。然后在师父面前磕头。师父来了,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准备座椅,请师父上坐。据说,当年伽喀瓦大师为了得到菩提心的教授,去拜见霞惹瓦大师时,看到其他人都到外面看表演去了,唯独霞惹瓦大师在寺院中绕塔。他就跑过去,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垫在地上,请霞惹瓦大师坐在上面。霞惹瓦大师坐好之后,他磕了三个头,然后问:“您是否有菩提心的教授呢?这个教授是否很如法啊?”等等。只要看到师父,就要立刻准备垫子或座椅,这很重要;然后,磕头或者恭敬合掌;最后做侍奉,就是“使役恭敬承事”。另外,对病人做陪护等等。造集资粮的殊胜田有三:一是恩造,二是师长,三是病苦者。所谓的“恩造”就是造恩的人,指有恩于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二分菩萨”,就是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为什么叫“田”呢?种五谷粮食要靠田。如果种福德资粮的话,就要靠父母、师父、病人这三类人。恭敬师长,孝养父母,悲悯病人等有难者,由此能够生起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节选夏坝法师《菩萨戒品释》
宗萨仁宝哲:在圣地积聚大量福德的做法 虽然佛教有许多由过往大师所撰写的修持仪式、仪轨文、祈愿文等,但是积聚福德与净化染污并不需要依赖仪式。 因此,如果你比较喜欢形式单纯的修持,下面这些是你可以在圣地积聚大量福德的做法。 假设你刚刚到达蓝毗尼,首先你该做的,是清除佛塔边上的垃圾与杂物。你不需要把整个地方都消毒一遍,只要把一小块地方清干净,环绕佛塔大约两尺宽的一圈即可。 而且,用自己的手巾或面纸清理就好,不必去找人要清洁工具。如果你有香水的话,稍微喷洒一些,然后开始做供养或做你的修持。 传统的供品是水、花、香、食物、灯,但你供的数量不需要很大。如果你只有一支蜡烛,那也就足够了。而且你如何供养也无所谓,你可以将供品就放成一堆,也可以将它安排得很庄严。 要记得的是,你花的努力越大,你积聚的福德就越多,如果只有两支蜡烛与四片花瓣,你还是可以将它们安排得很好看。 把环境清扫干净,供品准备妥当之后,你可以静坐观修,或念诵你最喜爱的皈依文或祈请文。结束后,清除你带供品来所用的塑料袋,而且不只是你自己带来的,在圣地把别人带来的垃圾清除,也是积聚福德的办法之一。 要记住,重要的不是要消毒圣地,而是要清除你自己的染污。你会在圣地遇到许多其他的朝圣者做供养,特别是像菩提伽耶这种热门的地方。 有些人会以大量的供养来引人注目,这种做法可能会让财力较差的朝圣者产生钦羡与嫉妒之心。 这种行为是没有益处的,因为以奢侈的方式供养不仅无法积聚福德,事实上它是累积恶业的强大原因,切勿炫耀你的财富或你做的供养,来引人注目。
宗萨仁宝哲:在圣地积聚大量福德的做法 虽然佛教有许多由过往大师所撰写的修持仪式、仪轨文、祈愿文等,但是积聚福德与净化染污并不需要依赖仪式。 因此,如果你比较喜欢形式单纯的修持,下面这些是你可以在圣地积聚大量福德的做法。 假设你刚刚到达蓝毗尼,首先你该做的,是清除佛塔边上的垃圾与杂物。你不需要把整个地方都消毒一遍,只要把一小块地方清干净,环绕佛塔大约两尺宽的一圈即可。 而且,用自己的手巾或面纸清理就好,不必去找人要清洁工具。如果你有香水的话,稍微喷洒一些,然后开始做供养或做你的修持。 传统的供品是水、花、香、食物、灯,但你供的数量不需要很大。如果你只有一支蜡烛,那也就足够了。而且你如何供养也无所谓,你可以将供品就放成一堆,也可以将它安排得很庄严。 要记得的是,你花的努力越大,你积聚的福德就越多,如果只有两支蜡烛与四片花瓣,你还是可以将它们安排得很好看。 把环境清扫干净,供品准备妥当之后,你可以静坐观修,或念诵你最喜爱的皈依文或祈请文。结束后,清除你带供品来所用的塑料袋,而且不只是你自己带来的,在圣地把别人带来的垃圾清除,也是积聚福德的办法之一。 要记住,重要的不是要消毒圣地,而是要清除你自己的染污。你会在圣地遇到许多其他的朝圣者做供养,特别是像菩提伽耶这种热门的地方。 有些人会以大量的供养来引人注目,这种做法可能会让财力较差的朝圣者产生钦羡与嫉妒之心。 这种行为是没有益处的,因为以奢侈的方式供养不仅无法积聚福德,事实上它是累积恶业的强大原因,切勿炫耀你的财富或你做的供养,来引人注目。
龙相法师:轮回其实自带防沉迷系统啊 轮回其实是自带防沉迷系统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的本质是苦。 苦是逼迫性。哪些逼迫性?最直观、最痛心的,当然是苦苦——例如拿我们普通人类举例,举凡老、病、死苦,谁不懂呢?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哪一样不是抓心挠肝?穷人最苦是没有钱——求不得。富人最苦是死的时候钱没花完——爱别离。我有个朋友就是,急病被送到医院时,第一反应是对医生喊:“医生我不想死啊!我那么多钱还没花完呢!”肺腑之言!我常说给居士听的,就是人和人的相聚都不过是一场业缘,业缘尽的时候,只有两个结局,要么是生离,要么是死别,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最后,你是一个人来的,你也要一个人走。热闹是暂时的,孤独才是贯穿一生的。这不是毒鸡汤,这是真相。当个鸵鸟并不会更快乐的。苦苦人人懂得,但更深刻的层面,人世间任何的快乐,都有尽头,永远没有永恒,你想多玩会儿,多留会儿,门儿也没有。并且,所有的快乐,最后都会变异为痛苦。因为所有我们凡人能感受到的轮回中的快乐,都是烦恼所生、烦恼所染,它本来就是苦的本性。我们尝不出来,只是因为它还没有积累到足够的量。你真以为现在没钱,将来一夜暴富发了大财就真的快乐了?财富会带来无穷烦恼!小富会让你忍不住天天合计怎么增值保值,市场有点波动就受惊吓,费尽心机地挪来挪去。大富更完了,看谁都是刁民,看谁都要害你,冰箱里都要装摄像头,普通人都想不出怎么会那么夸张。“穷人身苦,富人心苦”,这八个字我对富人们讲时,收获的都是拼命点头。更糟糕的是,无论你多么聪明、多么费尽心机,没有任何财富是千秋万代的。现在的旅游胜地,有多少曾经都是私产?后来怎么就没了?子孙不贤,时代变迁,沧海都能变桑田呢,无常的伟力,谁能抗衡?在苦苦和坏苦之外,还有一个更恐怖的大魔鬼,不学佛是绝对认不到的。那就是周遍行苦。什么是行苦?由业力和烦恼所生的蕴体——色受想行识,五取蕴或四取蕴(无色界天人没有色蕴)聚合成为轮回中的一期生命,只要你受生为轮回中的众生,无论你是什么种类,什么种族,无论你怎么好命,对不起,你那个族类必须受的逼迫,你可逃不掉一点。做了人有人类的苦,做了天有天人的苦,下了三恶道就更别谈了,地狱、饿鬼、畜生,完。轮回苦这三个层面,一层层认识它,我们会发现,这玩意纯坑爹啊!就是一个巨大的骗局!一个无边大坑!天天思维一下,遇事冷静一下,渐渐你就不沉迷了。更何况,任何一期生命,不管你怎么快乐,倒计时结束,都会让你强制下线的。真的很没劲!!!这不是因为佛把美好的事情硬要丑化,把好的说成赖的,强行要拉走你,而是这轮回之苦,即使没有佛来揭露,它也本来如是!那些聪明的外道,稍加观察,就能发现苦苦和坏苦这两头恶兽,因此拼命修行,企图解脱。然而因为智慧不足,没有发现还有一个最终大boss——行苦,所以终不得脱。如果轮回中的幸福美满是真实的,是可以想什么办法来令其恒久的,那佛就是骗人。不能,佛就没有骗人。如果只要投生成某一类众生就可以免遭轮回苦,那佛就是骗人。不能,佛就没有骗人。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理?怎么解脱?学习啊!先学!学了,去实践。比如这“三苦”——尤其行苦,你不学,能知道吗?首先要知,然后才能行。
龙相法师:轮回其实自带防沉迷系统啊 轮回其实是自带防沉迷系统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的本质是苦。苦是逼迫性。哪些逼迫性? 最直观、最痛心的,当然是苦苦——例如拿我们普通人类举例,举凡老、病、死苦,谁不懂呢?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哪一样不是抓心挠肝? 穷人最苦是没有钱——求不得。富人最苦是死的时候钱没花完——爱别离。我有个朋友就是,急病被送到医院时,第一反应是对医生喊:“医生我不想死啊!我那么多钱还没花完呢!”肺腑之言!我常说给居士听的,就是人和人的相聚都不过是一场业缘,业缘尽的时候,只有两个结局,要么是生离,要么是死别,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最后,你是一个人来的,你也要一个人走。热闹是暂时的,孤独才是贯穿一生的。这不是毒鸡汤,这是真相。当个鸵鸟并不会更快乐的。苦苦人人懂得,但更深刻的层面,人世间任何的快乐,都有尽头,永远没有永恒,你想多玩会儿,多留会儿,门儿也没有。并且,所有的快乐,最后都会变异为痛苦。因为所有我们凡人能感受到的轮回中的快乐,都是烦恼所生、烦恼所染,它本来就是苦的本性。我们尝不出来,只是因为它还没有积累到足够的量。你真以为现在没钱,将来一夜暴富发了大财就真的快乐了?财富会带来无穷烦恼!小富会让你忍不住天天合计怎么增值保值,市场有点波动就受惊吓,费尽心机地挪来挪去。大富更完了,看谁都是刁民,看谁都要害你,冰箱里都要装摄像头,普通人都想不出怎么会那么夸张。“穷人身苦,富人心苦”,这八个字我对富人们讲时,收获的都是拼命点头。更糟糕的是,无论你多么聪明、多么费尽心机,没有任何财富是千秋万代的。现在的旅游胜地,有多少曾经都是私产?后来怎么就没了?子孙不贤,时代变迁,沧海都能变桑田呢,无常的伟力,谁能抗衡?在苦苦和坏苦之外,还有一个更恐怖的大魔鬼,不学佛是绝对认不到的。那就是周遍行苦。什么是行苦?由业力和烦恼所生的蕴体——色受想行识,五取蕴或四取蕴(无色界天人没有色蕴)聚合成为轮回中的一期生命,只要你受生为轮回中的众生,无论你是什么种类,什么种族,无论你怎么好命,对不起,你那个族类必须受的逼迫,你可逃不掉一点。做了人有人类的苦,做了天有天人的苦,下了三恶道就更别谈了,地狱、饿鬼、畜生,完。轮回苦这三个层面,一层层认识它,我们会发现,这玩意纯坑爹啊!就是一个巨大的骗局!一个无边大坑!天天思维一下,遇事冷静一下,渐渐你就不沉迷了。更何况,任何一期生命,不管你怎么快乐,倒计时结束,都会让你强制下线的。真的很没劲!!!这不是因为佛把美好的事情硬要丑化,把好的说成赖的,强行要拉走你,而是这轮回之苦,即使没有佛来揭露,它也本来如是!那些聪明的外道,稍加观察,就能发现苦苦和坏苦这两头恶兽,因此拼命修行,企图解脱。然而因为智慧不足,没有发现还有一个最终大boss——行苦,所以终不得脱。如果轮回中的幸福美满是真实的,是可以想什么办法来令其恒久的,那佛就是骗人。不能,佛就没有骗人。如果只要投生成某一类众生就可以免遭轮回苦,那佛就是骗人。不能,佛就没有骗人。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理?怎么解脱?学习啊!先学!学了,去实践。比如这“三苦”——尤其行苦,你不学,能知道吗?首先要知,然后才能行。
圣玄法师:灵感一则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一个感应故事。主角是一个00年出生的小朋友,家在武汉,本是一位其他宗教的信仰者,但是与我很要好,还送给我《妙法莲华经》等经书和香炉等供具,我也送了他一枚吊坠,里面是与观音菩萨相关的一些经咒合集,包含《普门品》《心经》《六字大明咒》《大悲咒》《准提咒》等。恰好在他收到这枚吊坠的当天晚上,小区里发生了一件事。这天晚上他发现空气里有一股淡淡的烟味,起初没在意,过一会儿开了门发现烟味就很浓,原来自己家所在的单元顶楼那一户人家着火了。作为第一个发现者,他和父亲、一名邻居一起大喊让大家都疏散到楼下。可是老旧小区里面,消防车进不来,只能接十几根水带来救火。而他自己就在楼下默默祈祷。一开始他忆念的是其他宗教的神祇,一直都没有用;恰好那天收到了与观音菩萨有关的经书合集,就想起来了观世音菩萨,于是开始祈祷观世音菩萨。不到一分钟,天上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大家都说这场雨来得及时,如果没有下雨的话,大概整栋楼都要被波及;很巧的事,那几天都很干燥,消防员都说这时候的天气并不具备下雨的条件,但那个时候就是下雨了。最近他遇到各种困难,也会常常祈求观音菩萨。 身边的人讲过很多自己亲身经历的“不可思议”的感应有很多,比如我们认识的一位长老尼有一次在乘船时船翻了,掉到长江里,她急念观音菩萨,然后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地刹那间瞬移到了岸上,还把同行的人以类似的方式也救到了岸上。大家顿时对观音菩萨的信心倍增。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很多。 这位小朋友和我聊过很多关于许多宗教的很多困惑。他观察到的这些现象在许多宗教和文化中都有,对于他这么有智慧的人,可以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一些,我们的探讨是这样的:如果遇到一个口才很好的人,那这些关于宗教名相和仪轨的困惑都可以被很好的解释,想圆回来并不困难。比如师长曾经开示说,如果能够以正理安立如来三身,那么就能够安立一切利益众生的事业都是佛的事业;乃至外道教法里面随顺善法、利益众生的部分,都是如来智慧法身的施设。但是,各个宗教根本的世界观和修道论是各不相同、具有决定意义的,真的想了解宗教的本质差异,建议多关注这些哲学的部分,再作出简择取舍。如此说来,如果认为“真我是一切的万法根本,超出一般语言的认识范围,一切都是真我的幻现”“消除无明,去除幻现,认识真我独存来实现解脱”(吠檀多派),或者“一切从自性生”(数论派),那即使归依佛教三宝,其世界观也完全在外道见之列;或者否认逻辑和理性的有效性、必要性,这样的反智思想也全违佛法,堕入神秘主义的迷信中。(☞《心性论上的神秘主义》) 言及根本的世界观和修道论,对于佛教来说,般若波罗蜜多是最关键的,说得广一些,四谛是修行的所缘,是佛教理论的基础,决定了佛教整个思想体系的构建。了解般若、四谛就能探寻佛教的核心,佛教的广大方便就可以如理施设。 所以《心经》中说,“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生世、出世一切善法;若天、人众,若天、人王,四向、四果,及诸独觉,菩萨十地波罗蜜多,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一切种智、力、无所畏并十八佛不共法等,无不皆依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得成办”。 后来和他探讨了关于四谛与般若,感觉俺们都很有收获。 南无我师 南无般若 南无观世音菩萨
圣玄法师:灵感一则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一个感应故事。主角是一个00年出生的小朋友,家在武汉,本是一位其他宗教的信仰者,但是与我很要好,还送给我《妙法莲华经》等经书和香炉等供具,我也送了他一枚吊坠,里面是与观音菩萨相关的一些经咒合集,包含《普门品》《心经》《六字大明咒》《大悲咒》《准提咒》等。恰好在他收到这枚吊坠的当天晚上,小区里发生了一件事。这天晚上他发现空气里有一股淡淡的烟味,起初没在意,过一会儿开了门发现烟味就很浓,原来自己家所在的单元顶楼那一户人家着火了。作为第一个发现者,他和父亲、一名邻居一起大喊让大家都疏散到楼下。可是老旧小区里面,消防车进不来,只能接十几根水带来救火。而他自己就在楼下默默祈祷。一开始他忆念的是其他宗教的神祇,一直都没有用;恰好那天收到了与观音菩萨有关的经书合集,就想起来了观世音菩萨,于是开始祈祷观世音菩萨。不到一分钟,天上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大家都说这场雨来得及时,如果没有下雨的话,大概整栋楼都要被波及;很巧的事,那几天都很干燥,消防员都说这时候的天气并不具备下雨的条件,但那个时候就是下雨了。最近他遇到各种困难,也会常常祈求观音菩萨。 身边的人讲过很多自己亲身经历的“不可思议”的感应有很多,比如我们认识的一位长老尼有一次在乘船时船翻了,掉到长江里,她急念观音菩萨,然后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地刹那间瞬移到了岸上,还把同行的人以类似的方式也救到了岸上。大家顿时对观音菩萨的信心倍增。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很多。 这位小朋友和我聊过很多关于许多宗教的很多困惑。他观察到的这些现象在许多宗教和文化中都有,对于他这么有智慧的人,可以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一些,我们的探讨是这样的:如果遇到一个口才很好的人,那这些关于宗教名相和仪轨的困惑都可以被很好的解释,想圆回来并不困难。比如师长曾经开示说,如果能够以正理安立如来三身,那么就能够安立一切利益众生的事业都是佛的事业;乃至外道教法里面随顺善法、利益众生的部分,都是如来智慧法身的施设。但是,各个宗教根本的世界观和修道论是各不相同、具有决定意义的,真的想了解宗教的本质差异,建议多关注这些哲学的部分,再作出简择取舍。如此说来,如果认为“真我是一切的万法根本,超出一般语言的认识范围,一切都是真我的幻现”“消除无明,去除幻现,认识真我独存来实现解脱”(吠檀多派),或者“一切从自性生”(数论派),那即使归依佛教三宝,其世界观也完全在外道见之列;或者否认逻辑和理性的有效性、必要性,这样的反智思想也全违佛法,堕入神秘主义的迷信中。(☞《心性论上的神秘主义》) 言及根本的世界观和修道论,对于佛教来说,般若波罗蜜多是最关键的,说得广一些,四谛是修行的所缘,是佛教理论的基础,决定了佛教整个思想体系的构建。了解般若、四谛就能探寻佛教的核心,佛教的广大方便就可以如理施设。 所以《心经》中说,“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生世、出世一切善法;若天、人众,若天、人王,四向、四果,及诸独觉,菩萨十地波罗蜜多,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一切种智、力、无所畏并十八佛不共法等,无不皆依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得成办”。 后来和他探讨了关于四谛与般若,感觉俺们都很有收获。 南无我师 南无般若 南无观世音菩萨
善根福德因缘? 问:经里佛说善根福德因缘,究竟指的是什么?为何有师兄说,往生弥陀净土要看因缘是否具足? 大安法师答:这是《阿弥陀经》里面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净土。那对于这句经文的理解一定要有智慧。一般人望文生义,就认为,哦,那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有善根、要有大福德、要有大因缘才能往生。那自己就赶紧去种植善根吧,赶紧广植福德吧。他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理解善根福德因缘。 这种理解站在一个通途佛法的角度也不能说他错,但在净土的这种特别法门的立场来看,这种理解是有偏颇的。那这种理解实际上,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当中对这个善根福德因缘给予了一个非常具有净土特点的解释。这个解释就是什么是多善根?这个善根的内涵是什么?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是阿弥陀佛无量劫的菩萨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这个善根福德是来自阿弥陀佛的恩赐,不是来自于我现在的积累。这就是净土法门以佛的果地觉作因地心的直接的表达,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所积累的一切都是为众生的,等他成就之后是无条件地给众生的。 所以我们只要信愿称名,就是大善根,就是多福德,就是无上因缘,就能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极乐净土无尽的庄严不仅是我们现成的享受,而且我们是拥有者。是这样理解的,这才符合净土法义。
善根福德因缘? 问:经里佛说善根福德因缘,究竟指的是什么?为何有师兄说,往生弥陀净土要看因缘是否具足? 大安法师答:这是《阿弥陀经》里面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净土。那对于这句经文的理解一定要有智慧。一般人望文生义,就认为,哦,那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有善根、要有大福德、要有大因缘才能往生。那自己就赶紧去种植善根吧,赶紧广植福德吧。他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理解善根福德因缘。 这种理解站在一个通途佛法的角度也不能说他错,但在净土的这种特别法门的立场来看,这种理解是有偏颇的。那这种理解实际上,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当中对这个善根福德因缘给予了一个非常具有净土特点的解释。这个解释就是什么是多善根?这个善根的内涵是什么?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是阿弥陀佛无量劫的菩萨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这个善根福德是来自阿弥陀佛的恩赐,不是来自于我现在的积累。这就是净土法门以佛的果地觉作因地心的直接的表达,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所积累的一切都是为众生的,等他成就之后是无条件地给众生的。 所以我们只要信愿称名,就是大善根,就是多福德,就是无上因缘,就能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极乐净土无尽的庄严不仅是我们现成的享受,而且我们是拥有者。是这样理解的,这才符合净土法义。
一切时一切处称诵地藏圣号 《占察善恶业报经》 梦参老和尚 讲解 【复次。若未来世诸众生等。虽不为求禅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种种众厄。贫穷困苦。忧恼逼迫者。亦应恭敬礼拜供养。悔所作恶。恒常发愿。于一切时。一切处勤心称诵我之名号令其至诚。亦当速脱种种衰恼。舍此命已生于善处。】 复次,若在末世一切众生,虽不为求禅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种种的众厄、贫穷困苦、忧恼逼迫,在这个时候亦应恭敬礼拜供养,忏悔作恶,忏悔自己所做的恶事。“悔所作恶”,就是忏悔过去所做的恶事,恶业现前。“恒常发愿”,自己经常地发愿。这个愿,道友每天都要发;一个忏悔,一个回向,忏悔每天都要忏。发愿帮助别人利益众生;把我所做的好事全回向给一切众生,给那受苦受难的;我所做的错事,我全忏悔。贫穷、困苦、忧恼,种种逼迫,遇着这些境界相现前,应恭敬礼拜供养,这都是我过去所做的恶现在现前了,那你就忏悔吧!改正吧!就念地藏王菩萨忏悔。若那恶业发现不太严重,你怎么办?一切时、一切处,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一切时、一切处称诵我的名号,这个称诵可不要虚情假意地称,要至诚,要恳切,那种种衰恼就会消失了,把这个报身舍掉,再生生于善处。没说这个愿者发愿,如果你加上你的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地藏王菩萨加持你,让你得生极乐世界。
一切时一切处称诵地藏圣号 《占察善恶业报经》 梦参老和尚 讲解 【复次。若未来世诸众生等。虽不为求禅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种种众厄。贫穷困苦。忧恼逼迫者。亦应恭敬礼拜供养。悔所作恶。恒常发愿。于一切时。一切处勤心称诵我之名号令其至诚。亦当速脱种种衰恼。舍此命已生于善处。】 复次,若在末世一切众生,虽不为求禅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种种的众厄、贫穷困苦、忧恼逼迫,在这个时候亦应恭敬礼拜供养,忏悔作恶,忏悔自己所做的恶事。“悔所作恶”,就是忏悔过去所做的恶事,恶业现前。“恒常发愿”,自己经常地发愿。这个愿,道友每天都要发;一个忏悔,一个回向,忏悔每天都要忏。发愿帮助别人利益众生;把我所做的好事全回向给一切众生,给那受苦受难的;我所做的错事,我全忏悔。贫穷、困苦、忧恼,种种逼迫,遇着这些境界相现前,应恭敬礼拜供养,这都是我过去所做的恶现在现前了,那你就忏悔吧!改正吧!就念地藏王菩萨忏悔。若那恶业发现不太严重,你怎么办?一切时、一切处,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一切时、一切处称诵我的名号,这个称诵可不要虚情假意地称,要至诚,要恳切,那种种衰恼就会消失了,把这个报身舍掉,再生生于善处。没说这个愿者发愿,如果你加上你的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地藏王菩萨加持你,让你得生极乐世界。
怎么上香? 居士问:上香上几支最好?什么时间上香或上供最好?过了中午就不可以供食物了吗? ◇夏坝仁波切:上香,如果上两支香的话,就想智慧和方便;如果有三支香的话,就把它当成身、口、意供养给佛、法、僧三宝;如果上四支香的话,就想供养上师、佛宝、法宝、僧宝;如果有五支的话,就作五尊如来想;如果有六支香,就作六波罗蜜之想;如果有七支香来烧,就作七菩提分法想;如果有八支香,就作八正道想;如果有九支或者十支,一一都可以想,没有问题,都可以。如果有三十二支香,就想佛的三十二相;如果供八十支的话,就想佛的八十种好,如果供八万四千支的话,就想八万四千法门。其实佛像代表着佛陀,是我们众生积累功德的资粮田。我们做供养、做礼拜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做,不是为了佛而做,佛陀是圆满的觉悟者,不会需要我们凡夫的饮食或花香等供品,也绝不会因为我们不去供养或是因为下午供养而生气,这是以凡夫俗子之心揣度佛陀。我们供养是为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供养,因为众生的数目是无量的,所以我们的功德也是无量的。只要以清净及正确的发心来供养,即使只供短短的一支香,也能积无量的功德;如果只为自己现世利益做供养,供上再多的香,利益也不会很大。虽然如此,早上起来的时候供养比较好,过午之后不供的规矩可能因为过去印度人过午不食,由于这样的原因下午很少上供,这是一种习惯。但是供佛,晚上也行、下午也行,因为这不是佛吃不吃的问题,而是你信仰有多虔诚的问题。有人说天黑了以后拜佛不行,佛要睡觉(众笑)我头一次听说这样的话,哈哈…。这人想的蛮周到的啊(众笑),很关心佛,呵呵…。——节选《问答录》
怎么上香? 居士问:上香上几支最好?什么时间上香或上供最好?过了中午就不可以供食物了吗? ◇夏坝法师:上香,如果上两支香的话,就想智慧和方便;如果有三支香的话,就把它当成身、口、意供养给佛、法、僧三宝;如果上四支香的话,就想供养上师、佛宝、法宝、僧宝;如果有五支的话,就作五尊如来想;如果有六支香,就作六波罗蜜之想;如果有七支香来烧,就作七菩提分法想;如果有八支香,就作八正道想;如果有九支或者十支,一一都可以想,没有问题,都可以。如果有三十二支香,就想佛的三十二相;如果供八十支的话,就想佛的八十种好,如果供八万四千支的话,就想八万四千法门。其实佛像代表着佛陀,是我们众生积累功德的资粮田。我们做供养、做礼拜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做,不是为了佛而做,佛陀是圆满的觉悟者,不会需要我们凡夫的饮食或花香等供品,也绝不会因为我们不去供养或是因为下午供养而生气,这是以凡夫俗子之心揣度佛陀。我们供养是为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供养,因为众生的数目是无量的,所以我们的功德也是无量的。只要以清净及正确的发心来供养,即使只供短短的一支香,也能积无量的功德;如果只为自己现世利益做供养,供上再多的香,利益也不会很大。虽然如此,早上起来的时候供养比较好,过午之后不供的规矩可能因为过去印度人过午不食,由于这样的原因下午很少上供,这是一种习惯。但是供佛,晚上也行、下午也行,因为这不是佛吃不吃的问题,而是你信仰有多虔诚的问题。有人说天黑了以后拜佛不行,佛要睡觉(众笑)我头一次听说这样的话,哈哈…。这人想的蛮周到的啊(众笑),很关心佛,呵呵…。——节选《问答录》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