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交桑扈☞ 我要学好嗯嗯
关注数: 22 粉丝数: 92 发帖数: 1,291 关注贴吧数: 19
禹州历代人物选译 南宋曹勋 曹勋,字公显。阳翟人,曹组之子。因为父亲对朝廷有贡献的缘故被恩补为承信郎,参加殿试,赐进士甲科,供职龙德宫。靖康末年同徽宗一起被掳北上。在渡过黄河十几天的时候,徽宗对曹勋说“我梦见天上有四个太阳,这是中原板荡的预兆啊,不知道中原的人民能否推戴康王稳定局势啊”随后脱下内衣在上面写道“如果中原的人民拥戴你,不要忘记搭救你的父母”。徽宗又对曹勋说“如果见到康王,左右有匡复中原的策略,要他采纳实行,不要挂念我”。康王的夫人邢氏取下自己的金手环让侍女带给曹勋,并对他说“请为我向大王陈说,愿如此环,早日相见”。 曹勋带着御衣等物从小路奔逃到了金陵行在。建炎二年(1128)到达南京,把御衣等于呈给高宗皇帝,高宗泪下,传示辅臣。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罢免官职。 其后曹勋奉高宗诏书去金国迎回徽宗的棺椁和韦太后。从绍兴十一年十月出发到第二年的七月在东平登舟,前后逾一年之久。徽宗梓宫被迎回之后暂厝在慈宁宫。曹勋向高宗力请辞居天台山,日以绘画作赋为事。 累官至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卒赠少保,谥忠靖。 以前曹勋的父亲曹组词做的很好,以红窗迥名闻天下。当曹勋北上使金时,有人开玩笑的说“单于若问君门第,便道是红窗迥的儿”,也是戏言罢了。曹勋著有《北狩见闻录》一卷,《迎銮七赋》一卷,《迎请太后回銮图》一卷,《松隐集》三十卷。 1.阳翟,即今禹州 2.康王,即宋高宗赵构
禹州蓝河源流 兰河其源有二;一是在牛头山北、云盖山西的磨街乡东北部;一是在神垕镇苗家湾西北,在鸿畅镇天水寨附近交汇。自方岗乡东炉至禹、郏县交界段称“兰河”。干支流流经磨街、文殊、方岗、神垕、鸿畅等五个乡镇。 蓝水在牛头山北,云盖山西的源头名乌水。 乌水源出磨街乡孙庄村后沟,沟东杨树林中有泉自石缝涌出,下汇成沼,有十数亩大,芦苇成丛,杨柳依依,即为乌水源头。名乌鸡泉,一名五德泉,俗曰捂鸡泉。 清流北注,沿云盖山东北行二里至永锦云盖山一矿。 又东北行五里至砖桥村南,村北有弥陀寺。 又东二里至贺庙村南,迳接御山北。接御山又名白山,俗称鲫鱼山,以山象形故也,其上有玉泉砦,明世宗本纪载,嘉靖十八年帝谒显陵,辛末次钧州,望于中岳。即是处。 又东北至文殊镇西,阻于白庙山余脉,折向东南,过文殊南·,蓄水为湖。 文殊镇古名文殊寺,为禹西山门户,旧时由禹州城至磨街,汝州,鸠山皆从此过。村内有文殊寺,始建于金,明代知州刘魁改寺为蓝阳书院,明末复为寺。清道光三年知州许鸿磐复改为义学,并有记事碑。今寺不存。 又东南四里至薛河村南。薛河古名银河镇。 乌水又阻于禹山,顺禹山东行,曲折蜿蜒五里至杨树园村南,有清末士绅陈云棠故居。村东南禹山北坡有虎头寨遗址。 又东北行一里至禹祠北。晋地理志:阳翟有禹山祠。禹祠在禹山阴,背禹山而作基,状面蓝水而开户,层峦树锦,为禹西一胜迹。 又东一里至西炉村,王庄寨临河而建,寨基尚存。下为东炉水库,六十年代建。 又东二里至东炉村北。 东炉村,古名坞头垆,晋衮庾之保聚也。其北坞头岭上有清末禹州知州曹广权墓,东南有正觉寺,北齐时建,今不存。 又东北三里至贴沟村南,乌鲫河水北来入焉,水出和沟村深涧中,今涸 阻于毓秀岗而南流一里至东炉寨东寨墙下,又过杨庄寨东。两寨相峙,蔚为壮观,遗址犹存。 又南三里至赵庄村西。 村南有石灰窑遗址,昔时桃李满沟壑,每至夏初,丛叶丰茂,黄杏飘香,桃李竞秀,日影下泄,恍若仙境。 又南一里至杜家坡东,角山之东峰余脉也。 又南二里至杜村西,藏风沟水自西注入,水出角山南。今涸。 又南二里至涧头河村西。宋陈恬隐居处也。村西南崖边有白佛寺,宋熙宁二年建,内有宋造石经幢。有拦水坝。 又南二里百子涧水自东注焉,水源三峰山西峰阴之谢砦沟,其水势湍急如奔马,旧名马泉,俗名倒流河。 又南五里过杨河村西。 又南二里至白庄与蓝水合。
余阙“钧州重修学记” 钧州重修学记 洛于天下为中土,而嵩少奠乎其间,以当天下中和之气。嵩山之来,其东为箕山,其流为颍水,为钧州于其间。以当中州清淑之气。其山川之丽,民物之美,昔许由尝薄万乘至尊而为乐乎是,其地之特胜于他州,可知矣。 余尝过俊仪,思欲一至其地,登箕山,酌颍水,以观其民人与由棲隐往来之处,卒牵于事而不果。 马君诚叔今为儒学正,谒余合肥,道其州大夫修学之故,且愿属笔以记其事。余备位史氏,凡山川,风俗,守吏,治教之悉,故所欲闻,而钧又其平生之所欲游而不得者。盖余闻之:五方之土厚薄有不同,人生其间,因以为美恶之异,而王者之教亦随其人生以为势之难易也。维州土厚而水深,文王用之以成二南之化,如此其远。及其衰也,而强毅果敢之气犹足以相沫。邦之民一变商辛之化,而桑间濮上之俗,至其后世,如此其弊,由风气之偏。故其民之浮靡,虽更立数圣,莫之能胜也。钧受天地治中气,其民之生宜无甚过不及之性,而易与为善。帝尧之教,所以劳来匡直之者,宽而使之栗,直而使之温,刚而欲其无虐,简而欲其无傲。要以约其情,正其性,使归之中正而已。以今中州之地,易与为善之民,而邦君大夫兴学以导之。其化之易易,犹转丸而下千仞之岗,操轻舟之泛大河而东也。异时,予苟得如予志以游于钧。入其学,观于诸君之循循然。交于其士大夫,观其文行之尔雅,游于其乡,见其民之孝悌忠信以亲其上,事其长,相与追道其贤父兄,未必不在于斯也。其学之功,则作棂星门,治西之府及其游息之亭。其董学则吏目夷山张荣。勤劳其事,则阳翟县尹大梁杨泰,儒学正马立信。提调学校则知州事李侯端友也。 余阙(1303-1358)字延心,一字天心,自号青阳先生。庐州合肥(今肥东长临河)人。元统元年(1333)赐进士,援同知泗州。后转入翰林文学、中书刑部主事。曾为辽、金、宋三史修撰。累官监察御吏、中书礼部员外郎,出任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至正九年迁翰林侍制、出佥浙东廉访司事。至正十三年(1353)出守安庆,任都元帅,迁淮南行省左丞。十七年冬,为陈友谅部围困,次年城破身死。为政严明,治军与士卒同甘苦。元朝延以其忠,赠为淮南行省平章。着有《五经传注》、《青阳山房集》。
郏县长桥镇窦堂村孝子坊 郏县孝子坊 冯洪波 在河南郏县窦堂村有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钦 孝子坊, 它古朴典雅飞脊挑檐, 铁钩铜铃, 主辅相衬, 错落有致, 巍峨耸立、 尉伟壮观, 实为清代石质结构雕刻艺术的精品。 根据同治三年《郏县志》 载, 孝子坊为“清乾隆十三年题准见坊入祠”。 为郏县乡 坤孝子太学生冯贽所建, 从乾隆十七年开始, 冯 不惜重金, 聘请能工巧匠, 历时 13 年建成, 迄今已有 250 多年的历史。 该石坊通体为红石所建, 俗称“红石坊” 高 11. 2 米, 宽 8. 4 米,主体为几十块巨大红石筑成, 分为一个正门, 两个侧门, 石坊梁额刻有“圣旨” 和“沧音” 两块匾, 前不久遗失。 周围是玲珑剔透的滚龙,两旁 6 块石刻斗拱, 间距均匀, 为回访透花, 正面中门上刻有“皇清钦 孝太学生冯赞” 和“孝子坊” 的楷书匾额, 字迹端庄道劲。 两旁侧门立有 8 只高大石狮, 雌雄相视, 威风凛凛, 上中下梁额分别刻有太上志君, 上八仙、 下八仙, 四大天王, 民间故事。 还有。 还有鲤鱼跳龙门, 麒麟斗金凤、 龙虎相斗、 鹤舞虎驰和二十四孝图等图案。 系用镂雕持法, 雕刻精细, 无论人物造型, 生禽花卉等, 都神形兼备,栩栩如生, 美伦美奂。 据说在镂雕一些图案时, 工匠所雕出的石子换同等银子, 可见精雕细诼, 非同一般。 从这些作品中, 充分表明儒学思想对清代雕刻艺术的影响, 同时也为我的展现中原人文景观古韵淳厚的魅力。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