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Y少数派报告 WY少数派报告
关注数: 25 粉丝数: 266 发帖数: 13,865 关注贴吧数: 21
淘宝平台信誉担保破产,这是药丸? 前段时间在淘宝买了猫砂,金额不大150块,然后也没注意,过了段时间显示成交,钱居然就被扣了 可是仔细看物流,东西是发往外地其他地方然后被签收,淘宝是签收一段时间后自动成交。问题在于货物都不是发往我的购买地址,而且不是购买本人签收,淘宝平台是如何认定签收成功交易成功的? 然后在淘宝店铺售打算走退货流程,然后这家店铺就被封,然后就消失了。。。再找到淘宝平台客服,淘宝平台客服就开始和稀泥,要么就是显示成交成功的不能退款,要么就是店家已经撤店质保金不够赔,质保金不够赔付?才150块的东西怎么就不够赔付?一般而言一个商场平台店铺撤店其质保金不是要保留一定的期限麽?不就是为了避免这类纷争的麽?很难想象淘宝平台的店铺管理居然如此混乱。最后淘宝客服试图给出的方案居然说是什么特别在公司争取发一个“88元红包”什么的,以为这样就可以打发了? 真正可怕的其实不在于赔付多少钱,而是在于本来在淘宝平台购物就是基于淘宝平台的信誉担保,如果淘宝平台的信誉担保没了,淘宝平台的意义何在?谁还敢在淘宝平台再购买大件商品? 而淘宝的客服对于问题的处理方式是一拖再拖,不是真正解决问题,而是为了糊弄过关。 如果淘宝平台今后就是这样的管理,淘宝平台的信誉担保不再,淘宝这是药丸的节奏
C.S.路易斯名言 1、人们的感情来来去去,唯有神对我们的爱坚定不移。 2、最终只有两种人:那些对神说,‘愿你的旨意成就’的人;以及那些最终听见神对他们说,‘愿你如愿以偿’的人。所有在地狱里的人,都是自己选择的。 3、为什么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主,我现在明白过来了,因为你就是答案。在你面前,所有的疑问都消失了,还有什么答案比你更充分呢?其他的答案不过都是字句的组合,看似解决了我们的问题,其实又已经把我们引到了另一场字句的冲突里。 4、真正从福音而产生的谦卑,其本质并不是把自己想得太高或太低,而是更少想到自己。 5、当我学习爱神,比爱我最爱的人还多,我便可以更爱我最爱的;一旦我为了爱我最爱的人而牺牲神,我会连我最爱的人都无法爱了。优先的事情先做,不会排挤、反而能成全次要的事。 6、信仰就像阳光一样,你可以站在一边观察研究阳光的颜色,特质等等。但是你只有进入阳光,站在阳光下,你才能那个感受阳光的温暖,才能体会到阳光的意义。 7、如果神都应允了我一生中那些愚蠢的祷告,我现在会在哪里? 8、我笃信基督信仰,正如我笃信太阳已升起:不仅是因为我亲眼看见了它,更是因为我看见了它所照亮的一切。 9、如果我在自己里面,发现我有一种渴望,是这个世界中任何经历都无法满足的。那么最可能的解释就是,我是为了另外一个世界而造的。 10、我所读过的哲学理论,没有一个在成就上能够突破创世记开首的这几个字:“起初,神创造天地。” 11、一个被捆绑的人,要么摇尾乞怜,要么蛮横无理,二者必居其一。 12、如果你的信仰,叫你觉得自己是何等虔诚,比别人圣洁;那么这信仰,肯定不是出于神,而是出于那恶者。惟有当你体验和承认自己是一个何等渺小、卑微的罪人,又愿意谦卑在神的脚下,这才是圣灵的工作。 13、你无法与神建立正确的关系,除非你发现一件事实 —— 我们是破产的人。破产的人,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14、你无法回到过去改变开头,但可以从现在开始改变结尾。 15、爱意味着在被爱者失去了美貌的时候依然爱她;然而,这不等于说正因为被爱者失去美貌才爱她。爱可以宽容一切缺点,爱得不顾一切。然而,爱仍然希望除去这些缺点。比起恨来,爱对被爱者的每个瑕疵更为敏感。 16、我们最大的财产,就是我们的缺乏。 17、悔改绝非儿戏,它比单纯的含辱忍垢要难得多,它意味着放弃几千年来我们培养而成的自负和自我意志。意味着消灭自己的一部分、经历一种死亡。 18、我们是镜子,我们的亮光完全来自照耀我们的太阳。 19、一条曲线之所以被判断为曲,因为有一条直线相对比。上帝就是那条直线,当祂出现,一切都会显明何为曲。 20、请求与强求的本质不一样之处,在于请求不一定蒙应允。假如一位有无限智慧的神聆听愚蠢又有限的人的请求,祂当然有时有时候会允许他们,有时候拒绝他们。祷告一律“成功”,一点也不会证实基督教的教义,只会证明像魔术一样的东西。 21、当别人纠正、批评、指责你时,你有多生气,就代表你有多骄傲! 22、我们越让上帝做主,就越能成为真正的自己。因为祂按照自己的心意造的我们,刻意地创造了不同的你和我。当我完全转向基督,并将主权交给祂的时候,我就开始成为真正的我。 23、太阳永远在那一边,在路上圈出弧形,我常在阴影的这边,但永不对太阳失去信心。 24、痛苦是上帝的扬声器,用来唤醒这个昏聩的世界。
山羊和绵羊的比喻 “我们务要记住:圣经的整体画面说明,我们得救是靠恩典,审判是依据行为。……我们的行为证明上帝的恩典运行在我们心中,或是我们拒绝了上帝的恩典”( 莫里斯《皮勒圣经注释》) 耶稣“向门徒叙述审判大日的景象。祂说审判的判决只在于一个要点:当万民聚集在祂面前时,只能有两等人;他们永远的命运要取决于他们为祂在贫穷痛苦之人身上作过什么,或忽略了什么。”(怀爱伦《历代愿望》) “绵羊和山羊比喻的一个重要教训是:真正起作用的行为是简单而非刻意的。简单到如给穷苦的人饭吃和探访有病的人这样的简单的举动。说是非刻意的,是因为这样作的人并不想为自己积累功劳,而是上帝的爱存在他们心中,自然地向别人流露。帮助和同情别人已经成为他们的本性。他们已经把上帝的爱融化在自己的心中,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所以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这种美德。 在另一方面,那些被定为山羊之人的整体态度是,如果他们知道病人和穷人是重要人物,他们就会第一个去帮助他们。他们所看重的是名誉,报酬和声望,没有把上帝的爱融化在心中。所以他们失去了宗教中真正重要的东西。他们的信仰实际上只是自私的一种伪装形式。”(乔治.奈特《启示的异象与复临信仰的淡化》) “进入天国的重要资格就是下意识地把上帝的爱融化在心中,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这样的人已经开始实践因服侍而伟大的原则。”(乔治.奈特《启示的异象与复临信仰的淡化》)
今世与永恒 生命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活在当下,一种是活在永恒,不同的生命态度会有不同的生命状态,也会有不同的生命结局。人可以自称活在基督中以为自己可以得永生,实际上却在以一种活在当下的态度度自己的人生,以人生圆满为追求所度的一定不是基督化人生。有人因着上帝的引领而愿意完全遵守上帝的旨意,也有人看似未曾认识耶稣看似活在当下,却以自己的良心行事,行公义好怜悯一生正直诚实,却已经是活在永恒当中。每个人的结局最终是由上帝决定,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今世的生命为自己永恒的结局做了选择。 “这世界并不是由百分百的基督徒和百分百的非基督徒所组成。这当中有人,许许多多称呼自己是基督徒的人,包括一些神职人员,但却缓慢地不再是基督徒;这当中也有不自认为基督徒的人,却是逐渐地成为基督徒。”C.S.路易斯 “凡没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必不按律法灭亡。凡在律法以下犯了罪的,也必按律法受审判,(原来在神面前,不是听律法的为义,乃是行律法的称义。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就在神借耶稣基督审判人隐秘事的日子,照着我的福音所言。”
三一真神的上帝 圣经本就是描述了“圣父、圣子、圣灵”,然若是不认识三一真神,也就没可能真正认识上帝。关于三一真神的论述,我目前看到的最好的论述是《十架君王》(提摩太.凯乐) “一个自我为中心的生命,是一种封闭的、静态的生命,没有敞开的活力;一个自我中心的生命,是把自己当做轴心,让每件事都围着自己转。。。自我中心视其他一切都春各位达到目的的手段。”“三位一体神完全不同,圣父、圣子和圣灵,不是囿于自我,而是彼此舍己的爱,这是神内在的本质。每个伟哥都会要求另外两位围着自己转,每个位格都甘心环绕和运行在另外两位身边。”《十架君王》 三位一体神内在生命从永恒到永恒始终发生的律动,是终极实在的至深内核、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本质。 圣经指出圣父、圣子、圣灵彼此荣耀对方,这意味着“神性本体中的三个位格彼此高举,彼此相契、彼此顺服。。。每个位格都把对方怀揣在自己存在的核心处。在持续不断的给予和接纳的律动中,每个位格都拥抱对方,环绕对方。。。因此,神内在的生命满溢着对他者的拥抱和关注。”(哥尼流.普兰丁格) 人对于他人的荣耀是怎样的?意味着无条件的服务于他人,不是为了从服务中得到什么好处,不是为了求人的回报,也不是为了多一点行善的资格可以进天国,而只是出于对他人的爱。 以前没注意到一句话,今天听道格牧师证道才意识到,天父是上帝,而天父论到耶稣时却说:“上帝阿、你的宝座是永永远远的”【来1:8】天父把耶稣成为上帝!天父把耶稣的宝座称为永永远远的。。。 人若是不认识圣父、圣子、圣灵彼此荣耀、彼此服侍、彼此接纳的关系,也就没可能真正认识上帝。“上帝就是爱”【约壹4:8】爱不是独立存在,爱是存在于关系中,圣父、圣子、圣灵的合一正是彰显了上帝的爱的本质,也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也是生命的本质。看了道格牧师讲解的《三一真神的上帝》,虽然讲述的非常好,但关于三一上帝的“合一”还是《十架君王》讲解的要深入的多。
“凡以行律法为本的、都是被咒诅的”(加3:10) “凡以行律法为本的、都是被咒诅的”(加3:10) 如果一个人遵守诫命的目的是为了得救,这样的行为恰恰不是好行为,而是对救恩的玷污和拒绝。正如经上说:“凡以行律法为本的,都是被咒诅的”(加3:10)这里不是说行律法的被诅咒,而是以行律法为本的,因为圣经还说“原来,在神面前不是听律法的为义,乃是行律法的称义。”(罗2:13) 上帝为何应许亚伯拉罕?“都因亚伯拉罕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吩咐和我的命令、律例、法度。”(创世记 26:5 )上帝的救恩虽然可以白得,但上帝的应许是有条件的,就是遵守上帝的旨意。圣经中一切教导,都是对于诫命的阐释,都是在阐释何谓“爱上帝”“爱人如己”,圣经在教导人如何去正确的“爱”,有爱的生命才是真正的生命,因为上帝就是爱。 亚伯拉罕为何会遵守上帝的命令、律例和法度?因为亚伯拉罕的信,因为亚伯拉罕相信上帝的话语一定是对的,因为信,所以亚伯拉罕愿意遵守上帝的旨意。真正的信心一定是一种强烈意愿的心智,是以为上帝的话是对的,也愿意遵守上帝的话语。而这种意愿一定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在一个人生命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好行为一定会乐意遵守诫命而不是去违背诫命,违背诫命的行为一定不是好行为。而真正的好行为一定是基于“爱上帝”“爱人如己”之心。 上帝为何称大卫为“合他心意”被神喜悦的人?上帝给所罗门异梦:“你若效法你父亲大卫,遵行我的道,谨守我的律例、诫命,我必使你长寿。”(王上3:14)上帝给所罗门应许:“你若效法你父大卫,存诚实正直的心行在我面前,遵行我一切所吩咐你的,谨守我的律例典章,我就必坚固你的国位在以色列中,直到永远,正如我应许你父大卫说:‘你的子孙必不断人坐以色列的国位。’”(王上9:4-5)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卫是“遵行我的道,谨守我的律例、诫命”而得上帝喜悦,得蒙上帝保守的。 “动机决定行为的价值。”——(怀爱伦) “基督徒真诚的信心表现在真诚的行为里——公义的行为、正直的行为、怜悯的行为。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而行为本身,背后若没有信心,也是死的。”——(柏金斯)
“不信基督教,我就不能安度此生了吗?” C.S.路易斯:“不信基督教,我就不能安度此生了吗?” “不信基督教,我就不能安度此生了吗?”这是我常常被问及的一个问题。让我们暂且先抛开这个问题,在我准备回答之前,我有必要先做个解释。 乍一听,问这个问题的人似乎是在说:“我不关心基督教所讲的那些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也不关心万物起源(universe)到底是如基督徒所说的那样,还是唯物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我只关心我怎样才能安度一生。我打算信仰某种宗教,不是因为在我看来它是真的,而是因为它对我有所帮助。” 坦诚地讲,我很难认可这种想法,人和动物的一大区别是:人有了解事物本质的欲望,人想要找到事情的真相,因为人有求知欲。当这种求知的渴望在一个人心里完全熄灭了,我认为这个人在“人”的层面是有所欠缺的。事实上,我并不相信会有人完全丧失了那种渴望,而更可能是一些愚蠢的牧师们,总是告诉你,信基督教会对你有多大的帮助,基督教对改善社会有多大好处……久而久之,连你自己都快忘记了,其实基督教压根就不是一颗获得专利的药丸。 基督教宣称能够解释事情的真相,告诉你真正的万物起源是什么样的。它的解释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不是。但是,一旦这个问题真实地摆在你面前,你天然的求知欲必定使你迫切想要知道答案。如果基督教所宣讲的是假的,那么没有一个诚实的人(honest man)会去相信它,无论它对人有多么大的帮助;如果它是真的,那么每一个诚实的人都应该相信它,哪怕它对人没有一点帮助。 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也进而能得出一些别的结论。如果基督教所宣讲的恰好就是真的,那么,那些知道这条真理的人和那些不知道这条真理的人就不可能都好好度过一生。对事物的不同认识会产生不同行为。假设你看见一个人,看起来很饥饿的样子,此时你想做一件正确的事情,如果你不懂医学,你可能会请他吃顿大餐,结果这个人却因此死了。这就是“在黑暗中工作”(working in the dark)所导致的结果。 同样的道理,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都想要给他们的同伴做点好事,基督徒相信人是上帝创造的,有永恒的生命,在此根基上建造这个生命,他们会发现,他们真实而持久的幸福单单来源于与上帝联结,然而他的同伴已经严重偏离正轨,唯一的回头路就是信靠顺服基督;非基督徒相信人是物质的无序运动偶然产生的结果,人只不过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他们的生命不过是在世的七十年左右,他们的幸福完全可以通过良好的社会福利和政治制度达到,他们评价一条社会政策(如:活体解剖、计划生育、司法系统、教育等)“好”或“坏”的标准仅仅在于它是助长还是减损那种“幸福”。 在民生方面,这两类人在很多事情上已经达成共识。两者都认为应当建设高效的排水管道和医院,也都赞同健康的饮食。但是迟早,他们信仰的不同一定会导致他们在具体实践上的不同。例如,两者可能都非常热衷于教育,但是,他们想让人接受的教育的类型会明显不同。此外,当一个议案摆在面前,唯物主义者会问:“实施这个议案会增进大多数人的幸福吗?”而基督徒可能不得不说:“即使它能够增进大多数人的幸福,我们也不能这么做,因为这缺乏公义。” 自始自终,一条巨大的鸿沟会贯穿他们整个的政治观。对唯物主义者而言,国家、阶级、文明一定比个人更重要,因为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不过是短短七十多年,而一个群体组织可能持续数百年;但对于基督徒而言,个体生命更为重要,因为他们的生命是永恒的,而诸如民族、文明这些的,相较而言不过短如白昼。 基督徒和唯物主义者对万物起源持不同的观点,两者不可能都是正确的。错误一方的行为方式一定不适用于真正的“万物起源说”,因此,不论他的动机究竟有多好,他仍旧是在帮助自己的同伴走向毁灭。 既然“不论他的动机究竟有多好……”那这就不是他的错咯?当然,上帝(如果存在的话)不会因一个人犯了“诚实的错误”(honest mistakes)而惩罚他,但是你所考虑的仅此而已吗?难道我们打算用我们毕生的精力冒险在“黑暗中工作”、制造无穷的危害,只因某些人允诺,我们会毫发无损,没有人会惩罚或指责我们?我不相信读者们是这样的人,但就算对于这样的人,我仍有一些话要对他们说。 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问题,不是“如果不信基督教,人们能不能好好地度过一生”,而是“‘我’能不能”。我们都知道有一些好人,他们不是基督徒,比如苏格拉底和孔子,他们也从未听说过基督教。或者像J.S.穆勒(英国哲学家,无神论者)这样的人,老实说根本不可能信基督。假如基督教所讲的是真的,那么这些人属于“诚实的无知”(honest ignorance)或“诚实的错误”(honest error)。如果他们的动机确实如我所假设他们应有的那么好(我当然不可能读懂他们隐秘的内心),我希望,也相信,上帝的能力和慈爱会补救他们对自己以及被他们影响的人所生发的恶,因为这种恶是他们因无知未被加以干涉而自然产生的。 但是,这个问我“我若不信基督教能否安度此生”的人,显然不在上述行列。如果他没有听过基督教,他不会问这个问题;如果他听过基督教、慎重思考过这个问题、并且已经得出判断:基督教是假的,那他也不会再问这个问题。问这个问题的人,一定听过基督教,但又不敢贸然论定它是假的,他真正想问的其实是:“我有必要为这个问题劳神费心吗?我能不能干脆避开这个问题,省得自找麻烦,继续‘好好做人’?我若没有敲开那扇糟糕的门以此来确定门内到底有没有人,仅仅有好的动机不已经足够让我明哲保身、免于责难了吗?” 对于这种人,也许这样回答足够了:在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发现“好”究竟意味着什么之前,他其实是在请求允许他继续像现在这样“好好生活”下去。但故事并没有到此为止,我们无需知道,他们是否会因为自己的懦弱和懒惰而受到上帝惩罚,他们自己会惩罚自己。这个人在偷懒,他故意不去思考基督教所讲的是不是真的,因为他预想到会有无尽的麻烦。 如果基督教被证实是真的,这就好比一个人故意“忘了”看告示板,因为如果他这么做了,他会发现自己的名字也被列入了这些让人不快的责任之中;又好比一个人故意不去查看他的银行账户,因为他害怕看到某些(他不愿看到的)数据;又好比有个人突然感到身上有种莫名的疼痛,但他故意不去看医生,因为他害怕医生可能会告诉他什么(他不愿接受的事实)。 如果一个人,因上述原因,仍旧是个不信者,那他所犯的就不属于“诚实的错误”,而是“不诚实的错误”。并且那种“不诚实”会布散在他整个的思想和行为中,导致他内心奸诈、忧心忡忡以及人格钝化,他失去了智识的贞洁。诚实地拒绝基督,即使错了,也会被原谅和医治,“凡说话干犯人子的,还可得赦免”(路加福音12:10)。但是,逃避人子的、看着其他方向的、假装你没有注意到的、突然被街对面的某些东西吸引过去的、当电话铃响起时故意不接电话只因有可能是“祂”打来的、故意不拆开某些笔迹奇怪的信只因有可能是“祂”寄来的……这可就不一样了。你可以不确定自己是否要做一个基督徒,但是你知道,你应当做个“人”,而不是鸵鸟,把头埋在沙土里。 只不过,在当今世代,对智识的尊重已经降到一个相当低的位置。因此,我仍然听到某些人在哀怜地问这样的问题:“这对我有帮助吗?它能使我快乐吗?你真的认为,我若成为一个基督徒,会过得更好吗?”好吧,如果你执意要这么问,我会回答:是的。但是在当前阶段,我一点都不想直接给出答案。 这是一扇门,在门背后——根据某些人说的——万物起源的奥秘在等着你。它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如果它是假的,那门背后真实隐藏的东西简直就是全世界最大的骗局,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推销术。这还不够显而易见吗?每一个人的工作(前提是你是“人”而不是兔子)就是尝试着去找到真相,然后奉献他的毕生精力,要么尽心侍奉这个惊天大秘密,要么揭露捣毁这个超级大骗子。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你真的还能依然如故地沉浸在自己那套无忧无虑的“道德发展论”之中吗? 好吧,信基督会对你有好处的。这个好处超乎你的所求所想,他会对你做的第一件好事就是把真相锤入你的脑袋中(你不会喜欢那种感觉的),这个真相是:你迄今为止认为是“好”的东西,所有那些关于“生活得体”、“做个好人”之类的教导,并非如你料想的那样有多了不起,也并非首要。它还会教导你,事实上,你不可能倚靠自己的道德努力来做一辈子的好人(不是做一天);接着它还会教导你,就算你做到了,你离你被造时所要求达到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生命的终极意义并不仅仅是道德准则,你被造的目的和它大相径庭。J.S.穆勒和孔子(苏格拉底相对而言更接近真相)只不过是不知道生命为何,那些整天追问他们能不能过上一种没有基督的体面生活的人,同样也不知道生命为何。如果他们知道,他们就会发现,相较于我们人类被造的真正目的,“体面的生活”只不过是个外在的躯壳。 道德当然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神打算把祂自己那神圣的生命给予我们,他称呼我们为“神”(gods),他打算给我们一些道德耗尽了之后的东西,我们要成为“新造的人”,我们里面那只兔子会消失——就是那只担惊受怕的、小心谨慎的、伦理道德的兔子,同样也是一只懦弱的、属乎肉体的兔子,我们会疼痛流血、尖叫抗议,因为会有一点皮毛被带出来,然后,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接下来有一件超乎想象的事情发生了:你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永活的神(原文是an ageless god,意为像神一样有着永恒生命的人)、一个神的儿子,你变得强大有力、容光焕发、美丽智慧、喜乐充盈。 “等到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哥林多前书13:10),“没有基督而达到美好生活”的想法基于一个双重错误,首先,我们不可能真正达到;其次,若将“建立美好生活”作为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会因此错失活在世上的重点。道德是一座倚靠我们自身努力无法攀越的高山,即使我们登上了顶峰,也会因为山顶上刺骨的严寒和稀薄的空气而丧生。我们缺少的是一双用于完成余下行程的翅膀,因为正是从那里,真正的美景才开始出现。绳子和斧子到此为止,剩下的事,关乎飞翔。 ——《返璞归真》
《既然结局都是灭亡,那么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 “人终将一死让生活成为一个笑话”——加缪 以前对人生的理解是,世界犹如一辆巨大的死亡列车,每个人都在这辆列车之上,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终点都是死亡,而每个人却不知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到达自己的终点。在这辆死亡列车之上每个人都在争夺稍微舒适点的座位,都在强颜欢笑甚至于都以为自己的终点永远不会到达。每天清晨醒来外面阳光灿烂万物充满生机,多么美好的一天,但每当想过一天少一天心中就会用上莫名的恐惧,人的一生顺利也就是3万多天,假设每天是一块钱那么也就是三万块钱罢了。从孩童到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人这一杯子过的顺利也就三万多天,如果每天是一块钱那么也就三万多块,每天花一块一直花到光为止,中间还指不定出什么乱子没来得及花人就没了。人每日忙碌所为的就是权钱名利?就是为了点吃喝?吃喝玩乐,然后,死了。。。只在乎今天不想明天,因为明天意味着死亡,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就这么过完一生?就这么绝望的活着? 人对于生命死后的看法,影响了人今世的生活态度。“人死如灯灭”,那么既然都是灭亡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可言?人的生命意义仅仅是在于“活着很有趣”?不同的人对于生命有着不同的理解,而每个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在试图彰显自己生命的价值,而对于无神论者而言所追求的无非就是“眼目的情欲、肉体的情欲、今生的骄傲”,权钱名利尔,无他。。。当然也有人看透了这一切感觉乏味,海子说:“远方除了遥远以外一无所有”,而历史奇才林嘉文说“不明白这么拼是为什么”“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没意思了。” 死亡可怕么?有人说死亡不可怕,死亡其实非常可怕,因为死亡摧毁生命中的一切。哲学家加缪曾经说过“死亡让生活成为一个笑话”。说死亡不可怕的那是自己还没有面临到死亡的那一天,没有人能够面临自己的灭绝而不恐惧。与一个学医的同学聊天,学医的同学说现在学会了撒谎而面不改色,因为他碰到的无论亲朋好友还是陌生人当接到自己的死亡诊断书之时,反应基本上都是崩溃。 如果,人的生命仅仅是有今生无来世,那么就及时行乐吧,无须考虑做好人或者考虑道德问题,也不用考虑行事的后果,可以肆意放纵,反正自己这行为也不会有任何长远的影响。可是,如果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呢?那么,自己今日在世上所行的一切,其后果都将延展到永恒,今生的每个行动都在拨动永恒的琴弦。人生最大的危机就是短视,只看到眼前而看不到永恒。如果死亡不是生命的完结而是生命的开始,如果今生的一切是为将来做准备,如果,只要自己愿意就能够获得那永生的救赎,如果以永恒的视角看待生命,那么,今生当如何度过 如果死亡是一切的终结,那么怎么死或者仅仅多活几天又能有什么意义?如何才能做到坦然面对生死?
“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如何记念?如何守安息日为圣? “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 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出20:8-11】 “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如何记念?布雷克《基督徒理所当然的事奉》中论安息日的遵守: 这条诫命所吩咐的德行包括:预备、遵行、反思。 预备的必要性在这条诫命中是显而易见的:“当记念安息日”。《马可福音》第15章42节证明教会当时就是这样做的:“这是预备日,就是安息日的前一日”。很多地方的路德会的人也是这样行——这当使改革宗教会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所犯的罪。这种预备包括: (1)认识并深知把这一天守为圣日是我们的本分,并确实遵照上帝的命令和榜样把这一天与其他日子分别开来——因而委身于喜乐、有益、荣耀上帝的活动; (2)对这一天有属灵的渴望,以便人能够安静地接近上帝,在祂里面喜乐。这样,安息日对人来说才是真正的喜乐,而不是负担; (3)祷告祈求上帝赐给我们能力来守这一天为圣日,以便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属灵的事情——这在属肉体的人眼里是讨厌的事情; (4)适时地停止人日常的劳作,以免前一天夜里工作到很晚的时间,致使身体在安息日感到不适,因而妨碍灵魂所应当具备的活泼状态,以免没有时间为守安息日做预备; (5)为全家预备安息日的食物,以便那一天不需要出去购物,就烹调而言,只需要做很少的事情。 遵行不仅包括休息——仿佛那就是遵行的全部或部分含义。遵行也不在于用比其他日子更属灵的方式侍奉上帝。遵行也不是心胸狭隘地认为“不要摸这个,不要做那个”,或者问“我可以做这个吗?我可以做那个吗?”安息日不是一个陷阱,而是一个喜乐的日子——然而,并不是为了罪恶的肉欲之乐。那些心意属灵的人几乎总是知道什么能够增进或妨碍安息日的灵性,知道怎样才能把这一天守为圣日。 遵行安息日包括: 首先,专注于上帝的命令和摆在我们面前要我们遵行的上帝的榜样。这必须伴随着甘心情愿的顺服和对效仿这个榜样的爱慕之情。 第二,这包括在圣洁的安息中度过这一天,完全脱离世界,在上帝里面欢喜快乐,沉浸在圣洁的喜悦之中。 第三,这包括使自己一心观察上帝的创造、护理、治理之工。这还包括默想上帝藉着基督成就的救赎大工,认识上帝的智慧、权能、信实、无所不能(以及上帝在我们心中所启示的一切),并为之而感到喜乐,因此而荣耀赞美上帝。这是在从事天使的甜蜜工作! 第四,这包括参加上帝子民的公开集会,并感到非常荣幸,因为自己可以与他们在一起,是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一起出现在上帝面前,唱赞美诗,敬拜上帝,听见上帝的声音传到我们耳朵里和心里,领受祝福。 第五,这包括探望病人和穷人,周济他们一些缺乏的东西,为他们朗读上帝的圣言,而且如果他们是尚未归正的人,要说服他们相信自己有罪,并且将会面临审判,要使他们认识主耶稣。这还包括安慰已归正的人,鼓励他们忍耐等候。 第六,这包括与圣徒交通;即在私下的聚会中与敬虔的朋友有甜蜜的团契,一起读经,一起唱诗篇和灵歌,彼此交谈、劝勉、安慰。 第七,这包括甘心乐意地捐献一些个人的财物——在前几天的工作中赚得的(或属于个人的财产)——给穷人,捐给执事作为共同的基金,或捐给熟悉的人,以及那些上帝让我们遇见的人。 反思也是必要的,它可以保守我们安息日的心态和祝福。 首先,这包括反思这一天在公开场合和私下场合是怎样度过的,以及反思自己所犯的罪;换言之,反思人的松懈、懒散、缺乏灵性以及没能憎恶这一切罪。满怀忧伤地在上帝面前认罪,藉着基督祈求宽恕。 第二,这包括反思我们这一天所做的善事,反思守安息日为圣这一正直的目标,反思我们因着这样做是上帝所喜悦的而竭力以这样的方式做好每一件事。这还包括反思我们从主的灵那里所享受的祝福、更新、安慰、光照、觉醒。人必须认识到这些并以之为乐,即使它的量度很小。尽管我们灵魂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也应该为所领受的一切美善而感谢主。 第三,这包括要认识到上帝设立安息日,使教会成员能够聚集在一起,进行公开的敬拜,享受圣安息的特权,是上帝对教会的仁慈。 第四,这包括渴望这一为上帝的子民存留的安息(来4:9),在这个盼望中喜乐,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要得上帝在耶稣基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那些如此开始、遵行、结束安息日的人有福了。
天国究竟什么样? 圣经对于天国的描述: “从古以来人未曾听见、未曾耳闻、未曾眼见在你以外有什么神为等候他的人行事。”(赛64:4) “豺狼必与绵羊羔同居,豹子与山羊羔同卧,少壮狮子与牛犊并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牵引它们。牛必与熊同食,牛犊必与小熊同卧,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吃奶的孩 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断奶的婴儿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因为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 般。”(以赛亚书11:6-9) “旷野和干旱之地必然欢喜,沙漠也必快乐,又像玫瑰开花。……那时瞎子的眼必睁开,聋子的耳必开通;那时瘸子必跳跃像鹿,哑巴的舌头必能歌唱;在旷野必有 水发出,在沙漠必有河涌流,发光的沙要变为水池,干渴之地要变为泉源;在野狗躺卧之处必有青草、芦苇和蒲草。在那里必有一条大道,称为圣路,污秽人不得经 过,必专为赎民行走,行路的人虽愚昧,也不至失迷。在那里必没有狮子,猛兽也不登这路,在那里都遇不见,只有赎民在那里行走。并且耶和华救赎的民必归回, 歌唱来到锡安,永乐必归到他们的头上,他们必得着欢喜快乐,忧愁叹息尽都逃避。”(以赛亚书35:1,5-10) “看哪,我造新天新地,从前的事不再被记念,也不再追想。你们当因我所造的永远欢喜快乐,因我造耶路撒冷为人所喜,造其中的居民为人所乐。我必因耶路撒冷 欢喜,因我的百姓快乐。其中必不再听见哭泣的声音和哀号的声音。其中必没有数日夭亡的婴孩,也没有寿数不满的老者;因为百岁死的仍算孩童,有百岁死的罪人 算被咒诅。他们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种葡萄园,吃其中的果子。他们建造的,别人不得住;他们栽种的,别人不得吃。因为我民的日子必像树木的日子,我选 民亲手劳碌得来的必长久享用。他们必不徒然劳碌,所生产的,也不遭灾害,因为都是蒙耶和华赐福的后裔,他们的子孙也是如此。他们尚未求告,我就应允;正说 话的时候,我就垂听。豺狼必与羊羔同食,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尘土必作蛇的食物。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这是耶和华说的。”(以赛亚书65:17-25)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 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上帝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上帝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上帝。上帝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 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示录21:1-4) “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内街道当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从上帝和羔羊的宝座流出来。在河这边与那边有生命树,结十二样果子,每月都结果子,树上的叶子 乃为医治万民。以后再没有咒诅。在城里有上帝和羔羊的宝座,他的仆人都要侍奉他,也要见他的面。他的名字必写在他们的额上。不再有黑夜。他们也不用灯光、 日光,因为主上帝要光照他们,他们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示录22:1-5) 而到那个时候人的身体不朽,没有疲倦甚至于可以展翅飞翔“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 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林前15:52-53)“但那等候耶和华的必从新得力。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他们奔跑却不困倦,行走却不疲乏。”(以赛亚书 40 31)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人的身体也是宝贵的,珍爱生命,因为人的生命不仅仅是属于自己“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这圣灵是从上帝而来,住在你们里头的;并且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上帝。”(林前6 19-20)
《丛林社会:人人害我,我害人人》 先讲一则可能都听过的小故事:几个人手里拿着长勺子围着一盆饭,勺子长到没法舀给自己吃。那么其中一个桌子的人就手里拿着勺子最后每个人却都吃不上,活活饿死。而另外一个桌子的人却吃的兴高采烈,因为每个人都在用自己手里的勺子喂给他人吃。这个道理实际上大家都懂,但在现实社会里面是不是人人会愿意拿手里的勺子喂给他人? 无神论者们虽然也清楚文明社会这样好那样好,但无神论者们却无法构建出一个有序而文明的社会,其根本原因正是在于要构建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是需要社会全员的努力,但对于无神论者们的社会却面临的是一个“囚徒困境”的社会问题。无神论者内心深处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胜者为王,所以其行为准则上奉行的一定是丛林法则,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样一个群体又可能破解其囚徒困境问题么?一个社会实例,比如中国沿海国度捕捞问题,人人都知道过度捕捞最终会造成海洋荒漠化,但你不捞别人去会去捞,于是大家都一起去捕捞而最终是人人受损,太多类似这样的问题。有人说严刑厉法来规范人的行为,用制度规范每个人的行为。实际上对于人类而言没有任何完美的制度存在,首先任何制度都可能存在漏洞,而任何制度都是需要人来执行,而执行者们如果首先能够钻制度空子而获利,又如何能够保证制度的完整执行?人人都知道遵守制度当然对大家好,但人人却又心怀鬼胎生怕自己吃亏,所以一旦有人钻漏洞获利于是所有人都会蜂拥而去行恶,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式的社会。人们手里拿着勺子却不会主动喂给他人,因为人人想着的是谁能喂给我,而人人担心的是我如果给别人喂饭别人如果不给我喂怎么办,我给别人喂的多别人却给我喂的少了咋办,而又都想着即便互相喂那么我如果给别人喂的少,我是不是能多吃一点。。。而最终结局是如何?看看现在这个现实社会,人们自己不去吃自己做的食物,各个行业都在造假,却人人期望他人保持品性诚信,而最终构建的却是一个人人害我我害人人的社会。人类自私的天性让每个人都期望他人当雷锋而自己当和珅,而最终是全民皆和珅。 那么这个世界却地区存在着文明和谐社会,正如欧美文明社会,这些国家这些社会的文明又是怎样来的呢?首先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就是基督教文化文明构建出其社会根基,基督教文化信奉的是耶稣基督,其行为准则是遵守耶稣基督的诫命,而耶稣基督的最大诫命正是“爱人如己”。对于一个基督徒而言,其行为准则首先是做自己该做的,也即是遵守诫命,而其行为准则并不因为他人言行而被影响吗,只求自己去做对的事情,而对错的标准就是耶稣之诫命。正如基于爱人如己原则,其首先想到的是把手里的勺子伸出去,而当他人手里勺子伸过来之时即便是勺子里只有很少一点也内心满怀感恩。人人想着我怎样能够让他人多吃一点让爱传递出去,而对于不遵守耶稣诫命不愿意伸出勺子之人则是满怀怜悯,而依旧会向这样的人伸出勺子。只求自己当雷锋不在意他人当和珅,而其构建的社会就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文明之社会。
马云说。。。 当今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名人鸡汤,马云说、王石说、李开复说。。。对于崇尚权钱名利而追求成功的群体而言,成功者自然在其心目中就成了权威,其话语自然就显得更有分量,没钱没权不成功谁爱听你唠叨。当然更多人期望从成功人士那里获得成功的经验,结果人家马云却说了怀念90块钱的日子,这就有点尴尬了。 而欧美社会却为何普遍具有相当的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欧美社会的基督教文化背景是欧美社会批判精神盛行之基础所在。因为只有上帝是权威,任何人的理论都可以被质疑。而如果没有上帝,那么就只能以人的标准来衡量,也就会有所谓的权威有对人的崇拜。而批判精神并非在于简单的否定,而是再思考。那么既然是批判,当然要有一个基准来衡量,这个基准该当如何寻求?如果这个基准依旧是来自于人,那么还是会陷入对人崇拜的循环当中。人只有具有批判精神才可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盲从不人云亦云,而唯有圣经是真理的绝对标准。 “我们知道真理不会互相抵触,所以如果物理学的理论是正确的,所得的结果必定由正确认识圣经得到印证”,“有人指控我的发现是暗示圣经有错误,我却认为我在物理上的精确研究,更印证圣经的准确性。。。。只有相信圣经是绝对真理的人,才有勇气对世界上任何伟大的理论提出挑战”——伽利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