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弟子妙莉 三宝弟子妙莉
南无地藏王菩萨
关注数: 173 粉丝数: 391 发帖数: 21,949 关注贴吧数: 32
索达吉堪布:自残并不能灭尽一切罪业但忏悔可以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中,讲过一则提违的故事:提违的丈夫死后,她在家守寡,虽然家境富有,但却没有孩子,也没有父母,一个人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 有一次,她问常来的婆罗门说:“我应当如何修福,才能灭除罪业呢?” 婆罗门说:“灭罪有两种方法,若是轻罪,则要供养一百婆罗门饮食,布施乳牛等等;若是重罪,则要用家中的一切财富,布施五百大婆罗门,之后还要在恒河边上堆积木柴,焚烧自己的身体,这样便可灭尽一切罪业。” 提违自知业力深重,决定自焚。于是让仆人到山里砍了十车木柴,做好了准备。 当时有一位比丘,叫辩才。听说此事以后,他心生怜悯,于是来到提违家中,问她道:“请问施主,你置办这么多木柴要做什么呢?” 提违说:“我要自焚,以灭重罪。” 比丘说:“你的罪业只会跟随神识,与身体是分开的,烧掉身体,如何能灭掉它们呢?而且,在你感受焚烧的痛苦时,会更加烦恼,更加造罪,这样死去以后,后世将更加痛苦,这是受报的规律。所以,假使用火烧坏百千万的身体,还是无法灭尽你的罪业相续。就像无间地狱的众生,一日之中八万生死,一劫以后罪业才消尽,那你现在烧身一次,就想灭罪,哪有这个道理呢?” 提违一听,恍然大悟,立即舍弃了自焚的想法。 接着,辩才又为她及她的五百眷属,讲述了悔过灭罪之法(详见《佛说未曾有因缘经》):“起罪之由,出身口意……是为十恶,受恶果报。今当一心丹诚忏悔:若于过去,若于今身,有如是罪,今悉忏悔;出罪灭罪,当自立誓,从今已往,不敢复犯……”说了灭罪法以后,又教她们行持十善。提违听了,欢喜踊跃,用百味饮食供养辩才比丘,并想终身奉事。 但辩才说:“你已舍弃邪法,入于正道,以净修十善而成为正法之子,但若再能以十善教化天下,则是报答师徒重恩了。既然你已得度,我也就不必住在这儿了,现在我要去各方云游,度化其他的众生。” 提违知道留不住师父,就想供养些珍宝之物,但师父一概不接受。无奈之下,她在无尽的感激当中,涕泪交流,叩头辞谢,送走了师父。从此之后,她和五百眷属到处宣讲十善法,度化了无量众生。
索达吉堪布:自残并不能灭尽一切罪业但忏悔可以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中,讲过一则提违的故事:提违的丈夫死后,她在家守寡,虽然家境富有,但却没有孩子,也没有父母,一个人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 有一次,她问常来的婆罗门说:“我应当如何修福,才能灭除罪业呢?” 婆罗门说:“灭罪有两种方法,若是轻罪,则要供养一百婆罗门饮食,布施乳牛等等;若是重罪,则要用家中的一切财富,布施五百大婆罗门,之后还要在恒河边上堆积木柴,焚烧自己的身体,这样便可灭尽一切罪业。” 提违自知业力深重,决定自焚。于是让仆人到山里砍了十车木柴,做好了准备。 当时有一位比丘,叫辩才。听说此事以后,他心生怜悯,于是来到提违家中,问她道:“请问施主,你置办这么多木柴要做什么呢?” 提违说:“我要自焚,以灭重罪。” 比丘说:“你的罪业只会跟随神识,与身体是分开的,烧掉身体,如何能灭掉它们呢?而且,在你感受焚烧的痛苦时,会更加烦恼,更加造罪,这样死去以后,后世将更加痛苦,这是受报的规律。所以,假使用火烧坏百千万的身体,还是无法灭尽你的罪业相续。就像无间地狱的众生,一日之中八万生死,一劫以后罪业才消尽,那你现在烧身一次,就想灭罪,哪有这个道理呢?” 提违一听,恍然大悟,立即舍弃了自焚的想法。 接着,辩才又为她及她的五百眷属,讲述了悔过灭罪之法(详见《佛说未曾有因缘经》):“起罪之由,出身口意……是为十恶,受恶果报。今当一心丹诚忏悔:若于过去,若于今身,有如是罪,今悉忏悔;出罪灭罪,当自立誓,从今已往,不敢复犯……”说了灭罪法以后,又教她们行持十善。提违听了,欢喜踊跃,用百味饮食供养辩才比丘,并想终身奉事。 但辩才说:“你已舍弃邪法,入于正道,以净修十善而成为正法之子,但若再能以十善教化天下,则是报答师徒重恩了。既然你已得度,我也就不必住在这儿了,现在我要去各方云游,度化其他的众生。” 提违知道留不住师父,就想供养些珍宝之物,但师父一概不接受。无奈之下,她在无尽的感激当中,涕泪交流,叩头辞谢,送走了师父。从此之后,她和五百眷属到处宣讲十善法,度化了无量众生。
达真堪布:谁能真正伤害到你? 有人说,“不能做火施啊!会把那些鬼神招来的,尤其不能在家里做。若是把那些鬼神都招来了,送不走怎么办?”哪有这样的事?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若是机缘到了,躲是躲不掉的。有的人想,“是不是有灾难了?是不是我要到国外、到山上躲一躲呀?”若是机缘真正到了,业力现前的时候,像洪水一样,谁也拦不住,你跑到喜马拉雅山的山顶上也躲不掉。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能不能稳重一点?不要总是飘忽不定,心慌意乱。若是机缘不到,业力没有显现的时候,不会有事的,你和鬼神一起吃、一起住、一起睡,两个头挨在一起睡也没有事,他伤害不了你。其实那些所谓的鬼神和我们是两个世界的,要来伤害我们的话很难。真正的冤亲债主就在我们身边。   “我那个敌人、那个仇人肯定是我的冤亲债主。”不一定!也许他是来度化你的。你觉得最可爱,觉得最喜欢的,一个小时不在身边你都感到很难过的这个人,就是你最大的冤亲债主。为什么?他才能真正伤害到你,从心里伤害你。他的一举一动,他的所作所为,对你的影响、对你的触动是非常大的,所以他才是真正的冤亲债主。   比如嘎达亚那尊者看到的那个景象就是。一个女人正在吃着的那条鱼,是她前世的父亲。她身边有一只狗,想吃鱼的骨头,她不让它吃,就打它。这只狗是她前世的母亲,现在转生为狗了。那条鱼和那只狗,它们两个前世是夫妻,现在妻子在啃着丈夫的骨头。那个妇女怀里抱着一个挺可爱的小孩,这是前世杀害她的仇人,她最大的冤家,现在投生为她的孩子。   佛度化众生是以各种的形象来度化的,但是魔来伤害众生也是以各种形式来伤害的。其实佛离你最近,但是魔也离你最近。你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对你影响最大,与你最亲近的这个人,也许是来度化你的佛,也许是来伤害你的魔。是佛是魔,就看你自己怎么去对待,怎么去认识。   若是自己有智慧、有修行的话,那他就是佛,就是来度化你的。你通过他的摄受和加持,一定能解脱,能成就。若是你没有智慧,没有修行,还是愚痴颠倒的话,他对你来说就是魔,就是来伤害你的。你看,你整天不是烦恼就是痛苦,这还不算什么。你跟着他一起造了那么多恶业,将来要堕落恶趣,要下地狱,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那才是真正的伤害。作为佛弟子,作为修行人,应该得有一点智慧。
达真堪布:往生西方净土的最低标准是什么? 往生西方净土的条件,在显宗里讲是“四因”,在密宗里讲是“三想”,这些条件具备了就能往生。   显宗里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四因。   第一个是明观福田。时时处处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忆念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的功德。   第二个是积资净障。就是处处积累资粮,消除业障。   第三个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有两种,胜义谛的菩提心和世俗谛的菩提心。胜义谛的菩提心就是无我或者空性的智慧;世俗谛的菩提心就是利他心,为众生想成佛的心愿。很多人说:“轮回太苦了,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再也不回来了。”这种发心是错误的。我们求生净土不是为了逃避这些,而是为了度化众生。先到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修行,快速成佛;成佛了以后还要回来度化众生。这是一种方便。我们求生净土不能为了自己,而要有这样一个利益他人的发心,这就是发菩提心。   第四个是发愿。发愿很重要。现在我们说要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假的。比如今天,你们只是到这里来听听法,没有做其他什么准备。现在若是阿弥陀佛真来了,要接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敢不敢跟他去?不敢。你肯定会说:“我不是不想去西方极乐世界,但是我现在不行,儿女的事情还没办完,家里还有很多事情没处理完,还没准备好……”有一大堆理由。这就说明你的发心是假的。   无论什么时候,死亡的来临都是突然的,它不可能让你提前准备。等儿子成家了,女儿出嫁了,自己退休了,事情都处理完了,然后死神再来接你——不可能!你到七八十岁的时候,死亡也是突然的,那时候你肯定还觉得自己不会死,还有很多事要做,没有结束的时候。因为轮回就是这样的。   所以世间的琐事就是这样,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事了。没有放下之前,不可能没有事,你的那些理由不可能没有。阿弥陀佛来了,你这样牵挂,就走不了了。尤其是到临终的时候,心的转换只是一刹那。在那一刹那当中,如果你能想到阿弥陀佛,想到极乐世界,你就能往生;在那一刹那当中,如果你想到的是世间的琐事,或者家人,那你又要轮回。所以发愿很重要。   我们前一段时间学习过《极乐愿文》。《极乐愿文》的内容主要就是发愿到极乐世界,通过各种方法发愿。有时思维轮回的过患而发愿,有时思维极乐世界的功德而发愿。最后真正发出了往生的愿,放下了世间的一切琐事,即使今天阿弥陀佛突然来接你,你也能没有丝毫贪念,毫不犹豫地跟他走,那往生就有把握了。   以上就是显宗里讲的往生的“四因”。具足了四因,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密宗里还有“三想破瓦法”,就是观想中脉、神识、阿弥陀佛。中脉为道路想,自己的神识为游客想,西方极乐世界为去处想,通过中脉把自己的神识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密宗里讲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一种方法,叫三想破瓦法。你具足“四因”也行,具足“三想”也行。这样的条件具备了,你到临终的时候才能往生;否则的话,不可能往生。
达真堪布:往生西方净土的最低标准是什么? 往生西方净土的条件,在显宗里讲是“四因”,在密宗里讲是“三想”,这些条件具备了就能往生。   显宗里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四因。   第一个是明观福田。时时处处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忆念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的功德。   第二个是积资净障。就是处处积累资粮,消除业障。   第三个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有两种,胜义谛的菩提心和世俗谛的菩提心。胜义谛的菩提心就是无我或者空性的智慧;世俗谛的菩提心就是利他心,为众生想成佛的心愿。很多人说:“轮回太苦了,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再也不回来了。”这种发心是错误的。我们求生净土不是为了逃避这些,而是为了度化众生。先到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修行,快速成佛;成佛了以后还要回来度化众生。这是一种方便。我们求生净土不能为了自己,而要有这样一个利益他人的发心,这就是发菩提心。   第四个是发愿。发愿很重要。现在我们说要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假的。比如今天,你们只是到这里来听听法,没有做其他什么准备。现在若是阿弥陀佛真来了,要接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敢不敢跟他去?不敢。你肯定会说:“我不是不想去西方极乐世界,但是我现在不行,儿女的事情还没办完,家里还有很多事情没处理完,还没准备好……”有一大堆理由。这就说明你的发心是假的。   无论什么时候,死亡的来临都是突然的,它不可能让你提前准备。等儿子成家了,女儿出嫁了,自己退休了,事情都处理完了,然后死神再来接你——不可能!你到七八十岁的时候,死亡也是突然的,那时候你肯定还觉得自己不会死,还有很多事要做,没有结束的时候。因为轮回就是这样的。   所以世间的琐事就是这样,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事了。没有放下之前,不可能没有事,你的那些理由不可能没有。阿弥陀佛来了,你这样牵挂,就走不了了。尤其是到临终的时候,心的转换只是一刹那。在那一刹那当中,如果你能想到阿弥陀佛,想到极乐世界,你就能往生;在那一刹那当中,如果你想到的是世间的琐事,或者家人,那你又要轮回。所以发愿很重要。   我们前一段时间学习过《极乐愿文》。《极乐愿文》的内容主要就是发愿到极乐世界,通过各种方法发愿。有时思维轮回的过患而发愿,有时思维极乐世界的功德而发愿。最后真正发出了往生的愿,放下了世间的一切琐事,即使今天阿弥陀佛突然来接你,你也能没有丝毫贪念,毫不犹豫地跟他走,那往生就有把握了。   以上就是显宗里讲的往生的“四因”。具足了四因,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密宗里还有“三想破瓦法”,就是观想中脉、神识、阿弥陀佛。中脉为道路想,自己的神识为游客想,西方极乐世界为去处想,通过中脉把自己的神识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密宗里讲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一种方法,叫三想破瓦法。你具足“四因”也行,具足“三想”也行。这样的条件具备了,你到临终的时候才能往生;否则的话,不可能往生。
索达吉堪布:不忏悔过失就只有受罪! 人没有一点过失是不可能的,但有了过失务必要懂得忏悔,否则,倘若一犯再犯,未来就不知会变成什么样了。 在这个世上,除了诸佛菩萨以外,没有过失的人极为罕见。但有了过失也不要害怕,只要依靠忏悔的力量,知错能改,罪业就能慢慢消除。 唐朝时,有个人不信佛教,一次他到朋友家中,看到桌上有本《金刚经》,便随手把经书撕毁,丢到窗外。 回到家中,他突然不能说话了,家人屡次延请名医治疗,但仍然没有丝毫起色。 五六年之后,他偶尔听邻居念《金刚经》,方才恍然醒悟,知道这是以前毁经的果报。他心中十分后悔,于是每天耳朵贴着墙,静听邻居诵经,并合掌默默忏悔。 过了一个多月,有天他到寺院去,碰到一位慈祥庄严的老和尚。 老和尚问他有何事,他指着嘴巴,示意自己不能言语。这时老和尚从袖中抽出一把刀,在其舌下一割,他便立刻能说话了,摸摸嘴,没有出血,也无疼痛。 他的泪水顿时夺眶而出,一个劲儿地磕头致谢。此时,老和尚为其念起了《金刚经》,声音和邻居的诵经声一模一样。 不久,他又到该寺拜访老和尚,但寺中都说无有此人。他疑惑不信,到处寻找,不经意走进罗汉殿,看见须菩提尊者的像与老和尚相仿,这才恍然大悟:诵经的邻居和老和尚,全是须菩提尊者的化现。 后来,他请人绘制了一幅尊者圣像,至诚地礼拜供养,又亲自书写《金刚经》并终身持诵,最后成了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 要知道,故意撕坏佛经,是极为严重的罪业,但若了知过失后诚心忏悔,就会像《亲友书》中所言,即便是嗔心最大、贪心最大、痴心最大的人,后来也会改邪归正,犹如月亮拨云而出一样,获得圣者的果位。 藏族有种说法:“无结疤树寻不到,无过之人找不着。”汉地也有句俗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因此,人没有一点过失是不可能的,但有了过失务必要懂得忏悔,否则,倘若一犯再犯,未来就不知会变成什么样了。
六重二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六重二十八轻戒(亦称在家菩萨戒)   善男子,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杀,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二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三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四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过罪。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五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六重。"   "善男子,若受如是优婆塞戒,能至心持,不令毁犯,则能获得如是戒果。善男子,优婆塞戒名为璎珞,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边界,遮不善法,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上族种姓大寂静处,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发是心,尚得如是无量利益,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善男子,如佛说言: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耽乐饮酒,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当别人指出我们缺点毛病的时候 行菩提心的第三个学处就是忍辱。修忍辱非常的殊胜。别人辱骂你、殴打你、诋毁你、欺骗你、伤害你的时候,你能心平气和、心甘情愿地承担,这才是真正的忍辱。别人说你的缺点、过失的时候一定要耐心忍受,没有一丝一毫的嗔恨心,这才是真正的忍辱。如果只是在表面上没有反抗,但是心里还是很怨恨,很生气的话,还不算忍辱。 实际上,我们的敌人、仇人正是我们的恩人。我们根本看不出来自己的缺点和毛病,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我们的亲朋好友在我们的身边,他们能看出来,但是他怕我们伤心,怕我们受到伤害,舍不得说,也不指出我们的毛病,还继续随顺我们。他们不仅让我们的福报消耗了,还让我们再继续迷茫、愚痴。但是我们的敌人、仇人就会直接指出我们的毛病和缺点,这不是让我们开悟、证悟吗?有的人,为了避免别人看不起自己,批评自己,然后就去努力,精进,结果他就成就了。所以,所谓的敌人、仇人才是我们真正的恩人,也是我们的善知识。什么叫善知识?指出你的缺点,使你改正自己毛病的人,就是你的善知识。所以我们怨恨他们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面对,心甘情愿地接受。 他们伤害我们、欺骗我们,是帮我们消业,让我们修忍辱。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握住,不能生起嗔恨心。我们是修行人,哪怕在相续中生起一刹那的嗔恨心,也会摧毁自己在一千个大劫中积累的福德资粮。嗔恨心的过患多可怕啊,你还敢生气啊? 功德要回向,善根要回向,福德要回向,立即要回向,不能留着。回向给菩提,回向给众生,这就是存款,能存住,生气了也不能摧毁。我们把所有的这些功德、福德、善根都存上,将来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如果你不存,嗔恨心、邪见就像个特别厉害的贼,他就会偷你的功德,抢你的福德,你留不住。
运气和福报 我们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从事自己的事业。即便是世间事业,我们也希望事业越来越好,越来越顺利。但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成办自己事业的同时,还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左右着我们。比如有时候你做事,感觉各方面条件都很具备,在自己的努力 下成功似乎近在咫尺,最终却功亏一篑。相反,有时候感觉很多条件不很成熟,但最终结果却很好。我们往往把这种无形的力量称之为运气。 那什么是运气呢?运气就是福报。若没有福报,仅凭自己的努力,希望得到很好的结果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历代高僧大德曰:“勤劳如山王,不及积微福。”若要追求好的结果,时时都要去努力创造善法和福报。 我 给你们讲一个公案。往昔有一个乞丐,由于他的祖祖辈辈都是乞丐,所以他非常厌倦这种生活,时时都想摆脱,但是凭他自己的力量却很难改变这样的生活状态。他常常向人咨询:“我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生活呢?”有一天有人告诉他:“做生意需要本钱,但你现前除了破衣服之外什么都没有,找人借钱估计也很难,所以依靠 做生意挣钱是不太可能的。目前最佳的方式是你好好修个法,比如修一个本尊,当你可以与本尊对话的时候,祈请本尊赐予世间一切福报,这样多好啊!”于是从那 天开始,他独自一人进入山洞,开始精进修学本尊。最终本尊呈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你需要什么?”他说:“我现前除了身上穿的破衣服和旁边放的破碗之外, 什么都没有。所以祈请本尊赐予世间福报及一切财富。”本尊说:“由于你宿世没有积累过福报的缘故,今天即便我是本尊,也无法赐予你什么。”所以,他仍然当 着乞丐,天天到外面去要饭。 有一天,他乞讨后回到居住的山洞,本尊出现在他面前说: “我今天赐予你悉地了。”乞丐说:“没有啊。今天我和其他乞丐一样,都只要到一碗粥。”本尊说:“你的那碗粥里是不是有一块很大的肉?这就是我给你的悉 地。因为你宿世没有积累福报的缘故,我也无法赐予你更多。这块肉就是我今天给你的最大的悉地。” 从这个公案当中可以得知,如果没有调伏贪 嗔痴烦恼,没有积累一点点福报,想把世间的一切事情做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当前信仰佛教从事善法,在消尽烦恼、圆满福报的过程中,不仅世间的一切事情会越做越好,今生的幸福不期而至,而且还会在临终时自在往生,未来的快乐更不用所言。这就是我们步入佛门的意义所在。
看遍世间,无人不苦! 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但可以依靠佛陀宣讲的方法解除。这样一来,你的人生就有离苦得乐的希望,遇到逆境时,也不会钻牛角尖了。 许多人在上大学时,很少对未来做好准备,总是盲目地憧憬着:“只要走出校门,我就能在社会上大显身手,自由自在地干我喜欢的工作,做我想做的事情!”其实,等你真正步入了社会,就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在各种光鲜、微笑的背后,常会隐藏着各种丑恶现象。此时,你如果没有信仰的力量支撑,没有心理准备,一旦理想与现实相悖,自己面对起来就会力不从心。 此时,倘若你能认识到: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但可以依靠佛陀宣讲的方法解除。这样一来,你的人生就有离苦得乐的希望,遇到逆境时,也不会钻牛角尖了。 佛陀曾告诉我们:“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人生在世,原本就是苦多乐少。这一点,有些人过去可能没有发觉,但现在不妨算一算:从早到晚的一天当中,你开心了多少次,痛苦了多少次?或者你活到现在,让你开心的事有多少,痛苦的事又有多少? 不要总以为有财富、有名声、有地位就会快乐。伊丽莎白·泰勒说过:“在这一生中,我拥有美貌、名声、成功和财富,但却没拥有幸福。”为什么呢?一个人若没有知足少欲的境界,没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念,单单依靠外在的一切,根本无法抵挡轮回的痛苦。 有些年轻人现在不一定能明白这些,但等你在社会上开始摸爬滚打了,就会懂得苦才是人生——在单位,要面临各种各样的竞争;回到家,又要面对家人的抱怨;出门时,有一路堵车的苦闷;平时也是一会儿心情无缘无故不好,一会儿身体出问题,一会儿看别人不顺眼…… 我自己经常会想:佛法对我的帮助,确实是金钱、地位等无法带来的。如果没有学佛,我也会以凡夫之心来面对生活,一定有许许多多的痛苦。比如,当我跟别人发生矛盾时,实在想不开,很可能就把对方打一顿或者记恨一辈子。但学了佛以后,大多数的痛苦,都可以通过佛陀的教言进行对治,很多时候,身心马上可以得到调整。 即使有时候对治的效果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我至少也知道痛苦源于自己的业力。这样一来,心里就能欣然接受、坦然面对,而不至于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今日愚人节 莫学做愚人 今天是4月1日——西方愚人节,大家会在节日期间愚弄、欺骗他人,以换取轻松欢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守好清净口业,并且,每一天都应该做到 不妄语。 印光祖师:何为妄语? 妄语包括:妄言、绮语、恶口、两舌 妄言者,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以虚为实,以有为无等,凡是心口不相应,欲欺哄于人者皆是。又若自未断惑,谓为断惑。自未得道,谓为得道。名大妄语,其罪极重。 若是见到说没见到,没见到说见到。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有说成没有。凡是这类心和口不相应的话,想要欺瞒哄骗别人的语言,都叫做妄语。 如果自己尚未断见惑和思惑,却骗别人说断了。自己尚未得道,却骗人说得了。这种则叫做大妄语,罪过甚重。 绮语者,谓无益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淫欲,导人邪念等。 绮语的意思,就是没有益处浮泛的言词,听来华丽美妙引人遐思而已,或者是谈说淫欲等事,引起别的人起邪念。 两舌者,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挑唆是非,斗构两头等。 两舌就是向甲说乙,向乙说甲,以挑起双方的是非,让两人彼此起间隙,进而斗争起来。 恶口者,谓言语粗恶,如刀如剑,发人隐恶,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名大恶口。 恶口就是言语非常粗恶,像刀子像利剑般能伤人。或者毫不忌讳的说别人的隐恶。如果在言辞上伤到别人的父母,就叫做大恶口。(根据别人的身体缺陷,给其起外号也是恶口)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