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ryH🌙 E92330
关注数: 99 粉丝数: 191 发帖数: 8,473 关注贴吧数: 42
电车的纯驾驶体验乐趣至少5年 都无法超越油车 先给自己叠个甲… 日常油电双车主,保时捷 宝马 小米 领克 特斯拉都常开,今天来具体说下驾驶上油车电车的差异和优缺点! 电车的特点: 1. 重心低:电池重量都在底盘上,重心超级低。 优点:车子的侧倾控制的非常好,秒杀油车,让驾驶者觉得车子的变道 快速弯的信心十足。 缺点:重心过低,坐姿又略高,导致车辆重心在跨部以下,驾驶体验会有点割裂,当然这个其实不算很大的缺点。 然后是侧倾太小也有问题,会让驾驶员无法在弯中获得更好的身体感知,容易在轮胎容易突然突破极限,极限驾驶中,适当的侧倾更有利于增强抓地力,感知轮胎和地面的摩擦力。 2. 车身因为有电池这么大一块刚体,结合材料整车刚性很强! 优点:比油车更能让你感觉车身整体性很强,所为的车很整。 缺点:车身刚性过强,在做连续变道以及大角度转弯时,尤其对于车长超过4.8米以上的电车来说会让人觉得车辆整体扭转度过于刚体且因为电池太宽一大块在中间,导致连续变道的时候你感知到的体感是一块一块跟着车头动,很割裂,好的油车可以让你感觉车身是很有韧性的跟着车头流动过去的,非常丝滑! 3. 转向手感 这个我不是很专业,但是目前开过的100%的电车都做不到好的油车的丝滑的手感,不管是不是有可变转向 可变阻尼,都无法和油车匹敌,油车的转向手感在直道 弯道 紧急变道 连续变道时都能持续保持很完美细腻的精度 准度 没有摩擦感以及轮胎的感知力 真的 又润 又准 简直无敌,这一个点上来说,油车完胜!最好的转向手感就是会让你感觉双手抓着轮子在开车! 4. 油门动力 这个是电车无敌的区间了..也是为什么大部分普通人觉得电车好开的点…动力强 扭矩大 0延迟动力输出丝滑且极致,做得好的电车甚至还能模拟油车的线性感,所以油门动力其实才是电车最强的王者属性! 5. 四驱 或者后驱后轮重量过稳 这个特征会导致电车过慢速弯 或者大角度过弯时后轮过于稳定…让人觉得很难入弯 有点推头 .并且很难感知后轮的极限,其次由于过稳,当极限来的时候会很突然 难以预判。这个也是更偏细腻驾驶的感知了。 6.车重 电车的车重不管怎么说都是个缺点,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就是 因为车重 弹簧必须要够硬,但为了让你开起来感觉体感没那么硬…会有一些cdc 啊 空悬 特调属性,给人带来的体感是什么呢….当你速度在30-90km 的时候底盘感觉非常好,但是速度过低 或者速度过高时 你会突然感受到底盘明显一下偏硬,这个也是因为车太重的物理现象,不同品牌的调教在这里可能会比较下功夫,也是见功力的时候! 总结: 电车的构造可以给车带来更强的车身刚度,更低的重心,超小的侧倾,以及无敌的动力。 给人的体感就是快速弯很稳,油门加速贼爽,车身整体性强,试驾区间感觉会非常好。 但是当你开久了以后问题也出来了…. 电车无法像油车一样给你带来细腻精准的转向,丰富的轮胎和路感信息反馈,慢速弯大角度转弯无法灵活入弯,连续变道车身的中心扭转过于生硬,不够韧,重心过低如果坐姿过高有一定割裂感,过于少的侧倾会影响轮胎抓地力以及弯道极限的感知。最后车太重,在不断速度区间 车的体感差异很大! 电车太刚! 日常市区开会感觉都是挺好的,但凡激烈驾驶,电车除了油门动力的无敌和给你的信心更足以外,相比油车基本没啥优势!更别说油车还有声浪带来的情绪价值! 解决方案只有未来的固态电池 把电池做的更小 更轻才有可能和油车有一样的驾驶乐趣。
关于买车 车型选择的一些想法 目前买车主流的几类车型 1.跑车 2.性能轿车/轿跑 3.性能suv 4. 豪华轿车 5. 豪华suv 6.家用轿车 7. 家用suv 8. 硬派越野 9. mpv 1.跑车:主要是两个核心作用,个性好看装B;跑山跑赛道跑街(SF90) 2. 性能轿车 本身是轿车底子,样子不够个性,赛道属性差一些,多了后排的实用性。(M3) 3. 性能运动suv 相比性能轿车赛道属性再差一些,但是视野好坐姿舒服,适合除越野以外的各种路况。(代表车型:purosangue) 4. 豪华轿车,高端家用和商务用车为主(适合配司机)(奔驰S) 5.豪华suv,坐姿更舒适,高端家用和商务 自驾更适合 (X5/M9) 6.家用轿车,普通人的家庭用车,操控勉强够用,同价位后排横向空间大。(凯美瑞/汉) 7.家用suv,普通人家庭用车,操控略不够,同价位纵向空间更好,通过性更好 坐姿舒服。(RAV4/唐) mpv 硬派越野各有明确需求就不单独讲了。 总结下来: 跑车独一档需求很特别且单一,有钱人车多必备。 性能运动SUV 适合不下赛道但是热爱驾驶的人,偶尔有后排实用需求。 性能轿车/轿跑,有赛道需求热爱驾驶的人。 豪华轿车 商务配司机巅峰 豪华suv 家用自驾巅峰 家用轿车 没有烂路首选 家用suv 有烂路或者需要装货推荐 另外提一嘴,现在电车马力过剩,个人推荐匹配的马力如下: 跑车300-1000匹 性能车200-600匹 豪华车200-400匹 家用车150-300匹 超过这个区间只能说马力都是冗余的,且越高反而会带来风险。
小米SU7 Ultra 销量不会太大,而且雷总本来也没想卖很多 首先第一类人群: 很多人觉得Ultra说吸引bba 客户 我觉得不太可能,只是极少一部分,以前的SU7max 我倒是觉得其实吸引的是很多的年轻人买的起BBA的用户,不光是34C 甚至是56E,这批人其实绝大部分买不起或者说不会花50-60万买个高性能电车,所以她们压根不会是潜在客群。 其次是第二类: 小米SU7 Ultra 是一辆把价值都加在赛道属性上的车,类似油车的性能车 RS Mpower AMG 所以目标客户可能是对马力和性能有追求的客户,本身会玩赛道,这批人的购买力可不是简单的50万,通常实力更强对钞能力要求更高,但是这批人有个特点,通常会比较痴迷于燃油车,所以换小米概率不高,增购有可能。 第三类人群: 富豪们,这帮人反正钱多 50万 80万也好都是玩具罢了,随便买,没啥好说的 第四类人群: 也是现在大单中绝大多数人群,需要流量来赚钱或者需要流量来涨粉,车贩子或者小米忠实粉丝,这部分人基本买这车和车本身关系不大,只要是雷总的ultra 流量大就行。这部分人在目前大定人群中应该是主流,但是后续不会有太持续的购买力。 所以综上所述,买ultra的人群应该是极少部分BBA用户+少部分性能油车玩家+富豪的玩具+大部分的流量粉丝车商用户,第一波大定肯定不少,后续每月销量1000/2000估计有,但是持续不了多久。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