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hua199154 lihua199154
我喜欢那可爱的哆啦A梦!
关注数: 8 粉丝数: 176 发帖数: 5,298 关注贴吧数: 56
湖南学生获500元爱心捐款 被学校抽300当劳务费   爱心捐款被“克扣”的背后   民间爱心捐款亟待规范管理   日前,发生在隆回县山界回族乡中心学校的一起捐款事件,因操作不规范引发争议,闹得满城风雨,而牵涉其中的各方都觉得委屈。记者调查后迫切地感受到:民间爱心捐款亟待规范管理。   学生反映:爱心捐款被克扣   2011年底,本报接到一名学生举报:   “我是隆回县山界回族乡罗白九年义务制学校的一名初中学生。12月14号,我接受了香港苏阿姨的现场捐助,当时看到红包里有现金500元,别提心里有多高兴和感激。可等捐赠仪式一结束,班主任就把我们的红包收缴了。当时我心里很难过,眼泪差点流了出来。过后老师再将红包还给我时,里面就只有200元了,老师告诉我们另外300元上交中心学校了。”   “难道苏阿姨是在作秀糊弄我们吗?事后,我又问了山界学校那边的同学,他们和我一样,凡是受捐500元的都被收走了300元。这300元哪去啦?12月16日下午,老师又要着我们签领200元款的字,我们很纳闷,我们领的是现场捐赠款,为什么还要我们学生签字?我们虽然贫穷,但我们也有自尊,不能让别人白白地吃了我们的助学款啊。敬请各级媒体前来关注我们这些可怜的贫困学生,别玷污了苏阿姨对我们的一片爱心。”   学校为什么要这样做?另有读者举报说,捐款前山界中心学校曾召开中层领导会议,在会上,中心学校负责人说:接上级通知,这次捐款与以往不同,是捐款人现场捐款,由捐款人直接发给受助学生本人。因为在这次争取爱心助学款的过程中,花费了一定的开支,还有一些劳务费等问题。所以等捐款仪式结束后要把受捐学生的红包收上来。全乡共60人各受捐500元,每人抽300元出来,共18000元用于劳务费和各种开支。12月14日上午,苏女士来到山界回族乡现场捐赠。捐款仪式结束后,罗白和山界两所学校各班主任奉命把红包收了上来,从每个学生的捐款中抽取了300元,共计18000元,上交到了中心学校。学生举报后,因媒体过问,中心学校负责人见情况不妙,又马上下通知,要求罗白和山界两所学校再造了一些学生名单,每人发100元。剩下的钱发给两家幼儿园的学生。   校方回复:没有克扣,是调剂帮助更多的人   1月下旬,记者就此来到隆回县山界乡中心学校采访,学校负责人解释说,学校确实将部分学生的捐款收了上来,但并不是要将这些钱克扣下来作开支,此次募捐系县侨联牵的线,学校本身并未为此开销钱物。将捐款收回主要是调剂一下,帮助更多的人。   该负责人说,山界回族乡属省定少数民族贫困乡,全乡共有贫困学生1186人,其中特困学生582人。日前,香港苏女士来学校举行现场捐助贫困学生活动,当时现场向51名特困学生每人派发500元,向150名贫困学生每人派发100元,合计捐助201人,共计40500元。因学校贫困学生人数众多,且捐助标准悬殊,没有受助的学生家长要求迫切、意见较大,为使更多的贫困学生得到救助,学校在征得县侨联有关领导同意后,将受助的贫困学生人数从201人扩大至354人,标准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将特困生的500元调整为200元,调剂出的捐助款15300元发放给了另外153名贫困学生,每人100元。   山界回族乡党委、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收到学生捐款被克扣的举报后,山界回族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立即组织乡纪检、监察及相关人员对此次学生助学款发放情况进行了调查,认定情况确如校方所言。之所以造成误解,主要因为此次活动时间仓促,中心学校对学校师生的宣传解释工作做得不够细致。   爱心捐款呼唤规范管理   事已至此,追究校方当初收回捐款的初衷已无意义。但此事之所以闹得沸沸扬扬,从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却令人深思:校方调剂捐款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但校方是否有权随意改变捐款人的意愿?如何确保爱心人士慷慨解囊后的善款真正用到需要帮助的人身上?目前,随着民间爱心捐款越来越红火,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仅有道德、良知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爱心捐款呼唤规范管理,否则,便有被克扣的可能。   隆回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备受社会各界的关爱,来自民间的各种形式的爱心捐款不断。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在采访中,也有干部向记者讲了他们的苦衷:由于担心捐款被克扣,不少爱心人士捐款并不是打到有关部门的账户上,而是自己前往当面捐给指定的对象。政府有关部门为了表示对爱心人士的尊重,要迎来送往,有的还要请媒体宣传,为此确实要增加不少人力物力。有一次,为了安排一次受捐活动,有关部门光吃饭住宿的招待费就花了上万元。这样的事多了,好事也难办了。   人们呼吁建立爱心捐款规范管理机制,明确捐助人和被捐助人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对募捐款物的交付、使用过程的监督机制,规范对民间爱心捐款的行政监管和调剂机制,并规定参与各方相关的法律责任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让民间爱心捐款健康发展,温暖更多人。
津市的朋友,支持下“津市人”,真的不想网站这样下去! 我是一个农村孩子,初中毕业都没接触过什么电脑;在读高中的时候,我发现网站真的非常好玩。那时候就用手机搭建那种免费的WAP站点,暑假就对着手机,把代码写在纸上。 后来觉得也不是非常的好,就去买书,了解HTML。其实那个时候,一点都不知道网页是怎么搭建的。只知道用工具去画,我记得那个时候我用的是dreamweaver8,现在最新的都到dreamweaver CS6了。 我第一次拥有电脑是过年之前,我找我爸要的600块钱,找二职一个老师介绍买太二手电脑。当时自己坐车去安乡搬回来的!春节没什么出去,就天天在家玩那个,还买了一个1X的无线网卡。从那开始,我开始知道FTP和简单的服务器搭建。不过都是网上的免费空间! 我记得那个时候,阿龙的“津市泡泡网”非常的火。据我了解,以前还有一个就是甘霖的“津市社区”。但是最后都没有继续做下去!当我读高中的时候,我就注册了“美丽津市”的域名,还备案了,现在那个域名没用了。也有很多朋友支持我,但是最后还是没有做起来,我自己也在反思。 现在做网站很难,“津市人”已经了半年了,经过这半年的运营,还是慢慢有点起色。我以前是一个学程序的,但是我学得不好。现在找了份网站编辑的工作。每天除了工作,就研究“津市人”。 因为考虑到大家对网站的访问的问题,从上个月起,我买了一个小型的服务器,一年也要花上三四千,基本上是我两个月的工资。我觉得这没什么!因为做为一个在外的津市人,我很想做一个好点的网站,让在外的津市人有一个点乡情! 但是现在基本上没有人访问网站,就重庆和山东的两个朋友,再就是湖南和广东的朋友们没事进去看看,最后基本上就没有人了。我只希望网站有点起色,每天有朋友发言,有朋友去注册。半年来,注册的人也就区区的四十几人,我的心真的非常的寒心!在津市,和我一样做这种类型的网站,现在最好的就是“九澧户外”,但是他是做活动的。还有一个就是“九澧综合”,但是现在基本上也没有多少人进去浏览! 其实我一直在死扛,我不是富家子弟,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人。我的工资才2000,没骗大家,2000在上海能做什么?什么都不能做!我每个月还要话费近300多元去购买服务器,我也只想能够让我们“津市人”有一个交流的地方。现在我非常感谢百度,我们的帖子,基本上能在2小时内收录,对于我们一个新站已经是非常的不错了! 朋友们,我真的想大家一起支持这个网站继续做下去。希望大家能够给我一些建议,能够让网站更有活力。 在此,想招一下版主! 不多说了,我还不知道百度贴吧会把这个放出来吗?
【津市之痛】津市所属地域名称的困惑 由于受行政建制的影响而制约城镇发展,津市的情况更为突出。津市居澧水尾闾,洞庭西缘;北枕澧阳千畴沃野,南挟武陵万顷秀山,素为湘北名埠,九澧门户。到明正德九年(1514年),“津市”始见经传,意谓“傍津设市”。是年,文学家何景明旅津,赋诗《津市打渔歌》,“津市家家有鱼卖”,“江边酒楼燕估客”,诗中飘逸渔村风韵,又窥水乡小镇端倪,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开始兼蓄并存。未久,津市成为澧州七镇之一。 明嘉靖年间,疏浚虎渡河,荆江南浸,泄于市区东侧六冢口(今小渡口),西水与北水顶托日剧,泥沙沉淀亦甚,市区三洲逐渐扩延,虎渡河遂成为津市通往湖北沙市、宜昌诸地的捷径孔道。至此,东西南北舟楫畅通,形成湘北水运的枢纽,入境商旅及移民随之增多。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文学家袁中道著《澧游记》,称津市“已是千户之聚”,时有布匹、南货、山货土产、饮食服务等商业店铺250家。明代中叶,土地兼并日烈,不堪忍受赋税与徭役之苦而被迫离乡背井的农民,纷纷流落津市,随之带来的各种技术和技艺,使其生产水平日益提高,手工业发展之快、门类之多、产品之优,令人刮目相看。 从15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漫漫300余年,市区或曰村,或曰镇,或曰里,未派官员管理,始终处于自治状态,形成比较松散的社会环境,又因水运称便,易于集散,因此,凡有诸如战争之类的社会大动荡,遁此避难者蜂拥而至,到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已至“市长数里,约万余户”,因“人杂事繁”,“移嘉山巡检司驻此”,津市建治伊始。到清朝中叶,市区日趋繁荣,“舳舻蚁集,商贾云臻,连阁千里,炊烟万户”,已成为“商人营业辐辏之区”,及至清朝末年,鄂西南和湘西山货、滨湖水产频频在此集散,导致城市发育倾斜于流通领域,津市遂成为湘鄂边境和九澧流域的中心商埠。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境内常住人口1500户,暂住人口1410户,拥有各类店铺723家。 民国初年,津市人口逾2万人,“九省杂处”,构成与众迥异的独特天地。其间问世的商会,其头面人物多系商界腰缠万贯的大户,且与政界、军界显要联袂,不仅是维护商界利益的集团,也是左右津市局势的显赫势力。此时的津市商界不但在湘鄂边境地区和九澧一带独占鳌头,并在全省颇富声誉,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国24年(1935年)《湖南实验杂志》载述,当时津市境内经营棉花的商家数十户,集散的棉花有25万担,营业额3000万元(法币),占全省销量43万担的55.7%,省会长沙棉花和棉纱价格皆由“津帮”商人定夺。津市亦为全省最大的桐油市场之一,全省年产桐油55万担,津市每年要集散10万担~13万担。 抗日战争期间,武汉、沙市相继沦陷,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水域布雷御敌,津市尚且偏安一隅,由是成为沦陷区移民歇身之地,人口即达10万余众,街巷人沸,郊野暴满,各路人马遂挂条竖旗,开店设坊,商务远比益阳市和湖北沙市鼎盛。据民国31年(1942年)统计,埠内有药铺36家、茶馆300余家、旅社和酒店76家、饭铺53家、熟食业25家、剧场5所,小商贩1000多户,商家3300户,为民国24年(1935年)的3.5倍。日本投降后,外地商家纷纷返回故里,而苛捐杂税日增愈甚,民国35年(1946年)税额比先年猛增14倍。同时,驻津国民党部队明摊暗抢,不堪忍受的商家携妻挈子迁徙异地,于是商务清淡,市面萧条,一度畸形繁荣的市场,如过眼烟云,飘然逝去。至民国36年(1947年),仅有商户500余家,为战时的1/7。 1949年11月26日,根据中央政务院关于人口不足5万人不设市的规定,常德行署决定改津市市为县辖市;1950年1月17日,湖南省临时人民政府决定津市市直接由澧县人民政府设区管理;时隔7个月,即同年7月12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又改津市市为地辖市,由常德行署领导;1952年9月10日,常德专署根据政务院新颁《关于调整紧缩编制的决定》,将津市市撤销,归并澧县管辖,由澧县人民政府在津市设县属区政府,随后,又改津市市人民政府为津市镇人民政府;事隔一年后,湖南省人民政府于1953年9月2日,又传中央电示,“津市镇为澧水流域的重要商镇,为便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经核定改为省辖市,授权常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领导。”有鉴如此,津澧又分治,澧县津市镇又改称为津市市,成为湖南省九个省辖市之一,是津市历史上首次实行“省辖代管”体制。1958年7月18日,常德地委又发出《关于澧县与津市合并的通知》,规定市委和市人委机关均保持原状,财经独立。至10月7日,又改为“彻底合并”,财经、计划归县统一,市属各个机构,同时受市委、市人委和县级同一机构双重领导;1961年7月24日,又将津市市改隶常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领导,津市第四次从澧县析出成为县级市;时隔不到二年,1963年5月29日,省人民委员会又转发国务院文件,撤销津市市,将津市行政区域划归澧县,从7月1日起,津市市改为津市镇,但干部管理、有关会议和工作安排,仍作县一级对待;1979年12月29日,国务院以国发290号文件批复,同意恢复津市市,并由常德地区领导,成为地辖市;1985年,津市郊区扩大;198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再次成为省辖市(县级),实行计划单列,由常德市代管。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