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赚钱小王子 桐原亮司的剪纸
关注数: 90 粉丝数: 324 发帖数: 6,905 关注贴吧数: 11
智界R7,维权叫父第一人的故事还在继续,硬是搞成连续剧了 前情提要: 原来是su7标准版创始版车主,提车后发现信号不好(小米标准版某个批次,前挡风玻璃在ETC区域未作除银处理,导致信号被屏蔽)。小米给的解决方案是换前挡,该车主觉得会影响二手价格,拒绝,并在网上维权,狂喷小米。最后把小米的车卖了,买了智界R7。 到此为止,一切正常,拒绝售后方案要求小米换车的这个要求,出于爱车心态能理解,顶多算一个有完美主义倾向的正常车主。狂喷小米这事儿也能理解,毕竟消费者遇到问题了,怎么骂都不为过。 后续1: 喜提智界R7没多久,发现电机啸叫。但鸿蒙智行售后拒绝承认该问题。这时候他的完美主义倾向彻底没了,不要求换车,只求把电机啸叫修好,至于换电机,新车拆修是否影响二手价格,不重要了,只要给修好就行。鸿蒙智行依旧不理,最后在余总的DY下评论:爸,智界R7啸叫,修修吧。 喜提外号:维权叫父。 最后舆论闹得比较大,售后给更换了电机,happy ending。 后续2: 可能是对于智界R7的售后处理和车辆本身实在喜欢,又买了台R7,(中间穿插着被4S店拿旧车当新车卖给他的故事,但他坚持认为是4s店的问题,与品牌方无关,因为此事骂鸿蒙智行的都是黑子)。行吧,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旁观者也说不了什么。 第二台智界R7有酸臭味,漏水。还是一样,拆+修,这次还换了前挡(是的,和小米su7一样,换前挡),但人家已经不闹了,不要求无损换车了,只要把问题修好,就还是爱这台车和这个品牌的。 结果修完了一圈,还是漏水,这哥们继续发帖子。 这说明了: 1、破窗效应的完美案例。你告诉他,我们帮你修,他会说:不行,我要换车;你和他说,这根本没问题拒绝维修,他会只要求修好就行了; 2、人是可以被调教的。 3、小米的品牌力和确实不如鸿蒙智行这种高端品牌。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同样的人身上,会因为品牌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评价。小米距离高端品牌确实还很远。
看报表发现一季度小米的经营效率快速拉升,推广费用极低 首先科普下,国际会计准则中,销售及推广开支包括了宣传与广告开支、市场调研费用、促销活动费用(比如给予经销商折扣)、公司内部营销人员工资、以及相关产品的物流费用等。 小米的财报比较好的一点是,在披露销售及推广开支的同时,会把宣传与广告开支单独披露。 2025年一季度,小米的营业收入为1113亿元,在收入大涨47.4%的情况下,销售及推广开支只有72亿元,其中宣传与广告开支环比下降了4亿元,只有20亿元。可以说明几件事情: 1、小米确实在缩减广告、公关等方面的投放预算; 2、雷总基本上一个人扛起了小米的整个广告团队,投KOL还不如让雷总自己宣传,穿透力更强,宣传面更广。 3、小米的产品和宣发,已经不再依赖层层的渠道和推广才能触及最终消费者,好处是减少了中间环节的开支,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坏处是,自媒体想从小米身上拿到投放预算越来越难了,小米对整个科技/汽车圈的KOL变得越来越不友好。 另外随便横向对比下销售及推广开支占营业收入的比重。 当然,我得说一下,在国内的会计准则中,只有“销售费用”这个科目,具体包含了销售人员薪酬、销售部门运营费用、市场推广费用、物流运输费用、客户关系维护费、公关费用等。具体含义可能和国际会计准则中的销售及推广开支有出入,但整体上大差不差。 小米(销售及推广开支):一季度销售及推广开支72亿元,收入1113亿元,占比6.46% 赛力斯(销售费用):一季度销售费用26.62亿元,收入191亿元,占比13.90% 华为(销售费用):2024年全年销售费用781亿元,收入8498亿元,占比9.19% 小鹏(销售一般及行政开支):一季度销售一般及行政开支14.4亿元,收入143.7亿元,占比10%(这个包含了行政开支) 特斯拉(市场、销售和管理费用):一季度市场、销售和管理费用12.51亿美元,收入193.35亿美元,占比6.48% 先随便找几个,不过我在查报表的时候发现,很多车企在2025年开始,都在逐渐缩减广告和KOL的投放预算了。(比如小鹏也在缩减预算)
小米su7采用博世电控导致甩尾的那张广为流传的截图,漏洞百出 印象中最早流传小米电控有问题的,是来自于这张截图这种看似很专业实则通过拼接各种专业名词的所谓“行业真相”真的能忽悠不少没脑子且信息检索能力的人。一个个来: 1、小米是因为没有做好牵引力控制,加速时一侧动力大,一侧小。必然偏转。 问题是小米后轮单电机的情况下,如何突破物理规律倒是加速时一侧动力大一侧动力小? 2、燃油车动力输出有个过程,在轮上做TCS即可,这玩意是ESP的前型技术博世做这个现成的套件出售给车企。电车动力输出来的直接和快速,在用这套博世系统已经不行了。小厂自己没法做控,要么买华为的电机电控(这就是为啥在小鹏理想上能看到华为电机的原因)。 这条的杀伤力是最强的,但真的只能骗骗没有信息检索能力的。因为,电车用的什么控制系统,是可以在工信部官网查到的。 打脸1:大车企都研究出自己的电控动态扭矩输出系统,在动力电机上做毫秒级的控制了。特斯拉叫做数字动态扭矩输出系统,比亚迪叫做DTCS。 真相:错误。特斯拉用的都是博世的电控,比亚迪和博世联合研发电控系统,当时这个新闻还挺大的。打脸2:小鹏理想用华为的TCS 真相:小鹏理想也用的是博世的电控 这是理想:这是小鹏:另外,市面上用博世电控的反而是主流,不用博世电控的才是冷门。 这是极氪的:最后,我顺便查了下赛力斯的,用的是浙江万向,穿透到母公司是A股上市公司。总结:这个图试图通过污名化博世的ABS、TCS和ESP跟不上电车时代来证明小米的ESP有问题,殊不知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甚至比亚迪用的都是博世的电控,而且工信部可查。并且各家用的基本是博世ESP9.0-9.2的电控,小米用的是博世ESP10.0的电控。 关于博世ESP10.0的电控,介绍如下:该系列搭载车型有蔚来ES6,小米su7等
su7ultra一出来就要求电子限速的花系博主,就体现经典双标了 首先,先不讨论这个要求的合理性,就假设它合理,我寻思着,既然从公共安全的大义和道德制高点角度要求设置电子围栏,那类比一下: 性能车在公共路面超速,危害公共安全,那在智驾没有到L3正式来临之前,完全让智驾开人不管,也是危害公共安全吧? 如果对性能车设置电子围栏,那同样标准,要求带有智驾系统的车,在检测到人双手脱离方向盘后,这台车终身关闭智驾功能,这个要求也是合理的吧? 法律法规现在已经规定了超速是违法行为,超速过多要被吊销执照;那按照花系大V基于公共安全的角度,是否也需要设置法律,对于违规使用智驾(如双手离开方向盘超过一定时长,或者开着智驾睡觉的),也要吊销执照? 既然宣传性能是原罪,那在L3没到来前宣传智驾是不是也是原罪。 很简单的逻辑,你既然要把人的问题赖到车身上,那就别双标一视同仁,不能速度的问题怪车企卖得太便宜吸引太多精神小伙违规超速,违规使用智驾危害公共安全就说是车主素质问题与车企无关。 本来你走你的冰箱彩电大沙发,主打车坐不开;我走我的性能操纵,追求操控,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但这些花系主播偏不,凡是他们主子不发力的方向,就挥舞起道德大棒制裁你,不从产品力本身挑你的问题,就要从宏观角度道德审判你,从整体否定你。凡是我菊不擅长的领域,那就杀死吧,寄希望于通过宏观力量或者道德审判的力量把你的性能和操纵拉到和我菊差不多的水准,你就只能和我比冰箱彩电大沙发了。 乍一看像是忧国忧民担心公共安全的角度挺有道理,但问题来了: 1、鸿蒙智行的车有不少零百加速是3秒的,零百加速2秒和零百加速3秒的车,对于没开过大马力车的人,对于无视公共交通规则的人,有本质区别吗?要知道零百加速3秒就已经是坐过山车的感觉了。无视交通规则的人,在零百加速2秒的车里是一脚油门,在零百加速3秒的车里也是一脚油门。 2、现在50-70万就能买到不少性能车,二手宝马M系列,二手AMG系列,甚至极氪001FR、二手莲花路特斯,上述这些车已经问世多少年了,市场保有量总归比su7 ultra来的大,这些花系大V之前说过一句话,提过一次建议?结果小米su7ultra出来后,就开始正义凛然。 3、他们冠冕堂皇地说“反正公共路面上也开不了那么快,为什么不能限制?你只要反对就说明你想在公共路面上超速”。但谁不知道性能车本质上是提供一种情绪价值,一种性能过剩的情绪价值,我可以不用,你不能没有。买法拉利的有几个下赛道的?买911的有几个是因为性能买的?但如果真把法拉利和911的性能限制住,又有几个买呢? 为什么恶心他们呢,因为这群花系大V基于专业能力的欠缺,最不擅长的是从产品力本身挑毛病,最擅长的是从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指向产品本身的问题。公共路面超速,不指向肇事者,而指向公司和产品,但他们是真的关心公共安全?
讨论下新势力销量要不要合并计算销量 吧里关于鸿蒙智行能否合并计算销量吵得不亦乐乎,不过至今没给个标准,满足什么条件可以合并计算。当然,作为米粉和小部分花黑,黑得还得有理有据点。 这里给几个标准,从严格到宽松依次列示(仅指汽车圈,手机圈也会涉及和参考但不会完全参考): 1、最严格的标准:以品牌来计算。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标准,即不管是否属于同一法人主体,是否共享同一销售渠道、售后渠道等。 2、次严格的标准:同一法人主体且共享同一销售和售后渠道的品牌合并计算。这个目前在汽车圈没找到合适的例子。手机圈的例子就是小米+红米合并计算,因为小米和红米属于同一法人主体(这里同一法人主体和同一集团是两个概念),共享销售和售后渠道; 3、次次严格的标准:属于同一集团且不共享销售和售后渠道。比如蔚来和乐道合并计算;大众集团、亚特兰蒂斯旗下的车合并计算、极氪和吉利合并计算等。但宽松到了这一层,意义已经不大了。或者说对于消费者的意义不大,你不会因为吉利卖得好而选择极氪的车,也不会因为奥迪卖得好而选择大众的车,这种统计更多的意义是面向企业股东的,统计企业全年出货量。 4、最宽松的标准:不属于同一集团,只是拥有相同的关键部件的供应商。比如宁德时代智行、博世智行。当然,这个标准就一玩笑话,没人会这么统计。 现在来单独说一下鸿蒙智行,它介于标准3和标准4之间。 说它低于标准3,是因为几款鸿蒙智行的车分别属于不同的车企,之间股权关系不大;说它高于标准4,是因为华为所承担的角色又比一般的供应商来的重要。 如果你觉得按照标准4来统计销量是有意义的,那鸿蒙智行合并统计就有意义;如果你觉得按照标准3统计销量无意义,那鸿蒙智行合并统计就无意义。 这里反驳几个常见的观点: 1、每卖一台车,华为都要抽成一定的百分比,和传统的供应商一口价不一样。 反驳:这个只是收费模式的不同,比如高通卖芯片,其实也是根据终端手机的售价抽成一定的百分比;甚至常见的专利授权,其实有时候也不是一口价而是终端售价的百分比,但比销量的时候一般没人会拿高通销量说事儿; 2、华为参与了车型的设计、质检、销售和售后。 反驳:问题来了,品牌也不是华为,参与得深就算,那能举出很多反例。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某个新势力外聘了某个专门的设计团队对车型进行定义,最后生产出了车并用自己的品牌,算这个品牌的还是算这个设计团队的? 另外售后的话,也不全是鸿蒙智行负责,这个比较复杂,有车主的话可以现身说法,以赛力斯为例,售后的负责企业包含赛力斯、鸿蒙智行和中邮。 总结:谈论一个品牌销量的时候,首先,它首先得是一个汽车品牌。
小米SU7上周销量公布,3900台交付量,还行吗? 上上周拿1500单周销量刷屏刷得满天飞的黑子说话。 另外有个哥们和我赌20元奶茶钱上周销量能否破2000,不知道能不能多喝一杯奶茶呢。 盲猜几个可能的黑点: 1、数据假的,最后一周肯定要把数据做好看点;(这个说法也不多了,毕竟只有少数几个脑子不好的质疑第三方数据) 2、上上周压库存,就为了上周能好看点,雷猴王的常规操作了。(这个角度黑的估计会比较多,不过得考虑到汽车不比手机,汽车的仓储成本不低,故意压库存得增加多少成本。另外上上周压库存,把交付量做低到1500,目的何在?) 最后,这可不是米猴沸腾,以后每个月交付量1W多台,属于常规操作,没啥好沸腾的。在没有完全消化完订单前,就是生产多少卖多少,后面的周均交付量估计在3000台左右。 根据孙少军的数据,7月份小米SU7新增订单1.3万台(不可退的锁单量)。这还是在7月份权益相较于4月份退坡,且客户明知道交付周期非常长的情况的新增订单量。 一群黑子喷小米为什么不公布截至目前的大定数据。 假如你是小米的运营,小米SU7每个月的产能也差不多在1.3-1.7万台,在你的产品目前权益退坡还能有每个月新增1.3万台锁单,月新增订单基本持平月产能,且目前手握未消化完毕的订单,预期交付周期超过半年的情况下,你公布锁单量的目的是啥,为了劝退潜在消费者?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