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ner740 corner740
关注数: 46 粉丝数: 38 发帖数: 4,816 关注贴吧数: 2
梅花生长习性〔转〕 〈5〉开花结果 从始花期〈全树花开5%〉到终花期〈花谢95%〉为止这段时间称为开花期。梅花于冬未春初乍暖还寒时即开花,在落叶花木中是一年中开花最早的,且为先开花后长叶〔少数品种花叶同放〕。梅花的开花期的早晚、花期长短受气温影响最大,因品种不同也有较大差异。开花时,气温越高开花越早,花期也越短;气温越低或阴雨天多,开花越迟,花期也随之延长。在武汉梅园,开花最早的品种为‘潮塘宫粉’‘龙游梅’‘粉红朱砂’‘粉皮宫粉’‘雪梅’‘白阁宫粉’等,盛花期通常在2月上旬;绝大部分梅花为中花品种,盛花期一般在2月中下旬,如‘白须朱砂’‘粉妆台阁’‘粉红台阁’‘变绿萼’等;开花较晚的有‘金钱绿萼’‘台阁绿萼’‘扣瓣大红’‘小红朱砂’‘美人梅’等,盛花期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清明晚粉开花最晚,3月下旬还有花可赏。梅花早、晚花品种的花期相差一个多月〔不同年份有些差别〕。梅花开花的过程是从花芽膨大开始的,经过鳞片松动、露萼、露白、现蕾、初花、盛花、谢花等阶段,时间要经历2个多月。同一株树上短花枝开花较早,长花枝最迟。在武汉,梅花单朵花从初花到谢花时间在7~20天,多数在15天左右,因不同年份不同品种而异,最短的龙游梅只有7天,最长的如矫枝为20天;梅花花谢后,子房开始膨大发育,进入果实生长期。梅果实生长期在60~70天,武汉地区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熟。观赏梅园产生的果实主要用于播种生产砧木,优良重瓣梅花的果子可进行实生选种,以期获得新品种。 本人觉得以上文章会对梅友们有益,故而转载。因电脑是个新新手,故分开5段转发,请谅解!
聊聊花的叶子和根的关系 在吧里经常看到吧友们说起自家的花的叶片,出现了各种的情况,有的是干枯,有的是黄叶、落叶,甚至是黑叶等等。不管养的是什么花卉,都能出现以上的情况。究其原因,都在说明是根系出现了问题。根系是维系植株正常生长的重要条件,只要是根系出现了状况,直接就反映在了叶片上。可是根系的状况往往与土壤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追根溯源,还是养花的最基本的东西即土壤。前几日看到‘对节白蜡吧’的吧主发的一贴,很有感触。贴中说到:土壤应该是颗粒状的,内含空气,浇上水后水把空气挤走了,待到土中水分少了后,颗粒状的土壤恢复正常,出现了空隙,空气又有了,根系又能呼吸了。从中我们养花人都要领悟到一个道理。即植物需要水,也需要空气,二者不可缺一。所以在我们养护过程中,要把握好这个关系,处理好了植株就长的好,处理不妥当,任何植株都要出问题。我们养花,为的就是赏花观叶!只有在平时的浇水、施肥、阳光、空气等方面多下些工夫,就无往不利! 前人总结出的见干见湿是很有道理的。只有很好地掌握了这个基本方法,养护中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但在实践中,要根据不同的花卉品种要求,自己的居住条件,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养殖的基本条件〔包括土壤、花盆等〕,逐渐悟出最适合自己的养护心得和体会。
盆梅对土壤的要求 前几日,发过两个贴,谈了谈盆梅对水分的要求和盆梅对肥料的需求。把盆梅最基础的土壤给忘了,今日急忙补上。 土壤不仅能固定盆梅植株,而且能为盆梅提供一个良好的根部环境,使梅花生长开花良好。梅树在地栽的大环境下,土壤的缓冲能力大,土壤的理化性状和肥力较易满足梅树对水、肥、气、热等方面的要求,对土壤的要求不是很严,无论微酸性、中性、微碱性,还是砂壤土、壤土、粘壤土中梅花均能生长,而以微酸性的粘壤土生长良好; 对土壤肥力要求也不是很高,较耐瘠薄,不要求大肥,尤其是过量的氮肥,以免造成徒长不易形成花芽;梅花比许多花木更怕涝,忌土壤渍水,当土壤水分过多,氧气不足,会产生硫化氢、亚硝酸盐、氧化亚铁等,从而使梅花根系中毒腐烂而死。因此,栽种梅花的土壤要求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和透气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栽种梅花的土壤物理性状甚至比化学性状更为重要。梅花在地栽的过程中,一年内可以对土壤不断加以改善,因而梅花地栽不难。 梅花盆栽是人们在露地栽培中掌握了它的特性及相应的技术措施后的基础上,逐步将其置于盆中培养观赏的。梅花盆栽后,与露地时的生长环境有很大的差别,整个盆都暴露于空气中,而且盆中的土壤容量有限,对水,肥的缓冲能力较差,根系囿于其中,局限性很大。因此,为了保证盆梅根系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功能,盆土的好坏就非常重要。 一般要求栽种盆梅的土壤质地疏松孔隙度大、养分全面充足且富含腐殖质、有良好的保肥保水和排水透气性能,ph〔即酸碱度〕值在6.5~6.8,以便其最适合梅花根系的生长发育,这也是栽培盆梅能否成功的关键。
盆梅合理施肥原则〔接续〕 〔3〕适当原则 即使用的肥料要符合要求、浓度要适当。有机肥料一定要经充分发酵腐熟,千万不要生施,否则将新鲜或未充分腐熟发酵的有机肥料施入盆土,会因其施用后遇水进行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出现土温过高而烧伤根系,同时会产生有害气体,加上微生物活跃,造成土壤缺氧,从而使植株叶黄枯焦,严重的将会死亡,并且容易传染病虫害。如将洗鱼肉的水、喝剩的牛奶、豆浆、蛋壳、禽鱼内脏骨头等直接埋入植物根部的方法都是不恰当的,既对盆梅的正常生长非常有害,且影响环境卫生。 在生长季节施追肥一定要注意肥料的浓度,并以薄肥勤施为好。“施肥莫施稠,施多要焦头”浓度太高的肥料,特别是速效液肥,会引起根系内部所含水分发生反渗透,而使根系受到伤害,失去正常吸水吸肥能力,造成烧根烧苗,从而导致盆梅枯萎,影响生长。所以施肥时宁淡勿浓 夏季水分蒸发快,施肥的浓度要小些,而可增加次数。对生长不良的盆梅也要淡一些。 新上盆或换盆换土的盆梅,不能很快地施肥。若在盆底施放了基肥,注意一定不要把根系直接放到基肥上,而应在肥上加些土与根系隔开。切忌‘坐肥’。以免烧根。另外施肥前,让盆土略干一些,或者把土壤进行疏松了更好,可使肥料迅速下渗,利于根系吸收。 施肥后,第二天浇一次水,俗称‘还水’,以避免因肥浓而造成的对根系的伤害。
盆梅合理施肥原则〔接续〕 〔2〕适量原则 即盆梅施肥必须做到需要多少肥就供应多少肥就是适量。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太多会造成营养过剩,生长过旺,反而不容易形成花芽,甚至出现肥害; 太少则营养不足,生长不良,也不能形成花芽。要根据季节气候变化和盆梅植株大小、生长发育阶段,长势、盆土肥力、花盆大小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后决定和灵活掌握各种肥料的施用量,以免造成伤害。 在四季中,早春温度较低,梅花刚开始萌芽,需在新梢达到4~5㎝时,若表现为色黄及生长柔弱,可施以氮肥为主的少量催芽肥。随着温度逐渐上升,新梢进入旺盛生长期,一般7~10天施一次肥。夏季即5月中旬新梢捻搓后,开始进入枝干增粗生长和花芽分化时期,需肥量较多,应多施追肥,特别是要增施磷钾肥,为促进花芽开始分化提供充足的营养,一般一星期施一次肥;秋季温度逐渐降低,生理活动减缓,需肥量较少,一般只需半个月施一次。以保证花芽继续分化和树体积累养分,提高抵抗力。冬季气温低,盆梅进入休眠期,一般不要施肥。但在冬末春初,花芽开始膨大孕蕾时,要施一次肥。 培养土的种类质地不同,其肥力和保水性能有差异,因而施肥的情况也不一样。肥力好或新上盆、换土换盆的盆梅,由于培养土养分较充足,可少施肥,相反,则应多施一些肥。盆梅植株小的可少些,植株大的则要多些。花盆小的盆土少肥分相对较少,可适当多施点,反之花盆大的可适量少施;枝叶黄瘦的多点,肥壮的少点。 〔待续〕
盆梅合理施肥原则 与盆梅浇水一样,施也是盆梅养护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施肥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关系到盆梅生长开花好坏,甚至能影响到其能否存活,而且肥料的费用也相差很大。初学种盆梅的朋友,往往在浇水施肥上容易出现问题,费力花钱就是不见盆梅开好花,一定要加以注意。我们给盆梅施肥时一定要掌握适时、适量、适当的原则。 〔1〕适时原则 即是盆梅需要什么养分时能及时施入相应肥料。施肥必须要掌握好季节,不同生长发育期以及一天中最佳施肥时间。一天的施肥时间,特别是根部施液肥时,与浇水差不多,一般在早春和秋冬季,施肥宜在中午前后进行,初夏至初秋炎热季节,一般在傍晚进行,夏季高温的中午千万不要施肥,以免对盆梅造成伤害。叶面的施肥的时间以早晨或傍晚为好。因为早、晚叶面有露水或湿度大,溶液易吸收,而在烈日下,叶片气孔关闭,不利吸收养分,还有可能因为日照强而造成肥害。 以氮为主的肥料主要在春季新梢抽枝长叶时施入,而大量的磷、钾肥主要在夏季进入花芽分化时开始使用。氮肥在此时应大量减少施用。 如果发现盆梅出现缺肥现象,可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补充相应的肥料。雨前施肥好!但在雨天或盆土湿时均不宜施肥。雨水过后应及时补充肥水,由于养分被雨水带走太多。盆梅有病或刚上盆、换盆时不要施肥。待新根长出再施,否则会对盆梅造成伤害。 〔待续〕
盆梅缺肥的诊断和防治 盆梅对氮、磷、钾的需求量最多,若施肥不足,养分供应不上时,盆梅就会因为缺肥产生不良症状,同样盆梅有时也会发生微量元素缺乏,首先在叶片上表现出来,也就是营养缺素症。具体的话,若在生气期叶片质薄,颜色变淡或发黄、发红,特别是老叶先发黄,而嫩叶保持绿色〔老叶中的氮素转移到新叶上了〕,生长缓慢,同时叶片容易脱落,这表明氮素不足即缺氮;缺磷肥时,叶暗绿色或青铜色,叶片小,叶脉带紫红色,植株矮小,花芽形成少,开花少而小。且色淡,甚至提前枯萎凋落,影响观赏,同时也影响根系生长和新根的发生,使根系不发达;缺钾时,叶片发生皱缩,老叶叶脉黄化干枯,由叶尖沿叶缘变为黄色或黄褐色,仅叶脉两侧及中部为绿色,新梢细,严重时出现梢枯,抗性差,容易受冻。 盆梅缺乏微量元素铁时,影响叶绿素形成,表现为上部嫩叶失绿,叶肉变成黄绿色或黄白色,而叶脉仍为绿色,通常称为生理性黄化病。也叫黄叶病,在北方含钙较多的培养土种梅时要多加注意; 缺镁时,叶片的失绿与缺铁症状相似,只是首先发生在老叶上; 缺锌时,又叫小叶病,新梢纤细,节间短,小叶密集丛生,质厚而脆,下部叶片常出现斑纹或部分黄化。 判断盆梅缺某种肥分,要细心观察和实践总结,才能及时对症下药,采用相应措施加以防治,使盆梅恢复正常。 首先要检查培养土是否过酸或过碱。而导致某些营养元素失效,及时调整盆土的酸碱度,按时换盆换土,增加有机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充分发挥土壤潜在肥力。 在平时施肥中,不要施单一成分的肥料,要将不同比例的多元素肥料混施。 盆梅对肥料也有一个饱和度,如果某种元素过剩,就会引起植株发育异常。如氮素太多,会使植株徒长,组织柔嫩,影响花芽形成。过量钾肥会让植株生长低矮,节间短叶片黄。 如果施肥后突然出现植株枯萎、叶片倒挂或给叶面施肥出现叶尖叶缘焦枯现象,就是严重的肥害,应及时冲浇清水,以稀释肥料浓度,减轻或消除肥害;较重的要及时换盆换土,适当修剪根部,并强度修剪枝叶,置于阴凉处经常喷水,以利恢复。
盆梅常用肥料种类 在盆梅养护中通常要用到的肥料主要是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两类。有机肥料的肥源广、种类多,有植物性的和动物性的之分。植物性有机肥料如豆饼、菜籽饼等各种饼粕、绿草落叶及日常生活中瓜皮果壳菜叶、中药渣等,动物性有机肥料如人粪尿、禽畜粪、骨粉、蹄、角及鱼、肉、蛋类的废弃物。一般说来,有机肥料多数为完全肥料,不仅含有盆梅生长开花所需要的氮、磷、钾,而且还有其它中量、微量元素和生长激素,同时有机肥料还含有丰富的腐殖质,多施有机肥料有利于改良培养土的团粒结构,使土壤疏松,防止板结,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和通气性能,促进根系的生长和根际菌类的活动。但有机肥料都必须经过加工充分发酵分解后,才能被盆梅根系吸收和利用,其中动物性肥料中的氮、磷、钾含量高于植物性肥料,而且肥效也比较长,植物性肥料则比较温和。 由于家庭养梅,特别是在阳台或屋顶平台养梅,要保证环境卫生清洁,所以对肥料的无臭味要求也比较高,用有机肥料的较少,故而使用一些加工处理过的有机肥料,如膨化鸡粪、有机生物复合肥料等。 无机肥料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由天然矿石加工制作的人工肥料,通常说的化肥。它的营养元素有单一的,也有不同养分复合的。它的有效营养成分含量高,肥效快,使用起来方便、清洁,养护盆梅时应用较多。含氮较高的有:尿素、硫酸铵、氯化氨等,含磷较高的有:过磷酸钙、磷矿粉等,含钾较高的有:氯化钾、硝酸钾等。还有复合肥,而磷酸二氢钾则是含有高效磷钾营养元素的复合肥。在盆梅应用效果很好。还有一些微量元素如硫酸亚铁也有应用。
盆梅对水分的要求〔接续〕 盆梅对水分的要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根系吸收土壤或介质中的水分,这是盆梅吸收水的主要来源;另一个是植物茎、叶吸收空气中和喷于其表面的水雾。盆梅用水的质量也很重要,要求以含矿物质盐类少、微酸或中性的软水为好,而且水的温度与盆土的温度要较接近为好,一般的温差不超过5℃,且彼此的温差越小越好,冬季水温要稍高,夏季水温要稍低为宜。雨水或雪水浇盆梅最为理想,因为雨水或雪水是一种接近中性的水,不含矿物质,又有较多的空气,最适合盆梅的生长。天然清洁的塘水和河水、湖水也是盆梅很好的水源,若其水中含有泥沙和有机物,则要经过自然沉淀或加入少量明矾充分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待水中各种杂物沉底后用上层清洁水浇盆梅即可,污染严重的河、塘水不能使用。城区家庭受条件限制,往往多用自来水浇盆梅,而乡村有的地方使用井水较多,由于井水和自来水的水温低,而夏季的井水或自来水的水温一般比土温低20℃,与气温、盆土的温度差较大,而且城市中的自来水中还含有较多的漂白粉、氯气等,因此,都不能直接用来浇盆梅,可将井水或自来水储存于缸或水池等容器中,在室外或阳台上放置一段时间,一般1~2天即可,以调节水的温度,让自来水中的漂白粉淡化、氯气挥发后再用。家庭常用来作饮水用的纯净水,由于滤出了大部分无机盐类,也可用来浇盆梅。北方盆栽梅花,即使培养土ph调配适宜,但常常由于长期浇含偏碱性的水,也会造成盆土的碱化,可在水中加入0.1%的硫酸亚铁或一些食醋来进行矫正。此外,为了防止水质偏碱,在储水中投放些果核果皮,可以改善碱性水质,桔皮、柏树叶浸入水中,还可防止水中繁生小虫,除去臭味,效果很好。有人习惯把喝剩的茶叶水随手浇在花盆里,这是错误的,因为,茶碱对梅花有害。同时,含有肥皂或洗衣粉的洗衣水、含有油污的洗碗水都不能用来浇盆梅,而淘米水和鱼缸换下的水,是可用来浇盆梅的。
盆梅对水分的要求 梅花是夏湿地带生长的树种,在生气期间需适度的雨量,湿润的土壤最适合其生长,在土壤过干或过湿情况下梅花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开花将受到影响。在梅花生长良好的长江流域等地区,年降雨量均在1000㎜以上,而且空气湿度较大。盆梅土壤容量有限,在家庭阳台等地通风日照好,水分蒸发快,加上盆土土质比较疏松,排水良好,因此,盆梅的周年需水量较大,特别是在夏秋季的高温干旱季节,应保证及时充足的水分供应,对新上盆或换盆的梅树,更应加强水分的重点管理,以减少因缺水而导致的死亡。在北方地区还往往因空气湿度小而影响盆梅的正常生长,要加以注意。但梅花在花木中又是相对比较耐旱而不耐涝的种类,盆土水分过多很容易引起盆梅植株的徒长、抑制花芽分化,造成根系的腐烂而影响盆梅的正常生长和开花,使花、叶脱落甚至死亡,盆梅的这个特性应加以重点注意。同时,它又具有相当强的抗旱性,梅苗可在0~20㎝深土壤含水量〔占干土重〕10%~14%时正常生长———这正是梅花能在北京引种驯化成功的重要生物学基础之一。 盆梅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又有较大的差别。在萌芽前后,温度较低,新梢生长量小速度较慢,需水不多,而此时正是根系旺盛生长期,需要盆土有充足的空气和较高的土温,因此盆土湿度不宜过大,在休眠期树体生理活动较弱,需水量也少;随着气温升高,新梢逐渐进入生长旺盛期,树体蒸腾作用增强,要求逐渐增加水分的供应,以促进其迅速生长和有足够的生长量,若此时水分供应不足,枝条生长停止早,生长量偏小,枝条瘦弱,叶片也较小,难以形成花芽;在花芽分化期需水量又较少,此时水分过多,枝条营养生长旺盛,细胞液原生质浓度不够,花芽也不易形成。特别是幼龄盆梅对水分较为敏感,花芽分化期要通过适当减少水分供应即‘扣水’,才能使其较好的形成花芽,从而促使幼龄梅树提早开花;梅花开花期间又忌大雨、暴雨及连绵阴雨,否则会影响花期及开花的质量。在种子发芽、插条成活等方面都要求适当的水分供应。 《待续》
盆梅缺水诊断 供水正常的盆梅植株,表现为生长旺盛,叶色浓绿,叶柄向上支撑有力。缺水时,整个梅花植株就会显得没有精神和生机,叶色暗淡而缺少光泽,新梢、叶片开始柔软萎蔫下垂,叶片从两侧边缘向正面中心卷曲。如果正值花期,则花不能完全开到最大程度,或会凋萎,严重时即行脱落。但这些现象有时不完全是因为缺水造成的,要注意分辨。 根据盆土干湿情况来判断是否缺水。对于盆小的首先可以用手掂一下花盆的重量,如果比正常情况下轻很多,就表明缺水了。再就是根据盆土颜色和质地也可判断盆梅是否缺水。用眼睛观察一下盆土颜色有无变化,如果盆土表面颜色变浅或呈浅灰白色时,或盆中生长的苔藓或杂草明显出现缺水萎蔫的症状,表明盆土水分已干,需要浇水;若盆土表面颜色变深或呈黑褐色时,则说明盆土含水量较大,不需要浇水。用手摸一下土,若感觉较冷就说明土是湿的,若土温较高则表明土壤干燥需要浇水。 也可将手指沿盆边轻轻插入盆土约2㎝深处摸一下土壤,感觉干燥或粗糙而坚硬时,表明盆土已干,需要浇水;若感潮湿,细腻松软时,表明盆土湿润,可暂不浇水。从盆中抠出少量盆土,如果手能揑成片或成团则表明盆土暂不缺水,不需浇了,如揑后即成碎末,则说明盆土已干燥,需立即浇水。 如果用较大较深的盆,无法拈重量、也不能从盆土颜色、手指感觉上来判断下层土壤的干湿情况,可以用木棒或手指关节部位轻敲花盆盆壁,如听到轻脆或带空洞的咚咚声,说明盆土已干,盆土与盆壁分离,需要立即浇水;若发出沉浊发闷的嘟嘟声,则表明盆土内还有较多水分,盆土与盆壁紧贴,所以可暂不浇水。用小棒插入土壤中较深处。看有无潮湿来判断可否浇水。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