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ner740 corner740
关注数: 46 粉丝数: 38 发帖数: 4,816 关注贴吧数: 2
盆梅浇水的原则 〔2〕“不干不浇,浇则浇透”原则 盆梅浇水就是要使有限的盆土既能满足盆梅对水分的需要,又要满足根系对空气的需要,即调节好水分和土壤空气的矛盾。所以,浇水时要遵循“不干不浇,浇则浇透”原则,也叫“见干见湿”原则,才能使盆梅根系在干湿适度的环境中生长良好。“见干见湿”即等到盆土发白,表里基本干透了才浇水即见干,目的是使两次浇水之间有个间隔时间,使土壤有充足的氧气供根部吸收,不要时不时给盆梅浇水,造成盆土长期处于渍水而一直没有干燥的时候,使盆土内空气含量过少,影响根系的生长和吸收功能,甚至造成烂根死亡。“浇则浇透”,就是在给盆梅浇水时要每回都一次性浇足浇透,使盆土上下表里全部浇湿透,看到有水从花盆底部排水孔中渗出为好即见湿。要注意,有时由于盆土干透,浇的水往往从盆边等缝隙快速流出盆底孔,盆土没有真正浇湿,应接着补浇,但也不是水浇得越多越好,一次浇水太多,大量的水从底孔流出,会带走盆土的肥分,长此以往,使盆中养分流失过多,对盆梅生长不利,同时盆土也容易板结,也千万不要仅是洒洒水,或所浇的水量不够,即通常所说的浇“半截水”“拦腰水”,只湿润到表层盆土,就以为浇好了,其实盆中底部的土壤是干的,即造成盆土上湿下干,造成根系难以下扎而多分布于表土层,降低抗逆性,同时使盆内中下部的根系处于缺水状态,长期如此,可导致生长不良,叶片萎蔫、落叶甚至整株干枯而死。 〔待续〕
盆梅施肥方法 〔3〕叶面施肥 盆梅除了根系能吸收养分和水分外,其叶片也有一定的吸收肥水的功能,所以也常通过给叶面施肥来对盆梅补充一些营养,但不能代替土壤施肥。由于没有经过根系,所以叶面施肥也叫根外施肥。叶面施肥可及时补充根部吸收养分的不足,在盆梅生长发育旺盛需某种肥最多的时候和表现微量元素缺乏症状时,经常用叶面施肥来补充,如在盆梅花芽分化时期,需可结合病虫害防治或单独叶面经常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再少量喷施硼酸等。在叶片氮素营养不足,叶片发黄时及时喷施0.2%~0.3%的尿素有很好作用。 叶面施肥所用的肥料均为易溶于水的化学肥料,按需要取一定量的化肥溶于干净的水中,可以是大量元素肥料,也可以是微量元素肥料如尿素、磷酸二氢钾、硼酸等。叶面施肥都采用雾状喷雾器,用微量喷雾器更好。将化肥稀释溶液直接均匀喷洒在盆梅植株叶子的正反两面,经叶片气孔被盆梅吸收利用。叶面施肥的主要特点是不受根系吸收功能的影响,肥效快、效果好、用量少节约肥料,一般叶片喷后5小时便可被吸收,24小时内可被吸收50%~70%,肥效可持续7~10天。所以,叶面喷肥一般以7~10天喷1次为宜。同样,叶面施肥也要严格掌握好喷施肥液的浓度,要低浓度多次喷,以免浓度过大造成肥害而烧伤叶片。
盆梅烂根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挽救?〔转〕 盆梅发生烂根后,会很快引起地上部分的枯死。盆梅烂根的原因一般有: 〔1〕土壤过于黏重 梅花性喜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土壤过于黏重时,由于排水不良、透气性差,容易使根部发黑腐烂。所以应选择疏松而排水良好的培养土进行栽植。 〔2〕排水不畅 武汉1931年和1954年两次大水后,有人将116种树种进行耐涝力调查,根据耐涝力强弱将树种分为5级:耐涝力最强、耐涝力较强、耐涝力中等、耐涝力较弱、耐涝力最弱。梅树属于第四级,即为耐涝力较弱的树种。如果盆梅的排水孔堵塞或浇水过多及雨季积水,也容易使盆土长期过湿而导致烂根。因此应填塞好盆底的排水孔;浇水须遵照“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不浇“半截子水”,使盆土保持干湿交替的良好状态;暴雨、大雨后应立即倒除积水。 〔3〕施肥过浓或施生肥 施肥过浓会造成梅花根系的伤害,甚至导致烂根死亡。因此,施肥应遵照“薄肥勤施”的原则,并施用腐熟完全的肥料。有机肥料一定要经过充分发酵后才能施用,腐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有机物充分分解,增加有效养分,防止肥料在盆土中产生高温,造成肥害。 梅花烂根后植株上的叶片由绿变黄,并大量脱落。若不及时处理,则会造成盆梅的死亡;若发现早而处理及时,烂根的梅花可能有救。挽救的措施是: 〔1〕洗根修根。将病株梅花从盆中脱出,放入清水中浸泡20分钟,然后振动根系,使根部附土自行溶去,再清洗干净,剪去烂根,在通风处晾干,并消毒。 〔2〕换盆换土。把盆清洗干净或换上新盆,加进新培养土,重新上盆后置半阴处精心养护。
什么是杏梅?〔转〕 杏梅,有人称为‘洋梅’。杏与梅分别为蔷薇科的两个不同的树种,各自具有独特的性状,而杏梅则是杏〔或山杏〕与梅的天然杂交种,既包含有杏的性状,又包含有梅的性状。其形态表现在:枝叶介于梅杏之间,花托肿大,梗短,花不香,似杏,果味酸,果核表面具有蜂窝状小凹点,又似梅。杏梅早在我国宋代就有之,如我国第一部梅花专著《梅谱》云:“杏梅,花比红梅色微淡,结实甚扁,有斓斑色,全似杏味……” 在梅花品种分类系统中,梅花分为3大品系,即真梅系、杏梅系、樱李梅系。真梅系为梅之嫡亲,杏梅系与樱李梅系都是梅与蔷薇科一些植物的天然杂交种。现今虽然杏梅系的品种还不多,仅有‘淡丰后’、‘丰后’、‘送春’等几品,但杏梅系具有很多优点,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梅花品种。其优点在于:杏梅的花期大多介于中花品种与晚花品种之间,若梅园植之,则可在中花与晚花品种间起衔接作用。 杏梅生成强健,病虫害较少,特别是具有较强的抗寒性,能在北京等地安全过冬,故是北方建立梅园的良好梅品。杏梅系的梅花观赏价值高,花径大,花色亮且花期长。一些杏梅品种,如‘淡丰后’等易结实,而且果质优良,又可作为果梅栽培。遗憾的是杏梅没有梅香,这是杏梅以后的育种方向。
中国梅花品种是如何分类的?〔转〕 1962年,陈俊愉与周家琪首创二元分类法。当时,陈俊愉将梅花品种分为4类13型。在以后三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梅花品种分类系统经过了很多次的补充、修改。如1988年将中国梅花品种分为3系5类16型。1994年将中国梅花品种分为4系7类14组24型。1996年陈俊愉将中国梅花品种分为3系6类14群25型。1999年陈俊愉又科学地将中国梅花品种分为3系5类18型,构成了中国梅统一分类新体系。这是自1962年观赏植物二元分类法提出后,梅花品种分类的最新发展。在此新体系中,不再包括野生或半野生变种。 中国梅花品种分类新体系 一、真梅系统 1·直枝梅类 〔1〕品字梅型:如‘炒豆品字’梅、‘品字’梅 〔2〕小细梅型:如‘北京小’梅、‘黄金’梅 〔3〕江梅型:如‘江梅’、‘大叶青’梅 〔4〕宫粉型:如‘小宫粉’、‘粉皮宫粉’ 〔5〕玉蝶型:如‘小玉蝶’、‘素白台阁’ 〔6〕黄香型:如‘曹王黄香’、‘单瓣黄香’ 〔7绿萼型:如‘小绿萼’、‘变绿萼’ 〔8〕洒金型:如‘复瓣跳枝’、‘晚跳枝’ 〔9〕朱砂型:如‘粉红朱砂’、‘水朱砂’ 2·垂枝梅类 〔1〕粉花垂枝型:如‘粉皮垂枝’、‘单红垂枝’ 〔2〕五宝垂枝型:如跳雪垂枝、 〔3〕残雪垂枝型:如‘残雪’ 〔4〕白碧垂枝型:如‘单碧垂枝’、‘双碧垂枝’ 〔5〕骨红垂枝型:如‘骨红垂枝’、‘锦红垂枝’ 3龙游梅类 〔1〕玉碟龙游型:如‘龙游’梅 二杏梅系统 1·杏梅类 〔1〕单花杏梅型:如‘燕杏’梅、‘中山杏’梅 〔2〕春后型:如‘丰后’、‘送春’ 三樱李梅系 1·樱李梅类 〔1〕美人梅型:如‘美人’梅
盆梅的四季管理如何进行?〔转〕 〔3〕盆梅的秋季管理:梅花在9月花芽进行形态分化,花器官形成。10月盆梅开始落叶,花器官继续形成。 11月梅叶全落,生长向休眠期过渡。盆栽梅花的秋季管理虽比不上春夏管理重,但管理好坏可直接影响到盆梅来年开花的质量及新梢生长,所以同样不可忽视。盆梅的秋管应从保叶、催蕾及促根三方面下功夫。 〈1〉盆土不可过干或过湿。入秋后,盆梅病虫害相对减少,为了减轻农药对叶片的刺激,施肥浓度应偏小,次数不必过勤。大风也是造成落叶的因素之一,如遇大风,有条件的地方应及时设立风障。 〈2〉加强肥水管理。每隔10天施水肥一次,肥料可用腐熟的豆饼肥。同时,追施1~2次根外追肥。追肥可用0.1%~0.2%磷酸二氢钾溶液。注意将萌发的秋梢及时抹去,以减少养分消耗达到催蕾目的。 〈3〉9月上旬至11月下旬,随着叶片同化和根系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回流积累,根系生长出现高潮,此时应给根系生长及吸收创造良好条件,如经常进行松土,避免盆土过干或过湿,适当施有机肥。 〔4〕盆梅的蕾期管理:盆梅落叶后,枝上的花芽与叶芽极易分辨出来。花芽肥大饱满,入冬前已有一定程度的发育。叶芽瘦小干瘪,与枝紧贴,无萌动现象。如果这时盆梅枝上还无花芽出现,可以断定来春此盆开不了花。〔待续〕
盆梅的四季管理如何进行〔转〕 〔1〕盆梅的春季管理:盆梅花谢后,应根据的枝条则留2~3个芽进行短截。换盆时将梅花从盆中倒出,剪去烂根和过多、过长的根,再用新土栽入盆内。如梅桩太大,可另换大盆。上盆时在盆内施入基肥。盆梅发芽后,应加强肥水管理,将盆土疏松后施一次肥水,促进萌芽。每周施一次肥水,促进新梢生长。应及时将过密或不必要的芽剥掉,以免养分的消耗。 〔2〕盆梅开花重在夏季:盆梅夏季管理的重点应在促进梅花花芽分化和避免盆梅过早落叶上下功夫 〈1〉促进花芽分化:入夏后,盆梅最好不施氮肥,否则新梢难以停止生长。如5月底6月初新梢还未停长,则用手将新梢尖揑蔫,人为控制生长。新梢停长后15~20天盆梅就进入花芽生理分化期。在生理分化前期应适度“扣水”,这有利于更好地进行花芽分化。其次,据报道,在生理分化期中施一次肥,比分次在其它时候施用效果好。另外,在此期间喷布比久、矮壮素等激素,可抑制新梢生长,提前进行花芽分化。 〈2〉保叶:不合理浇水、病虫害的危害和施药不当等容易引起盆梅过早落叶。盆梅对水较为敏感,在生理分化前期“扣水”不可过分,否则,叶片严重失水,即使再补水也不能使其恢复正常。盆梅怕涝,多雨季节应将盆放倒排除渍水。夏季是梅花病虫害大量繁衍的季节,应及时进行防治。 〔待续〕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