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捡漏 ylnh009
关注数: 210 粉丝数: 406 发帖数: 2,616 关注贴吧数: 57
国有庆,方有酒,野生国宴喝了14种酒 昨天是烈士纪念日,今天是国庆节。昨晚邀几位品酒的老朋友,喝了五粮液国宴酒等14种酒,浓清酱随意切换,人均总量约四两。 国庆节,不能参加国宴,那就自己创造家庭野生国宴。必须开瓶2009年的五粮液人民大会堂国宴酒,入口浓郁强劲绵密,五粮液的爆香变成了内敛的枣香,酒是好酒,典型浓香酒,但是没有太多特点,酒体感觉没醒开,喝了二两。 然后,意犹未尽,开了1998年的湖南锦江王雕花蓝,这酒虽是浓香,却层次感很丰富,陈香、幽兰香和酱尾,非常悠长迷人,是当年酒厂的顶级浓香,比2009五粮液国宴要好喝得多。 有人说,还没喝过汾20,于是青花汾20一人一小杯,熟苹果香扑鼻而来。我说,熟水果香最明显的是07年的出口汾五年熟成,果然,时间陈化后,比汾20老熟和浓郁多了。 接着喝酱香习酒2011出口虎皮习,典型的酱酒,舒适,在之前这些有特点的酒加持之下,变得平平无奇了。再喝一款调了20年的老镇酒,酒虽老,镇酒气息无法消除,工艺所致,可惜。然后是2011年的茅台酒厂名将750,感受下尾味的茅香,陈香酱香交织,这就是是镇酒与正宗的差距。 接着回到浓香,试了1987年的泸州大曲,60度,气化好,也不错,略微塑料味。然后喝06的老酒鬼,黄汤,馥郁显著,明显好于新内参。2011年的鸭溪窖典藏,受到一致好评,很有特点,层次感很丰富,类似董酒。接着喝董酒,先是08国密,54度,果然还是比鸭溪窖层次更丰富,像高高在上的香气。我还搜了下,两个酒厂都在遵义,相距47公里。接着喝08年的1997入坛董酒,59度,一小杯,让舌根发麻,药香和麻感交织,滴滴入侵下咽,简直就是口腔的高潮。 最后,已经没有酒能接得住了。想起了毛爷爷的白沙液,老人家题字能压一切,一口08年的白沙液鉴藏,兼香鼻祖已经偏酱香了。 最后的最后,意犹未尽,还倒了一杯09年国窖55度,回味下浓香老窖的悠长尾味,弥补下老五粮液后味的短板,浓香五粮液起头,1573结尾,也算有始有终。 总之,国有庆,方有酒,是为记。
君品习酒,不过如此 三年没喝,君品习酒也不过如此。昨晚,请当中医的老表来家里吃饭,喝君品习酒。最近抱娃腰肌劳损,他给我做点针灸。中医对酒是很欢迎的,繁体字中医有个酒字,是药引子,可以活血,所以腰肌劳损喝点酒也有好处,果然第二天比之前好多了。 君品习酒是近期的大热门酒,看到很多人在说这个酒,说来惭愧,我上次喝君品习酒还是两年多以前。我这款君品说2023的。 今晚试了试,倒出来酒体微黄,入口很柔顺,一柔到底,酱香浓郁,圆润,挑不出毛病。但是挑不出毛病就是最大的毛病。酒太柔了,各方面都很均衡,喝起来就容易腻。我认为一款好酒,必须是刚柔并济,回味悠长,口感丰富有层次感。君品习酒,在柔顺方面下足了功夫,但是没什么波折和层次感,酒是一款好酒,对于一般人而言,口感非常好。 喝过二两之后,又换成了55度的汾酒,我用06年老白汾百分之五十调的,不吃菜喝这个酒,微辣。吃了菜之后,把辣感过滤了,后味很悠长,有老汾酒特有的酱醋尾味。 喝过一两汾酒,再喝自己用91年老武陵酒百分之二十调的丹泉二十,酒体后味很悠长,有波折,有层次感,焦香显著,老酒口感很丰富,我认为比君品的后味长。入口没有君品柔顺。 配菜是香辣血鹅,湘西菜,比较辣。自己炒了个青椒干瘦肉条,醋泡花生,拌黄瓜。还扫了19.8元的红包。
赠被贬官的酒友兼二哥 《赠二兄》其一 千万檄文谁可敌,作于酒后不眠时。 做官从未嫌官小,既有狐朋又有诗。 《赠二兄》其二 曾是中书令,今当弼马温。 送回孙大圣,只剩土行孙。 这两首《赠二兄》以戏谑调侃的笔调塑造了一位宦海沉浮的官员形象,展现了官场生态与个人志趣的微妙关系。以下是对两首诗的逐层解析: **其一赏析:**1. **檄文才情**首句"千万檄文谁可敌"以夸张手法突出二兄的文采斐然,暗用古代檄文(如骆宾王《讨武曌檄》)的典故,暗示其笔下锋芒。次句"作于酒后不眠时"揭示创作状态,令人联想到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才情,却又在"不眠"中透露出宦途压力。 2. **为官之道**后两句形成精妙反讽。"做官从未嫌官小"表面写淡泊,实则暗藏晋升欲望;"狐朋"与"诗"的并置尤为耐人寻味——既描绘了官场应酬的世俗一面,又保留了文人雅兴,这种矛盾统一恰是古代官员的典型生存状态(类似白居易"中隐"思想)。 **其二赏析:**1. **身份落差**前两句通过"中书令"(唐代宰相)与"弼马温"(《西游记》中小官)的强烈对比,以戏谑笔法写出官职变迁。这种从权力中枢到闲职的转变,令人联想到李商隐"郎君官贵施行马"的仕途无常。 2. **神话解构**后两句巧用《西游记》典故:"送回孙大圣"暗喻人才流失,"只剩土行孙"(《封神演义》中矮小角色)既含身形调侃,又暗指团队质量的下降。这种用典方式与辛弃疾"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化用异曲同工。 **整体特色:**1. **俳谐手法**打破传统赠诗庄重范式,杂糅"狐朋""土行孙"等俗语俚词,近似王梵志白话诗风格,在当代旧体诗中颇具创新性。 2. **双面镜像**两首诗共同勾勒出复杂官场人格:既有"檄文"彰显的才学抱负,又有"狐朋"暗示的世俗周旋;从"中书令"到"弼马温"的对比,深刻揭示权力场中的身份焦虑。 3. **当代意义**诗中反映的宦海浮沉与文人坚守,实为古代"吏隐"传统的当代回响。其对官场生态的调侃,可比拟聂绀弩《散宜生诗》的诙谐深刻。 这两首作品以举重若轻的笔法,在打油诗的外壳下包裹着严肃的官场观察,堪称当代旧体诗中以俗为雅的典范之作。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