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月见草 二年级月见草
这是薮猫小隆的通号啦~
关注数: 50 粉丝数: 110 发帖数: 12,501 关注贴吧数: 67
╔= 黑 烟 囱=╗调查揭示恐龙家族大多为鳞状皮肤 羽毛是个意外而非规则 调查揭示恐龙家族大多为鳞状皮肤生活在晚白垩世的三角龙与大多数恐龙一样,长着没有羽毛的鳞状皮肤。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本报讯 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而恐龙化石上经常也会覆盖着羽毛的痕迹,这让一些古生物学家怀疑,羽毛是否是在恐龙的历史中早就出现的一个共同特征。如今,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对全部的恐龙家谱进行研究后认为,这种想法不靠谱。 古生物学家大约在20年前就已知道兽脚类恐龙在其历史的早期阶段覆盖着羽毛状结构。兽脚类是包括霸王龙和迅猛龙在内的一类恐龙,而现代鸟类很可能就是由它们进化而来的。 相比之下,鸟臀目恐龙——包括三角龙、剑龙和甲龙——以及蜥脚类恐龙中长脖子的巨型恐龙却一直被认为浑身覆盖着鳞片,这类似于现代的爬行动物。事实上,所有的证据都指向这一方向,直至2002年,科学家在一些鸟臀目恐龙的皮肤中发现了长丝状的结构。这也就导致了一种推测,即羽毛一样的结构对于所有恐龙而言是一种祖传特征。 为了对此有进一步的了解,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Paul Barrett和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David Evans,创建了一个有关所有恐龙皮肤组织印迹的数据库。研究人员随后鉴定了那些具有羽毛或羽毛样结构的化石,并考虑了其在恐龙家族中的关系。 Barrett在日前于美国洛杉矶召开的古脊椎动物学会年会上表示,这一结果意味着,尽管一些鸟臀目恐龙——例如鹦鹉嘴龙和天宇龙——在其皮肤中具有羽茎或细丝,但绝大多数恐龙却生有鳞片或甲片。而在蜥脚类恐龙中,鳞片也是很常见的“装备”。 “我甚至认为,所有恐龙都具有某种遗传特质,使得它们的皮肤很容易萌发细丝、羽茎,甚至羽毛。”Barrett说,“但是考虑到鳞片贯穿在恐龙家族中是如此地普遍,它依然看起来像是恐龙的祖传特征。” 并未参与该项研究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古生物学家Richard Butler指出,这一发现“为我们当中热捧恐龙最初覆盖着羽毛的科学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现状核实”。 尽管如此,Butler指出,该研究结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还没有在晚三叠纪和早侏罗纪时期的原始恐龙中发现保存完好的皮肤或羽毛印迹。”他说,“如果我们开始在其中寻找生有羽毛的早期恐龙,这幅图景将迅速被改变。” 有羽毛恐龙对于很多古生物学家而言,是恐龙和鸟之间的过渡物种,例如在中国热河组发现的中国鸟龙、尾羽龙和小盗龙。古代鸟类,例如始祖鸟和孔子鸟,有着很多恐龙的特征,如嘴部的牙齿,手指上的爪,后者的双颞孔型头骨。许多年以来,鸟类被认为是演化自前肢小、 主要用后肢行走的兽脚亚目食肉恐龙。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晚期发现有羽毛恐龙的化石时,才证明两者之间的关联,但仍不确定这些物种在演化树上的关系。大部分的有羽毛恐龙被发现于中国义县组。在1999年,沙漠鸟面龙的标本被检验出含有角蛋白,是构成鸟类羽毛的主要蛋白质。(赵熙熙)
╔= 世 界 岛=╗新年新旅行 花得起钱也要玩尽兴 CP值通俗来讲就是性价比。如今舍得花了高价格去到的目的地却享受不到应有的私人假期,还要排队跟建筑物合影吗?还要与一堆不认识的人一起共享海滩阳光吗?统统SAY NO!这个新年假期让我们一起去那些CP值超高的旅行地度假吧!在克罗埃西亚享受蔚蓝海岸没有的平价 很多游艇曾沿着意大利的阿马尔菲海岸和法国蔚蓝海岸开向克罗埃西亚,那里是欧洲的新度假胜地,有蓝绿色的海洋、沙滩派对、喝不完的香槟和美食,它们的价钱都比欧洲其他地方便宜,陡峭的山岩、海湾边清澈的海水和翠绿的树丛、葡萄园和被风吹着的柏树林,景色可不输给蔚蓝海岸,快点来赫瓦尔岛展开你的蔚蓝旅行吧。在冰岛的雷克雅未克享受斯德哥尔摩没有的大自然和音乐 斯德哥尔摩是现代设计的发祥地,那儿有一些米其林星餐厅,也是世界十大昂贵城市之一。雷克维雅克的美食餐厅数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就已经超过斯德哥尔摩,现在冰岛的经济还在复苏,它们的政府已经学到了一些新的观光手法。一些旅店在冰岛都比较便宜,还有许多音乐表演,白天能去当地的露天温泉-蓝湖,另外假如你喜欢大自然,冰岛让你感受到原始的草原风情。在牙买加享受安圭拉没有的加勒比海风情 去安圭拉,你只能去赌场或者免费的游海行程,听起来有点单薄,不过它们的价钱都算合理,牙买加也都有这些特点,但它更多了殖民文化色彩,还有加勒比海风味,你能感受到的异国气息会更多,旅馆的话可以考虑演员裘德洛Jude Law喜欢的Negril's Rockhouse Hotel,这是由石头建造就在海边的旅馆,价钱也十分亲切。在基辅感受莫斯科快遗失的后苏联味道 莫斯科一直以来都是大家想去旅游的地方,当地物价也十分高,要是你想体验后苏联的氛围,那乌克兰的首都-基辅,才是你应该去拜访的地方,晚上能在特色镜子旅店休息,白天能去参观世界遗址的地下墓穴,还有东欧最大的Pinchuk私人美术馆,那里收藏了很多现代艺术家的作品。
╔= 世 界 岛=╗新年将至 苏格兰2014回归年之旅 都说来英国有两个地方是不可不去的,一个是湖区,另一个就是苏格兰了。2014苏格兰回归年,当地将举办各式活动和节日,展示苏格兰最棒的美食佳酿、美妙活动和自然资源及创意、文化和古老遗产。大家一起计划一下明年游苏格兰的行程吧! 不去高地不好意思说来过苏格兰苏格兰久负盛名的高地(Highland)是旅游者的必修课,那种气势震撼人心,感觉回到了《勇敢的心》中的场面。尼斯湖和城堡是一日游的目的地,尼斯湖水怪的传说让人们对这片湖有了太多的猜测和幻想,荒凉的城堡和蓝宝石般的湖令人十分神往。前往气候严酷的苏格兰高地,道路穿过美丽的苏格兰森林之一的伊丽莎白女王森林,那里曾是狼群和罪犯的藏身之所。阿伯福伊尔(Aberfoyle)以特罗萨克斯(Trossachs)狭湖区而闻名于世。事实上,特罗萨克斯是一个由狭湖、瀑布、河流和山峰组成的“大杂烩”。在苏格兰,乃至整个欧洲,没有第二个地方能像特罗萨克斯一样拥有如此深邃的湖泊。 如何拍出苏格兰高地的苍茫和荒凉,是最大问题。你可以通过仔细观察环境,首先找出最具有特点的地貌特征,试着把它们放在画面中的重点位置。请注意!重点位置并不一定只是在画面黄金分割线,它也许是低角度拍摄的前景,也可以作为画面的深色大面积背景。
╔=岩塔沙漠=╗日本新火山岛面积扩大3倍:或成永久性岛屿   上图是西之岛,一座位于小李原群岛中的无人小岛。2013年11月21日,在其附近由于火山爆发形成了一座新的小岛。上下两张图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到其近旁小岛的快速成长2013年12月8日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系统卫星拍摄的图像,可以清楚的看到新生的小岛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2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日本近海近期由于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小岛现在有了名字:Niijima,意思是“新岛”,截至目前这个小岛的面积仍在继续扩大。这个小小的火山岛位于东京以南大约600英里(约合970公里)的海面上,靠近另外一个名为西之岛的无人小岛。这个小岛位于日本水域,属于大约由30多个小岛组成的小笠原群岛的一部分。   “新岛”最早在今年的11月20日被发现。第二天,日本海上保安厅便对外公布了这个小岛形成时拍摄的录像,可以看到海面上升腾的滚滚浓烟,大量的水汽,烟尘,还有向上爆发飞起的火山碎石。当时日本科学家们并不确定这个新生的小岛究竟能维持多久,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海水的冲刷会很快让这样的新生小岛重新归于消失。   然而在那之后,由于其下方火山口的持续喷发,这个小岛的面积仍然继续扩大,其位置恰好位于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海沟的边缘。根据日本气象厅的观测,“新岛”目前已经成长到大约5.6万平方米(即5.6公顷,或84亩)大小。这几乎相当于其最初面积的3倍不止。且这个小岛还高出海平面达20~25米。   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日本科学家们认为这座小岛应当可以持续存在至少数年的时间,也有可能成为永久性岛屿。根据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系统的资料,在距离“新岛”不到500米处的西之岛曾经在1973年和1974年发生火山爆发。这两座小岛距离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岛屿约有130公里。日本的大部分人口都分布于该国的4座大岛上,但实际上这个国家拥有上千座大小岛屿。   在美国宇航局于12月8日拍摄的一张照片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西之岛近旁新出现的小岛——“新岛”。由于火山喷发物质,加上大量的气体以及搅动翻起的大量海底沉积物的影响,这座小岛周围的海水的颜色发生了明显变化。图像上还可以隐约看到升起的白色烟雾。地球上的火山活动一直非常活跃,今天尤其在环绕太平洋的所谓“火圈”地带,火山活动尤其活跃,而日本正好位于这一地区。(晨风)
╔= 黑 烟 囱=╗北美鼠兔为应对环境变化改变食谱吃苔藓 北美鼠兔看起来很萌,但它们却具有不一般的新陈代谢机制,可以使它们适应变化很大的环境条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25日消息,随着地球不断变暖,动物保护专家开始担忧一些依赖于寒冷环境的物种,如生活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山地中的鼠兔。不过,北美鼠兔(学名:Ochotona princeps,又被称为魁鼠兔)或许能在全球变暖中存活下来,因为它们找到了一个非常不寻常的食物来源。   近期一项研究发现,生活在低海拔区域的鼠兔之所以种群繁盛,部分原因是由于它们能以营养较为贫乏的苔藓为食,这或许表明,这些动物很可能已经逐渐适应了一个变得更加温暖的地球。   鼠兔主要生活在寒冷的高山地区,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外围的胡德山上,人们常可以在斜坡岩石间发现这些毛绒绒的小动物。作为兔形目的成员,北美鼠兔的体型相当于一只大老鼠,看起来像一只缩小版的豚鼠。   鼠兔的新陈代谢效率很高,这为它们的身体提供了大量的热量。它们具有较大的腹部、短小的四肢以及短而圆的耳朵,并且没有尾巴,加上厚厚的灰棕色毛,使它们的外形很像一个球,从而可以更好地保存热量。鼠兔已经非常适应寒冷的生活,甚至在超过25.5摄氏度的温度下生活两天以上,它们可能就会死去。   这也就是犹他大学的博士生约翰娜·瓦尔纳(Johanna Varner)在听说有鼠兔生活在哥伦比亚河峡谷中的时候,感到无比惊奇的原因。该峡谷是一片距离胡德山不远的低洼地区,其环境与鼠兔活跃的山地完全不同。   在胡德山上,一年中只有三个月没有下雪,而在这短暂的夏季时光中,鼠兔会疯狂地采集尽可能多的食物,并贮藏起来,以供在漫长的冬季中时不时吃上几口。相比之下,每年哥伦比亚河峡谷中下雪的时间不超过三个星期。约翰娜·瓦尔纳想要了解鼠兔是如何在这样变化巨大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以及它们会以什么东西为食。   她开始了从犹他州向俄勒冈州的艰苦跋涉,对胡德山和哥伦比亚河峡谷中生存的鼠兔进行详细的研究。在发表于《哺乳动物学杂志》(Journal of Mammalogy)的文章中,约翰娜·瓦尔纳及其同事指出,他们每两个小时轮流用双筒望远镜观察,了解成年鼠兔所吃的所有东西。与胡德山上的同类不同,生活在峡谷中的鼠兔会取食相当数量的苔藓。这让瓦尔纳感到更加奇怪,因为苔藓并不是一个高营养的食物来源。她说:“哺乳动物并不会大量取食苔藓,因为苔藓是营养很低的食物,其80%是纤维素,这就好像是一直在吃纸一样。”   食粪(corprophagia)行为可以帮助鼠兔在苔藓中尽可能获取最多的营养。除了小而硬的粪便之外,鼠兔还会排泄被称为“盲肠球团”的粪便,这种粪便更大,含水量更多。鼠兔会以这些含有半消化苔藓成分和肠胃微生物的盲肠球团为食。盲肠球团中的微生物可以直接消化苔藓,从而使鼠兔获得更多营养物质。   “这种盲肠球团的营养价值大约是苔藓本身的六倍,”瓦尔纳说,“这与牛反刍食物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鼠兔用的是消化道的另一端。”尽管苔藓所提供的营养不能与山地中的青草和野花相提并论,但瓦尔纳指出,低海拔地区的鼠兔其实并不需要像山地同类那样,耗费许多精力用于贮藏食物。这也是它们能够以苔藓维持生存的原因。   2010年,美国渔业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宣布,北美鼠兔还不能被认为是濒危物种,拒绝将它们列入濒危物种名单。这一决定令许多动物保护主义者感到失望,他们认为越来越温暖的气候将给鼠兔带来威胁。   瓦尔纳说,她的工作并没有表面气候变化不会伤害鼠兔,只是说鼠兔具有比我们原先预计的更加灵活的行为方式。她还指出,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其他鼠兔物种是否也具有类似的行为可塑性,因此并不能假设所有鼠兔都能够以这种方式应对气候变化。(任天)
╔= 黑 烟 囱=╗科学家发现乌鸦有着惊人的“思考能力” 图片来源:美国每日科学网站 据国外媒体报道,乌鸦是一种非常普通的鸟类,通体呈现黑色,科学家发现乌鸦有着惊人的“思考能力”,在做出决策的时候类似于人类,调查显示乌鸦、喜鹊等鸟类非常聪明,神经学家通过对乌鸦的研究认为它们可以产生一定的“智力行为”,虽然乌鸦和人类不存在共同的祖先,但是在某些决策等行为上有着相似之处,因此研究人员推测,乌鸦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些生物的特性,其中包括外星生命的形式。由于乌鸦与人类的进化不存在相互影响的交叉部分,这意味着我们对乌鸦的研究有助于洞察可能存在的外星种族的思考方式。 来自德国图宾根大学的Andreas Nieder教授等人在对鸟类的研究后发现了一些令人兴奋的智慧行为,由于漫长的进化道路,这些恐龙的后代依然保持了某种能体现异于人类的思考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有别于人类智慧行为的解决方式,本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自然通讯》期刊上。乌鸦和灵长类动物有着不同的大脑,但在某些细胞调节上有着非常相似的特征。 Andreas Nieder教授的研究过程在于调查鸟类和哺乳动物大脑相关区域的工作异同点,并首次探讨了乌鸦具有一定智慧的生理学因素。 乌鸦可以记住一个它见过的图像,还可以使用一些工具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乌鸦与乌鸦之间还可以进行交流,它们有自己的语言渠道,甚至还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忆力,比如乌鸦能记住迁徙的路线,来避开对它们不利的地方,尤其是繁衍几代后依然可以记住某个重大事件。科学家此前做过一些实验,发现乌鸦还能记住实验面具的样子,体现出相对较高的智力水平,我们通过对非灵长类生物的智慧行为进行研究,可以间接研究外星智慧生物的思维方式。 (罗辑/编译)
╔= 黑 烟 囱=╗古老琥珀内发现以恐龙粪便为食的蟑螂 保存在琥珀中的蟑螂化石,科学家认为这种蟑螂很可能以恐龙的粪便为食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11日消息,也许很多人还记得1993年的经典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演员杰夫·高布伦面对三角龙留下的一大堆粪便时的吃惊表情。这一幕十分经典,但电影中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这些恐龙粪便很可能在堆积成山之前,就被清理干净了。   根据最近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在恐龙时代维持地面清洁任务的其实是一种很不起眼的昆虫:蟑螂。更确切地说,是来自已经灭绝的小蠊科(学名:Blattulidae)的蟑螂。   来自斯洛伐克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Peter Vršanský几乎是在无意中取得这一发现的。当时他正在研究小蠊科物种的食物组成,并预期结果与同时期其他蟑螂种类差不多。不过,其他这些蟑螂种类并没有以恐龙粪便为食的,因此研究团队一开始并没想到这一点。   后来,科学家打开了一块来自黎巴嫩的琥珀,并用同步辐射X射线三维成像技术对里面保留的蟑螂化石进行研究。这种技术可以给出蟑螂的虚拟三维形象,而不会对原始标本造成损伤。   他们意外地发现,与其他蟑螂相比,这种蟑螂的食物中含有更多的木材颗粒。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任何木材颗粒的出现……都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这些颗粒具有光滑的边缘,表明蟑螂并没有进行咀嚼。此外,这些木材颗粒分解腐烂的程度,并不是蟑螂消化系统所能做到的。因此,这支持了研究者的假说:在这些蟑螂摄食之前,木材已经被消化过了。   那么是什么动物会以木材为食呢?答案是恐龙!   Peter Vršanský说:“木材没有其他可能的来源。这些木材碎片明显是经过消化的,而那个时期没有动物能吃下新鲜的木头。”在中生代时期,蟑螂是大部分地区最常见的昆虫。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涵盖了恐龙存在时间的一大半——的大部分时间里,还看不到现代“粪便清洁工”蜣螂和苍蝇的身影。   小蠊科的种类与现代以木材为食的蟑螂和白蚁很不一样。研究者还补充道,蟑螂与恐龙粪便的这种关系并没有随着恐龙——或小蠊科——的灭绝而消失,一些现生的蟑螂以鸟类粪便为食,而鸟类恰好被认为是恐龙的后代。(任天)
╔= 黑 烟 囱=╗揭开树袋熊低音之谜:曾为电影中霸王龙配音   在德国德累斯顿市的一家动物园中,一头叫做“伊格拉(Iraga)”的雄性树袋熊在属于自己的领地上玩耍。该图片由美联社的Sebastian Kahnert拍摄于2013年11月22日。  上图:在雄性树袋熊身上,软腭声带是新发现的独特发声器官,利用该器官,树袋熊会使吸气时吸入的气流发出声音。下图:身体重量与声调的关系。雄性树袋熊求偶时发出的声音比同样体重的其他动物要低得多,同样低沉的声调在跟大象一般大小的动物中才更为常见。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6日消息,树袋熊是动物王国中的巴里·怀特(著名的低音歌手),能够发出音调极低的吼叫声。现在科学家们发现了这种澳大利亚动物发出极低声音的秘密所在:低沉的声音来自一种特殊的发声器官,而这种器官在任何其他陆地哺乳动物中均未发现。   鉴于树袋熊的体型大小,它们发出的吼叫声调比本应该发出的声调低了大约20倍,实际上这么低沉的声调在跟大象一般大小的动物中才更为常见。雄性树袋熊的吼叫声是很吓人的,例如: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声音设计师把雄性树袋熊的声音录下来,创造了霸王龙的吼叫声。   对于雄性树袋熊来说,这种适应性变化对它们的求偶是非常重要的:低沉的吼声对于择偶的雌性树袋熊来说很具吸引力。   包括树袋熊和人类在内的许多动物,都是靠来自肺部的气流通过喉头内的声襞来发声的,当这些声襞(也就是声带)颤动的时候,就会发出声来。声带的大小决定着发生调门的高低,因此体型较小的动物通常会发出调门较高的叫声。   低沉声音的真相   雄性树袋熊的吼叫声表现为一系列连续的吸声和呼声,就像驴子的鸣叫模式一样。研究人员之一、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本杰明·查尔顿在一项声明中解释说:树袋熊在吸气时的吼叫声听起来像是在打鼾,而呼气时的吼叫声听起来更像打嗝。   由于其他原因,一些野生的树袋熊被仁慈地实施了安乐死,科学家们从它们身上获得了供研究用的身体部位。当科学家们仔细观察这些树袋熊的喉头时,他们发现树袋熊的声带不够大,不足以产生特别低沉的求偶吼叫。但是通过进一步检查,他们发现:还有一对大得多的声带位于喉头外部,连着口腔和鼻腔。   查尔顿及同事将物理分析、视频分析和声学分析结合起来,结果证明:当树袋熊通过鼻子吸气的时候,在喉头外新发现的声带能够发出调门极低的声音。   喉头之外的器官专用于发声——这在陆地哺乳动物中尚属首例。   查尔顿称:在哺乳动物界唯一的一个其他例子是齿鲸的声唇,那也是一种独立于喉头之外的特殊发声器官,用来进行回声定位,或者说用来充当自然声呐,有助于它们找到猎物。查尔顿等人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上。   然而,查尔顿及同事计划继续寻找其他能够发出如此低沉声音的动物。(胡德良)
╔= 世 界 岛=╗2013国家地理杂志摄影比赛,金奖黑马作品一览 今年度 国家地理杂志摄影比赛 在11月30日截稿,包括人文、地景与自然三个项目的金奖作品将直接公布在《 国家地理杂志 》上。国外网站 The Big Picture在众多投稿作品中选出了23张有望得奖的作品,一起来看看是哪些作品具有金奖实力,而作者们又是怎麼阐述自己的作品的吧!自然类:未知与已知的一线之隔 这张是以水上水下的手法拍摄的退潮时岩滩中赤红的水中生物waratah anemones,水平面将画面一分为二,而这正是我最喜欢的部份,因为他在构图上,尤其是对水中拍摄元素的安排十分巧妙。这样的视觉效果能让观赏者感受到我们所熟悉的陆上世界与水底世界的结合,彷佛象徵著已知与未知的连结。▲摄影:Matt Smith(图片来源:The Big Picture) 地景类:运河上的火舞 在韩国松岛国际都市中的运河上大玩火舞秀。▲摄影:Sungjin Kim(图片来源:The Big Picture) 自然类:混沌中的牛群 马赛马拉动物禁猎区中正在过河的野牛群,由於河水太急而河岸太陡,它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被迫寻找新的上岸处,由於第一批领头的牛群未能顺利上岸,后面的牛群撞了上来,导致牛群掉入混乱与绝望中。随著气候更加多变及人类对土地的过当使用,这样画面将和东非大迁徙一样,越来越频繁地上演。▲摄影:Karen Lunney(图片来源:The Big Picture) 人文类:复活节前的游行 Carretería兄弟会成员在复活节前扛著耶稣背负十字架的雕像游行,那座雕像出自17世纪某位艺术家之手。▲摄影:Felipe Rodríguez(图片来源:The Big Picture) 自然类:晨起的马鹿 大马鹿在大雾朦胧的秋日清晨站在蕨类植物丛中。▲摄影:Mark Bridger(图片来源:The Big Picture) 地景类:Quiraing的晨光 作品摄於2013年4月6日,斯凯岛上的Quiraing是苏格兰热门摄影景点之一,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寻找不同角度取景,因为所有有关这里的照片看上去似乎都向从同一个地方取景的。清晨5:30左右,在我尝试拍摄几次后,我发现右边的山头被阳光照亮,而那正是我在等待的有趣的光线。▲摄影:Guido Tramontano Guerritore(图片来源:The Big Picture) 自然类:觅食 一只正在海洋蠕虫的钙质管上觅食的寄居蟹,因为海流中夹带的「食物」容易堆积在此,因此对於寄居蟹来说在这里采集比较容易。由於海洋蠕虫缩起来的速度很快,像这样近距离地捕捉其画面难度很高。▲摄影:Lorenzo Terraneom(图片来源:The Big Picture) 地景类:加热组件厂中的工人 由於想拍一些加热组件,我来到工厂。在看到那些金属板时,我开始构图。本来想拍张起重吊车的工作来做为最佳画面,后来选择拍摄那个身穿橘色工作服的工人数金属板的工作画面。▲摄影:Melih Sular(图片来源:The Big Picture) 人文类:候机室中的双胞胎? 在等待飞往韩国首尔的班机时,我在候机室见到这两位睡在椅子上的女士。奇妙的是在他们周围居然没有一个人注意她们!虽然看不到她们的脸,但我好奇她们是不是双胞胎,因为她们穿著差不多的衣服、拥有一样的身形和姿势,甚至连发型都一样。为什麼她们要牵著手呢?难道是为了确保不会被分开吗?看到这样的画面实在是太有趣了!▲摄影:Serious Pigeon(图片来源:The Big Picture) 自然类:剑拔弩张 一只小猫头鹰和大斑啄木鸟展开攻击姿势,两只鸟都张开他们的翅膀,完美展现他们羽毛的美丽色彩。▲摄影:Ian Schofield(图片来源:The Big Picture)
╔= 黑 烟 囱=╗研究发现草莓箭毒蛙将化学防御武器传给后代 科学家发现草莓箭毒蛙将化学防御武器传给后代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27日消息,生活在哥斯达黎加的草莓箭毒蛙(学名:Oophaga pumilio)在繁殖后代时,会给新生的蝌蚪提供内置的“防御武器”:生物碱。这些生物碱是天然的苦味化合物,许多动植物都用其来作为防御敌害的方式。   成年的草莓箭毒蛙会从食物——包括蚂蚁、蜘蛛等——中获取生物碱。“(这些化合物)使箭毒蛙对许多掠食者来说很难下口,” 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约翰卡罗尔大学的拉尔夫·萨珀里托(Ralph Saporito)说,“在这项研究之前,我们对这些青蛙体内生物碱的了解主要来自成年个体。因此,我们决定对草莓箭毒蛙所有成长阶段的生物碱含量进行观察,以填补研究的空白。”   研究团队已经知道,草莓箭毒蛙会用未受精的卵喂食蝌蚪。不过他们的新研究显示,这些卵的生物碱含量也很高,这是第一次发现有动物会将这种化学防御方式传递给后代。   苦涩的开始   在研究中,科学家测量了草莓箭毒蛙在生长过程不同阶段中的生物碱含量。在其中一组,蝌蚪由草莓箭毒蛙母亲亲自抚养和喂食,另一组蝌蚪则由研究者用来自另一种青蛙——不含有生物碱——的卵进行喂食。   在两组蝌蚪发育的过程中,研究团队分析了它们体内的生物碱含量变化。研究结果很清晰:由草莓箭毒蛙母亲抚养的蝌蚪在大部分生长阶段中都含有生物碱,而另一组由研究者喂食的蝌蚪则不含有这些化合物。这些研究的结果发表在11月12日的《生态学》(Ecology)杂志上。   蚂蚁的攻击   科学家还研究了这些化合物是否能帮助蝌蚪保护自己。他们用分布于同一片栖息地中的掠食性蚁类——子弹蚁来进行实验。子弹蚁可以在两组蝌蚪中做出选择,一组是草莓箭毒蛙,另一组是来自一种不具有生物碱的青蛙物种。结果显示,这些子弹蚁攻击无毒性蝌蚪的次数是攻击草莓箭毒蛙蝌蚪的9倍,这表明生物碱确实在保护着这些蝌蚪。   不过,仍然有一些关键的问题尚未解决。萨珀里托指出:“我们还不知道雌蛙是怎么把生物碱存放在卵里面的,以及蝌蚪在体内是怎么储存这些生物碱的。”此外,萨珀里托还希望了解其他青蛙物种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行为,他已经着手对另几个具有用卵喂食蝌蚪行为的Oophaga属物种进行研究。(任天)
╔= 黑 烟 囱=╗苏里南丛林中发现奇异蜡蝉:长怪异毛发 这只奇特蜡蝉的幼体长有颇具想象力的须状物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22日消息,在2012年对苏里南东南部山地的国际探险中,野外生物学家特隆德·拉尔森(Trond Larsen)幸运地发现并拍下了这种微小的昆虫——仅有5毫米长。   这是一种长着怪异“毛发”的蜡蝉,可能是新物种,也可能不是。拉尔森说:“(拍摄它)非常困难,因为它们跳得非常快。”这也是为什么拉尔森没能抓一只作为标本的原因,因此科学家也无从比较其与其他已知物种的异同。   另一方面,这只蜡蝉正处于若虫阶段——意味着它与成虫的差别相当大——也使科学家难以对其进行物种鉴定。据非营利组织全球野生动物保护协会(Global Wildlife Conservation)的阿隆索(Leeanne Alonso)介绍,一些昆虫会经历简单的变态过程(有时候被称为不完全变态或渐变态),这意味着它们会蜕皮变成体型稍大一些的若虫,然后在最终变态成具有完整翅膀的成虫。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只蜡蝉幼体还保留着“翅芽”。   尽管看起来华丽得不逊于鸟类羽毛,但科学家称,这些须状物其实是蜡蝉腹部分泌的蜡状物质,可以保护其免遭掠食者和寄生虫的侵袭。对于那些体型较小的捕食者来说,抓着这些蜡质的须状物是很费劲的,而且这些“毛发”折断的话,也可以使蜡蝉又逃过一劫。   除了这种奇异的蜡蝉之外,科学家还在苏里南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了一系列新奇的物种,搜集了1378个物种的数据,这显示了当地无与伦比的生物多样性。阿隆索说:“这是地球上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她还指出,当地的金矿正在对这片原始森林产生威胁。(任天)
╔= 世 界 岛=╗全球最让旅行者“又爱又恨”的旅游城市   美国CNN网站评选出“全球最遭游客厌恶的十大城市”榜单,悉尼、巴黎、洛杉矶等大城市均“不幸”上榜。看看网友们评选的理由,可谓五花八门,其中不仅夹杂着“厌恶”,更有许多“爱恨交加”的情绪。如果你也去过以下这些城市,是否也有类似的想法呢?   No.1:伯利兹城  厌恶理由:犯罪、毒品、破旧衰败的城市面貌、追着游客兜售货物的小贩……这就是伯利兹城的真实写照。在伯利兹城,游客到了晚上都被警告要避免外出,因为当地的治安状况确实连当地人都会心惊胆战。当地的交通枢纽也“一塌糊涂”,被游船乘客评为“世界最差”。   点评:伯利兹城在哪儿?伯利兹城是中美洲国家伯利兹的首都,国土与墨西哥和危地马拉接壤。就风景来说,伯利兹拥有世界第二大堤礁以及许多玛雅遗迹,还有八大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美洲虎和红脚鲣鸟保护区为世界仅有。不过,即使再有吸引力的风景,如果治安旅游业是难以解决的困扰。   No.2:开罗  厌恶理由:开罗这座拥有金字塔等数不清的运动带来的社会动荡等现象也让人担忧。   点评:古国埃及有着许多让人神往的理由,但政局动荡、经常发生骚乱等消息,严重影响了埃及的旅游业。开罗当地的交通状况也让人头疼,不按交通规则行驶的大小车辆还有横冲直撞的摩托车,让游客感到不安。此外还有一些宰客的小贩、不诚信经营的商家,也让人对古国印象大打折扣。即便如此,埃及依然是值得一去的国家,建议在政局相对稳定时再去,并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安全防范。   No.3:新德里  厌恶理由:机场、火车站和酒店,针对游客的诈骗行为似乎无所不在,“政府旅游办公室”骗局、“酒店佣金”骗局、“假火车站”骗局和“机场交通”骗局等,游客稍不留心,就会上当。   点评:诈骗只是新德里让人厌恶的一个主要原因,这座印度的政治建筑工地、烟尘滚滚、当地人随地大小便等。不过游客反而对泰姬陵、斋普尔、孟买等旅游城市印象不错。
╔= 黑 烟 囱=╗8大饥渴吸血鬼动物:七鳃鳗嘴如吸盘牙如尖刀 从昆虫到哺乳动物,再到水底深处的伏击者,甚至是鸟类,都存在着许多恐怖的“吸血鬼”。 七鳃鳗 单从外形来看,七鳃鳗可能就会使某些人做恶梦了。这是一种基本生活在水下的软骨鱼类,长有数目众多的牙齿,体长从13厘米到100厘米不等。 七鳃鳗属于无颌类,在类似吸盘的嘴巴里长有许多刀片般锋利的牙齿。它们会咬住鱼的侧面,在搭便车的同时享受一顿大餐。尽管外形可怖,但只有极少数七鳃鳗攻击人类的案例。 在吸血鬼中,七鳃鳗可以说是最为古老的。化石证据显示,七鳃鳗以同样的形态在大海里已经存在了超过3亿年。它们吸食史前鲨鱼的方式与现在几乎没有差别。在自然界的吸血鬼中,吸血蝠可能是名声最响亮的,它们也是哺乳动物中唯一只依靠血液维持生命的物种。这些夜行性的蝙蝠白天在洞穴中睡觉,夜间出来觅食,常常数百只组成群体活动。 吸血蝠通常以动物的血液为食,而且偏爱牲畜,目前还没有吸食人体血液的记录。鲜为人知的是,吸血蝠在大快朵颐之前,通常是先落到地上,然后再靠近沉睡中的猎物。 虽然臭名昭著,但吸血蝠对待同类却十分友善。当吸血蝠饿了的时候,它可以向同类“乞讨”一些食物,而对方也会将胃中最近吃下去的一些血液反刍出来,与其分享。在某种程度上,这一特征反映了动物界中的互惠利他主义。 听起来是不是会让你感到些许温馨呢?作为体型精巧的吸血机器,蚊子一直都是吸血动物中最典型的代表。对受害者来说,蚊子通常是不胜其烦的存在,而在那些疟疾或登革热等疾病流行的地区,蚊子则是严重的健康威胁。 我们都知道蚊子具有针头一样的口器,但实际上,蚊子的口器可以分为6个部分,分别用于穿刺、紧咬受害者的皮肤以及吸食血液。 蚊子的唾液中含有抗凝血剂,能够使血液在吸食过程中不致凝结。只有雌蚊会吸食血液,因为它们需要更多的能量来进行产卵。还有一件需要注意的事情是,满月的时候,蚊子的叮咬活动会增加差不多500倍。
╔= 黑 烟 囱=╗澳发现百万年前鸭嘴兽化石 身长可达1米 画家笔下的巨型鸭嘴兽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11月6日报道,近日澳大利亚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生活在数百万年前的鸭嘴兽,从其巨型牙齿化石推断,这种鸭嘴兽可长到一米长,比现代鸭嘴兽大一倍,也比至今所知的最大型原始鸭嘴兽还要大,堪称为是鸭嘴兽中的“哥斯拉”。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一组古生物学家在最新一期《脊椎动物古生物学期刊》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在东北部的昆士兰州的一个蕴藏动物化石的沙漠地区,发现了一个巨型鸭嘴兽牙齿化石。小组中的阿彻教授说:“我们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鸭嘴兽牙齿化石,很惊讶鸭嘴兽可以长到这么大。” 目前,科学家已把这种确信生活在500万至1500万年前的鸭嘴兽命名为“Obdurodon Tharalkooschild”。据称,现代鸭嘴兽仅存于澳大利亚东部,成年鸭嘴兽不长牙齿,它生性胆小,只在夜间出没。阿彻教授指出,相比之下,新发现的绝种鸭嘴兽可不是“小巧可爱”的动物,它“绝对具有危险性”。他说:“现代鸭嘴兽的后肢有尖刺,可分泌毒液,人若被刺到会感觉剧痛,几小时内无法行走。设想比这更大的动物,毒素强上两三倍,你会突然间发现这是只捕食性动物。”科学家推测新发现的绝种鸭嘴兽生活在淡水池塘里,以甲壳类与脊椎类小动物为主食。 据报道,一直以来,科学家以为鸭嘴兽的进化过程是直线型的,意即同一个时候只存在一种品种,可是这新发现的品种看似与原先已知,但较小的鸭嘴兽同时并存,因此科学家猜测鸭嘴兽这种属哺乳类但却产卵的独特物种的进化史,可能比原以为的更加复杂。(原标题:澳发现数百万年前鸭嘴兽化石 身长或达一米)
╔= 黑 烟 囱=╗盘点5种拥有奇特鼻子的动物:山魈鼻子鲜红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在此之前国家地理曾经报道了有关长有“匹诺曹般长鼻子”的怪异蜥蜴的消息,但实际上,在自然界中,长着千奇百怪奇异鼻子的动物还有很多。 比如当然大家都知道长着长鼻子的大象,还有星鼻鼹鼠,以及长鼻猴,它们的奇特鼻子的特征在它们本身的名字里便已经体现出来了。而本文将列举一些公众可能并不太熟悉的,但同样拥有奇特鼻子的动物。 有时候人们会想要给自己打扮一番,改变一下自己的模样。但是对于山魈来说,红红的脸部并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打扮,而是吸引异性以便繁殖后代所必须的。 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类,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色彩斑斓”的哺乳动物。相比雌性,雄性山魈体型更大,色彩也更加明亮。它们的鼻子是鲜红的颜色,相比周围的暗色,让这种鲜艳的色彩更加凸显。而在背后也是一样,它的生殖器也是鲜艳的红色。这样的特点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雌性山魈喜欢这样,另一个原因则是让它们在密林中前行时更加容易看到其它成员的位置。 事实上,雌性山魈在选择交配对象时,雄性的颜色是极其重要的,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根据美国联邦野生动物联盟给出的报告显示,尽管叫声,体型以及在战斗中取胜这些因素都会被纳入考虑,但是那些拥有最亮丽颜色的雄性往往拥有更多的后代。这种鱼的样子实在是非常奇怪,因此如果你第一次看到它,你一定会忍不住想要拍照分享的。这种鱼生活在广阔的印度-太平洋区域,在18个亚种中,有4种在其成年之后会长出这种奇特的鼻子,如这里照片中的白边突角鼻鱼。另有4种亚种则会发育面部瘤状物,看上去更像是某种突起,而非角状物。目前科学家们还尚不清楚这种“角”的作用是什么,但它的确让这种鱼看上去非常吸引人。 在美国巴尔的摩水族馆近期对游客开放的一处人工珊瑚礁环境中饲养着两种突角鼻鱼,分别是蓝脊突角鼻鱼和斑点突角鼻鱼。高级馆员杰克·库珀(Jackie Cooper)表示,不同的突角鼻鱼亚种之间可以存在很大的差异,白边突角鼻鱼相对胆子大一些,这可能是因为它们体型相对较大,颜色也更加鲜艳,还长着较大的角。 这种胆怯的鱼类会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保护自己,其中之一便是它们尾部两侧分别突出的两根尖刺,这两根尖刺可以对任何攻击者造成严重的伤害。剑鼻蝠拥有一个长长的瘤状突起,被称为“鼻叶”。这种突起在不同种类的蝙蝠身上,其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其作用可能是帮助蝙蝠开展回声定位。而对于这种剑鼻蝠,这种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区的杂食性动物,它的鼻叶是一种非常有特点的突起,长度几乎与它的耳朵一样。
╔= 诸 世 纪=╗雪人真实身份仍存疑:罕见熊类或只是品种之一   在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一个登山探险队员戴上了雪人面具,带来了不错的喜剧效果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8日消息 近日,一位英国科学家对被认为是雪人毛发的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其与一种古代北极熊关系密切。这位科学家称,这种北极熊有可能活到了现代。不过,其他科学家称,这些结果应当首先发表在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之后才能讨论结论是否可信。   布莱恩·赛克斯(Bryan Sykes)是英国牛津大学的资深遗传学家,他于本周公布了一项为期一年的研究项目结果。该项目对传说中雪人的毛发和组织样品进行了严格的检测。赛克斯说:“我在2012年开始征集雪人、大脚怪以及北美野人的毛发,世界各地的人们给了我很热烈的回应。”   赛克斯收到的样品包括一些来自印度北部拉达克的雪人木乃伊毛发,据称是由一位法国登山家在40年前收集;以及一根发现于十年前,在不丹(距离拉达克约1290公里)收集的毛发。赛克斯说,对这两份样品的DNA检测结果显示,它们与一块2004年发现于挪威北极地区的北极熊下颚骨在基因标记上非常吻合。科学家称这块颚骨已经有12万年的历史。   据悉,赛克斯的发现已经成为系列纪录片《大脚怪档案》(Bigfoot Files)的下期焦点,该节目将在当地时间本周日于英国第4台(Channel 4)播出。   是否依然存在?   赛克斯说,这些毛发样品的发现地点相隔很远,而且发现时间相对较近,因此这一物种很可能在今天依然存活着。他对美联社说:“我无法想象,我们在喜马拉雅山区只能采集到两头‘雪熊’的样品。”他推测这有可能是一种新的熊类物种,或者可能是北极熊与棕熊的杂交后代。“下一步就是去到那里并发现一只。”他说道。   洛伦·科尔曼(Loren Coleman)是国际神秘动物学博物馆的主管,该博物馆位于美国缅因州的波特兰市。他认为赛克斯的发现可以算得上“神秘动物学领域十年来首屈一指的故事”。科尔曼也将在即将播出的纪录片中出镜,他认为赛克斯的发现很可能只解释了雪人的一个品种。   在以往的报道中,雪人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关于‘雪人’(Yeti)一词存在着一个问题,”科尔曼说,“这是个总称,包括了三个不同的变种。一个是较小体型的,一个是与人体型相近的,另一个体型较大,被称为‘Dzu-Teh’。我只能假设,他所观察的是来自较大体型雪人的样品,在这一领域中的许多人都推测这是某种形态的熊。”   如果正如赛克斯所提出的,Dzu-The真的是一种曾经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古老熊类,那它就不太可能像大众印象中的雪人那样,具有白色的皮毛,因为它是从棕熊分化出来的最早的北极熊分支。对此,科尔曼认为,这更加证明了赛克斯的发现,即大型雪人正是一种古代北极熊物种。“关于雪人的雪白体色只是一个传说,”科尔曼说道,“事实上,当地人对雪人的描述是棕色和红棕色。”   存在的可能性   布莱恩·雷加(Brian Regal)是美国新泽西州肯恩大学的科学史学家,他认为在喜马拉雅山脉存在未知熊类的可能性“令人兴奋”,但他同时也指出,将这些毛发样品与传说中的雪人联系在一起有些牵强。   “这对神秘动物学的圈内人来说是个失望的消息,”雷加说,“因为赛克斯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些DNA样品来自某种熊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当时人们看到的就是熊。他们或许真看到了熊,但也可能看到的是其他东西。”   罗伯特·罗克韦尔(Robert Rockwell)是一位研究北极熊的生物学家,他认为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有可能存在未被人发现的熊类物种。“这是有可能的,因为亚洲黑熊、棕熊,甚至是马来熊——或者其他奇特的组合——都有可能,或者历史上可能在这一地区存在过。因为它们都是熊,因此在化石记录中共享了许多DNA序列,”罗克韦尔说,“在这一地区,是否有些物种没有被清楚目击,或被捕捉、采集到呢?这是一片面积广大的区域,大部分地方荒无人烟,除了一些日渐习惯人类存在的个体,其他(熊类)动物都非常害羞。而且如果它们本身数量就不多,就更有可能不被人类发现了。”罗克韦尔目前就职于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需要进行同行评议   尽管认为赛克斯的发现很有价值,但罗克韦尔称,他要在看到赛克斯的研究结果发表在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之后,才能相信这些毛发样品真的来自熊类。“他的发现只是基于很少的样品,而且其中的DNA很可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出现退化。在这些序列数据发表出来之前,我将继续持怀疑态度。”罗克韦尔说,“许多生物也与它们共享着大量DNA序列,因此序列‘吻合’有可能是不真实的结果,而且这一结果要取决于所采用的DNA确切区域。”   分子生物学家夏洛特·林奎斯特(Charlotte Lindqvist)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说:“我很希望这些数据能发表出来,并接受详细的检查。”林奎斯特在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工作,参与了古代北极熊下颚骨DNA提取的工作,这一工作的结果被赛克斯用于进行基因序列的对比。   林奎斯特说:“在此之前,我人为推测12万年前的北极熊与喜马拉雅山脉的熊(或雪人)存在联系还很不靠谱。”对于这些评论,布莱恩·赛克斯称,他正准备发表研究的结果。“这一项目还在进行中,”他说,“把这些结果发表在一份学术期刊上,可以将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带回科学界。”(任天)
╔= 帝 王 谷=╗180万年历史头骨化石引发人类历史新争论 这个头骨的特征与其之前和之后的人类头骨都有相似之处德玛尼西位于格鲁吉亚南部“头骨5号”具有与其他早期人类头骨化石都不同的特征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4日消息,近日,一块具有180万年历史的头骨化石,重新引发了关于人类古老祖先的争论。这块化石发现于格鲁吉亚高加索山区的德玛尼西(Dmanisi)考古遗址,被命名为“头骨5号”,拥有最完整的的下颚和头盖骨,代表了早期人类历史中的一个转折点。   在格鲁吉亚国家博物馆的人类学家大卫·洛尔德基帕尼泽(David Lordkipanidze)带领下,研究团队于2000年发现了完整的人类下颚骨化石。5年之后,考古学家又在化石丰富的德玛尼西发现了头盖骨化石。近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对这些化石进行了报道。   洛尔德基帕尼泽说:“它是在2005年8月5日发现的,事实上,那天刚好是我的生日。”他补充说,考古团队在看到这块化石的时候,立刻就明白了它的重要性,但最终还是需要经过8年的分析来验证。   之所以要花费如此长的时间,是因为“头骨5号”具有被古人类学家称为“马赛克”的特征,换句话说,我们在它上面既能看到其年代之前古人类的特征,也能看到在其年代之后的人类特征。头骨的面部、较大的牙齿以及较小的大脑容量都与较早期的人类化石相似,但其脑壳的解剖学细节则与较近年代的直立人(Homo erectus)更为相似。这种特征上的奇怪组合给长期以来的争论增加了新的话题,到底德玛尼西的古人类是直立人的早期形式,还是一个独立的物种——格鲁吉亚人(Homo georgicus),抑或属于其他什么类型,一切尚不得而知。   德玛尼西的化石   新近描述的这个头骨化石并非德玛尼西发现的唯一人类化石。在过去二十年间,至少有5个相对完整的头骨化石在这里发掘出土。这些头骨的分布并不在一起,但很显然,这些人类个体在175万多年前的一段时间内,曾占据了同一片活动区域。   洛尔德基帕尼泽及其共同作者认为,综合来看,这些头骨揭示了德玛尼西的古人类在个体之间的外表分化。研究论文的共同作者,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克里斯托弗·佐里科夫(Christoph Zollikofer)在一份简报中说:“综合起来,我们的分析结果表明,‘头骨5号’和其他4个德玛尼西早期人类个体代表了一个独立物种内的全方位分化。”   通过形态学方法对每一个头骨化石进行精确测定,洛尔德基帕尼泽及其同事发现,德玛尼西的古人类在面部特征和大脑容量上都各有不同,这与现代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差不多。换句话说,尽管存在细微的差异,但他们都属于同一个物种。   被修剪的进化树   这些独特化石的发现让人类的早期历史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之前古人类学者将德玛尼西的古人类视为直立人的一个独特分支,或者很可能是一个新的物种。这种观点使他们成为了从非洲迁移出来后的早期人类,属于早期人类家族树中一个独特的分支。   然而,在新的研究中,洛尔德基帕尼泽及其合作者认为,德玛尼西的古人类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人类支系,包括了数个长期以来被视为与直立人完全不同的早期人类物种。   那么,生活在德玛尼西的早期人类是什么身份呢?洛尔德基帕尼泽及其同事认为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40万年前的东非,当时最早的人类物种,能人(Homo habilis),刚刚出现。在早期人类历史中被命名的多个人类物种可以被整合成一个单独的、演化中的物种,连接着能人和德玛尼西的古人类,并且与后来扩展到欧亚大陆的直立人也建立起联系。洛尔德基帕尼泽说:“我们认为许多非洲的化石可以一起归到这个类别中,并与单谱系假说相吻合。”   头骨怀疑论者   尽管其他古人类学家也认识到了“头骨5号”的迷人之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同意发表在杂志上的进化观点。“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头盖骨,”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伯纳德·伍德(Bernard Wood)说,“这是一张‘好牌’,而且其他的‘牌’也同样不错。”   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弗雷德·斯普尔(Fred Spoor)同意“头骨5号”是“一件美妙绝伦的标本”。他说,这块头骨将帮助研究者“揭示出直立人进化早期发生了什么”。   不过,伯纳德·伍德和弗雷德·斯普尔都不同意研究中提出的“一个大物种”的观点。伍德说,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学会使物种之间的真正差异变得模糊,因为这些方法关注的是颅骨形状,而不是其他能揭示重要内容的解剖学特征,如头骨上血管的细小开口,或脑壳上精细的骨骼结构等。   同样的,“物种是通过清晰的解剖特征进行鉴定的,”斯普尔说,鉴定物种要基于独特的解剖特征,而利用形状分析来确定物种“显然是不适当的”。   不要“将整座大厦弄倒”   伯纳德·伍德还指出,这项新研究完全以头骨为焦点。他说:“他们假设人们完全以头骨的形状来获得结论,即早期人类物种不止一个,而这种假设恰恰是错误的。”   在其他早期人类物种中,骨架的其他部分也具有独特的特征信息,如在能人中还存在着相对较长的手臂,以适应攀援的生活,这些都是鉴定物种的证据。伍德说:“假装这些证据不存在实在是说不通。”尽管知道德玛尼西的古人类很可能都属于同一物种,而且很难归类为直立人或别的独立物种,但伍德仍然争论说,通过将所有早期人类化石整合成单一谱系,从而“将整座大厦弄倒”,是非常不合理的。   争论才刚刚开始?   那么,曾经居住在德玛尼西的这些古人类到底处于什么地位呢?斯普尔称,他们的头骨特征表明其接近于人类进化的一次早期分化。这些古人类具有“一种有趣的组合,原始的面部、原始的牙齿以及原始的脑容量,”斯普尔说,“但如果我用锯子打开面部,向同事展示其脑壳结构的话,我敢肯定他会说,‘这是直立人’。”   斯普尔补充道,这些特征的组合是一种“进行中的进化”记录。德玛尼西的古人类有可能处于早期能人与直立人之间的分化之后,时间大约在180万年前。   毫无疑问,关于这些头骨的争论将会继续下去,他们到底是什么?在人类家族的历史中处于什么位置?这些问题的答案还要取决于未来和现在正在进行中的考古发现。洛尔德基帕尼泽在简报中说:“德玛尼西就像是一张时间快照,像一个时光胶囊。”他指出,他的团队还没有完成任务,更多早期人类的化石正等待着他们的发现,“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德玛尼西拥有产生新发现的巨大潜力。”(任天)
╔= 黑 烟 囱=╗皇带鱼5个令人惊奇事实:没有鳞片肉质似凝胶 关于皇带鱼的5个令人惊奇的事实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4日消息,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两条罕见的皇带鱼被海水冲上了加利福尼亚州的海滩,在海洋科学家和公众之间引发了不小的热情。皇带鱼主要生活在深海,很少出现在海面附近,尽管它们被认为是“大海蛇”古老传说的原型。   当地时间本周五,一条4.3米长的皇带鱼出现在加州欧申赛德的一个沙滩上。而就在5天之前,在加州卡塔丽娜岛托阳湾(Toyon Bay)的海滩上,卡塔丽娜海洋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一条5.5米长的皇带鱼尸体。   米尔顿·乐福(Milton Love)是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生物学家,他认为这两条皇带鱼的出现只不过是某种巧合。他怀疑,这两条长度惊人的皇带鱼可能是被强大的水流冲到了沙滩上,并因为不断受到摔打而死。   在互联网上,这两条皇带鱼也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也开了不少玩笑。以下我们将盘点关于皇带鱼的5个最令人惊奇的事实。   1. 皇带鱼是世界上最长的硬骨鱼类   皇带鱼(学名:Regalecus glesne)在1772年第一次被描述,由于其生活在深海中,因此很少有目击的记录。通常认为它们活动的水深主要在1000米左右。皇带鱼是已知硬骨鱼类中最长的,能够达到17米长,体重可达到270公斤。   这种银白色的大鱼有时候会被称为“鲱鱼王”,因为它们的外表与较小的鲱鱼类似。在英文中皇带鱼被称为“oarfish”,这是因为它们长长的胸鳍很像船桨(oar)。在帕劳,皇带鱼曾经在2000年被印上邮票,那里的人们称其为“公鸡鱼”(rooster fish),这是因为皇带鱼具有修长而且呈红色的鳍条。在中国,由于它们的巨大体型和带状身躯,因此被称为“皇带鱼”。   2. 皇带鱼的肉尝起来就像凝胶物质   由于很少观察到活的皇带鱼,因此科学家对它们的保育状态并不了解。它们时不时会作为兼捕渔获被渔民们捞上来。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网站介绍,有人曾经尝试吃皇带鱼,其鱼肉尝起来“既松弛又黏糊”,口感不是很好。   3. 皇带鱼以浮游生物为食,对人类无危险性   尽管皇带鱼可能是许多“大海蛇”和海怪传说的原型,但它们其实对人类并没有威胁。皇带鱼的主要食物是微小的浮游生物,其消化系统的开口很小。它们甚至没有真正的牙齿,而是用脆弱的鳃耙结构来捕获浮游生物。   皇带鱼偶尔可以在海面上见到,但科学家认为它们是被风暴或强水流带到水面的,也有可能是由于遇到危险或死亡等原因。一条从海面上冲出来的皇带鱼看起来或许很像吓人的海怪,但其实并不会对水里或船上的人带来什么危险。   4. 没有鳞片的皇带鱼   与许多硬骨鱼类不同的是,皇带鱼没有鳞片。它们身上长有疣粒和由鸟嘌呤组成的银色外皮。这种皮肤使它们能适应深海高压的环境,但在海面上就显得十分柔软和脆弱。   5.皇带鱼有能预报地震的传说   在日本,皇带鱼很久以前就在民间传说中出现。与之相关的是另一种较小的皇带鱼:勒氏皇带鱼(学名:Regalecus russelii)。日本人将勒氏皇带鱼比喻为来自龙宫的信使,即“龙宫之遣”。根据传统的说法,如果有许多皇带鱼被冲上海滩,就可能意味着大地震即将到来。   据一些媒体报道,这种说法可能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当然,目前科学家并不会使用鱼类来预报地震。Kiyoshi Wadatsumi是在非营利性组织e-PISCO(大气离子地震预测研究组)进行地震研究的科学家,他告诉媒体:“深海鱼类就生活在海床附近,它们对海底断层的活动比海面附近的鱼类更加敏感。”(任天)
╔= 黑 烟 囱=╗科学家再次发现“灭绝”长鼻子皮诺曹蜥蜴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报道,皮诺曹蜥蜴被认为灭绝已有50年之久,目前,科学家在厄瓜多尔雾林中再次发现它们的神秘踪迹。 Tropical Herping生态旅游公司创始人之一亚力杭德罗-阿特亚加(Alejandro Arteaga)称,经过三年搜寻这种长鼻子动物,一支摄影师和研究人员组成的勘测小队在厄瓜多尔西北部原始雾林中发现皮诺曹蜥蜴。 据悉,皮诺曹蜥蜴首次发现于1953年,但在上世纪60年代至2005年再未发现它的踪迹,2005年,一位鸟类学家在厄瓜多尔西北部同一地区再次发现皮诺曹蜥蜴,目前这是科学家第三次发现它们的活动迹象。 通常科学家是在夜晚寻找皮诺曹蜥蜴,它们多数处于睡眠状态,其彩色身体也将变成灰色,很少会逃离现场。今年1月份,一位研究人员发现一只雄性皮诺曹蜥蜴在溪流上的树枝上攀爬,研究小组彻夜观察这只蜥蜴,直到第二天早晨在栖息地点对它进行了拍照。 阿特亚加说:“经过长时间搜寻,发现到这种奇特蜥蜴是令人非常兴奋的,之后我们放生了这只蜥蜴。” 皮诺曹蜥蜴学名为Anolis proboscis,是一种濒危灭绝物种,仅在全球4个地点发现它们的踪迹,多数是在道路两侧。 皮诺曹蜥蜴最明显的特征是长鼻子,这是一种性特征,并不具有特殊功能性,是在对雄性较好基因的一种“广告”,雌性蜥蜴并没有长鼻子结构。类似的动物实例还包括:孔雀鲜艳的尾部羽毛,科学家对于此类现象深入研究认为,该现象是在向异性表达它们适合交配,并且能够繁衍健康后代。(悠悠/编译)
╔曼彻格芝士╗巴马香猪 勾起甘美肉香的回忆 巴马,近年来被人们捧为养生胜地,在众多的巴马特产中,巴马香猪自然是当之无愧的“大哥”。巴马香猪皮薄肉细,脂肪分布均匀,烹调时不加任何辅料都香气扑鼻,素有“一家煮肉四邻香。七里之遥闻其味”的美誉。品尝巴马香猪,不禁让人勾起对过往甘美肉香的美好回忆。巴马香猪源产于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来源于土猪,传说它系野猪驯化而成,群众称之为“冬瓜猪”、“芭蕉猪”或“两头乌”。因其骨细皮酥,肉质细嫩,肌肉鲜红,味美甘香,营养丰富,胜似山珍野味,因而外地人食之甚感鲜香,逐传名为“香猪”。巴马香猪烹调时不添加任何佐料也香气扑鼻,素有“一家煮肉四邻香,七里之遥闻其味”之美称,被誉为猪类的“名门贵族”。 由于巴马的可滋泉山泉水质清澈、巴马白泥富含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而巴马也由于地处断裂带,导致地磁增强,因此生活在此处的生物身体发育情况好,血液循环流畅,特别健康。以上的三种外在因素影响下,巴马香猪的营养成分高,口感好,味道佳,因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品种,被民间称为“七里香”、“十里香”。巴马香猪与其他猪相比,具有蛋白质、氨基酸、钙、磷含量高,脂肪含量及热量低等诸多优良品质。巴马香猪猪肉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热量、谷氨酸、胆固醇等营养成分总体优于普通家猪。 品尝巴马香猪,也许会勾起人们对过往猪肉的渴求。在以往生活物质条件欠缺的年代,小小的一块猪肉已经能让人垂涎三尺,人们少有机会能够尝到真正的美味。因此,人们对于当时猪肉的记忆就会停留主观的认识上,尽管那些肉并不是真正的美味,但由于鲜沾荤腥,那份关于猪肉味道的回忆就会潜藏心中,以致现在难以找到能跟“记忆中”的猪肉味道“匹敌”的肉香。 巴马香猪肉不仅肉质细嫩,肉色鲜红,而且肉香扑鼻,不腥不膻,完全符合现代人对美食的追求,而且也能勾起年纪渐长的人们对肉的回忆,唤起心中对于味道的渴望。巴马香猪肉质细嫩,肉味甘香,因此适合做简单的烹调,比如烧烤和腌制。烤制巴马香猪要选用6-10千克的乳猪,因为超过这个体重范围的香猪皮下脂肪层过厚,烤制的时候脂肪流失多,产品率低,同时产品的油腻感强,风味欠佳。腊香猪是传统的高档美食食品。目前,巴马香猪的加工产品几乎全是腊制品,这是由于巴马位处广西瑶族自治区,区内的瑶族人食用香猪不便储存,因此采用民族独特传统制作工艺腊制香猪肉,。而今人们结合现代科学配方和传统民族手工技艺秘制,别具民族风味。 巴马腊猪肉其以色泽鲜亮,肉质柔嫩,香醇爽口,荤而不腻,不腥不腻,不滑不膻,鲜嫩芳香的独特风格,深受美食者喜爱。
╔= 黑 烟 囱=╗探秘西非罕见小型食肉动物:长期被忽视遭猎杀 图为埃及猫鼬。 最近,科学家有史以来第一次调查研究了西非国家那些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小型食肉动物,调查对象多达12种,其中包括獾、猫鼬、果子狸和麝猫等。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不但亲自对动物进行跟踪,同时也用相机设置圈套对它们进行诱拍。 “这里的很多动物都相当有好奇心,所有种类的动物都会走近我们放置好的相机,并用鼻子贴近它们。”大型猫科动物保护小组的埃及科学家莱拉·巴哈·阿尔丁(Laila Bahaa-el-Din)说。“一只蜜獾把相机拱来拱去,一只金色的非洲猫甚至把相机关了。 ”在加蓬,超过80%的国土被茂密的热带雨林覆盖,在这里居住着像大猩猩、丛林象、豹子和非洲金猫等许多大型动物。加蓬近10%的土地都是自然保护区。因此,在加蓬发现了如此高度多样化的小型食肉动物,科学家们对次并不感到惊讶。 最常见的食肉动物是遍布加蓬全国各地的薮猫獛。沼泽猫鼬是另一种常见的、广泛分布的动物,但很不幸,因为被看作家禽的捕食者,它们常常被村民猎杀。 在加蓬,只有南部的热带稀树草原地区才有埃及猫鼬,但它们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许多地区分布广泛。 更少见的是蜜獾,它们似乎只是零星地分布在加蓬,很少被发现。 “与在其他国家一样,蜜獾在加蓬的居民社区也很知名。”巴哈·阿尔丁说。黑色和黑白色的蜜獾已经在加蓬全境被发现。   该研究还发现,在人类居住区附近,食肉动物的品种和数量均较少,这也表明,如果人类居住区持续扩张,生物物种会面临更大的威胁。
╔= 黑 烟 囱=╗五大装备精良的昆虫:齿轮结构有助跳跃 不久以前,科学家发现,一种学名为Issus coleoptratus的昆虫腿上具有类似齿轮的结构。这是一种常见的花园昆虫,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依靠“齿轮”结构,这种昆虫能跳起接近1米的高度。许多人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人造工具都司空见惯,以为这是人类独有的,但事实上,只要对几种常见的昆虫做近距离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很多情况下大自然才是最初的发明者——特别是关系到生存和防御问题的时候。请记住这个忠告:千万不要招惹象白蚁亚科(学名:Nasutitermitinae)的种类。白蚁已经足够麻烦,但拥有超过650个物种的象白蚁属(Nasutitermes)却走得更远。它们的头部具有一个类似枪口的突起结构,能喷射出致命的胶体,喷射距离可以达到好几厘米。据1979年《生化系统与生态学》(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杂志的一篇研究称,不同象白蚁物种的喷液中含有不同的化学物质,但共同点是都十分黏糊。 这种武器能够在一定距离上击退诸如蚂蚁等动物的进攻。在1974年的一份研究称,即使敌人从黏乎乎的境地中脱离出来,它们也很难在化学物质的侵染下幸存。当某只象白蚁“开火”以后,黏液中的外激素会警告其他同伴危险已经来临,于是一场“集体射击”随即开始。尽管视力全无,但它们进攻的准确性令人吃惊。
╔= 黑 烟 囱=╗化石表明25万年前鬣狗吞食人类尸体 科学家在鬣狗粪便化石中发现早期人类头发,该发现表明早期人类曾被鬣狗吞食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科学家在鬣狗粪便化石中发现人类头发,暗示着早期人类曾被鬣狗吞食。 这些粪便化石标本是前几年在南非境内格拉迪斯瓦勒洞穴中发现的,但直到近期才被科学家分析,鉴别出化石中包含着早期人类头发。非洲科学家认为,25万年前鬣狗可能猎食早期人类,或者吞食过人类的尸体残骸,最终吞下了人类头发。非洲研究人员认为,鬣狗曾猎食25万年前早期人类或者吞食过早期人类的尸体,但同时并不排除鬣狗仅喜好吞食人类头发的可能性。 然而,并不排除鬣狗只喜好吞食人类头发的可能性,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研究员指出,这些粪便化石发现于南非斯托克方丹峡谷的一个洞穴中。 格拉迪斯瓦勒洞穴是一个复杂的洞穴系统,由多个地下洞穴构成,深度可达65米。菲利普-塔鲁(Phillip Taru)和露辛达-贝克威尔(Lucinda Backwell)将该研究报告发表在《考古科学期刊》上,声称棕色鬣狗曾漫步在大草原上寻找猎物,与现今鬣狗的生活方式较接近。这些粪便化石标本是几年前在南非格拉迪斯瓦勒洞穴中发现的,直到近期才被科学家研究分析,鉴别其中包含着人类头发。 此外,科学家在粪便化石中还发现其它动物的毛发,例如:疣猪、斑马、黑斑羚、弯角羚等。科学家重点检查了化石标本中人类头发横截面和头屑类型,他们指出,这些早期人类具有病理特征的缺少头屑。甚至暗示人类祖先由于严重磨损,导致发质较差,他们生活在岩石洞穴,经常磨损头发,导致头屑大量减少。 在12个化石标本中共发现48根头发,科学家是使用小镊子从化石中提取出来,在电子扫描显微镜下观察的。他们通过对比15种南非哺乳动物最终确定了这些毛发的来源。 这项最新研究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洞悉更新世中期哺乳动物种群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如何与非洲次大陆早期人类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来源:腾讯科学 悠悠/编译)
╔= 黑 烟 囱=╗秘鲁护林员拍下蟾蜍吞食蝙蝠诡异画面 护林员奥亚拉在秘鲁阿莫塔佩山脉国家公园拍到了海蟾蜍将蝙蝠吞入口中的画面   新浪环球地理讯 近日,秘鲁阿莫塔佩山脉国家公园的护林员奥亚拉(Yufani Olaya)拍到了一张蟾蜍吞食蝙蝠的图片,他将其发给了生物学家菲尔·托雷斯(Phil Torres)。后者将图片放到了博客上,立刻引发了网友们广泛的关注。   托雷斯称这是一个罕见的画面,或许也是人类第一次拍摄到海蟾蜍(学名:Bufo marinus,又名美洲巨蟾蜍或甘蔗蟾蜍)捕食蝙蝠的情景。海蟾蜍原产于南美洲,重量能达到2公斤。它们是“出了名的机会主义”掠食者,在其他许多非原产地——如澳大利亚等——成为了一大祸害。   即便如此,托雷斯也很难想象这种侵略性很强的两栖动物能捕食在空中行动灵活的蝙蝠,因此他与奥拉亚取得联系,询问更多的细节。奥拉亚告诉托雷斯,“这只蝙蝠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直直地飞到蟾蜍的嘴里,而蟾蜍似乎一直张大着嘴坐在那里。”   托雷斯在博客上写道:“这只蝙蝠飞行时太过靠近地面,而且毫无防备,显然它是直接飞到了蟾蜍张开等待的大嘴中。”那么,这只海蟾蜍最后有没有把外面的翅膀吞进去呢?据奥拉亚描述,最终结局并非如此。这只蟾蜍最后放弃了到手的晚餐,并把蝙蝠吐了出来。奥拉亚一开始以为蝙蝠已经死了,但后来它却慢慢地恢复过来,最终飞走。或许它再也不会犯同样错误了吧。   唐·威尔逊(Don Wilson)是史密森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哺乳动物分馆的名誉馆长,他认为海蟾蜍吞食蝙蝠“肯定是可信的”。他说,这是一种犬吻蝠科的种类,经常栖息在屋顶,而且飞得又高又快。因此,这只蝙蝠当时很有可能正要飞出或飞回巢穴,在靠近地面的时候不小心被蟾蜍候个正着。海蟾蜍“几乎会吞下所有掉进嘴巴里的东西,”威尔逊说,“因此抓到在附近出没的一只蝙蝠也不是太过出奇的事。”(任天)
╔= 黑 烟 囱=╗云南特有中甸叶须鱼或面临灭绝 中甸叶须鱼 陈小勇供图 本报讯(记者张雯雯)记者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系统进化与生物地理学研究组的科研人员,通过多年的监测和数据收集,首次明确了云南高原特有种中甸叶须鱼的体长与体重关系、年龄与生长曲线、繁殖时间、周期等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资料。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鱼类生态学SCI期刊《应用鱼类学报》。 据该研究组博士陈小勇介绍,中甸叶须鱼为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鱼类,为我国云南高原特有种。该种历史上分布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小中甸河、那亚河、碧塔海、属都湖和纳帕海,是青藏高原隆升地质背景下,裂腹鱼类三级演化过程中的特化等级物种。近年来其野外种群数量减少,受危因素增多,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认定为濒危物种。 在科技部和云南省科技厅的支持下,该研究组从2008年起,对中甸地区原中甸叶须鱼的分布区域进行了水生生物监测。研究结果发现,目前,中甸叶须鱼仅在碧塔海中残存一定种群,其物种地位更加濒危。 “通过野外数据的收集,我们利用漩涡模型分析了中甸叶须鱼的种群生存力,预测了理想状态下未来100年内,其种群动态、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等外界因素的变化导致种群的变动趋势。我们认为,人类活动对中甸叶须鱼的影响持续时间长,程度大,是威胁鱼类生存的最主要的因素。”陈小勇告诉记者,目前,人类活动造成的不利因素累积,可能在20%以上,如果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这种不利影响将会逐渐加强,一旦超过35%,中甸叶须鱼将会面临灭绝的危险。
╔= 世 界 岛=╗玩转动感美国 属于您的购物必备清单  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  推荐地:南海岸广场(South Coast Plaza)—“零售主打”,罗迪欧大道(Rodeo Drive)、时尚岛(Fashion Island)、欧文光谱中心(Irvine Spectrum Center)、圣塔莫妮卡广场(Santa Monica Place)、圣塔莫妮卡商业区(Downtown Santa Monica)、贝弗利中心(Beverly Center)、好莱坞 & 高地(Hollywood & Highland)、城堡奥特莱斯(Citadel Outlets)、卡巴松奥特莱斯(Cabazon Outlets)、至尊奥特莱斯(Premium Outlets)、沙斯塔奥特莱斯(Shasta Outlets)、阿尔丁集市(Arden Fair)、卡梅尔广场(Carmel Plaza)、三藩市西田购物中心(Westfield San Francisco Center)、帕萨迪纳时尚中心(posh Pasadena)、圣巴巴拉市星城(dazzling Santa Barbara)、梅西百货(Macy’s)、布鲁明代尔百货(Bloomingdale’s)、拉库布雷广场(La Cumbre Plaza)、桑塔纳商业(Santana Plaza)等,具有鲜明的加利福尼亚特色。   贝弗利中心(Beverly Center)新店开张,约有100多家特色精品店,演绎洛杉矶不同风格的时尚前沿,包括奢侈品牌Dolce & Gabbana、Fendi、Gucci、Louis Vuitton、Prada、Saint Laurent和Salvatore Ferragamo。贝弗利中心(Beverly Center)是洛杉矶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地标性建筑。美国电视电影业巨擘贝弗利山庄(Beverly Hills)和好莱坞成(Hollywood)为旅游目的地。游客可从指定名品店中获取“凭请柬卡入场”、折扣优惠以及购物特权。beverlycenter.com   芝加哥(Chicago)  推荐购物胜地:北桥名店(North Bridge)、梅西百货州街(Macy’s State Street)以及密西根大街上的布卢明代尔百货公司(Bloomingdale’s)。   达拉斯(DALLAS)  作为旅游圣地,达拉斯商业街廊(Galleria Dallas)每年接待的游客量超出190万人。200家名店包括:Louis Vuitton、Tiffany & Co.、H&M、Gucci、ZARA 和 American Girl Boutique and Bistro。国际游客在免税购物办事处(TaxFree Shopping office)可立即领取退税现金。用餐地点在中心入口处的小巷内,旁边有许多联排城市住宅私家厨房、酒吧和烧烤屋。较为正式的餐厅有:天宇海(The Oceanaire)、二楼酒吧以及大勒克斯咖啡馆。达拉斯中心有一座独一无二的溜冰场,游客们可以在高耸入云的商业大厦一睹威斯汀商业街(Westin Galleria)的繁华与灿烂。galleriadallas.com   丹佛(DENVER)  拥有160家名品店和餐厅的彻丽溪购物中心(Cherry Creek Shopping Center)与丹佛商业区只有数分钟路程,是该地区数一数二的购物最佳目的地。Neiman Marcus、Nordstrom、梅西百货(Macy’s)、Apple、Anthropologie 和Coach云聚于此。此外还有Tiffany & Co.、Burberry、Louis Vuitton、Omega、BOSS Hugo BOSS、Lacoste、Ralph Lauren等40家在该地区无其他分店的先锋品牌在此落户。欢迎前往购物中心顾客服务台办理“购物通行证”(Passport to Shopping),可在60多家参加活动的名品店和餐厅享受折扣优惠。shopcherrycreek.com
╔洪堡的礼物╗自然界5种擅长欺骗大师:猴脸兰花惟妙惟肖 当我们说一个人是“双面人”的时候,表达的是一种很负面的评价。不过对自然界中的一些动物来说,它们天生就生就了两副面孔,而这一点恰恰是它们了不起的地方。许多动物身上都长有眼斑,甚至是假头,这使它们看起来更有威胁,并成功欺骗掠食者。不过,据2010年的一项研究称,欺骗性的身体部位并不一定需要看起来像什么,而是只要比现实部位更大,就能表现出想要的效果。以下,便是5种具有神奇“假脸”的奇特动物。 这种稀有兰花的学名为Draculas gigas,其花心看起来就是张惟妙惟肖的猴脸,但实际上这是在模仿一种蘑菇。 兰科Dracula属的植物被称为小龙兰,以其独特的猴子脸造型引人注目。鱼类和昆虫可能会演化出眼斑来吓退掠食者,那这些兰花为什么要长得像猴脸呢?美国兰花学会的罗恩·麦克哈顿(Ron McHatton)在邮件中写道:“你在Draculas gigas上看到的猴脸更多是一种巧合,而不是其他原因。兰花是出色的模仿者——无论是香味还是外形——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吸引传粉的昆虫。” 在这里,为猴脸兰花传粉的昆虫是蕈蚊及以之为食的其他昆虫。事实上,这些兰花真正模仿的是能吸引蕈蚊的东西:兰花下唇的褶皱很像一种蘑菇的菌褶,而且它们会同时释放出一种发霉的、类似蘑菇的味道。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这些兰花演化出了一种我们没注意到的欺骗策略,而我们总是会被那张猴子脸吸引。上图是一只在哥斯达黎加发现的南美提灯虫。南美提灯虫(学名:Fulgora laternaria)属于蜡蝉科,跟我们平时常见到的龙眼鸡是近亲,它最特别的地方是长有一个很像去壳花生的“头”。这种体长约8厘米的昆虫是素食者,以吸取树木汁液为食。除了伪装的头部之外,它们在翅膀上还长有眼斑。如果两种伪装策略都失败的话,它们还能释放出令人难以忍受的恶臭气味。生物学家兼环境保护主义者丹尼尔·简森(Daniel Janzen)发现在蝴蝶Cephise nuspesez的蛹上面,长有一副吓人的面孔。这是一种分布在哥斯达黎加的蝴蝶。在2010年一篇关于伪装眼睛的文章中,他提到了这种昆虫。对于一只直面危险的蛹或毛毛虫来说,它们并不需要尽善尽美地模仿某种特定的掠食者。它们的“假面”只需要看起来有足够的警告意味就可以了。丹尼尔·简森说,通过“假面”,这种蝴蝶的蛹是在对前来捕食的鸟说“你马上就会成为我的一顿午餐,赶紧逃命吧!”
╔=国家公园=╗探秘野性南极:狂风卷雪隆隆声响似地震 帐篷外的隆隆声听起来不像是风,倒更像是一场地震。我本能地缩了缩身子,把自己埋进睡袋更深处。 我以前见识过骇人的狂风:喜马拉雅山夜间呼啸的急流,还有巴塔哥尼亚暴风雨可怖的怒吼。但此时的风,比那些都要可怕。 下一股冲击波朝我袭来时,大地开始摇撼。我的帐篷扎在南极洲沃尔塔特山脉深处荒凉野外的两块大石头中间,三名队友也安扎在附近。向南80公里就是南极高原的边缘,这片广阔的冰冻高地占据了南极大陆的内部。在这里,地理环境与重力作用共同酝酿出强大的下降风——这种从山间走廊俯冲而下的浓厚冷空气波流来势汹汹,就像朝着大海狂奔的雪崩。接着,又一波狂风来袭。帐篷的支杆向内弯曲,睡袋上方的帐面坍塌下来。片刻之内,我察觉到帐布缝合处撕裂发出机关枪弹连发般的响声。突然之间,我开始旋转,在空中飞腾,翻了个底朝天。我裹在帐篷里被风卷起,抛向石块堆起的一座保护墙,然后又从石墙正上方翻滚过去。书本、摄影装备和脏袜子被甩得到处都是,睡袋里的羽绒四散飘飞。 脖子和肩膀传来一阵阵疼痛。我爬向帐篷的一道裂缝,用手将洞撕得更大,然后把头伸出,沙粒与雪屑刺痛我的双眼。我开始大声呼喊。 “救命啊!”来到南极本是迈克•里贝克的主意。40岁的里贝克生性自由,是个强悍的冒险家,对世界各地数十座山峰进行了首次攀登。他身材高大,语气温和,金发中搀着丝丝灰白,时刻散发出无限的正能量。“我以前去过那儿,”他说的是毛德皇后地,那是片通常只有科学家造访的地区,“我已经摸清楚了门道。” 里贝克还招募了两名经验丰富的攀岩家兼摄影师与我们同行:眉毛浓密的科罗拉多州人基思•拉津斯基和土生土长的犹他州人科里•理查兹。我们的计划是,找到该区无人攀爬过的山峰最集中的地方,然后放开胆子,完成尽可能多个首次攀登。 我们于11月初展开旅程,降落在名叫新拉扎列夫的俄罗斯考察站旁的蓝冰跑道上。“我上回来这的时候,曾经在厨房里削土豆挣盘缠钱。” 里贝克说起自己八年前来访时的经历。考察站站长用自酿的乌梅威士忌为我们接风。尽管站内设施十分工业化,但似乎有一种愉悦的氛围,让大家在共同的目标下团结在一起。 “这里没有伤亡,没有车祸,没有枪弹。”本杰明•诺维科夫在食堂喝茶时说道。诺维科夫是一名来自圣彼得堡的外科医生,现已退休,目前在营地担任医师。“我们自食其力,面对自然环境,每个人都以适当的方发式发挥自己的职能。我们告诉家人是冲着挣钱来的,但实际上,我们来这里是为了逃离。”
╔=环球美食=╗“怀旧风”中畅享意式美味 去年底开幕的湾仔美食区Brim 28,最近又有新成员加入。新店DiVino Patio是家具怀旧风味的意菜馆,客人可在露天茶座,享用意籍大厨炮制的即焗薄饼、腌肉拼盘等菜式,加上环境悠闲舒适,区内上班族又多一个用餐好地方。集餐厅和小型杂货店于一身的DiVino Patio,属本地饮食集团DiVino第五家餐厅,各分店经营路线都不同,新店主力Alfresco Dining(露天茶座)。集团总厨表示,店内冻柜及吊架陈列Bresaola风干牛肉、西西里水榄及米兰莎乐美肠等意国食材,除供入馔,亦作零售。主餐区铺上红砖墙,加上淡黄灯泡、木制椅子和旧式切肉机,怀旧味浓。每张桌子摆放一张生字卡,讲解意国饮食词汇及拼音,别具心思。Vallespluga Rooster 选用意大利鸡,以香料腌制烤熟配薯条和沙律吃。 菜单保留集团招牌手制鲜意粉,头盘、薄饼和甜品等则是重新设计,必试意大利腌肉,作为头盘开胃美味。招牌菜家乡烤鸡肉Vallespluga Rooster在香港少见,却是意大利家常菜,餐厅将原只Vallespluga鸡肉空运来港,以迷迭香、蒜、柠檬汁等香料腌至入味,烤四十五分钟即成,入口皮脆肉嫩。薄饼即叫即做,放入摄氏三百度焗炉烤焗两分钟,饼底厚度适中,加入不同芝士和火腿,如二十四个月帕尔马风干火腿、水牛芝士等炮制,共有九种口味选择。 口感丰富三重奏 餐厅意籍大厨Angelo来自意南沿海的普利亚省,当地天气炎热,爱以辣椒入馔,他推介家乡风味浓的辣肉肠薄饼、西红柿辣汤青口煲、辣肉酱长通粉等当地菜式。Angelo擅长制作甜品,以比利时75%黑朱古力制成朱古力三重奏,由心太软及两款朱古力慕丝组成,有不同口感及甜度,味道层次丰富。 除单点菜式外,餐厅于早上十一时半供应半自助午餐及商务午餐,下午五时半的Aperitivo时段,酒吧区供应小吃和酒品,让上班族放工后轻松一下。 菜品推荐辣肉酱长通粉 烟韧的长通粉,配上辣肉肠和鱼肉煮成的酱汁,微辣开胃。Verdure薄饼 饼底厚薄适中,加入时令蔬菜炮制,西红柿味特别香浓。朱古力三重奏 选用比利时75%黑朱古力制成心太软及慕丝,口感丰富。
╔=国家公园=╗大火威胁 约塞米蒂要一睹为快 公园内的美丽湖泊 美国加州的一场森林大火,让美丽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闯进大家的视线:大火已经烧到公园范围内较偏僻的埃莉诺湖,公园内部分森林已被大火烧毁,如果火势还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现在,正是公园的游客高峰期,我们暂时忘却大火,去欣赏它的美。 约塞米蒂国家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又被译作优胜美地国家公园,或者优山美地国家公园、约瑟米提国家公园等,1890年建成,占地面积达2849平方公里。是美国西部最美丽、参观人数最多的国家公园之一,与大峡谷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齐名,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东部内华达山脉之上。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约塞米蒂公园以其约塞米蒂山谷闻名于世 约塞米蒂公园以其约塞米蒂山谷闻名于世,相传约塞米蒂是从前住在这里的一个印第安部落的名字。据考证,约塞米蒂山谷在上一次冰河时期被冰川覆盖,山谷呈U字型,因此两旁峭壁上到处可见由冰川切削过的痕迹,而最有名的莫过于半圆丘(Half Dome)了。 如今,山谷到处挂满了瀑布,最有名的是约塞米蒂瀑布。冰川退去后,约塞米蒂山谷曾经历多次泛滥,谷底形成一片泛滥平原,优美的麦斯德河(Merced River)从中流过。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地貌景观奇特,植被茂盛 在山谷以外,约塞米蒂国家公园还有三个巨大的世界爷(巨杉)树林,千年古木参天,蔚为奇观。此外,后山还有许多美丽的湖泊、高地草原、其他的峡谷等,非常值得一去。著名的太平洋山脊径(Pacific Crest Trail)以及约翰·缪尔径(John Muir Trail)都从公园东部穿过。公园里形形色色的野生动物特别多,包括常见的鹿、松鼠等以及比较不常见的灰熊、黑熊、山狮子、狼、狐狸等。 要到达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可选择西面的三个入口,从北至南分别是:CA-120、CA-49和CA-41;而东面则只有一个入口:CA-120(冬天封路)。虽然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全年开放,地图和旅游资料也可以在游客中心索取,但如果想在公园内野营,旅客须要在约塞米蒂谷野外中心免费申请野外入山证。(黎存根)
╔洪堡的礼物╗美国连续捕获创纪录巨鳄:长4.3米重330公斤   来自密西西比州维克斯堡的达斯汀·博克曼及其狩猎团体在田纳西州克莱本县的大黑河捕获到了这条创纪录的大鳄鱼。它长4.13米,重330公斤,是到目前为止密西西比州捕鳄季的最重纪录。  来自密西西比州维克斯堡的达斯汀·博克曼及其狩猎团体在田纳西州克莱本县的大黑河捕获到了这条创纪录的大鳄鱼。它长4.13米,重330公斤,是到目前为止密西西比州捕鳄季的最重纪录。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6日消息,近日,在美国密西西比州鳄鱼捕猎季节正式开始后三天,就有猎手捕获了两条创重量纪录的大鳄鱼。其中一只为雄性,长度达到4.3米,重量为330公斤。   “当最终将箭头射入它的身体后,又费了两个钟头,我们才把它拉到船边,”猎手达斯汀·博克曼(Dustin Bockman)告诉媒体,“它将我们所有射向它的线都挣断了。最终我们设置了一个圈套,并把它拉高起来,给了它一枪。满打满算,从第一眼看到它到最终抓起来,我们可能一共花了四个半小时。”   另外一条鳄鱼由猎手贝斯·特拉梅尔(Beth Trammell)捕获,同样也是雄性,长度为4.1米,重量为328公斤。这两条鳄鱼都打破了之前保持的重量记录:316公斤。   美洲短吻鳄(学名: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一度曾被列为了濒危物种,但近几十年来,它们的数量出现了反弹,在1987年时被从濒危名单中删除。以下,来自洛杉矶动物园的高级动物饲养员格雷格·罗宾斯(Greg Robbins)向我们介绍了这种鳄鱼之所以能长到这么巨大的原因,并就相关问题做了解答。   问:您怎么看在密西西比州捕获的这些创重量记录的鳄鱼?   答:其实现在还能见到这么大的鳄鱼很不寻常,在很早以前则相当普遍。你们可能读过有关早期历史的书籍,特别是当第一批居民开始在佛罗里达州定居的时候,有人就曾描述过比这更大的鳄鱼。   我们拥有的最大鳄鱼在几年前去世了,是条雄性鳄鱼。它的重量为227公斤,已经很大了,但这次捕获的鳄鱼比它还重136公斤。这看起来确实是一条发育良好的大鳄鱼。   问:美洲短吻鳄能长到多大?   答:它们能在一生中持续成长。年老的时候,它们的生长速度会变得非常慢。不过总体而言,短吻鳄和其他鳄鱼在最开始的5到6年中,每年能长1英尺(约30厘米)。之后它们还会继续生长,但通常速度会变慢。在圈养条件下,人们可以通过改善饮食和多次喂食的方法,使它们的生长过程变快。   问:雄性美洲短吻鳄一般都比雌性大吗?   答:在鳄鱼中,雄性的体型总是比雌性的大。   问:在美国捕猎鳄鱼是合法的吗?   答:几年前,美洲短吻鳄被从濒危物种的名单中删除了。这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野生动物管理措施的成功,让这些鳄鱼重新回来了。目前,在美国一些南部的州,存在着合法的捕猎活动,并且都做了标记,有点类似猎鹿季。通常,官方每年会发放一定数量的标签,人们可以去申请并捕猎指定数量的鳄鱼。(任天)
╔= 世 界 岛=╗国家地理8月推荐图集:树蛙趴汤匙称体重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国家地理网站近日推出8月份的编辑推荐最佳摄影作品集,整理了本月内由国家地理的图片编辑们挑选出的他们最喜爱的图像作品,其中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对光影等摄影技巧的运用。 称体重的树蛙 8月21日,伦敦动物园,一名管理员正在为一只树蛙测量体重。每年伦敦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们都会对全园的动物们开展身体检查,以便对其整体健康状态进行评估。这种树蛙的原产地在中南美洲地区。 编辑推荐语: “我很喜欢这张照片,一只青蛙趴在一根汤匙上称体重。摄影师很好地抓住了这个有趣的瞬间。看上去这只青蛙像是正准备从汤匙上翻过去,看起来它还完全没有搞清楚状况。” ——詹纳·多思卡尔,图像编辑8月28日,西班牙多罗,一名斗牛士正等待入场。本月,西班牙数以百计的小镇都会开展斗牛,音乐和街头聚会等各种活动以纪念他们的守护神。在西班牙语中,多罗(toro)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一座西班牙小城的名字,而拎一个则是一种斗牛品种的名字,它被人们称为“西班牙斗牛”。 编辑推荐语: “在这张照片中有三个人物,我非常欣赏这三个人身上不同的光线照亮程度。我们可以看到完整的人物——头,身体和脚,这些元素在这三个人的身上被分离开来。这张作品的光线处理非常成功,它似乎创设出一种期待感,表现了观众们期待着斗牛士们从阴影中走出来,进入角斗场的那种心理状态。”——本·费奇(Ben Fitch),图像编辑土耳其,一对新婚夫妇正走向一座小山坡,背景是土耳其南部城市安塔基亚(Antakya),这一天是8月29日。这座历史名城距离叙利亚边境仅有数公里之遥,因此这里涌入了大量逃离叙利亚内战的难民。 编辑推荐语: “在这一刻,世界正发生多少事?在这张照片中,我们定格下新娘与新郎的动作,他们似乎正急匆匆赶往山上,而他们的身后是一整座的城市。很少能有一张照片,既能够反映人们之间的亲密互动,又能同时展示那种宏大的背景。”——詹纳·多思卡尔(Janna Dotschkal),图像编辑
╔= 世 界 岛=╗国家地理评2013最佳旅行胜地:挪威北冰洋之门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1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近日美国国家地理的旅行栏目编辑们评选出了新的一年中推荐拜访的20大旅行目的地,其中很多对于中国的旅行者们来说可能相对是比较陌生和遥远的,但是这或许正好作为一种参考,去往下一个不一样的地方。 如果你搭乘飞机前往博德,随着飞机逐渐降低高度,你会发现底下是海面上数以千计的小岛,然后是壮丽的冰川和山峰,最后终于降落在这个挪威小城的机场之上。而如果你搭乘轮船前往,那么你沿途所经过的航程是被誉为“世上最美海上之旅”的航线。 博德的地理位置是无与伦比的,这里的纬度比北极圈还要高一度不到,可以说已经进入了北极地区的范围。如果没有被大西洋暖流的作用,这里的一切都将是完全被冰雪覆盖的。而得益于所有一切自然条件相结合产生的绝妙组合,在这里你可以享受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骑自行车旅行,滑雪,徒步旅行,洞穴探险,登山,当然还可以去钓鱼。不过来到这里的游客大多数还是冲着这里的极光美景来的,美丽极光和独特的北极风景不容错过。1782年,俄国王子,叶卡捷琳娜二世手下的大将格里高利·波将金(Grigory Potemkin)写道:“俄国需要自己的天堂。”他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积极推动俄国征服克里木半岛的行动。后来也正是在这位大将的手里,沙皇俄国成功并吞了这一地区。 克里米半岛气候宜人,一年中有超过300天是风和日丽的日子。这里的景色不亚于南欧地中海沿岸,但是价格却要便宜的多,因此这里变成了历代沙皇和后来苏联中央政治局委员们的疗养和度假地。直到苏联解体,这里才重新脱离俄国管制,成为独立的乌克兰国家所有。 尽管苏联解体已久,但是这里仍然可以隐隐感受到苏联时代的烙印——永远板着脸的老太太,还有笨重的水泥建筑。游客在这里可以参观在冷战时期建造的,可以抵御核打击的核潜艇基地,现在这里已经成了一座博物馆。在这里还可以享受具有治疗作用的泥浴,再或者如果你对战争史感兴趣,可以前往不远的小城雅尔塔,这里正是在二战时期签订《雅尔塔协定》的地方。马赛是一座拥有悠久文化的法国南部城市,而现在,在这里又兴建了“国家欧洲与地中海文化博物馆”(MuCEM)。这座博物馆坐落在马赛的历史文化核心区,于2013年5月份建成。 城市都会有兴衰,但是那些最伟大的城市,比如马赛,总是会再次崛起。作为法国第二大城市,马赛建城已有超过500年。现在,拥有不同种族背景的年轻人和最前沿的时尚妆点了古老的建筑和博物馆,古老和现代交相辉映。
╔= 世 界 岛=╗藏族瑰宝唐卡的前世今生:黄金宝石制成颜料 想搞清楚何谓“热贡唐卡”,必须先搞清楚何谓“热贡”。到了西宁长途汽车站,说去热贡,售票员说没有这个站。拿起电话拨给热贡的朋友格桑,格桑说你买到黄南州、同仁县、隆务镇的票都行,全是一个地方,也就是热贡。热贡是藏语地名,所辖地域包括同仁但不仅限于同仁,核心地带是同仁县隆务寺所在地隆务镇。如今热贡这个地名已经不是官方名称了,但民间仍沿袭热贡这种传统叫法。该地唐卡盛名在外,世称“热贡唐卡”。 图注:吾屯上寺曲丹绘制的《班达拉姆》表现的是佛教护法神吉祥天母,传说其掌管人间地狱,凶狠无比,藏民多信奉此神,辟邪保平安。藏语唐卡一词有平坦、辽远、原野、广场的意思,也有展开、摊开的意思,另外也指皮料、皮画;从渊源上说唐卡来自苯教传道用的卷轴画,词意则可以看出画的原料及形态。如果不求甚解,一句话就能说明唐卡的分类——手绘而成唐卡的叫“止唐”;丝绸剪裁粘贴或缝纫而成的唐卡叫“规唐”。约定俗成,现在提起“唐卡”一词,专指手绘的“止唐”,丝绸粘贴而成的“规唐”则被称为“堆绣”。 图注:过了同仁县隆务河峡口这尊十余米高的摩崖浮雕彩绘大佛,即进入“金色河谷”热贡地区。热贡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其中心隆务河谷两岸农牧业都很发达,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热贡艺术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图注:传统的热贡唐卡艺人,手艺只传亲属或徒弟,不传女孩子;现在唐卡艺人不仅带女徒弟,而且还建立了规模很大的画院。吾屯村的这个画院里不仅有来自牧区的藏族孩子,也有来自北京、西宁等城市的汉族徒弟。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