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9
说好了不买
楼主
中国历史研究的核心是二十四史,其中包括《史记》、《汉书》以及《明史》等等,每一部史书都紧密记录了一个朝代的兴衰历程。这些史书被认为是最具权威的历史资料,而其他未经官方编纂的历史记录通常被视作野史,研究价值也相对较低。二十四史采用的主要是《史记》所使用的纪传体编写方式,从上古时期的黄帝开始,直到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全部大事。然而,这其中并未涉及清朝的历史,那我们今天了解清朝历史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呢?
对于清朝的历史研究,主要依赖两个重要的文献来源:一是《清实录》,二是《大清历朝实录》。这些史料是由清朝历代史官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如皇帝的日常活动、政令、奏折、上谕等文献,以及地方的经济、军事等信息,精心整理而成。除此之外,清朝时期的许多地方志和文人的著作也为清朝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为什么文人的著作也能作为资料呢?因为清朝时期文人活跃,撰写了大量的书籍,且编纂了《艺文志》,其中罗列了成千上万的书名,成为了清朝历史的另一层面资料。与此同时,外国对大清的记载也极为丰富,尤其是在晚清时期,大清与许多外国势力有着频繁的交流,因此这些国外的文献同样记录了当时清朝的许多情况。
然而,史书的编纂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尤其是修撰一个朝代的历史。以《明史》为例,从顺治帝开始,直到乾隆年间才完成,这期间两位帝王的统治时间都相当长,足以显示修史工作的庞大与繁重。因此,清朝的历史编纂也并非一蹴而就。至今我们所知道的关于清朝的一部正式史书,《清史稿》,尽管已被编纂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它依然没有完成。这个“稿”字意味着它并未最终定稿,而这部史书的编纂大多数由满清遗老参与,难免有美化清朝的倾向,导致其中的史料并不完全准确,有些不光彩的事件甚至未被提及。再加上编撰过程的零散性和缺乏统一规划,使得《清史稿》至今不能被认定为正史。
那么,为何即便清朝已消失了百余年,清朝的正史仍未能完成呢?这背后有一些历史编写的惯例。根据惯例,新的朝代往往会为前朝编写历史,这就是《清史稿》诞生的背景。自从袁世凯掌权后,他便开始主持编纂清朝历史,而《清史稿》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然而,这部史书并未能够成为官方承认的二十五史之一,主要原因在于几个方面:
首先,历史编纂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如国史馆,配备总管以及大量的史官和记录员,这样才能确保史书内容的统一性与完整性。然而,《清史稿》的编纂并未设立这样的机构,编纂人员各自为政,导致了重复的内容和内容不连贯。此外,史书编撰者的水平差异也让这部史书缺乏一致性。最终这些草稿虽然汇集在一起,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也只能算作“稿件”,而非完整的史书。
其次,《清史稿》的编写并未完成,而且其中参与编写的大多数为清朝的遗老,他们对于清朝的描述有一定的偏向性,尤其在政治历史的描写上容易对清朝进行美化。由于战争和其他原因,编纂工作未能继续推进下去,最终导致《清史稿》未能成为正史。
然而,尽管《清史稿》存在种种问题,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清史的编纂工作始于2002年,并计划在十年内完成。但时至今日,编纂工作仍未结束,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为什么清史的编纂如此艰难呢?首先,清朝的史料量非常庞大,除了国内的各种文献,还包括了大量的国外记录。清朝文献中不仅有汉文,还有满文,甚至皇宫内的私密文献和地方志,这些资料数量庞大且复杂,编纂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对这些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并辨别真伪。
其次,以往的史书多采用纪传体且全部使用文言文,然而如今的编纂者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准确、简洁地呈现这些历史内容。由于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差异,许多文字和内容在现代化后会大幅增加,导致字数暴增,进而影响编纂的进度。再者,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转换并不简单,因此需要反复修正,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总而言之,清史的编纂工作量巨大且细致。为了保证史料的真实性与严谨性,许多内容在编纂前都需要经过反复的讨论和验证。这是为什么清史至今尚未完成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编纂进度较慢,但为了最终呈现一部符合历史事实、真实客观的清朝史书,慢工出细活,值得我们期待。
2025年08月25日 01点08分
1
对于清朝的历史研究,主要依赖两个重要的文献来源:一是《清实录》,二是《大清历朝实录》。这些史料是由清朝历代史官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如皇帝的日常活动、政令、奏折、上谕等文献,以及地方的经济、军事等信息,精心整理而成。除此之外,清朝时期的许多地方志和文人的著作也为清朝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为什么文人的著作也能作为资料呢?因为清朝时期文人活跃,撰写了大量的书籍,且编纂了《艺文志》,其中罗列了成千上万的书名,成为了清朝历史的另一层面资料。与此同时,外国对大清的记载也极为丰富,尤其是在晚清时期,大清与许多外国势力有着频繁的交流,因此这些国外的文献同样记录了当时清朝的许多情况。
然而,史书的编纂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尤其是修撰一个朝代的历史。以《明史》为例,从顺治帝开始,直到乾隆年间才完成,这期间两位帝王的统治时间都相当长,足以显示修史工作的庞大与繁重。因此,清朝的历史编纂也并非一蹴而就。至今我们所知道的关于清朝的一部正式史书,《清史稿》,尽管已被编纂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它依然没有完成。这个“稿”字意味着它并未最终定稿,而这部史书的编纂大多数由满清遗老参与,难免有美化清朝的倾向,导致其中的史料并不完全准确,有些不光彩的事件甚至未被提及。再加上编撰过程的零散性和缺乏统一规划,使得《清史稿》至今不能被认定为正史。
那么,为何即便清朝已消失了百余年,清朝的正史仍未能完成呢?这背后有一些历史编写的惯例。根据惯例,新的朝代往往会为前朝编写历史,这就是《清史稿》诞生的背景。自从袁世凯掌权后,他便开始主持编纂清朝历史,而《清史稿》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然而,这部史书并未能够成为官方承认的二十五史之一,主要原因在于几个方面:
首先,历史编纂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如国史馆,配备总管以及大量的史官和记录员,这样才能确保史书内容的统一性与完整性。然而,《清史稿》的编纂并未设立这样的机构,编纂人员各自为政,导致了重复的内容和内容不连贯。此外,史书编撰者的水平差异也让这部史书缺乏一致性。最终这些草稿虽然汇集在一起,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也只能算作“稿件”,而非完整的史书。
其次,《清史稿》的编写并未完成,而且其中参与编写的大多数为清朝的遗老,他们对于清朝的描述有一定的偏向性,尤其在政治历史的描写上容易对清朝进行美化。由于战争和其他原因,编纂工作未能继续推进下去,最终导致《清史稿》未能成为正史。
然而,尽管《清史稿》存在种种问题,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清史的编纂工作始于2002年,并计划在十年内完成。但时至今日,编纂工作仍未结束,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为什么清史的编纂如此艰难呢?首先,清朝的史料量非常庞大,除了国内的各种文献,还包括了大量的国外记录。清朝文献中不仅有汉文,还有满文,甚至皇宫内的私密文献和地方志,这些资料数量庞大且复杂,编纂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对这些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并辨别真伪。
其次,以往的史书多采用纪传体且全部使用文言文,然而如今的编纂者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准确、简洁地呈现这些历史内容。由于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差异,许多文字和内容在现代化后会大幅增加,导致字数暴增,进而影响编纂的进度。再者,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转换并不简单,因此需要反复修正,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总而言之,清史的编纂工作量巨大且细致。为了保证史料的真实性与严谨性,许多内容在编纂前都需要经过反复的讨论和验证。这是为什么清史至今尚未完成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编纂进度较慢,但为了最终呈现一部符合历史事实、真实客观的清朝史书,慢工出细活,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