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从欧洲、日本、到美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学制都是统一的,还没有谁像咱们这样,有那么多的学制,给那么多的学位,这是一个独特的乱象。” 谈起中国医学生的培养,中科院院士王松灵此前曾颇为感慨地说。
他曾用一张表总结了医学生培养的4种 “直接式路径”,包括3年制专科、5年制本科、“5
+3
” 一体化硕士、8年一贯制博士,和4种 “混合式路径”, 但即便如此也没有穷尽所有。
在如此混乱的学制下,中国的医学博士(MD)究竟指的是什么?如何与国际接轨与比较?社会急需的全科医生怎么来?高端的医学人才如何培养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未来中国的医学教育究竟该如何改革,依然在不断地讨论之中。
“参差不齐” 的学制形成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从新中国成立时到改革开放之后,大致经历了先缩短后延长的过程。
粗线条地说,在1951年10月《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颁布后,国家大量发展了3年制的医学专科学制。之后效仿苏联,医学院从综合性大学分离的同时,1955年,医学专科、本科专业年限统一调整为3年和5年。
1977年高考恢复后,医学学制主要是3年的专科及4年制、5年制的本科。在医学教育界的呼吁下,1988年起,教育部正式开始试办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十年后,至1998年,已经凑齐了 “3、4、5、6、7、8” 几种学制。
2004年,教育部曾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医学学制问题。会议决定,中国的医学教育要实行5年制为主体,8年制先在八所学校试行,每年招生不超过100人。
当前,就医学生培养而言,据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的数据,施行五年制学士学位培养的有192所高校,年招生共计约8万人;施行 “5+3” 一体化硕士学位培养的有53所,年招生共计约0.8万;施行8年制博士培养的,除去军队院校外有11所高校,共计招生约1200人。
不同的培养模式和单点招生规模过大等原因,造成了医学生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据2021年医师资格考试的数据,173所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首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平均通过率为65.35%,最高达98.73%,最低的只有1.47%,65所院校通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专科的通过率更为糟糕。2019年应届专科毕业生首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平均通过率仅为40%,但该年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和中专农村医学专业年毕业人数达到7万余人,约占医学毕业生总数的35%。
与中国不同的是,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医学生培养的模式相对统一和明确——其4+4的医学教育模式几十年里没有太大的变化。
不同于从高中生中录取,美国的医学院招生大多只针对已获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录取后经过4年医学教育后授予医学博士学位(MD)。而获得医学博士只是执业医师准人的先决条件。医学生从医学院毕业后进入约3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可注册全科医师;再经过约3年以上的专科医师培训可注册专科医师。
这样的培养模式将医生的养成分为相对清晰的两个阶段,一是医学院校培养阶段,以获得医学博士为标志;二是毕业后的职业培训阶段,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再加上此后的专科规范化培训。
那么,在中国目前如此多样的学制和学位下,如何取得 “医学博士”?一般来说,有如下图所示的四种主要途径。


可以看到,中国的医学博士仿照了一般理工科博士学位的设计,除了8年一贯制之外,其它培养途径都把本应是毕业后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囊括进来,院校教育和毕业后职业教育的分界不够清晰统一。简言之,如果你遇到一位中国的医学博士,其实你并不清楚他的毕业标准是什么、是否还需要参加毕业后的住院医规培。统一学制,也许需要首先统一中国的医学博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