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怪物
末末的浅浅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2
2025年03月19日 06点03分 1
level 12
写个书评。
2025年03月19日 06点03分 2
level 12
想把自己觉得最需要提炼的地方先提炼出来,以防未来我又忘记了。
弗洛伊德认为羞耻感让人觉得自己不会被爱。羞耻感比内疚感更有害,因为后者是一种关于自身行为的痛苦感觉,而前者则是关于自身作为一个人的糟糕感觉,因此在心理层面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亲密感指的是你了解自己的情绪,然后会将你的感受,你的恐惧、羞愧、希望、乃至喜悦与另一个人分享。
每当她愤怒时都要记住,愤怒是一种防御而非感受,他需要分析愤怒所掩盖的是什么感受。
记住,你受过挫折,但并不残缺。
由于父母不会倾听他们的需求,因此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会允许他们制定各种社会交往的规则。他们得通过学习才会明白自己不必不执行每一个人的每一项任务。
我每次都表现得很友善,因为我想也许这一次她会爱我。我以为自己只是没有找对办法,还没做出会让他回心转意的那些事情。我总觉得下一次能做得更好。
母性本能其实很负责,是本能与早期社会化的截胡,其中也包括依恋行为。
无意识从不在乎事实究竟如何。“无意识只知道遭遗弃的感受。“他强调无意识并不取决于实际情况,而是会记住情感上受到的影响。
心理边界。人们确立这样的界限,好让他人以安全合理的方式与自己打交道。一个人的边界感越强,心里也就越健康;他或她就能向别人表示自己能够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
有时候,一旦来访者开始了解无意识如何运作,认识到自己有权拥有个人便捷,心理治疗的进展便会加快。
这既帮助丹尼了解到自己的感受,也让他学会如何向他人表达这些感受,并最终确立个人边界。
我们联系的第一项强化自我意识的技巧是确立边界。 诚实表达自身情感和欲望并非残忍。
她以为确立个人边界始终自私的表现。
2025年03月19日 07点03分 3
level 12
在《早安,怪物》中,凯瑟琳·吉尔迪纳(Catherine Gildiner)通过五位深受心理创伤的来访者的故事,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痛苦、挣扎与成长。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治疗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情感、亲密关系和自我认知上的困境,同时也提供了一条通往治愈与自我觉醒的路径。
羞耻感与心理创伤:被爱与被遗弃的恐惧
书中提到:“弗洛伊德认为羞耻感让人觉得自己不会被爱。羞耻感比内疚感更有害,因为后者是一种关于自身行为的痛苦感觉,而前者则是关于自身作为一个人的糟糕感觉。” 这一点深刻地揭示了创伤的核心:羞耻感摧毁的是人的整体自我认同,而不是某个具体行为的对错。许多心理创伤的来源,往往不是因为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我就是错的”。而这种羞耻感,会让人在亲密关系中不断重复被拒绝、被抛弃的恐惧。
情感表达与亲密关系:如何打破创伤循环
“亲密感指的是你了解自己的情绪,然后会将你的感受,你的恐惧、羞愧、希望、乃至喜悦与另一个人分享。” 许多来访者之所以陷入情感困境,是因为他们未曾被允许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童年时期,父母的忽视、情感的缺席,甚至是直接的虐待,使得他们无法自然地建立健康的心理边界。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亲密变成了一种危险的事情:如果敞开心扉,就意味着暴露自己的脆弱,意味着可能会再次被拒绝、伤害。
这也是为什么书中反复强调了“愤怒是一种防御而非感受”——愤怒往往掩盖的是更深层次的恐惧、不安与羞耻。当个体开始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并敢于分享这些感受时,亲密关系才真正开始建立。
自我价值的重塑:我们受过挫折,但并不残缺
书中有一句话非常温暖:“记住,你受过挫折,但并不残缺。” 这不仅适用于书中的来访者,也适用于每一个曾遭受过心理创伤的人。心理创伤并不意味着我们是无法修复的,反而,正是这些经历使得我们更能理解自己,也有机会建立更强大的心理韧性。
许多创伤患者的共同点在于,他们在童年时期的需求未被满足,因此,他们在成年后会不自觉地试图通过取悦他人来换取爱。正如书中的话:“我每次都表现得很友善,因为我想也许这一次她会爱我。我以为自己只是没有找对办法,还没做出会让他回心转意的那些事情。我总觉得下一次能做得更好。” 这样的思维模式,使得他们陷入“自我牺牲换取爱”的循环,甚至不断被操控、利用。但实际上,真正的亲密关系不是取悦,而是建立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
心理边界的建立:治愈的关键
“心理边界。人们确立这样的界限,好让他人以安全合理的方式与自己打交道。一个人的边界感越强,心里也就越健康。” 书中强调,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个体学会建立自己的心理边界。许多创伤患者从小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父母的控制、情感的操纵,使得他们不知道自己可以拥有“拒绝”的权利。他们习惯了压抑自己的需求,去满足他人的期待,以换取被接纳的可能性。
但事实上,建立边界并不等于自私,而是自尊的体现。 书中提到:“诚实表达自身情感和欲望并非残忍。她以为确立个人边界始终是自私的表现。” 这恰恰是许多心理创伤患者的误区。真正的健康心理状态,是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也尊重他人的界限。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有权利说“不”,有权利不去取悦每一个人时,心理的成长才真正开始。
无意识的力量:情感比事实更重要
书中提到:“无意识从不在乎事实究竟如何。‘无意识只知道遭遗弃的感受。’” 这点极其重要。很多心理创伤并不是因为客观事件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对这些事件的情感记忆。例如,一个孩子可能在成长过程中有过被父母冷落的经历,即使父母的本意并不是抛弃他,但这个情感体验会深深植入无意识中,让他在成年后不断重演这种“被遗弃”的感觉,哪怕现实情况早已不同。因此,治愈的关键不是单纯地告诉自己“事实不是这样的”,而是要深入了解并接纳自己的情感,重新赋予过去不同的意义。
总结:治愈是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早安,怪物》不仅仅是一本心理治疗案例的回忆录,它更像是一份关于人类情感世界的剖析。它告诉我们,创伤并不会自动消失,但通过自我觉察、情感表达和心理边界的建立,我们可以逐渐从创伤中走出来,成为更完整的自己。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是因为完美才值得被爱,而是因为真实才值得被爱。
2025年03月19日 07点03分 4
level 12
你的疑惑很真实,也是很多人在面对自己心理困扰时的共同感受——“我的生活没有那么糟糕,为什么我还是有心理问题?” 甚至,你可能会因为这样的想法而对自己产生内疚,觉得自己不够感恩、不该有情绪困扰,或者怀疑自己的问题是不是“矫情”。但实际上,心理问题并不只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它还受到个体的心理需求、情感体验以及成长经历的影响。
1. 幸福≠没有心理困扰
首先,你的家庭虽然是幸福的、物质条件也不缺,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在情感上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心理健康并不只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而是和主观体验密切相关。就像书中提到的——“无意识从不在乎事实究竟如何,它只知道遭遗弃的感受。” 也就是说,即便你的父母爱你,但如果他们很忙,无法在你需要陪伴、需要倾诉时给予你足够的关注,你的内心依然可能会产生一种“被忽视”的感觉。这种感受不会因为“事实”是父母爱你而消失,而是会真实地影响你的心理状态。
2. 情感需求不仅仅是“爱”
父母爱孩子是大多数家庭的共识,但“爱”并不是心理成长的全部。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在依恋理论中指出,儿童需要的不仅是父母的爱,更是稳定的情感连接和安全感。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长期忙碌、很少有时间深入交流,孩子可能会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需求不重要,甚至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以适应这种环境。久而久之,这种模式可能会影响到你的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甚至导致焦虑、低自尊或内在冲突。
3.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能否定你的感受
你说**“跟其他人比起来,我不是已经很幸福了吗?”** 这其实是**“比较性否定”,但心理问题从来不是靠对比别人来衡量的。一个人的痛苦和情绪体验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想象一下,两个人同时摔倒,一个人摔得很重,另一个人只是轻微擦伤。如果第二个人因为看到第一个人更痛苦,就告诉自己“我不该喊疼”并强忍伤口不处理,结果可能会让小伤口恶化。心理问题也是如此,你的痛苦不会因为“别人更痛苦”而减少,你的需求也不会因为“别人更不幸”而不重要。
4. 你可能正在经历“隐形的情感创伤”
有些心理问题并非来源于极端的童年创伤,而是**“隐形的情感创伤”**(也被称为“微创伤”)。这并不是指你经历了严重的心理伤害,而是指你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有一些情感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比如:
•你是否习惯于隐藏自己的情绪?
可能你从小就学会了不去打扰父母、不给他们增添负担,导致你习惯性地忽略自己的情绪需求。
•你是否觉得必须表现得很好才能得到认可?
如果你的家庭氛围比较强调“成绩”“责任”,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必须优秀、听话、懂事,才能被接受和认可。这种模式可能会带来压力,甚至让你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些看似“正常”的成长经历,其实都会影响你的心理状态,并可能导致焦虑、完美主义、自我否定等问题。
5. 你有权利承认自己的情绪,并且尝试去理解它
最重要的一点是,你的感受都是合理的,你不需要用“比别人幸福”来否定自己的心理状态。每个人的心理体验都是独特的,即使你的生活条件很好,你仍然有可能感到孤独、焦虑、迷茫或者对自我价值产生困惑。 这些问题并不是“你不够知足”或者“你太矫情”的结果,而是源于你真实的内心体验。
与其纠结于“我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 不如换一个角度思考:“我的这些感受想要告诉我什么?” 也许它们在提醒你,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找到更适合你的情感支持和表达方式。
总结:接纳自己,才是走向治愈的开始
心理问题并不是“有资格”或“没资格”的问题,它与客观条件无关,而与个人的主观体验、成长环境和心理需求密切相关。你拥有幸福的家庭,但你依然有权利去探索自己的心理状态,去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真正的心理健康,不是让自己变得“没有问题”,而是学会与自己的问题和平共处,理解自己的情绪,并找到让自己更自在的方式去生活。
2025年03月19日 07点03分 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