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百花深处』影析,大家看看
编导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7
趴瓦落堤 楼主
百花深处听妙音 ——分析短片《百花深处》的声音运用 短片《百花深处》讲述了搬运工为精神不正常的冯先生搬家的故事。这是导演陈凯歌对文化的又一次反思,“百花深处”,美好名字与残酷现实的鲜明对比。陈凯歌让观众感受到了在平日生活中不受重视的、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使观众的眼睛在笑声中变得湿润,心也隐隐作痛。 对于剧情简短的短片,声音对剧情的发展、对观众情绪的调动等,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语言在影视剧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它是影视声音中最基本的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占有量最多。在短片《百花深处》中,语言对于展现地方特有的文化、人物的性格、情绪的表达、心理的变化及对影片主题的揭示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影片伊始,冯先生与耿乐扮演的搬运工之间的带有浓重京腔儿的对话,明确地向观众指明了故事的发生地在北京,使观众感觉这可能是与老北京有关的故事,而影片正是讲述了一个与老北京传统文化有关的故事,这京腔儿使故事更具真实性和生活气息,而且也为影片增加了幽默气氛。这种在影片中运用地方语言的影片近几年并不少见,像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曹宝平的《光荣的愤怒》等,地方语言不仅为影片增加了幽默感,也使故事更具真实感。 从语言方面来说,导演对演员的选择是极其成功的。演员冯远征在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心理变态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百花深处》中,他对疯子的扮演更是入木三分。他对那与女性声音有几分相似的、细声细气的“娘娘腔”,也可以说是戏腔,偏慢的语速拿

得都恰到好处,与影片中冯先生的身份、性格都极其相符。当观众意识到冯先生是疯子时,对那腔调不仅不会感到奇怪,反而会理所当然地认定这就是疯子应该具有的声音;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声音也暗示了冯先生的特别之处,使冯先生身份的揭露不会显得太突兀,能让观众在潜意识里早已接受这一事实。 冯先生是爱“百花深处”的,他的爱在他的言语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当他面对一片废墟向搬运工介绍自己的家时,骄傲地说道:“这就是‘百花深处’!进了胡同口啊,第一个门就是,这是我们家影背,这是我们家院子,两进的院子……”虽然房子不在了,但冯先生依然说得清清楚楚,可见房子早已印在了他的心中,永远都抹不掉了。当搬运工搬鱼缸时冯先生提醒道:“这是吾的爱物,别给碎了啊!”“吾的爱物”,只有在古文或戏曲中才会出现的词语,却在当代人的口中说出,这无疑也是与传统文化的一种呼应。屋子、兰花指、前清灯座、紫檀衣橱等都是传统文化的代表,短片通过描述冯先生对这些旧物的疼爱表现传统文化的消失,引发观众的反思。 耿乐饰演的搬运工的语言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当冯先生面对高楼大厦、拓宽的马路迷路时,他嘲笑道:“如今就是这老北京才会在北京迷路呢!”一句嘲笑冯先生的话表明了北京翻天覆地的变化,暗示了传统文化被钢筋水泥的当代文化代替、湮没的事实。简单的一句话不动声色地揭示了影片的主题。“行啊,给钱的活都干!”“只要您给钱,您让我们搬什么,我们就搬什么;您说怎么搬,我们就怎么搬。”这些话体现出耿乐们的心态——为钱是图!体现出当下人们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改变,说明在这坚硬的钢筋水泥中消失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还有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但随着故事的发展,耿乐们逐渐被冯先生打动,不知不觉间自己也进入了虚幻的世界。当骑车人迎面撞来时,他们大声责备道:“悠着点儿,干嘛呢你?”此时,是他们心理变化的转折点,他们已经对冯先生的疯癫行为有所理解,他们与冯先生之间的距离正在一步步拉近。 《百花深处》中,人物语言虽然都十分简短,但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量。对于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音乐和音响的巧妙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影片的质量。《百花深处》中音乐和音响在参与叙事、渲染情绪、烘托环境气氛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影片开始前,波光粼粼的水面伴着潺潺的水声、沉重的“咚咚”声出现在屏幕上,水代表着时光的流逝,它与“十分钟年华老去”的主题相呼应,而与潺潺的水声相比,沉重的“咚咚”声则给人一种时间与生命的厚重感。接着,小号声进入,表示有新的元素加入,陈凯歌的名字渐渐在屏幕上清晰起来。所有声音切出,一声“起——”,影片开始。接着,工人的吆喝声、鞭炮声、口哨声、装修声等混杂的音响有着极强的环境感,同时又表现出乔迁之喜。之后,立交桥上出现的汽车交错声、交通路况信息、警笛声、公交车售票员的声音、路边小店传出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音乐等声音不仅展现了真实的环境,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时代感,它们是与钢筋水泥相辅相成的现代文明。其中,警笛声具有更深刻的含义,它是为传统文化的失落而鸣,以此来警示人们,引发人们的反思。当车刚驶入百花深处时,四周传来的“咚咚”的拆旧房的声音,不仅给观众真实感,也是为后面冯先生的房子夷为平地的一个巧妙铺垫。这与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中时常传出来的拆房时发出的“咚咚”声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暗示一种文化、秩序的失落,是一种沉重的警示。
2010年12月15日 12点12分 1
level 7
趴瓦落堤 楼主
 影片中给观众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则是在废墟上搬家的情景。搬运开始,音乐响起,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鱼缸、紫檀衣橱、花瓶等,在搬运工搬运时发出水声、“吱扭吱扭”的音响,将观众带进一个虚幻的世界,给观众真实感,使观众自然而然地想象出各种物件的存在,使演员的表演看上去不会太僵硬、奇怪。当搬运工在错误的地方搬花瓶时,冯先生“等等”话音刚落,打击乐器轻轻响了一下,音乐戛然而止,冯先生开始讲述花瓶的位置。打击乐器的加入加强了节奏性、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当冯先生说明了“应该在堂屋”时,音乐又起,并且节奏逐渐加快、音量逐渐增高,表示冯先生的情绪逐渐高涨,耿乐们不知不觉间逐渐走进那虚幻的世界。悠扬的笛子声加入,暗示情节及人物情绪的变化,冯先生找到了屋檐下铃铛里的铛子,心情当然愈加兴奋;当笛声再一次进入时,冯先生找到了心爱的铃铛。随着铃铛的“叮当”声,动画加入,进入了非现实的空间,屏幕上出现了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当音响逐渐消失,完全过渡到音乐时,影片达到了情感的最高点。老北京的叫卖声浑厚、悠长,不仅具有真实的空间感,也把观众带回了老北京的四合院,使人回味京味儿十足的老北京文化。影片就在那浑厚的叫卖声、悠扬的笛声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对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 于“百花深处”聆听那美妙的声音,我们更加理解了影片的主题与涵义。声音是影片的一部分,它与图像共同赐予了影片生命,仔细聆听,会发现影片更美妙的一面。电影也是一种听觉艺术!
2010年12月15日 12点12分 2
level 1
关于影评  
从一个方面深入分析是很好的  比如从人物性格   镜头运用  色彩  音响音效   
你的这篇文章应该算是从音响音效方面的   但是  在以这个方面为主时也应该加入些镜头的运用  这样  文章水平才会上去
再者   文章结尾太潦草  最后应该对片子思想加以升华
片子最后是冯拿着那个铃铛跑远了  口中还喊着我们回家了(我记得好像是这样)这里面很值得挖掘
2010年12月16日 22点12分 3
level 1
波光粼粼的水面伴着潺潺的水声、沉重的“咚咚”声出现在屏幕上,水代表着时光的流逝,它与“十分钟年华老去”的主题相呼应,而与潺潺的水声相比,沉重的“咚咚”声则给人一种时间与生命的厚重感。接着,小号声进入,表示有新的元素加入,陈凯歌的名字渐渐在屏幕上清晰起来。所有声音切出,一声“起——”,影片开始。接着,工人的吆喝声、鞭炮声、口哨声、装修声等混杂的音响有着极强的环境感,同时又表现出乔迁之喜。之后,立交桥上出现的汽车交错声、交通路况信息、警笛声、公交车售票员的声音、路边小店传出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音乐等声音不仅展现了真实的环境,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时代感,它们是与钢筋水泥相辅相成的现代文明。
这一段也体现了主题吗?
2010年12月17日 00点12分 4
level 7
趴瓦落堤 楼主
回复:4楼
这个影评不只是分析的主题 ,,,     你摘的这个可以作为许多影评的套路的
2010年12月17日 00点12分 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