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务
level 14
巴山马洛Ω
楼主
凡夫认为世界世间真实客观,看得见,摸得着,这个认知(业识),是横亘在学法人面前一一个难以逾越的梗。凡夫总是“物”、“相”傻傻的拎不清。
物,于心才称之为相,亦称法相,或法。
法相,非物!
万法唯心。离心无法。
若无一切心,则无一切法(相)!
无心则不显(法相)。
物事(人、动植物、事、现象、过程等),只是心之所缘。
物非心。
心非物。
心、(法)相则不一不异。
宇宙深处,物,多去了…. 若无心显,有什么意义?
凡夫任凭思维妄想,纵始想得肝脑涂地,也想不出多少宇宙亿万万万之“物”的亿万万万分之一。所以,思维心于法界(感知)来讲,是极其狭獈的妄心。
心(感知)之所及,即见法相。
心(感知)不及处,思维妄想,无有是处。
凡夫不离思维妄想,喻妄想执着,造无明业,堕痛苦烦恼,入生死业海。
离一切诸相,见无所见(见无所见不是不见,是不落所见),即名诸佛:尽乾坤沙门一只眼(如来藏)。
大乘佛经中佛说法为什么不这样说“物非心。心非物”?
大乘佛法就是要彻底究竟的将迷途众生,从心物相对中解脱出来。
佛所说法,摒弃物见,《楞严经》以同分妄见、别业妄见,整合心物;《圆觉经》以“病目空华”、“目眚华翳”直接摒弃“物见”。等。
心外有物,即心外立法。这是大乘佛法严厉斥责的“外道见”。
学习大乘佛法,要彻底摒弃物质概念,是非常艰难的问题,甚至是不可能的事。
为什么一千余年来,看不到证法者资料,这种“心、物”概念无一是最直接的原因。
且看那些所谓的大师,一不小心就会表露出“宇宙观”、“世界观”、乃至“人生观”这些“不如法”的谬误。
于凡夫,世界、世间皆真实不虚。
凡夫没有资格说“本来无一物”。
于修证行人,开悟一刹,彻底究竟脱离认知,透脱认知的桎梏,开启身心如幻,诸法如幻的真修道行。
开悟,透脱了凡夫思维妄想,契:万法唯心,离心无法。
修证行人介乎凡夫与佛之间的过程,(无为法)转化凡夫思维用心的业习,脱离六识实有感,渐离如幻身心感知,至究竟如如不动:心无挂碍。
“本来无一物”为佛境界,凡夫不明白什么意思,也没资格说这话。
六祖吼出“本来无一物”,却留下一具干尸橛让后人膜拜。他否定物质了吗?明显没有!
“本无无一物”是相对于凡夫执实世界世间的思维妄想,说的“离思维妄想”:清净觉(佛)。
2025年02月14日 01点02分
1
物,于心才称之为相,亦称法相,或法。
法相,非物!
万法唯心。离心无法。
若无一切心,则无一切法(相)!
无心则不显(法相)。
物事(人、动植物、事、现象、过程等),只是心之所缘。
物非心。
心非物。
心、(法)相则不一不异。
宇宙深处,物,多去了…. 若无心显,有什么意义?
凡夫任凭思维妄想,纵始想得肝脑涂地,也想不出多少宇宙亿万万万之“物”的亿万万万分之一。所以,思维心于法界(感知)来讲,是极其狭獈的妄心。
心(感知)之所及,即见法相。
心(感知)不及处,思维妄想,无有是处。
凡夫不离思维妄想,喻妄想执着,造无明业,堕痛苦烦恼,入生死业海。
离一切诸相,见无所见(见无所见不是不见,是不落所见),即名诸佛:尽乾坤沙门一只眼(如来藏)。
大乘佛经中佛说法为什么不这样说“物非心。心非物”?
大乘佛法就是要彻底究竟的将迷途众生,从心物相对中解脱出来。
佛所说法,摒弃物见,《楞严经》以同分妄见、别业妄见,整合心物;《圆觉经》以“病目空华”、“目眚华翳”直接摒弃“物见”。等。
心外有物,即心外立法。这是大乘佛法严厉斥责的“外道见”。
学习大乘佛法,要彻底摒弃物质概念,是非常艰难的问题,甚至是不可能的事。
为什么一千余年来,看不到证法者资料,这种“心、物”概念无一是最直接的原因。
且看那些所谓的大师,一不小心就会表露出“宇宙观”、“世界观”、乃至“人生观”这些“不如法”的谬误。
于凡夫,世界、世间皆真实不虚。
凡夫没有资格说“本来无一物”。
于修证行人,开悟一刹,彻底究竟脱离认知,透脱认知的桎梏,开启身心如幻,诸法如幻的真修道行。
开悟,透脱了凡夫思维妄想,契:万法唯心,离心无法。
修证行人介乎凡夫与佛之间的过程,(无为法)转化凡夫思维用心的业习,脱离六识实有感,渐离如幻身心感知,至究竟如如不动:心无挂碍。
“本来无一物”为佛境界,凡夫不明白什么意思,也没资格说这话。
六祖吼出“本来无一物”,却留下一具干尸橛让后人膜拜。他否定物质了吗?明显没有!
“本无无一物”是相对于凡夫执实世界世间的思维妄想,说的“离思维妄想”:清净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