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务
level 11
西域雪山悦
楼主
乡愁往事‖情满车市巷
车市巷位于现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中山路口腔医院旁边,我小时候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周边的人往往把口腔医院称为镶牙馆。
沿着车市巷16号大院往里走是一条东西方向约200米狭长的院落,说是大院其实连大门也没有,我的家在院子里的最里面北头倒数第二家,倒数第一家是诗人郭老师家,与我家仅一墙之隔,我之所以现在有时也喜欢写点诗,想必是受到当时诗人耳濡目染的结果吧,那时诗人早上7点多起床,吃早饭前必先在自家小院里朗诵自己新写的诗歌,现在想起来还能记起几句,“啊!天山!你的巍峨屹立在我的心中……”。

每天早上给诗人“配乐伴奏”的是铁皮匠刘师傅,我家和诗人住的是北面一排的砖房,这排砖房人家一共有20多家,刘师傅一家是老土坯房,在最东头与当时的33小学仅一墙之隔,当我们住的砖房还未盖好之前,刘师傅一家就已经住在这里了,有时我想刘师傅铁皮匠这个职业如果放在今天不消失的话,想必他一定能成为大工匠了。
每天早上大院各家各户都开始起床紧张忙活起来了,那个时候如果谁家有人睡懒觉那是件很丢人的事。大人们纷纷起来抓紧时间烧火做饭,上学的孩子们在整理自己的书包,大公鸡在鸡窝里直着嗓子喔喔喔的啼叫。刘师傅从屋子里将一张银白色的大铁皮搬出来平铺在自家院子的空地上开始划线,然后用剪铁皮的专用剪刀像现在剪纸艺术家一样剪好样子后,随后他便拿起一只小锤子,我们的耳边叮叮当当的声音便有节奏地响起来,哒哒哒的声音不紧不慢传得很远很远,现在想想当时邻居们对噪音这个概念还没有形成,因此也没有哪个人会计较而去投诉。
小时候的我对眼前的这一切充满了好奇心,中午放学后也要利用吃午饭的短暂时间迫不及待地去看一下刘师傅的战果如何,在刘师傅的一双巧手翻飞下,早上的一张大铁皮已变成了水桶、洗手壶、盛水的水缸等成品,我感觉很神奇,这些铁皮制品既不用钉子固定也不用胶水粘,却都严丝合缝不漏水,我家当时曾经也让刘师傅制作过一只铁皮大水缸,用了近十年竟都完好无损。
当时还发生了件令人捧腹的事,有一天刘师傅上小学的大儿子下午放学回来对正在干活的父亲道:“阿达:你给哦买条皮裤啥?”
刘师傅:“你佛啥?哦给你砸条铁皮裤你穿不穿?” 儿子听后顿时一言不发。



晚上,母亲正在自家小院锅灶上做饭,只听见邻居说:“王嫂:不好意思把你家的醋给我借一点儿,话音刚落随后一只小瓷碗便从不高的墙头上面伸了过来”!
这是紧挨着我家西面的杨师傅家,他家孩子多,大人孩子加起来有9口人,靠杨师傅一人工资收入养活全家,生活上确实有点紧张,就是这样每到回族人过年时,杨师傅的爱人都会打发孩子们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粉汤送到我家来,在那个年代能这样做的人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时间指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于当时人们文化生活贫乏,电视机的出现就成了大家稀罕的东西,大院田院长从单位里给我们借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天下午四、五点就有人开始摆上小板凳占好座位,等太阳一落山夜幕降临时,田院长将电视机放在一张小饭桌上,开始不紧不慢调试起天线来,这时整个巷子约上百人都聚拢到这里,有的站、有的坐、有的蹲、有的踮起脚尖、有的坐在房顶,有的骑在墙头,真可谓是人头攒动,比现在电影院里的观众都多,那时候放的大都是老片子,《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闪闪的红星》等。
记得有一次表哥把他家的一台九英寸的黑白电视机用自行车驮到我家,当时我感到像过年一样高兴,那天晚上放的是日本影片《追捕》,不管是认识还是不认识的人,大家伙一传十、十传百像走亲戚一样毫不拘束地把我家小院挤地是满满当当,观看的却十分过瘾,看到精彩处嘴里还不时发出啧啧声,赶都赶不走。这种场面唯独在那个年代才会出现,现在你就是请人家来,都不会有人来了。



九月下旬当街头树叶变成金黄色时,每家的大人们就要开始着手考虑拉运冬煤的事了 ,一卡车煤大约4到5吨重,可供一家人在漫长的冬季使用。每年冬天拉一车煤,连卸车带运输到自家的煤棚子里需要一个晚上的时间,从巷口到我家煤棚子有一段长长的狭窄小路,弯弯曲曲的,只能通过一辆独轮车拉运,如果推车技术不好或打瞌睡的话,就要撞到邻居家凸出来的墙上,第二天早上邻居准要过来跟你叉腰点指头吵架。
一车煤,父亲、哥哥和我三人分工要铲地铲,推地推,卸地卸, 要一车一车推回家,最后还要把掉落在路上的煤渣清扫干净,天亮时还必须及时“撤出战斗”要不然会影响到大院其他人的上班出行。
那时候还有件事情让我头大,就是每年寒假开学后要交积肥,学校规定我们开学后三天时间内必须按时交肥,有一年寒假眼看到最后一天时间了我终于鼓足勇气给家里人说了这件事,无奈全家齐动员我们半夜三更举着手电筒,拎着镐头和铁锹,借了邻居家一个木制爬犁,像做贼似的去厕所挖肥,正在紧锣密鼓的干活时,进来一个老爷子说:“唉呀!这么晚了你们还在学雷锋呢吗?真是太辛苦了啊!”听到这话我和家人当时真是哭笑不得。
一直到了后半夜才终于把这件事搞惦,弄得人浑身臭哄哄的。一想起这件事真是难以忘怀,由衷感叹现在的孩子们真是太幸福了啊!

现在每当到农村去见到老院子、老房子都会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不由自主的想起小时候住在车市巷老院子的情景,那些惬意的时光、友善的邻居、主动上门找你玩耍的小伙伴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沧海桑田感叹时代变化太大,徜徉在一些保留至今的老街区我会留恋忘返,对它们有一种深深怀念特殊的感情,遇到那些老房子、老院子总是驻足看不够,伫立在那些老建筑前,我往往会泪眼模糊、思绪万千,而时光也会不由自主地把我拉回到七十年代的那些一幕幕烟火岁月。
(水区作协会员 王全意)
2024年10月12日 05点10分
1
车市巷位于现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中山路口腔医院旁边,我小时候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周边的人往往把口腔医院称为镶牙馆。
沿着车市巷16号大院往里走是一条东西方向约200米狭长的院落,说是大院其实连大门也没有,我的家在院子里的最里面北头倒数第二家,倒数第一家是诗人郭老师家,与我家仅一墙之隔,我之所以现在有时也喜欢写点诗,想必是受到当时诗人耳濡目染的结果吧,那时诗人早上7点多起床,吃早饭前必先在自家小院里朗诵自己新写的诗歌,现在想起来还能记起几句,“啊!天山!你的巍峨屹立在我的心中……”。


每天早上大院各家各户都开始起床紧张忙活起来了,那个时候如果谁家有人睡懒觉那是件很丢人的事。大人们纷纷起来抓紧时间烧火做饭,上学的孩子们在整理自己的书包,大公鸡在鸡窝里直着嗓子喔喔喔的啼叫。刘师傅从屋子里将一张银白色的大铁皮搬出来平铺在自家院子的空地上开始划线,然后用剪铁皮的专用剪刀像现在剪纸艺术家一样剪好样子后,随后他便拿起一只小锤子,我们的耳边叮叮当当的声音便有节奏地响起来,哒哒哒的声音不紧不慢传得很远很远,现在想想当时邻居们对噪音这个概念还没有形成,因此也没有哪个人会计较而去投诉。
小时候的我对眼前的这一切充满了好奇心,中午放学后也要利用吃午饭的短暂时间迫不及待地去看一下刘师傅的战果如何,在刘师傅的一双巧手翻飞下,早上的一张大铁皮已变成了水桶、洗手壶、盛水的水缸等成品,我感觉很神奇,这些铁皮制品既不用钉子固定也不用胶水粘,却都严丝合缝不漏水,我家当时曾经也让刘师傅制作过一只铁皮大水缸,用了近十年竟都完好无损。
当时还发生了件令人捧腹的事,有一天刘师傅上小学的大儿子下午放学回来对正在干活的父亲道:“阿达:你给哦买条皮裤啥?”
刘师傅:“你佛啥?哦给你砸条铁皮裤你穿不穿?” 儿子听后顿时一言不发。




这是紧挨着我家西面的杨师傅家,他家孩子多,大人孩子加起来有9口人,靠杨师傅一人工资收入养活全家,生活上确实有点紧张,就是这样每到回族人过年时,杨师傅的爱人都会打发孩子们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粉汤送到我家来,在那个年代能这样做的人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时间指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于当时人们文化生活贫乏,电视机的出现就成了大家稀罕的东西,大院田院长从单位里给我们借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天下午四、五点就有人开始摆上小板凳占好座位,等太阳一落山夜幕降临时,田院长将电视机放在一张小饭桌上,开始不紧不慢调试起天线来,这时整个巷子约上百人都聚拢到这里,有的站、有的坐、有的蹲、有的踮起脚尖、有的坐在房顶,有的骑在墙头,真可谓是人头攒动,比现在电影院里的观众都多,那时候放的大都是老片子,《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闪闪的红星》等。
记得有一次表哥把他家的一台九英寸的黑白电视机用自行车驮到我家,当时我感到像过年一样高兴,那天晚上放的是日本影片《追捕》,不管是认识还是不认识的人,大家伙一传十、十传百像走亲戚一样毫不拘束地把我家小院挤地是满满当当,观看的却十分过瘾,看到精彩处嘴里还不时发出啧啧声,赶都赶不走。这种场面唯独在那个年代才会出现,现在你就是请人家来,都不会有人来了。




一车煤,父亲、哥哥和我三人分工要铲地铲,推地推,卸地卸, 要一车一车推回家,最后还要把掉落在路上的煤渣清扫干净,天亮时还必须及时“撤出战斗”要不然会影响到大院其他人的上班出行。
那时候还有件事情让我头大,就是每年寒假开学后要交积肥,学校规定我们开学后三天时间内必须按时交肥,有一年寒假眼看到最后一天时间了我终于鼓足勇气给家里人说了这件事,无奈全家齐动员我们半夜三更举着手电筒,拎着镐头和铁锹,借了邻居家一个木制爬犁,像做贼似的去厕所挖肥,正在紧锣密鼓的干活时,进来一个老爷子说:“唉呀!这么晚了你们还在学雷锋呢吗?真是太辛苦了啊!”听到这话我和家人当时真是哭笑不得。
一直到了后半夜才终于把这件事搞惦,弄得人浑身臭哄哄的。一想起这件事真是难以忘怀,由衷感叹现在的孩子们真是太幸福了啊!


(水区作协会员 王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