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寻风
赤水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2
芒乡军哥 楼主
在贵州所有的江河中,赤水河是距离长江最近的一条,并且足以行船——从赤水码头到入江口合江只有三十多公里,这就决定了赤水河是古代进入贵州最便利的途径之一,也注定了赤水河必定会有一段非同寻常的经历。它的故事和传说,都散落在那些星星点点的古镇里。即便在今天看来,赤水河也是贵州最繁忙的一条大河,河面上终日此起彼伏地回荡着汽笛声,每天都有一趟自赤水东门港驶往重庆的客船。此外,来往于赤水河上的都是运送沙土的机动铁船。
     我所说的古镇,就是地处四川贵州两省交界处的赤水河左岸、距赤水市区六公里的大同古镇。轻轻走进这个依山傍水、建在古树竹林遮掩码头的小镇时,已是夕阳西下……从宽阔的公路往下走,仿佛时光轮回,小镇安静地卧在赤水河旁。
     从码头延伸的丹霞条石铺就的古石板路,穿过六七百米长的狭窄街巷。古镇实际上只剩下这条古旧的街巷。通公路后的大同使这条古街坊冷冷清清,像一个现代文明遗弃的角落。正因如此,小镇才保留了比较古旧的韵味,与相隔不远的公路边新修的瓷砖房子形成了鲜明对比。
     大同古镇自古千帆竞渡,商贾云集,商市繁华,军争兵燹。而今是一个废弃了的码头。大同古镇与江南的小镇别有不同,它不似江南小镇那般烟雨朦胧,江面上吹来的风给人以清新的感觉……浓郁的耕读文化,醇厚的乡民性情,各地商人捐资修建的会馆,保留至今的豪宅大院、望族祠堂,以及沿袭的一套祭祀类建筑,与山、水、林构成了和谐美丽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反映出古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的历史风貌。
     漫步到一家刘姓老伯门前,我顺手拉起一张古旧的竹椅坐了下来。随后与年已古稀的刘伯攀谈,他对我的寻古访幽毫不经心,自顾自地忙着编织手头的竹篮,偶尔抬起头,也只是从眼神里传递着一份淡淡问候。这与我到过的那些刚刚兴起旅游的地方有太多不同。
     谈及小镇的历史,刘伯也只是顺着我的话题淡淡地叙述:大同古镇现存建筑建于明末清初,由古街、古码头、古井、古街房、古民居、古庙宇、古会馆、古碑、古牌坊等组成,大多依山而建,前殿、正殿、后殿、吊脚楼、岩穴等建筑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古墓、古碑、古牌坊则结构严谨,绘画雕刻、书法文字一应俱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石头写成的历史”。古镇房屋以街道为建筑的纵轴线和横轴线串架接庐紧连延续,相向一字排开。
     从整座古镇的建筑来观察,可以明显地看出,大同古镇曾经殷实富裕过。因此,整个古镇给人以一种恬静的释然感。这是一个经历昔日繁荣而衰败了的码头。这个颇具特色的古镇是七十年前此地繁荣的顶点。
     半山腰的镇子下,沿河用丹霞石砌成的码头很有规模。据当地志书记载,当时,古镇码头上常常停泊着载满货物的商船。这些船多从下游运来布匹、花纱、川黔两地所需洋广杂货,以及川黔边境内由旱路而来的各种土特产、生熟药材。木材竹筏浮江而下时,半个河面都是楠竹。从码头的规模来看,就可以想见当时大同镇的繁荣,小镇渐渐成了盐商、货船补充供给、修理船帆的停靠点。正因如此,大同最出名的就是铁匠铺,旧船上用的铁钉、铁梢之类的小铁具成了大同主要的工业品。最繁荣时,不到三百户人家的小镇上,竟开了六七十家打铁铺子,家家生意红火。老人说,那时大同很少有清静的时候,一天到晚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与拉风箱声伴着船来船往的吆喝声,热闹和繁荣也就出来了。
     如今,一切都成为过去,旱路修通,货物改道,遗留下来的码头石阶零乱不堪,现在早已不见停泊的商船,只有母亲带着幼儿在夕阳罩着的河边戏水,古镇少女的高跟鞋袅袅婷婷地踏过丹霞石台阶时传来阵阵银铃般笑声……
     曾经经历过繁华的古镇,今天的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似乎距古镇人很遥远。坐在门槛边看着一本厚厚的发黄古书的老者和在街边戏耍的顽童一样神态从容,那些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吸引着人们去追寻,去体验,去感受早已逝去的小镇风情。
     在赤水看过瀑布、丹霞、竹海、桫椤,再看看古镇古街,你就能够品读出大自然造化的神奇和历史的厚重悠远,能够咀嚼到一种风雨过后的荣辱不惊……
作者: 杨启刚  

2010年10月22日 01点10分 1
level 11
呵呵~
军哥发的东西都是那么的经典~
2010年10月22日 07点10分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