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老子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5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xiá)其所居,无厌(yà,“厌”同“压”)其所生。夫唯不
厌(yà,“厌”同“压”),是以不厌(yàn)。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xiàn);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
此。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①,则大威至②。无狎③其所居,无厌④其所生。夫唯不厌⑤,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⑥,自爱不自贵⑦。故去彼取此⑧。
2024年09月17日 03点09分 1
level 15
我是自疫情开始后正式学道德经的,完全自学。我一直学的是道德经网的道德经原文及译文,一直没变动过。道德经网的道德经原文及译文很适合学习,很适合自学。
下面,我先发一下道德经网的道德经译文及注释。
这个译文及注释很不错。当然,也有问题、有瑕疵。
2024年09月17日 03点09分 2
level 15
[译文]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注释]
1、民不畏威:威,指统治者的镇压和威慑。此句意为,百姓们不畏惧统治者的高压政策。
2、大威至:这个威是指人民的反抗斗争。
3、无狎:狎通狭,意为压迫、逼迫。无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
4、无厌:厌指压迫、阻塞的意思。
5、不厌:这个厌指人民对统治者的厌恶、反抗斗争。
6、不自见:不自我表现,不自我显示。
7、自爱不自贵:指圣人但求自爱而不求自显高贵。
8、去彼取此:指舍去“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2024年09月17日 03点09分 3
level 15
翻译:民众不畏惧侯王的威胁时,侯王的来自民众的大的威胁就到了。侯王不要挤压民众的居住,不要挤压(压迫)民众的生活。只有侯王不压迫民众,民众就不会反抗(压迫)侯王。因此,圣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显露自己的欲望(去与民争利);圣人知道自己爱惜自己的身体,而不是自我尊贵(不去压迫民众)。所以,圣人去除那些不好的(自见、自贵),保留这些好的(自知、自爱)。
2024年09月17日 03点09分 4
level 15
解读:
2024年09月17日 03点09分 5
level 15
一,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基本解释
1. 表现出来的能压服人的力量或使人敬畏的态度 ~信。~严。示~。助~。狐假虎~。
2. 凭借威力(采取某种行动) ~逼。~吓。~胁。
3. 姓。
1),民不畏威。
民众不畏惧谁的威胁?
当然是不畏惧侯王的威胁。
首先,道德经是写给侯王看的。
其次,侯王是通知阶级的代表,我就用侯王来代表侯王本人或代表通知阶级。
借机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或者说,是通知者(通知借机)和被通知者的矛盾,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矛盾。
民众是被通知者,是被管理者。能威胁民众的,只有通知者、管理者。
2),则大威至。
大威,大的威胁。
大威是指什么?
显然是指民众对侯王的威胁。
为什么?
首先,上面说了,借机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其次,民众是在迫不得已才会奋起反抗的,是在民不聊生了才奋起反抗的。反正是没有了活路,反正是死,不如反抗。反抗的结果,最多也是死。
再,民众一旦反抗,这反抗往往是剧烈的、凶猛的、是你死我活的。也就是大,而不是小。
比如,农民起义,比如革命。
教员对革命的理解有过类似的话。记不清了,大概是革命不是温文尔雅、不是绣花、不是温良恭俭让,而是暴动,而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2024年09月17日 03点09分 6
level 15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有人是这样理解的:民众不害怕威胁(小的威胁),那么大的威胁(对民众的)就到了。意思是要民众畏威。
这样的理解是大错特错,是愚蠢,是不会联系上下文。
如果,民众畏威,那么民众就永远不敢反抗,就是任由通知者欺压剥削。也就是通知者可以肆无忌惮地压迫民众。
那么,老子为什么还要说 无狎(xiá)其所居,无厌(yà,“厌”同“压”)其所生。?
普通人都知道,不要欺负老实人太狠了,否则,老实人会送你上路。
这这些大聪明怎么就不明白呢?
2024年09月17日 03点09分 7
level 15
联系上下文,是理解文章,特别是古文的基础的方法。不会联系上下文,就不要读古文了,就不要读道德经了,因为肯定是读不懂的,肯定会任意歪曲。
2024年09月17日 03点09分 8
level 15
二,无狎(xiá)其所居,无厌(yà,“厌”同“压”)其所生。
狎,通狭,使狭窄,挤压,压迫、
其,指民。
居,居住,住所。
厌,通压,压迫,挤压。
生,生活,生活的门路。
侯王不要压迫民众的居所、生活。
为什么?
因为,一旦民众反抗,侯王的大的威胁(来自于民众的)就到了,侯王具有生命之忧,民众就会威胁侯王的生命安全。
这样,这一句就和第一句联系上了。
这两句,是同一个意思。
所谓衣食住行,是联系在一起的。
民众在活不下去的时候,在不反抗的前提下,就会背井离乡,就会远走他乡,去寻找活路。
民众有活路,生活得下去,就会看重死亡,就不会反抗去冒生命的危险,就不会远走他乡。当时交通不方便,要到远处,只有靠脚走。
参见第八十章,老子的理想国。
使民重(zhòng)死而不远徙(xí。
要让民众看重死亡,不轻易赴死,不远走他乡,就要给民众活路,就不能压迫、剥削民众。也就是,无狎(xiá)其所居,无厌(yà,“厌”同“压”)其所生。
IP属地:湖南删除9楼2024-09-17 09:56收起回复
椰胡漂泊者: 狎,和厌,意思差不多,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说法。删除 | 2024-9-17 10:04回复
椰胡漂泊者: 就好比吾和我,意思差不多,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说法。
2024年09月17日 03点09分 9
level 15
说点题外话。
矛盾存在的状态,有两种:一,矛盾缓和。二,矛盾激化。
矛盾缓和,是相安无事。这是常态。
矛盾激化,是你死我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是非常态。
常态,存在的时间长。非常态,存在的时间短。
也就是说,矛盾大部分时间是缓和的状态,少部分时间是激化的状态。
2024年09月17日 03点09分 10
level 15
三,夫唯不厌(yà,“厌”同“压”),是以不厌(yàn)。
第一个不厌,是指侯王不压迫民众。
第二个不厌,指指民众不压迫(反抗)侯王。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是一样的。
侯王压迫民众,与民众反抗侯王,性质是一样的。所以,都是用一个厌字。
再从交易的角度来说。
交易原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
交易,分为两个部分:一,交易发起。二,交易回应。
侯王压迫民众,是交易发起。民众反抗侯王,是交易回应。
从原因和结果来看,
侯王压迫民众是原因,民众反抗侯王是结果。
2024年09月17日 03点09分 11
level 15
四,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⑥,自爱不自贵⑦。
说圣人,因为侯王对标的是圣人,是要侯王学习圣人,向圣人看齐。
1,自知,自己知道自己。
自己知道自己的什么?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需要的是自私,是自身的安全长寿。
没有谁会无私(自身),即使是教员、列宁、马克思。
大公无私,是夸大的说法,不是绝对的说法,不是没有一点自私,而是自似很小。
自私,来自于人类的自然属性,也就是兽性。
马克思说过,人类永远无法消除兽性,只能尽量减少兽性、限制兽性。
2,自见。
见,通现,显露,表现。
显露什么?
显露欲望。
显露什么欲望?
显露对物质追求的欲望,显露与民争利的欲望。
参见第三章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
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
治。
3,自爱。
爱,爱惜,保护。
爱惜什么?
爱惜自身(自私)。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
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
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啊哈。现在看来,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应该是:故贵己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己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4,自贵。
贵,宝贵,宝贝,尊贵,高贵。
不自贵,不自以为是尊贵的。有尊贵、高贵,就有低贱、低下。
自己(侯王、圣人)认为自己是高贵的’尊贵的,就会将民众当成是低贱的、低下的,就会压迫‘剥削民众。
参见第九章、第十三章。
2024年09月17日 03点09分 12
level 15
要明确知道自知、自见、自爱、自贵是什么意思,而不是只是知道一个大概的意思,而不是只是知道一个模糊的概念。模糊,就会糊涂。
原译文在这里就是模糊的,不明确。
所以,我说原译文有问题、有瑕疵。
2024年09月17日 03点09分 13
level 15
五,故去彼取此。
这一句就不解读了。
2024年09月17日 03点09分 14
level 15
这一章,是要侯王不要压迫(剥削)民众 。
老子的思想,有了提高。老子从无为、不争提高到了不压。
2024年09月17日 03点09分 15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