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9
前遗迹武器开发时代(1905-1945)
人类对遗迹文明并不陌生。早在二十世纪初的沙俄,人类就已经挖掘出一系列遗迹。但当时的沙俄并没有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遗迹的能力。伴随着俄国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直到20年代末期,苏联政权逐渐稳定后,克里姆林宫才逐步恢复遗迹的勘探。然而,苏联短暂的遗迹勘探伴随着国际局势的恶化和大清洗的开始而陷入停滞。
与此同时,在深陷神秘学不可自拔的第三帝国,弗里兹·托特所领导的托特组织在1938年于莱比锡城附近的北豪森(诺德豪森,Nordhausen)地区挖掘出一处遗迹。这座被称为第一遗迹(Urkunde 01)的设施是整个苏联遗迹武器开发史的基石,德国人发达的技术让他们有能力对遗迹进行研究。很快他们发现,这是一种生产设施,并存储了很多危险的不明物资。他们钻开了几个从第一遗迹中挖出的晶格,招来了毁灭性的灾难——高浓度的坍塌液引发了爆炸并将第一遗迹附近的实验设施化为灰烬。在这次事故中,臭名昭著的“死亡天使”约瑟夫·门格勒则发现这些晶格中的物资可以诱发危险的疾病,但第三帝国高层对于他的报告没有给予重视。
在对波兰的战争开始后,第一遗迹的受重视程度也日益下降。到二战末期,第一遗迹成为了第三帝国的大型掩体,德国人的核武器工程及V型导弹的资料被存放于此。
2024年08月24日 13点08分
2
level 9
1905年,沙俄首次发现遗迹
1905年,俄罗斯帝国通古斯地区在一次意外挖掘中发现不明文明的遗迹。
同年,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设遗迹研究所,向沙皇直接汇报通古斯遗迹勘探进度。
同年,古代文明遗迹在世界范围内被陆续发现
2024年08月24日 13点08分
3
level 9
通古斯大爆炸
1908年,通古斯遗迹发生特大爆炸,遗迹研究所暂时搁置。
个人吐槽:世界线自此正式被推向了另一条轨道
2024年08月24日 13点08分
4
level 9
1920,苏联重启遗迹研究所
1920年,苏联国立大学(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改名后)重启遗迹研究所,任何项目进度直接向克里姆林宫汇报。
2024年08月24日 13点08分
5
1930年,苏联开始了大规模遗迹勘探活动
2024年08月24日 14点08分
1938年,弗里兹·托特所领导的托特组织在1938年于莱比锡城附近的北豪森(诺德豪森,Nordhausen)地区挖掘出一处遗迹。该遗迹被命名为第一遗迹(Urkunde 01)。
2024年08月24日 14点08分
1943年,NKVD从投降的第6集团军俘虏中得知纳粹德国“托特组织”所挖掘出的第一遗迹(Urkunde 01)。
2024年08月24日 14点08分
level 9
1944,二战即将结束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束前,美苏两方分别成立了自己的战利品搜刮组织,美国方面成立了由俄裔美国人帕什(Boris Pash)中校率领的“阿尔索斯小组(Team Alsos)”,而苏联方面则成立了所谓的“贸易联盟”,事实上是由当时的苏联战时国防委员会(GKO,1946年以后改组为苏联部长会议)直接领导的特别战利品委员会。
双方的目的都非常明确,搜刮德国鬼子和日本鬼子的战争遗产:核武器研究人员、铀黄饼、火箭技术、碟式飞行器、喷气式发动机、后掠翼机型风洞资料等等。
表面上看,美国方面的部队有着更高效率,成功地赶在了苏联人之前夺走了以上多数的物资和资料,留给苏联人的不过是一点残羹剩饭而已。在美国人为此沾沾自喜的时候,却没有人想到为什么精英云集的苏联特别战利品委员会会在行动上如此迟钝?
实际上根据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的解密资料表明,直到冷战爆发之后,美国方面才终于确切知道了苏联人的伎俩,苏联方面的真正目的是所谓的遗迹。
2024年08月24日 14点08分
6
level 9
1945年4月,由德国遗迹部队托特组织挖掘出的遗迹资料被保存在了布莱谢罗德,也就是美国方面俘获的冯布劳恩的地方,美国方面带走了这里几乎所有的火箭设备和技术人员,但是上帝是眷顾苏联的,由于苏联红军前锋已经逼近,人手不足的阿尔索斯小组并没能带走这些遗迹资料(实际上美国方面也没有将遗迹的事作为优先事项处理),而是将遗迹资料几乎完整地留给了苏联人。(怎么没毁掉) 由此,苏联方面得到了位于诺德豪森哈茨山地下的完整遗迹和第三帝国倾尽全力研究了十余年的全部技术资料,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早期资料都是俄文的原因,在遗迹相关的研究中,苏联方面在开始的时候就占有着几乎半个世纪的领先优势
2024年08月24日 14点08分
7
1945年6月,苏联接管北豪森(诺德豪森,Nordhausen)的第一遗迹(Urkunde 01)以及在其中存储的资料、设备、V型导弹资料和100吨浓缩铀。
2024年08月24日 14点08分
同年9月,苏“贸易部队”进驻第一遗迹
2024年08月24日 14点08分
level 9
补充:
1945年1月,在美国忙于抢占核武器研究相关人才和设备时,“贸易部队”也找到了自己的目标——由第三帝国托特组织所挖出的第一遗迹。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方面除了得到了完整的遗迹之外,位于奥斯维辛,号称纳粹“死亡天使”的约瑟夫•门格勒与贸易联盟部队先遣侦查员接触后,向苏联投诚。 也因此苏联获得了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进行的相关人体实验的第一手资料,加上在柏林的威廉皇帝研究所医科资料库中获得的资料,苏联方面甚至有计划地在古拉格劳改营中“复制”出了相同的实验机构(事实证明,苏联方面比德国人做得更好),这些资料所带来的优势将会在未来逐渐显现出来。
2024年08月24日 14点08分
8
level 9
1945年11月,苏联启动塔巴沙尔“B”工厂(前第一遗迹)转换任务。
1945年12月,古拉格动员14万名囚犯启动塔巴沙尔-B转换项目。(至少不用种土豆了不是)
1946年1月,苏联国立大学完成第一遗迹(Urkunde 01)中对于核裂变文献的解读。
1946年5月,苏联已经解读了第一遗迹的部分文献
1946年9月,基于第一遗迹(Urkunde 01)和来自西方的情报资料,库尔恰托夫完成原子弹设计。
1947年3月12日,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冷战爆发。在剑拔弩张的局势下,克里姆林宫加大了对于核科技、航天技术和遗迹科技的投入。
2024年08月24日 14点08分
9
level 9
1947年5月,苏联国立大学开始对第一遗迹(Urkunde 01)的未知部分进行勘探。
1947年10月,科罗廖夫根据第一遗迹(Urkunde 01)中的已有的德国文献,设计并发射了苏联第一枚弹道火箭样机(R-1导弹)。
1948年,塔巴沙尔“B”开始施工建造(推测是指外围相关设施)
同年7月,苏联МЭСМ计算机投入使用
1949年8月29日,“帕瓦亚-穆尔尼亚”——首次闪电,苏联原子弹试爆成功。
1950年至1980年间的某个时候,苏联也发现了位于择捉岛的遗迹Okb-115。
2024年08月24日 14点08分
10
level 9
1950年,塔巴沙尔-B项目竣工
苏联在塔巴沙尔-B试验场试验性部署了所谓“海星”。当时美国方面为此将塔巴沙尔-B试验场列为第一类打击目标,在洲际导弹进入战备值班之后,也一直有超过两个基数的战略核武器对准这个试验场。
然而根据我们掌握的情报,“海星”并不是指某一种单一的武器或者是装置,苏联1950年在塔巴沙尔-B部署的实际上是一整套根据在布莱歇累德获得的遗迹本体和资料复制出的一套模拟生产系统,占地146.63平方公里,由五条间隔120°向外扩展的主轴构成主体。换言之,这并不是一套用于进攻的复合武器系统,在苏联方面的资料中,这套系统在1950年开始运转,第一次生产出有效的“产品”已经是1961年了。
2024年08月24日 14点08分
11
level 9
1950年6月,苏联国立大学启动“遗迹探查”计划。
1952年,冯•布劳恩主导的“红石”导弹试飞成功。(考虑到这个时间段美国人对遗迹的挖掘,个人认为这里没用到遗迹技术)
1953年,美国在知晓遗迹前,把金钱和时间用在了生产和设计巨型轰炸机(B-36)和航空母舰(美利坚级)。
2024年08月24日 14点08分
12
level 9
1953年1月,库尔恰托夫依靠通古斯遗迹残骸和第一遗迹(Urkunde 01),设计出第一台核裂变发电系统。
1953年1月7日,莫斯科国立大学遗迹研究所于西伯利亚上扬斯克地区发现一座探明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大型遗迹群,由内务部直接组建456号试验设计局直接负责该遗迹勘探(OKB-456)。
2024年08月24日 14点08分
13
level 9
1953年2月 冯·布劳恩主导的“朱庇特”导弹试飞成功。射程为百公里级。
同年6月,苏联的箭(стрелка)型计算机投入使用
2024年08月24日 14点08分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