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7
lijie202501
楼主
地质测量方法分类
一般可分四种:即露头圈定法、剖面法、地质界线追索法及导线法。这四种方法中,剖面法比较常用,特别是在较小比例尺的填图工作中;而地质界线追索法及导线法常常用作辅助测量手段。选择时应注意:
1.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图纸比例尺的大小和对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要求,其次为基岩的裸露程度。
2.由于各种填图方法各有优缺点,除了面积比较小、地质构造现象比较特殊(很简单或很复杂)的矿床地质填图,有条件采用单一的填图方法外,大多数情形下为多种方法配合,以互补不足。
(a)确定露头圈定的原则,每一个大小露头内的地质界线均应用实线表示。当许多小露头密集在一起时,如露头之间的掩盖部份在图上不大于1~2厘米只要有把握,可以将其圈成一个大露头。但当根据某些迹象表明掩盖部分可能是断层或夹层时则仍应将有关的小露头单独或分别圈定。应规定对过于小的露头的圈定和表示方法。露头不发育地区的零星小露头,对于圈定地质界线,解释地质构造,具有很大价值,如其规模过小,可以示意性的表示在图上。
(b)确定地质观察点分布的原则及编号。
地质观察点应分布在露头的边缘及露头中地质界线或构造线上,有时也布置在地质条件变化显著的地方。为了控制露头形状而定的露头点可另行编号,并且不参加观察点平均密度的计算。
地质观察点编号要统一、不重复。如地质观察点密度大,编号多,为便于寻找,可以根据座标区划编号并冠以一定的字母,或于每一座标区划内留一定数量的编号。地质点与构造点可以统一编号,但应给构造点冠以适当的字母,以示区别。
(c)根据露头发育的情况,地质情况及地形特点,规划填图区的次序及大致路线,订出工作计划。
3.任何一种方法都必须在“实测剖面”的基础上进行。
下述四种填图方法的具体操作和要求,主要是针对1:10,000~1:500的填图工作而言。对于1:200,000~1:25,000的地质填图,某些要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酌情简化,但不得降低规范要求的质量标准。
(一)露头圈定法:
1.露头固定法是根据详细研究每一个露头的资料,来了解全矿床的地质构造。其优点是能够精确地观察矿床内的所有露头,在最复杂的矿床中,亦不致遗漏出露的任何地质现象。缺点是工作量大,在填图面积较大时,单纯使用此法,难于获得地区或矿床构造的立体概念。在露头不好时,必须配合系统的人工露头,包括垂直走向的系统的干槽及必要时沿构造线或沿重要的地质界线的系统的揭露。
其适应条件如下:
(1)不论在地质条件复杂或简单的地区均可适用。但在地质条件简单时,一般不采用。
(2)适宜于露头发育不好至很好的地区。在露头发育不好时,有时可收到较其他方法更好的效果。
(3)适宜于比例尺较大的地质测量如1:2,000~1:500。在1:10,000~1:5,000的填图中,应有条件的使用。
2.工作程序与工作方法:
(1)准备工作:
(a)地形底图:野外用地形底图可裁成30×30至40×40平方厘米的小幅,裱在白布上,也可不裁成小幅而将地形图固定在三合板上。
(b)地质工作:在每天开始之前,对当天的工作地段进行概略的了解,然后开始进行地质观察点的编录。
在选定地质观察点之后,首先应用磁漆将观察点的编号写于露头上,将点的位置划在草图上,注明编号。然后对露头进行全面的详细研究,进行地质观察点编录。
在进行编录的同时,应在野外用目测法在地形底图上圈出露头形态及实测地质界线和构造线,绘出地质草图,作为日后地质观察点测量及正式联图的依据。
(c)测量工作:由于图纸比例尺不同,对于地质观察点的测量要求亦不同。
测量时,不得变更观察点编号或遗漏观察点。为此,如果仪器测量稍后于地质填图时,地质人员应将有座标并注有观察点位置和编号的草图一幅交测量人员以备查对。地质观察点的测定或标定,应在基本上不收缩或收缩极少的地形底图上进行。
(d)室内整理:。
(二)剖面法:
1.剖面法是根据沿矿床或地区中许多垂直走向的剖面进行研究的结果,来了解全矿床或地区的地质构造。其优点是研究得比较系统并能及时获得矿床或地区构造的立体概念,工作量较少。缺点是不能精确地研究矿床或地区沿走向的变化。在矿床地质条件复杂例如矿床构造或岩(矿)相沿走向变化很大,或火成活动频繁的矿区,不宜单独使用。
其适应条件如下:
(1)适宜于矿床地质条件简单,岩(矿)层层位稳定的矿床,特别是沉积矿床和岩相变化不大的沉积变质矿床。
在矿床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区,须要配合沿走向追索法或露头圈定法。对矿床地质条件很复杂的地区,本法只能作为辅助之用。
(2)不论露头情况如何,均可使用。在露头情况不好时,主要是通过干槽、主槽和辅槽进行剖面测量,并配合一定数量的人工露头的观察。除非是掩盖极深或矿床地质条件简单,才不做或少做人工露头点。
(3)较适宜于1:10,000~1:5,000矿区地质测量,在1:500矿床地质测量中,通常不适应。
(4)适宜于1:50,000及小于1:50,000的地质测量。
2.用剖面法填图时,并非每线都要作剖面图,一般要求为:
(1)“实测剖面”图1~3条。
(2)控制剖面图:在野外记录本上按剖面长度展示法作的补充剖面图,数量视需要而定。同时在地形底图上标出平面位置。
(3)路线剖面:直接填在地形底图上的,不作剖面图。
3.剖面法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
(1)准备工作:
(a)地形底图与前法同。
(b)确定各剖面线的位置及方向。有条件时应先踏勘,剖面线大体上应垂直于岩层走向。剖面线之间距,可根据矿床地质构造之复杂程度及岩层沿走向变化的大小而定,构造愈复杂,岩相变化愈大,间距愈小。原则上以使相邻两剖面线的地质情况能对比为度。观测线长度还要合乎定额要求。
(c)将预定的剖面线用铅笔大致画在地形底图上并编号。
(d)确定地质观察点的编号原则,一般按剖面及观察先后编号。
(2)野外工作:
(a)首先将所计划的剖面线位置及其起点在现场用半仪器法或目测法确定。位置大致确定后,应在各剖面线的起点订以木桩,每条剖面观测完后,也应在迄点钉上木桩,在起点木桩上写上剖面线的号码及点号。但对1:10,000及更小比例尺的地质填图也可不用木桩。
(b)沿每一个剖面线进行野外观察研究,并进行地质观察点编录。
在进行野外观察及研究时,应择要随即画出野外剖面草图。地质观察点设在各个岩石的接触线或有意义的地质界线上,用铅油将编号写在露头上(但小于1:10,000的地质填图可以例外)。
野外剖面草图,比例尺不拘,以能满足填图要求为原则。有时候,当有特殊要求而地形条件又允许时,可预先在地形图上截取地形曲线(必要时加以放大)。
(c)剖面线要基本上保持一条直线,特别是1:5000~1:1000的矿床填图,并与相邻剖面大致平行。如果在剖面线通过处被掩盖无法查出地质现象或岩层界线时应沿走向向两侧大致追索一下,以便推测。但推测范围不宜超过剖面间距之一半。无法推测时,则应注明掩盖。
(d)在野外用的地形图上,将点的位置标上,并用彩色图例表示出此观察点两边的岩性,进行野外联图,如有困难时,则需补测辅助剖面或作其它补充观察。
(e)观察点位置的测量要求与前法同。
(3)室内整理:
(三)地质界线追索法:
1.是根据对矿床中的主要地质界线及构造线的追索研究,来了解矿床的全部地质构造。其优点是能详细研究矿床地质条件沿走向的变化,缺点是往往忽视了矿床地质条件沿倾向的变化,并难于及时构成一个完整的构造概念。
其适应条件如下:
(1)除地质条件很复杂的矿床外,一般复杂至简单的矿床均可应用。
(2)适用于各种比例尺。
(3)一般只作辅助之用,只是在构造非常简单,单层厚度很大,特别是围岩为单岩相的矿床中,或矿体厚度不大的矿体地质测量中,才能做为主要方法来使用。
(4)适宜于研究矿体和近矿围岩沿走向的岩相和构造上的变化,特别是业已开采剥离的矿区。
(5)在露头发育不好的地区,不常使用。
2.地质界线追索法的工作程序与工作方法:
(1)准备工作,事先要更好地研究岩层的层序或火成岩与变质岩的分带,找出主要的地层界线,构造线或标志层。
其他准备工作同前。
(2)野外工作
(a)沿选定的主要地层界线或构造线的走向进行观察和研究。每隔一定的间隔设置一个地质观察点(用铅油写编号及野外联图均同上法)。
(b)地质界线追索法,经常需和剖面法合用,即在追索地质界线的同时,还必须隔一定的间隔进行一次垂直于岩层走向的观察,以便检查可能被遗漏的地质界线构造线等,但剖面间距无一定要求。
(四)导线法:
1.导线法是剖面法的一个变种,或可谓导线法是介乎剖面法与地质界线追索法之间的一种地质测量方法。为了适应地质研究的要求,导线方向可以任意变换,对初到一地区,资料欠缺急需地质图件,或暂时无底图而要求大比例尺地质图件时较为适用。优点是机动灵活,对不同的地质体都适用,缺点是工作量大,速度慢,精度一般不高,难于构成一个完正的构造概念。一般不常单独使用,有时作为辅助测量方法。
适应条件:
(1)一般适用于在面积较小的工作区内测量单一的或某特定的地质体。对侵入岩接触带、矿体边界的研究和圈定,较为合适。
(2)构造变动复杂的地区,应用于查明不同的构造线的截、接关系。
(3)比较适宜于比例尺较大的填图区。
2.工作程序与工作方法:大体上与剖面法同。所不同之处有:
(1)地质测量路线是由一条在野外根据具体情况而随时变换方向的导线构成,因此事先很难确定剖面测量路线的位置及方向,仍需要一定的“实测剖面”和控制剖面。
(2)沿层或沿构造线追索时,适用地质界线追索法的某些方法和要求。
转自地质与钻探公众号
2024年08月23日 09点08分
1
一般可分四种:即露头圈定法、剖面法、地质界线追索法及导线法。这四种方法中,剖面法比较常用,特别是在较小比例尺的填图工作中;而地质界线追索法及导线法常常用作辅助测量手段。选择时应注意:
1.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图纸比例尺的大小和对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要求,其次为基岩的裸露程度。
2.由于各种填图方法各有优缺点,除了面积比较小、地质构造现象比较特殊(很简单或很复杂)的矿床地质填图,有条件采用单一的填图方法外,大多数情形下为多种方法配合,以互补不足。
(a)确定露头圈定的原则,每一个大小露头内的地质界线均应用实线表示。当许多小露头密集在一起时,如露头之间的掩盖部份在图上不大于1~2厘米只要有把握,可以将其圈成一个大露头。但当根据某些迹象表明掩盖部分可能是断层或夹层时则仍应将有关的小露头单独或分别圈定。应规定对过于小的露头的圈定和表示方法。露头不发育地区的零星小露头,对于圈定地质界线,解释地质构造,具有很大价值,如其规模过小,可以示意性的表示在图上。
(b)确定地质观察点分布的原则及编号。
地质观察点应分布在露头的边缘及露头中地质界线或构造线上,有时也布置在地质条件变化显著的地方。为了控制露头形状而定的露头点可另行编号,并且不参加观察点平均密度的计算。
地质观察点编号要统一、不重复。如地质观察点密度大,编号多,为便于寻找,可以根据座标区划编号并冠以一定的字母,或于每一座标区划内留一定数量的编号。地质点与构造点可以统一编号,但应给构造点冠以适当的字母,以示区别。
(c)根据露头发育的情况,地质情况及地形特点,规划填图区的次序及大致路线,订出工作计划。
3.任何一种方法都必须在“实测剖面”的基础上进行。
下述四种填图方法的具体操作和要求,主要是针对1:10,000~1:500的填图工作而言。对于1:200,000~1:25,000的地质填图,某些要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酌情简化,但不得降低规范要求的质量标准。
(一)露头圈定法:
1.露头固定法是根据详细研究每一个露头的资料,来了解全矿床的地质构造。其优点是能够精确地观察矿床内的所有露头,在最复杂的矿床中,亦不致遗漏出露的任何地质现象。缺点是工作量大,在填图面积较大时,单纯使用此法,难于获得地区或矿床构造的立体概念。在露头不好时,必须配合系统的人工露头,包括垂直走向的系统的干槽及必要时沿构造线或沿重要的地质界线的系统的揭露。
其适应条件如下:
(1)不论在地质条件复杂或简单的地区均可适用。但在地质条件简单时,一般不采用。
(2)适宜于露头发育不好至很好的地区。在露头发育不好时,有时可收到较其他方法更好的效果。
(3)适宜于比例尺较大的地质测量如1:2,000~1:500。在1:10,000~1:5,000的填图中,应有条件的使用。
2.工作程序与工作方法:
(1)准备工作:
(a)地形底图:野外用地形底图可裁成30×30至40×40平方厘米的小幅,裱在白布上,也可不裁成小幅而将地形图固定在三合板上。
(b)地质工作:在每天开始之前,对当天的工作地段进行概略的了解,然后开始进行地质观察点的编录。
在选定地质观察点之后,首先应用磁漆将观察点的编号写于露头上,将点的位置划在草图上,注明编号。然后对露头进行全面的详细研究,进行地质观察点编录。
在进行编录的同时,应在野外用目测法在地形底图上圈出露头形态及实测地质界线和构造线,绘出地质草图,作为日后地质观察点测量及正式联图的依据。
(c)测量工作:由于图纸比例尺不同,对于地质观察点的测量要求亦不同。
测量时,不得变更观察点编号或遗漏观察点。为此,如果仪器测量稍后于地质填图时,地质人员应将有座标并注有观察点位置和编号的草图一幅交测量人员以备查对。地质观察点的测定或标定,应在基本上不收缩或收缩极少的地形底图上进行。
(d)室内整理:。
(二)剖面法:
1.剖面法是根据沿矿床或地区中许多垂直走向的剖面进行研究的结果,来了解全矿床或地区的地质构造。其优点是研究得比较系统并能及时获得矿床或地区构造的立体概念,工作量较少。缺点是不能精确地研究矿床或地区沿走向的变化。在矿床地质条件复杂例如矿床构造或岩(矿)相沿走向变化很大,或火成活动频繁的矿区,不宜单独使用。
其适应条件如下:
(1)适宜于矿床地质条件简单,岩(矿)层层位稳定的矿床,特别是沉积矿床和岩相变化不大的沉积变质矿床。
在矿床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区,须要配合沿走向追索法或露头圈定法。对矿床地质条件很复杂的地区,本法只能作为辅助之用。
(2)不论露头情况如何,均可使用。在露头情况不好时,主要是通过干槽、主槽和辅槽进行剖面测量,并配合一定数量的人工露头的观察。除非是掩盖极深或矿床地质条件简单,才不做或少做人工露头点。
(3)较适宜于1:10,000~1:5,000矿区地质测量,在1:500矿床地质测量中,通常不适应。
(4)适宜于1:50,000及小于1:50,000的地质测量。
2.用剖面法填图时,并非每线都要作剖面图,一般要求为:
(1)“实测剖面”图1~3条。
(2)控制剖面图:在野外记录本上按剖面长度展示法作的补充剖面图,数量视需要而定。同时在地形底图上标出平面位置。
(3)路线剖面:直接填在地形底图上的,不作剖面图。
3.剖面法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
(1)准备工作:
(a)地形底图与前法同。
(b)确定各剖面线的位置及方向。有条件时应先踏勘,剖面线大体上应垂直于岩层走向。剖面线之间距,可根据矿床地质构造之复杂程度及岩层沿走向变化的大小而定,构造愈复杂,岩相变化愈大,间距愈小。原则上以使相邻两剖面线的地质情况能对比为度。观测线长度还要合乎定额要求。
(c)将预定的剖面线用铅笔大致画在地形底图上并编号。
(d)确定地质观察点的编号原则,一般按剖面及观察先后编号。
(2)野外工作:
(a)首先将所计划的剖面线位置及其起点在现场用半仪器法或目测法确定。位置大致确定后,应在各剖面线的起点订以木桩,每条剖面观测完后,也应在迄点钉上木桩,在起点木桩上写上剖面线的号码及点号。但对1:10,000及更小比例尺的地质填图也可不用木桩。
(b)沿每一个剖面线进行野外观察研究,并进行地质观察点编录。
在进行野外观察及研究时,应择要随即画出野外剖面草图。地质观察点设在各个岩石的接触线或有意义的地质界线上,用铅油将编号写在露头上(但小于1:10,000的地质填图可以例外)。
野外剖面草图,比例尺不拘,以能满足填图要求为原则。有时候,当有特殊要求而地形条件又允许时,可预先在地形图上截取地形曲线(必要时加以放大)。
(c)剖面线要基本上保持一条直线,特别是1:5000~1:1000的矿床填图,并与相邻剖面大致平行。如果在剖面线通过处被掩盖无法查出地质现象或岩层界线时应沿走向向两侧大致追索一下,以便推测。但推测范围不宜超过剖面间距之一半。无法推测时,则应注明掩盖。
(d)在野外用的地形图上,将点的位置标上,并用彩色图例表示出此观察点两边的岩性,进行野外联图,如有困难时,则需补测辅助剖面或作其它补充观察。
(e)观察点位置的测量要求与前法同。
(3)室内整理:
(三)地质界线追索法:
1.是根据对矿床中的主要地质界线及构造线的追索研究,来了解矿床的全部地质构造。其优点是能详细研究矿床地质条件沿走向的变化,缺点是往往忽视了矿床地质条件沿倾向的变化,并难于及时构成一个完整的构造概念。
其适应条件如下:
(1)除地质条件很复杂的矿床外,一般复杂至简单的矿床均可应用。
(2)适用于各种比例尺。
(3)一般只作辅助之用,只是在构造非常简单,单层厚度很大,特别是围岩为单岩相的矿床中,或矿体厚度不大的矿体地质测量中,才能做为主要方法来使用。
(4)适宜于研究矿体和近矿围岩沿走向的岩相和构造上的变化,特别是业已开采剥离的矿区。
(5)在露头发育不好的地区,不常使用。
2.地质界线追索法的工作程序与工作方法:
(1)准备工作,事先要更好地研究岩层的层序或火成岩与变质岩的分带,找出主要的地层界线,构造线或标志层。
其他准备工作同前。
(2)野外工作
(a)沿选定的主要地层界线或构造线的走向进行观察和研究。每隔一定的间隔设置一个地质观察点(用铅油写编号及野外联图均同上法)。
(b)地质界线追索法,经常需和剖面法合用,即在追索地质界线的同时,还必须隔一定的间隔进行一次垂直于岩层走向的观察,以便检查可能被遗漏的地质界线构造线等,但剖面间距无一定要求。
(四)导线法:
1.导线法是剖面法的一个变种,或可谓导线法是介乎剖面法与地质界线追索法之间的一种地质测量方法。为了适应地质研究的要求,导线方向可以任意变换,对初到一地区,资料欠缺急需地质图件,或暂时无底图而要求大比例尺地质图件时较为适用。优点是机动灵活,对不同的地质体都适用,缺点是工作量大,速度慢,精度一般不高,难于构成一个完正的构造概念。一般不常单独使用,有时作为辅助测量方法。
适应条件:
(1)一般适用于在面积较小的工作区内测量单一的或某特定的地质体。对侵入岩接触带、矿体边界的研究和圈定,较为合适。
(2)构造变动复杂的地区,应用于查明不同的构造线的截、接关系。
(3)比较适宜于比例尺较大的填图区。
2.工作程序与工作方法:大体上与剖面法同。所不同之处有:
(1)地质测量路线是由一条在野外根据具体情况而随时变换方向的导线构成,因此事先很难确定剖面测量路线的位置及方向,仍需要一定的“实测剖面”和控制剖面。
(2)沿层或沿构造线追索时,适用地质界线追索法的某些方法和要求。
转自地质与钻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