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安康
楼主
连续6年位居全国工业百强区榜首;2023年GDP5043亿元、增长6.3%,今年上半年GDP 2501亿元、增长9%;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1165亿元、增长14.4%;集聚华为、比亚迪两家千亿级企业,落地引望智能网联车、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等优质项目……8月15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在龙岗区举行。发布会上,龙岗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策飞介绍了龙岗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情况,并与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朱玉华,龙岗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邱少雄,龙岗区企业服务中心、区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冯铁军答记者问。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苏荣才主持新闻发布会。王策飞在会上表示,近年来,龙岗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大力实施“一芯两核多支点”区域发展战略,奋力建设好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深圳东部中心,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接下来,龙岗区将坚持以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区管理治理水平、提升民生事业发展水平,大力实施高质量发展“十大计划”,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效为深圳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作出龙岗最大贡献。

经济大区、工业强区家底雄厚作为经济大区,龙岗经济总体向好,优势突出。王策飞披露了几组振奋人心的数据。在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大关、经济增速达到近年最高的同时,今年上半年,龙岗区社消零总额713亿元、增长4%,实际利用外资超16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倍。从2018年到2023年,龙岗连续6年位居全国工业百强区榜首,今年上半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65亿元、增长14.4%,呈现出较好的增长势头。龙岗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均占全市20%左右;在GDP十大行业中,工业占比长期超6成。目前,全区已集聚了华为、比亚迪两家千亿级企业,4家百亿级企业、8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57家规上工业企业。经过多年发展,龙岗已形成以“IT+BT+低碳”三大产业为主导,建筑业、文化创意、跨境电商、低空经济产业快速发展的“3+4”区域产业格局,七大重点产业蓬勃发展。

龙岗坂雪岗科技城是全球第三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建筑业产值由2021年的249亿元增至2023年的1233亿元;龙岗集聚了120余家无人机上下游优质企业,拥有华南地区首个无人机综合应用测试基地。
巴黎
奥运会开幕式上,龙岗企业艾比森光电的显示大屏和高巨创新的无人机编队精彩亮相,受到全球瞩目。创建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应用示范区龙岗是全市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关键布局区域。据邱少雄介绍,这里已汇聚了200多家AI芯片、大模型等人工智能企业。其中,华为盘古大模型、云天励飞云飞天书已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模型备案登记,形成了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龙岗区立足智能场景的前沿关键技术与前瞻发展趋势,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态构建,优化空间布局,致力于打造计算产业全球“制高点”、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性应用“首发地”。7月11日,《深圳市龙岗区创建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应用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24—2025年)》发布,在全区范围全方位开放应用场景,同时完善工作体系,全面攻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今年龙岗推出了首批“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涵盖了公共安全、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21个领域40个场景,并加快推动应用场景落地转化。如通过智能算法分析预测森林火灾风险,实现森林火灾人工接警次数同比下降约80%。

目前,深圳工业软件园、大运AI小镇、天安云谷、星河world园区已纳入全市人工智能园区规划,将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充足的产业空间;龙岗坂田、龙岗大运两个片区入选深圳市“十大人工智能集聚区”。接下来,龙岗区将按照“孵化基地+专业社区+专业园区+集聚片区”递进式集聚布局,加快人工智能孵化基地以及大运软件小镇智能化升级等项目落地。“力争到2025年,落地100个全域全时场景标杆项目,集聚300家人工智能企业,带动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千亿,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应用示范区建设初显成效。”邱少雄表示。打造“三个平台”,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今年7月,龙岗区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重点突出技术、数据和场景“新三样”生产要素,狠抓科技创新、数据支持和场景搭建,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产业业态。冯铁军介绍,龙岗区重点通过搭建技术对接、数据开放、场景创新三个平台,支持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技术对接方面,龙岗区与市工信局、市中小局共同开发了深圳市线上工业技术研究院平台,面向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搭建“供需桥”。目前平台已收录龙岗的科研技术1173条,初步达成意向合作40多项。在搭建数据开放平台方面,龙岗区在大运AI小镇打造“算法训练基地”,提供“算力供给+数据资源+训练工具+应用场景”四位一体开放的算法训练服务。目前,已有云天励飞、华安泰等5家企业(机构)参与训练,开发22种AI算法。此外,龙岗区还重点搭建新质生产力场景创新平台,深入开展“我帮企业搭场景”行动,广泛征集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案等场景能力,挖掘可供试验测试、产品验证、示范推广的场景机会,让场景能力与机会“双向奔赴”。目前已累计组织开展对接活动32场,征集了企业场景能力134项,挖掘场景机会101项,对接撮合场景项目45个。“接下来,我们将充分发挥龙岗区产业的禀赋,进一步整合创新、空间、场景、人才等要素资源,并以发展全屋智能、全车智能、全身智能‘三全智能’为战略抓手,努力培育最具活力的产业集群、建设最智慧的产业园区、打造最丰富的科技应用场景。”王策飞表示。服务业增加值有望年均增长9.5%“2019-2023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从1376亿元增至1703亿元,占全区GDP比重从29.1%上升到33.8%。”王策飞透露。今年7月,龙岗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1+12”方案出台,包括1个总体工作方案、12个行业方案和配套政策。“通过这些措施,力争全区服务业增加值2024年达到1860亿元,2025年达到2040亿元,2026年达到2250亿元,年均增长9.5%以上,占GDP的比重提升至35%左右。”据王策飞介绍,龙岗区将从两个方向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比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依托深圳工业软件园等平台,推动一批优质企业落地,力争今年营收超400亿元、增长25%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依托两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动人力资源、法律、会计等服务业发展,力争今年营收超370亿元、增长25%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依托深圳建筑产业生态智谷,力争今年营收超110亿元、增长25%以上。另一方面,加快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实现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比如: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引进一批头部网络零售企业,以大运天地开业为契机推进高水平商圈建设,力争今年批发零售业销售额超5400亿元、增长24%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175亿元、增长21%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今年大运中心预计举行高端大型文体活动90多场,预计今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收超22亿元、增长35%以上。“趣”龙岗、很CITY,打造活力宜居城区高质量发展是为了实现居民的高品质生活。据王策飞透露,龙岗区每年将八成的财政支出投入到民生领域。龙岗区全面实施“幸福家园、学有优教”等行动,引进了深圳中学、深圳高级中学、深圳外国语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全区基础教育学校在校学生约57万人,为全市最多。大运中心拥有世界级场馆设施,今年已举办大型演艺活动和高端体育赛事61场,吸引近百万人次观演观赛,下半年还将举办31场大型文体活动。

7月28日,龙岗区与华润集团携手打造的大运天地开业,现已进驻近200家优势品牌,首店及定制概念店占比超60%,日均人流量超过15万人次。

这两年,龙岗还建成了龙岗儿童公园、龙城公园活力谷等项目,绿道、碧道、远足郊野径达900多公里,公园达到299个。王策飞表示,龙岗区将围绕民生“七有”目标,聚焦市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教育方面,今年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3.8万座,打造一批在全市有影响力的学校;医疗卫生方面,大力推进临床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及多层级医学人才培养;还将实施“美丽龙岗、精彩蝶变”2.0行动,开展12个专项行动,重点推进罗山片区公园群、龙岗河干流二期碧道等项目建设。朱玉华则表示,将从三个方面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首先大运天地要提供更全面更精细的服务,引进更多知名艺人到大运中心演出,抓住赛演流量。其次联动平湖等6个大型商圈,将文化展览展陈、演艺等文化活动融于商圈,把“宠粉经济”在龙岗做成品牌。此外还要整合资源,打造旗舰级的旅游项目,做好现有资源的品质提升,开辟一批旅游线路,为市民游客的旅游需求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服务。
2024年08月15日 15点08分
1




巴黎
奥运会开幕式上,龙岗企业艾比森光电的显示大屏和高巨创新的无人机编队精彩亮相,受到全球瞩目。创建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应用示范区龙岗是全市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关键布局区域。据邱少雄介绍,这里已汇聚了200多家AI芯片、大模型等人工智能企业。其中,华为盘古大模型、云天励飞云飞天书已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模型备案登记,形成了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龙岗区立足智能场景的前沿关键技术与前瞻发展趋势,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态构建,优化空间布局,致力于打造计算产业全球“制高点”、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性应用“首发地”。7月11日,《深圳市龙岗区创建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应用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24—2025年)》发布,在全区范围全方位开放应用场景,同时完善工作体系,全面攻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今年龙岗推出了首批“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涵盖了公共安全、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21个领域40个场景,并加快推动应用场景落地转化。如通过智能算法分析预测森林火灾风险,实现森林火灾人工接警次数同比下降约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