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 TREX 彻底摆脱脚本限制的自校准
硬盘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吧务
level 14
幸运的小黄豆😺
楼主
西数轻微坏道硬盘的快速维修
所有内容为本人原创,禁止转载或者摘编
这篇文章当中讲解到的所有技术适用于西数的所有机械硬盘(当然得是西数固件的,日立盘体西数贴标的盘用不了)。技术也不是什么新奇的技术,大概在十年之前就已经有人涉及过这些东西。这样的快速维修流程不依赖通刷固件,不降低容量,只靠TREX自身的功能进行维修。特别是对于多碟片的大容量硬盘,从头开始刷固件不仅费时间,还要面临砍头降容的风险,用这种方法进行维修,时间显著缩短而且大概率不会降低容量。
2024年02月06日 09点02分
1
吧务
level 14
幸运的小黄豆😺
楼主
这种维修方式有前提条件:
1. 磁头不能损坏。当然了你也可以手动砍头重设容量然后按照这种方式跑。
2. SMART 05项也就是重映射扇区数目不能爆红。爆红说明硬盘用于重映射的剩余扇区已经接近耗尽,用这种方法维修后很可能会降低容量(比如1TB变为996GB或其他容量)。
下面结合具体的硬盘例子进行分析。
2024年02月06日 09点02分
2
吧务
level 14
幸运的小黄豆😺
楼主
我一直想收藏一块应该是西数最老的1TB笔记本硬盘WD10TPVT,但一直没有在闲鱼上找到成色好的坏道硬盘,就在前几天终于找到一块,立刻拍下
2024年02月06日 09点02分
3
吧务
level 14
幸运的小黄豆😺
楼主
这块硬盘卖家没有扫描,只查看了SMART,显示有C5,01项读取错误率有计数。
上机,进入TREX,确实是Helios家族,3碟6头的15mm厚盘,1TB。
输入smartrpt,查看硬盘的smart情况。我并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坏道,但可以看到C5计数574,05计数为0。01有计数,可以看到出现读取错误的主要是5磁头。其他的磁头数值都是200,5头的数值为110(这个数值最大就是200为正常,越小说明该磁头坏道越多)。
2024年02月06日 09点02分
4
吧务
level 14
幸运的小黄豆😺
楼主
输入sflog查看硬盘的原厂自校准记录。2012年及之前生产的西数硬盘,其PST自校准流程都是老式的D8-D1-DD-DB,流程简单。原厂校准流程当中1头缺陷记录最多约为4000,3头为3000,其余的都在1000-2000的范围内。
输入sfall加载框架,并得到硬盘的DCM信息。
2024年02月06日 09点02分
5
吧务
level 14
幸运的小黄豆😺
楼主
首先要对硬盘的固件进行部分初始化,清除部分ARCO日志以及全部PST校准记录。
2024年02月06日 09点02分
6
zhanghanfeng3
原盘固件初始化怎么玩
2024年07月21日 11点07分
雨林木风💧
@zhanghanfeng3
清掉这个模块的校准记录就行,具体的需要你研究硬盘模块干什么用的
2025年04月13日 15点04分
吧务
level 14
幸运的小黄豆😺
楼主
第一步是运行Full ARCO,用户区高级优化测试。对于这种老盘,校准程序都在C4模块当中。根据西数的技术文档,这一步会对用户区进行包括相邻磁道干扰校准,写入电流调整等十几项校准,并改善读写错误率。
2024年02月06日 09点02分
7
某某学森党
大佬您好,这个技术文档就是传说中的TREX说明书吗
?
2024年02月29日 11点02分
幸运的小黄豆😺
@某某学森党
当然不是
2024年02月29日 13点02分
雨林木风💧
@某某学森党
霸王龙版trex原厂说明书可没那么多流程说明
2025年08月17日 12点08分
吧务
level 14
幸运的小黄豆😺
楼主
Full ARCO耗时4小时20分钟。结束之后开始运行硬盘随机读写,目的是为了升高硬盘的温度,为Hot ARCO做准备。
2024年02月06日 09点02分
8
吧务
level 14
幸运的小黄豆😺
楼主
在执行全盘随机读写的时候我发现这个盘虽然是三碟,在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的情况下只能升高到40度(前段时间用这种方法跑的一个WD10SPCX,双碟1TB很轻松就能达到47度),推测是由于这种老硬盘支持AAM(自动噪声控制,它决定硬盘的寻道速度从而决定硬盘的随机读写性能)因此达不到太高的温度。严格来说这是没有达到Hot ARCO的要求的,于是调整一下Hot ARCO的默认参数,开始优化流程。
2024年02月06日 10点02分
9
吧务
level 14
幸运的小黄豆😺
楼主
Hot ARCO共计消耗1小时44分钟。由于这块硬盘并没有运行TPI调整和KFCI测试,因此磁道分布没有变化,也就无需运行耗时极长的B2全盘写RRO测试了,直接进入D8-D1流程,开始全盘写扫描缺陷。
2024年02月06日 10点02分
10
吧务
level 14
幸运的小黄豆😺
楼主
全盘写用了5小时19分钟。在DD流程增益校准后,开始DB流程:全盘读取扫描缺陷。
2024年02月06日 10点02分
11
吧务
level 14
幸运的小黄豆😺
楼主
全盘读取扫描消耗了大概5个小时,为了防止后背扇区不足导致爆头,我选择跳过D5的簇测试(这一点在企业盘的校准中经常见到),直接执行D4流程将扇区记录合并为磁道记录。
合并后的各头缺陷数量如图2所示,紧接着由缺陷记录生成硬盘的P表,再由P表生成编译表(3300,3301流程)。幸运的是备用扇区充足,顺利通过。
2024年02月06日 10点02分
12
吧务
level 14
幸运的小黄豆😺
楼主
进行全盘写入加P表(B9),再对部分区域进行全盘读取加P表(BA,后续的一些测试会用到这部分扇区)。
2024年02月06日 10点02分
13
吧务
level 14
幸运的小黄豆😺
楼主
在此之后,我还运行了大量的在C4模块当中的优化程序,这些程序不会在自校准的记录当中留下痕迹,但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这几个虽然都是C4,但测试的项目不同)。
2024年02月06日 10点02分
14
吧务
level 14
幸运的小黄豆😺
楼主
图1是加载/卸载测试,可以听到清晰的磁头来回复位和加载的声音。图2是碟形全盘碟形寻道测试,这些都是原厂就有的校准流程。
2024年02月06日 10点02分
15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