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不忍细看,浅八一些名人们那不被大多数人所知道的雷人事
听说死亡很可怕所以我希望你能看见我死前微笑的样子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9
郎小鳶 楼主
转自TY
2010年09月09日 05点09分 1
level 9
郎小鳶 楼主
     %1.“大才子”纪晓岚-----无肉不欢
    
     其实我不太喜欢纪晓岚,被那个著名的老
太太
的裹脚布还要长的狗血剧狂轰滥炸到看到就转台,亏人家还不厌其烦的重播加拍续集,他们不累么?
    
     看来他们多努力的把纪晓岚塑造成侠肝义胆,铁齿铜牙,幽默诙谐就知道他们应该一点都不累。
    
     其实真实的纪晓岚,用现在的话来说还真一个猥琐大叔,其猥琐就在无肉不欢啊。
    
     其中无肉不欢包括2个方面:一个是嗜肉如命。一般正常中国人要么爱吃大米,要么爱吃面,纪晓岚偏偏不一样,爱吃猪肉。完全不吃米、面,而且肉量尤佳,动辄每顿吃掉上十盘猪肉。。。。
    
     还有一个就是肉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种马,用医生的话就是性亢奋。
    
     关于纪晓岚在这两个方面的特异表现,清人的一些笔记野史中多有记载,这里随手援引几条,以为证明。
    
     小横香室主人在《清朝野史大观》卷3中说:“公平生不谷食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饮时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
    
     采蘅之的《虫鸣漫录》卷2说:“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兴而幸者,亦往往而有。”
    
     昭枪在《啸亭杂录》卷10中也说“(公)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孙静庵的《栖霞阁野乘》更是讲述了一个关于纪晓岚好色的精彩故事:“河间纪文达公,为一代巨儒。幼时能于夜中见物,盖其禀赋有独绝常人人者。一日不御女,则肤欲裂,筋欲抽。尝以编辑《四库全书》,值宿内庭,数日未御女,两睛暴赤,颧红如火。纯庙偶见之,大惊,询问何疾,公以实对。上大笑,遂命宫女二名伴宿。编辑既竟,返宅休沐,上即以二宫女赐之。文达欣然,辄以此夸人,谓为‘奉旨纳妾’云。”
    
     堂堂的一代文宗,竟然好色好到了近似于“色情狂”的病态程度,甚至在皇帝面前也不加掩饰,够强够WS的。
    
     记得天涯有个镇涯神贴,大概叫不要跟理科生炫耀你的性能力,其实,真正的强人是纪晓岚,哪个强人可以像他一样日御数女,而且还不是一次搞定,是早餐午饭晚饭加午休夜宵各来一次,休息时间还要有功力乘兴来一个,而且到80岁还好色不衰的。。。。。。
    
    
    
    
     =====
     插播一个花边八卦,传说就是有个比较有名的为了把纪晓岚扮演的更加神似,跟对戏的女演员@#¥%%%
     俗话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正常女人都受不了自己的男人跟别的女人练练功对对掌风,何况结果这个男人老婆以强悍著称,结果老婆追到片场送了个锅贴给女演员:贱丅人敢驭我老公!!
    
     只是再强悍的女人也阻挡不了男人追随艺术的脚步,不甚唏嘘啊,如果联想到该女人在自己红透大中国时对该当时还是默默无闻的男人不离不弃,好不容易熬到功成名就,哎。。。有点感叹。
    
很难想象这个小老头这么给力。。。。

2010年09月09日 05点09分 2
level 9
郎小鳶 楼主
     2.宋之问-----就个人渣(请原谅我有点激动)
    
     宋之问,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实昨天之前我都不大记得他,虽然说个著名的诗人,可是被普通人记得的好像就是《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真想不到写的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人竟然是个无耻的杀人犯,只因为喜欢自己亲外甥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向外甥索要,外甥不肯,就把亲外甥用布袋给压死了。。。。。
    
     此案在唐代时就有记载。刘肃《大唐新语》写得简括:“……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1](卷8《文章》)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写得生动:“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宋生不得其死,天之报也。”
    
     唐才子传》记载最详:“舅宋之问苦爱一联(指‘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知其未传于人,恳求之,许而竟不与,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
    
     宋之问做为个人是不合格的,为了一句诗可以对外甥下毒手,而且还是趋颜附势的一个家伙,为了巴结武则天的红人张易之,竟然为他倒便壶。。。
     这还不算,可能他也觉得为武则天的红人倒夜壶,还不如直接依附武则天,所以就跟武则天说,要做她的面首,结果武则天挑的很,嫌他有口臭,给拒绝了。。。。
    

2010年09月09日 05点09分 3
level 9
郎小鳶 楼主
     陈阿娇----中国有案可稽的第一例拉拉
     汉武帝是双,但是这个好像证据确凿,古时有的朝代比现代还开放,好男色都不是什么奇闻,而且他是双很多人早就知道了(虽然我昨天才知道,我真的是太孤陋寡闻了..),加上我个人比较喜欢卫青和霍去病两个帅哥,现在这两人跟汉武帝关系不明,我不喜欢他们2个被八,所以汉武帝这个就不八了。
    
     陈阿娇是拉拉,这个还是有点惊讶,其实不论在哪个朝代,宫禁之内女同性恋一直在暗暗地流行。宫女们当然不是天生的同性恋者,陈阿娇后来不受宠,估计也是转变的原因吧。
    
     这个也是有记载的
     【汉武故事:建元六年。太皇太后崩,上始亲政事,好祀鬼神,谋议征伐。长主自伐滋甚,每有所求,上不复与,长主怨望,愈出丑言。上怒,欲废皇后,曰:“微长公主弗及此,忘德弗祥,且容之。”乃止。然皇后宠送衰,骄妒滋甚。女巫楚服,自言有术能令上意回。昼夜祭祀,合药服之。巫著男子衣冠帧带,素与皇后寝居,相爱若夫妇。上闻,穷治侍御巫与后。诸妖蛊咒咀,女而男淫,皆伏事。】
    
    

2010年09月09日 05点09分 4
level 9
郎小鳶 楼主
     郑板桥---同性恋
    
     安徒生 莎士比亚 达芬奇 这些没有确凿证据就不八了,郑板桥这个倒是他自己承认的
    
     当然我也是昨天才知道的。。。
    
     郑板桥应该不用普及了吧,扬州八怪之首,难得糊涂什么的,家喻户晓了
    
     “板桥好男色,狎童纳宠,不废声色,润笔钱随手辄尽”
     郑板桥在《板桥自叙》中就说自己:‘好色,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还发牢骚说那些小家伙都是看上了他的钱。”文章中还提到,板桥希望将大清法律中的“鞭打屁股”改为“鞭背”,是因为其“爱护金臀者”。
    
     不歧视同性恋,倒是狎童。。。有点被雷到了,国家幼苗也下的了手。
    
    

2010年09月09日 05点09分 5
level 9
郎小鳶 楼主
     晋景公
    
     晋景公是晋成公的儿子,名叫姬獳。他昏庸无能,信佞臣,听谗言,杀了忠臣赵盾的后代赵同、赵括全族。
    
     总结一下,他的一生最大的贡献估计就为世人提供了一个笑话: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掉进粪坑呛死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君。
    
     我们先来看看正史是怎么记载晋景公之死的,据《左传》记:晋侯梦大厉,被髪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於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
    
     用白话文解读一下大概就是:(无关紧要的就省略了)
    
      晋景公听谗言,杀了忠臣赵盾的后代赵同、赵括全族。三年后,晋景公梦见厉鬼,披发垂地,以手击胸,暴跳于地,身长高大,形状非常恐怖,厉声骂道:“无道昏君!我子孙何罪?你不仁不义,无辜枉杀,我已诉冤于上帝,请准来取你的命。”说罢直对景公掐攫过来,景公大惧,呼叫醒寤,原来是一场恶梦,从此一病不起。
    
         当时桑田地方,有一位神巫,能占鬼神事,景公召请巫人入宫,神巫所卜和景公的梦境完全相同,景公惊惧地问道:“这个鬼能不能制服?”巫人说:“这鬼是先世功臣,是有威德的大力鬼,又正值愤怒之时,制服不了。”景公说:“那么寡人的病体吉凶如何呢?”神巫说:“小人冒死直言,主公的病,恐怕不得吃新麦了。”时屠岸贾在旁,厉声呵叱巫人:“妖言惑乱国君,主公若能吃到新麦,你当死罪。”即刻把神巫轰出宫外。神巫去后,景公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
         到了六月丙午日时,景公忽然想吃新麦,命令甸地方上的人献上,吩咐膳夫煮好麦粥,忽然想起神巫的话,立刻召神巫入宫,指着麦粥对巫人说:“你说寡人吃不到新麦,你看这不是新麦吗?”马上喝令左右推出斩首,巫人死,景公将要取麦粥来吃,顿觉腹部膨胀要大便,急急起身上厕,忽然一阵心痛,站立不住,跌入厕内,陷于粪池中而死。
    
     ====好像偏题了,就是觉得好笑,发上来笑话笑话,这个昏庸的国君,总算是做了件有益的事情。

2010年09月09日 05点09分 14
level 9
郎小鳶 楼主
     张飞
    
     1.大书法家
     受《三国演义》的深远影响,张飞留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是不通文墨的赳赳武夫。其实,历史上的张飞不仅是三国时期有万夫莫挡之勇的名将,而且还是一位大书法家。
    
     明代的《丹铅总录》中,也有一条关于张飞书法的记载:“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文字甚工,飞所书也。张士环诗云:天下英雄只豫州,阿瞒不共戴天仇。山河割据三分国;宇宙威名丈八矛。江上祠常严剑佩;人间刁斗见银钩。空余诸葛秦川表,左袒何人复为刘”。“飞所书也”,说明这个铭文是张飞所书。
    
     陆游青年时代曾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冲天之志,没想到早在三国时代就有张飞替他真正做到了。元吴镇《张翼德祠》诗作云:“关侯讽左氏,车骑更工书。文武趣虽别,古人尝有余。横矛思腕力,繇像恐难如。”意思是张飞的书法很有造诣,连三国著名的书法家--魏国的钟繇、吴国的皇像都比不上他。
    
     《蜀中名胜记》第二十八卷中记载,顺庆府渠县(即三国时的宕渠县)有一个八蒙山,山下有一石,石上题有:“汉将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立马勒石。”两行隶书大字。这段题字说的就是那次张飞以少胜多,把名将张郃打得大败而逃的事情。据说当时张飞非常高兴,得意之际,便以石代纸写下了这段文字。刘继兴认为,《蜀中名胜记》的作者是明代文献学家、曾任四川右参政的曹学佺,此人当时既有文化地位,又有政治地位,他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1986年,阆中修建嘉陵江大桥,修桥工人从滔滔江水中打捞出了这块石碑,经专家考证,它就是《阆中地方志》中记载的失传的阆中张桓侯书石碑了。
    
     强悍的是这是用长矛代笔,石碑代纸,一气呵成的....下面有附图
    
     在古代,书画往往不分家。张飞不仅书法作品甚佳,而且还很爱画画,尤其喜欢画美人。据明代卓尔昌编的《画髓元诠》载:“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张飞的书法真迹尚有存世者,可惜的是张飞画的真迹却至今尚未发现,这也是历史的一个小小的遗憾。
    
     再汗一个,张飞最厉害的是草书,那个让世人跌破眼镜的立马铭好像还不是草书,至于他的绘画,明人笔记中更有当时流行张飞的绘画、人们争相抢购的记载。但明朝以后慢慢绝迹了,可惜啊,要是现在谁有他的真迹,那真的是价值连城了.
    
     2.美男子?
     文武双全也就算了,要还是个美男子?.....
    
     《三国志》里对刘备“大耳垂肩,双手过膝”、关羽“美髯公”、“相貌堂堂”等均作过比较详细的描述,独独对张飞的长相却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正因为这样,也就使罗贯中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在《三国演义》里,他对张飞的形象不惜笔墨大肆夸张,说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活脱脱就是另一个钟魁。而在戏剧里张飞不仅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更给张飞增加了一张黑脸,这完全出于艺术创作的需要。
    
     到现在为止,唯一对张飞的相貌有点关联的就是一个石像。2004年文物部门在四川简阳张飞营山上发现的一个石人头像,使一些专家学者对三国名将张飞的外貌,产生了新的看法。
    
     据说,该石像大约高四米、宽三米多。当地人传说,这是唐代工匠为纪念“五虎上将”张飞,在当年张飞扎寨处专门雕塑的。该“张飞”慈眉善目,耳长唇厚,脸上竟没有一根胡须,与《三国演义》和人们心目中的那个张飞形象大相径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专门为头像做过测量和鉴定,发现该石像的确建于唐代。对于它是否就是张飞,虽然考古专家没有给出答案,但该石像的发现,使人们对张飞的真实面容不得不重新加以考证。
    
     真实的张飞相貌如何呢?到现在还是个迷,我们只能YY一下,只是奇怪的是人们也有将美男子脸型称作“张飞脸”的说法,难道张飞真的是个文武全才的偏偏美男子?
    
     这个不知道时间会不会给我们答案了。
    

2010年09月09日 05点09分 15
level 9
郎小鳶 楼主
     李白----剑术很高明的“古惑仔”
    
      一直以来,世人都知道李白是一位“斗酒诗百篇”的大诗人,然而,少有人知道,李白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古惑仔”。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的《侠客行》不仅仅在写他所景仰的古时的侠客,同时在暗写他自己的经历。《新唐书·文苑传》特别指出,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李白在向别人推介自己的特长时曾说:“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明明白白地强调:自少年时,他就开始学剑。他生怕别人会因为他的五短身材而瞧不起他的功夫,解释性地说:“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义气!”(《上韩朝宗》)李白身材不够高大,但身轻体健,有万夫不挡之勇。唐代流行斗鸡活动,年轻时的李白脾气火爆,在一次斗鸡活动中,大发神威一连手刃了好几个泼皮。“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在闹市拿刀砍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折不扣的古惑仔。首都师范大学的教师檀作文就写了一本《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
    
         为了学剑术,提高武艺,李白又专门到山东。他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一诗中写道:“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唐代文人裴敬写过一篇文章《翰林学士李公墓碑》,里面讲李白“常心许剑舞。裴将军,予曾叔祖也。尝投书曰:‘如白愿出将军门下’。”大唐有三绝,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张旭和李白都是饮中八仙;裴将军是李白的师父,是大唐第一剑客。李白作为裴旻的徒弟,其剑客身份确定无疑。
    
         李白除了有一个著名的剑客师父外,还有一个杀手徒弟,有诗为证——《赠武十七谔》,他的徒弟叫武谔,排行十七。
    
     李白为毛要去做古惑仔呢?这得从他的出生说起。
    
     唐代主要诗人中,只有李白没有参加科考,这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李白自己的说法是:我是天才,懒得考进士。实际上这只是托词,李白有他的难言之隐,他根本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这跟他的身世有关。
    
         李白的祖上因为犯了法,被贬到当时的边疆——碎叶城一带。被流放地以游牧为主要谋生手段,中土之士不一定擅长。但李白的祖先是从中土过去的,对中土有什么物产,西域有什么物产,都比较清楚。李白的先人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生存方式,最合适的就是做商人。
    
         根据松浦友久所著《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李白评传》一书记载,李白未在任何公开场合提到其父的名字。只有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里称李白的父亲为“李客”。这《新墓碑》是根据伯禽“手疏十数行”而写的,伯禽是李白的长子,史料的可靠性很大。有关部分记述如下:
    
         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由伯禽“手疏”可知,李白的父亲因为“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也就是说,他并没有真正的名字。因此,有学者推论,李白父亲是一名没有正式汉名的异族移居者。与他的这种出身相关,李白青年时期,在四川的生活大概是被排斥的,故自离川之后,再未回归一度作为“故乡”的蜀地。四十几岁在长安被放逐时,晚年流放夜郎途中得知被赦免的消息时,他并没有折返更近的蜀地,而是照旧返回江南。
    
         按照当时唐朝的律法,科举制度虽然相对宽松,但对于考生的身份审查却毫不马虎。参加科举考试,先要通过资格审查。审查中要注明:“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它名”,此外还规定,如果家里是做买卖的,或者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是做生意的,就不能来考进士;异民族的子孙也被排斥在外。当然,罪犯的后人更没有资格。
    
         李白的身世,恰好都占了:一是罪人之后,二是商人之子,且恐为异民族之子。这样的出身,使他喊出了真真切切的牢骚:“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李白一生没有参加科考。
    
     千古文人侠客梦,在唐代,作侠客、为大将是当时年轻人的普遍追求,是一种时髦的人生观,于是我们的李大侠就兴致勃勃跑去做古惑仔了,并且混出不错的名堂,据说当时剑术中,李白排第2,至于第一是谁。。。。没说,然后就。。。。不知道了。

2010年09月09日 05点09分 16
level 9
郎小鳶 楼主
     唐玄奘
    
     大家对唐玄奘的形象可能大多数都会参考那部著名的《西游记》,电视剧里的唐僧不明是非、胆小怯懦,被抓只会喊悟空~,被放就念紧箍咒的小白脸,看西游记的时候说实话我挺不喜欢这个唐僧,其实不是演的不好,演员还是比较忠于小说里面唐僧的形象,以致有很多人对名著有很多质疑,认为唐僧是这部名著里面的一道败笔,这样一个小白脸毫无主见的人怎么可能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尽磨难成功取到真经。
    
     那么,历史上真是的唐僧也就是唐玄奘是什么样的呢?
    
     真实的唐玄奘生活在1300多年前(公元600-664)。他出生于洛州缑氏县游仙乡陈村(现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陈河村)一个官宦家庭。幼年时代,他经历了隋王朝的崩溃和唐王朝的建立。8岁那年,父亲给他讲授《孝经》,当讲到曾子避席一节时,他忽然整好衣服,离席肃立。父亲问他干什么?他答:“曾子接受老师教诲时离开坐席,我现在听父亲教导,怎能安坐不动呢?”父亲由此知道他将来一定会有成就。11岁时,在洛阳净土寺成为少年行者,开始学习佛教经典,研读《维摩经》和《法华经》。13岁时,隋炀帝下令度僧,因他年幼,未能入选。主持此事的大理寺卿郑善果见他站在公衙门口,就问他出家是为了什么?他答“继承如来的业绩,光大佛法。”郑善果对他的志向极为欣赏,又见他相貌不凡,就破格录取了他,并对旁边的官员说:“诵经容易,这种风骨难得,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佛门大器的。”从此玄奘出家为僧。在出家后的十余年间,玄奘研读佛经,听受讲经,都能独立思考,明辨微义,声望日增。玄奘在19岁的时候,前往成都求学,研读了佛教大小乘经论和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的经典。后来他游学数地,26岁时到长安住大觉寺,从道岳学俱舍论。
    
     玄奘既遍谒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敲,发现各有所宗,校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为搞清佛经的真实涵义,同时也为取得像《瑜伽师地论》那样的更多的经典,尤其向往精通瑜伽兼谙百家的那烂陀寺的戒贤法师,玄奘决心亲自到西方――印度去求法。于是他联合志同道合者向朝廷上表请求西行,但朝廷下诏不准。其他人都断绝了念头,只有玄奘仍不屈服。他一方面学习梵语,一方面磨练意志,最后下决心西去求法。 公元627年秋,唐贞观元年,28岁的玄奘法师混杂在逃难的灾民中间,悄悄地离开了长安,开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历程。
    
     17年中,玄奘备历艰辛,忍饥挨饿,越沙漠,度雪岭,顶风暴,斗盗贼,九死一生,却从未考虑过回头。玄奘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伪经,求真经,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在印度期间,玄奘主要学习的地方是那烂陀寺。经过6年的学习,他学习钻研诸部经论,所学各门,无不精通。其师戒贤法师特别器重他,命他向其他学生讲授《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同时对《中论》、《百论》、《瑜伽论》进行了很好的阐发。玄奘的学识受到众人的赞叹,也受到当时国王戒日王的重视,经常成为国王的座上宾。公元641年时,那烂陀寺举行了一场大型辩论会,持续了18天,最终玄奘法师取胜,这时万众欢腾,争着为玄奘法师赠送荣誉称号,大乘送的是“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小乘送的是“木叉提婆”(解脱天)。从此,玄奘法师名震五印。
    
      17年后,玄奘被当时通缉捉拿他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国礼迎回长安,长安百姓人山人海,塞街满巷,争相一睹这位后来被神话成为“唐僧”的智者和勇士。

2010年09月09日 05点09分 17
level 5

2010年09月12日 00点09分 25
level 4
其实我觉得这种东西还该加上林徽因
2010年09月18日 14点09分 26
level 4
海瑞和他的女儿。
2010年12月23日 09点12分 28
level 1
马克留着蹲坑时候看
2010年12月23日 09点12分 29
level 1
回复:6楼
呵呵!
要是没他我也生不出来了
2010年12月27日 19点12分 30
level 9
郎小鳶 楼主
回复:30楼
o(>﹏<)o
2010年12月28日 01点12分 3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