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最土豪的大学
“第一任校长是奉天省省长,还有什么困难?钱不是问题。”提及建校经费,东北大学校史志编研室副研究馆员陈均的回答简单而直率。
陈均所说的奉天省(今辽宁省)省长,即王永江。擢升省长前,他作为奉天省财政厅厅长兼东三省官银号督办,整顿财政,实行税收提成,屯垦,兴建沈海路,创办纱纺厂,几年之间,奉天省财政迅速好转,从入不敷出转为结余一千余万元。
陈均告诉记者,筹建东大,更要紧的问题是日本人的反对。1922年,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王永江被公推为首任校长。得悉此讯,日本驻奉天总领事公然“劝告”王永江:“你们要读理工科,我们已有‘旅顺工科’;你们想学医,我们早有‘南满医学堂’;你们愿学文法科,也可以派留学生到帝国大学去上学,大日本政府将予以优待,给以官费补助。你们何苦自不量力,自寻苦恼,而去自办大学呢?”
日本人的反对,反而让奉天省办学的决心更坚定了:他们越是反对,“咱们就越是非办不可。得快办,要办好,快出人才。”
1923年10月24日,东大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按照奉天省议会通过的议案,“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以储人才而兴教育”,东北大学本应由东三省共同出资,合力办校。但吉林省表示要独立创办一所大学,黑龙江省“开发未久,财源较小”,热情也不高。最后决定,奉天省和黑龙江省按照9∶1的比例分摊经费。
对“财神爷”王永江和不差钱的奉天省而言,这只算个小插曲。据档案不完全记载,仅1923年3月至6月,东北大学筹建初期,奉天省政府就拨付修缮费奉大洋24000元。此时,东北大学新校址尚未建成,只是借用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和奉天公立专门学校的校舍办学,校园面积仅80亩。
校舍狭小,王永江另有筹划。他和筹备委员会看中了一块300余亩的地皮,麻烦的是,这块地位于昭陵附近,归前清皇室所有,不能随便占用。于是,王永江亲自出马,写信沟通,请内务府“推恩施助”,将昭陵附近的300余亩土地“辟作该大学理、工、农三科校址”。已经逊位的清皇室自然承应了奉天省长的请求。与此同时,奉天省长公署出资购买了昭陵附近的民地200余亩。
1925年9月,在这片500余亩的土地上,一座由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四层欧式建筑拔地而起,这便是东大理工学院的新大楼。大楼建筑面积7544平方米,堪称当时全国各高校中的佼佼者。大楼至今仍矗立在原地,虽然已经不再用作教学,但风采不减当年。
在老沈阳人的记忆中,沈阳曾有一个先进的近代化企业,与当时的皇姑屯机车厂、兵工厂附设机车厂、迫击炮厂附设民生工厂并驾齐驱,号称“东北四大工厂”。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工厂竟然是东大的校办工厂。
1925年初,奉天省长公署拨款170万元,将北陵附近的338亩土地划归东大,用于建设校办工厂。工厂1926年落成,1000多部机械设备均从德国进口,还配套了办公场所、宿舍、锅炉房甚至浴池等附属设施。工厂落成后,既是东大学生的实习基地,又是货真价实的工业工厂。
陈均介绍说,工厂能修造机车,安装客货车,制造的起重机、送风机、印刷机、钻孔机等都是热销产品,它的盈利还能反哺东大,成为东大常年稳定的经费来源。打开一幅当年的校园地图,顺着陈均手指的方向,赫然发现,在东大校园与校办工厂之间,竟然还有一段铁路连接交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