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一下某个扯淡的“恒星摩擦生热所以发光发热”理论
民科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某位自称民科的东西妄图通过胡编乱造、添油加醋来宣扬自己的“恒星摩擦生热所以发光发热”理论。本人不才,与其辩了两句就差点引来人身攻击。
本人从学校毕业后,已经两年没从事科研相关工作,宽泛来说也属于民科。本着前官科的严谨精神,我稍微阅读了他宣称的“能支持自己理论正确”的文章,并以其中两篇为出发点来辩驳它的理论。
本人的出发点是:
1,别人错了,不代表你就对了;
2,如果文章里没有的东西,你硬说他有,那就是学术不端,严重的属于学术造假,是连下水道的老鼠都要吐一口唾沫的行为。
并且,由于本人非天文相关专业,隔行如隔山,只能看个大概,以下叙述中可能有很多错误,还请大手子们指正。
2023年08月10日 08点08分 1
level 7

2023年08月10日 08点08分 2
level 1
第一个:
2023年1月19日凌晨刘超研究员等人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
文章标题:Stellar Initial Mass Function Varies with Metallicities and Time
DOI: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488-1
涉及到的概念:
恒星初始质量函数 Stellar Initial Mass Function (IMF),指在恒星形成过程中不同质量的恒星的数量分布。恒星初始质量分布是天体物理学基础概念。它描述了一群恒星在刚刚诞生时,不同质量的恒星所占的比例。
那么我们可知:该文章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多个恒星组成的集体。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研究的是多个恒星组成的集体,而不是研究恒星本身,更不是研究恒星为什么发光发热。至于你的摩擦生热,整篇文章更是提都没提。
由于本人对天文学不甚了解,参照科学网对该文章的解释,在该文章之前,学术界认为:在整个宇宙,无论金属丰度、无论恒星年龄,IMF都是一样的。该文章的结果则标明:IMF随金属丰度、恒星年龄变化。也就是说是IMF的普适性受到了挑战,而不是一个恒星本身发展过程的理论受到挑战。
综上,刘超研究员等人发表的这篇文章和你的摩擦理论和“某一个恒星的演化”理论没有一分钱关系。
2023年08月10日 08点08分 3
level 1
第二个:
2019年11月28日凌晨刘继峰、张昊彤等人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
文章标题:A wide star–black-hole binary system from radial-velocity measurements
DOI: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766-2
这篇文章我没看完,因为跨专业读文章实在太累了,不过有两点可以确定:1,整篇文章压根没提到发光发热的原理;2,核聚变和摩擦两个词根本没出现,“中国科学家否定核聚变”一说更是子虚乌有。
这是他原帖中的“翻译”:
我实在想不出为什么中文要再被你翻译成中文,也想不出你是怎么才能厚着脸皮造谣给自己贴金的。
2023年08月10日 08点08分 4
level 13
赞!
2023年08月10日 08点08分 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