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国的上世纪二十年代长袍马褂粉
历史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吧务
level 15
转自澎湃新闻
2023年07月23日 13点07分 1
吧务
level 15
所谓“中国服”,是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日本对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少)服饰的一种总称。清朝,男性的服饰主要分为朝服、官服、常服、便服等四种。当时各个阶层中国男性在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穿着是长袍和马褂。
2023年07月23日 13点07分 2
吧务
level 15
特别是在当时无比崇尚西洋文化的社会风潮中,一部分身穿长袍马褂的中国知识分子特意标榜自己与西方文明绝缘,并一再强调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十分引人注目,而长袍马褂也成为他们特立独行的标志。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能成为日本人关注焦点的究竟是怎样一种中国服呢?
2023年07月23日 13点07分 3
吧务
level 15
首先,来看一下井上红梅介绍的中国服。在1921年出版的《中国风俗》(下卷)中收录了一篇题为《中国服之话》的文章。文章的前面插入了好几幅中国服的图片。这些图片一目了然,结合图片下面的详细说明,大致可以了解当时中国男性服饰的基本情况。比如,图1中右侧像连衣裙的衣服就是长袍;左上方的外套则是马褂,穿在长袍外面;左下方的称为裤,像长裤一样,是穿在长袍下的下半身贴身衣物。当然,关于马褂,井上也介绍过其他的类型。
2023年07月23日 13点07分 4
吧务
level 15
接下来,再来介绍朱北樵笔下的中国服。1928年《有关中国服》作为东亚研究会举办的第24届东亚研究讲座的成果被出版成书。朱北樵先将中国服的种类以及名称翻译成了日文(见表1)。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甚至为每一种衣物都做了具体的说明。比如马褂,朱北樵解释“是一种为了方便骑马时穿着而刻意裁短”的衣服,“在外出时必须在长袍外穿上马褂方显礼仪”。接着他补充说明:“这马褂正好类似于日本的和服外褂。”而有关长袍,他又解说道:“是一种袍子或是叫长衣,在历史上它与马褂并列为礼服,在我们日本可以理解为素袍、直衣之类的衣服。”除了长袍马褂,中国人常常还会穿类似于西装马甲的衣服,它在中国北方被称作坎肩儿,而在南方被称作背心。这“是一种没有袖子的衣服,长度上比马褂要稍短一些,左右和上面左侧有时会带有像西装马甲那样的口袋”。
2023年07月23日 13点07分 5
吧务
level 15
报纸对当时樱花国内长袍马褂粉介绍
2023年07月23日 13点07分 6
吧务
level 15
1910年8月8日,《朝日新闻》刊登了一则艺能界的小道消息,称:“寿美藏近来只要进后台必然会身穿一袭中国服,并且将帽子压得低低的,这任谁看了也不会想到他居然是一名歌舞伎演员。”歌舞伎演员寿美藏在进后台时身穿中国服,反而让人料想不到他的身份。
2023年07月23日 13点07分 7
吧务
level 15
(《朝日新闻》),记录了当时周围人的赞叹与欣赏。当然,拥有超群美貌的歌舞伎演员穿着外国人的服装这件事原本就容易成为报刊上吸引人眼球的话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服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的确是一种新鲜而又奇特的服装。因此,可以推测,对当时的普通日本人来说,中国服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存在。
2023年07月23日 13点07分 9
吧务
level 15
1920年以后,报刊上关于歌舞伎演员身穿中国服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具体来说,1924年10月19日,《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又同时刊登了一篇关于身穿中国服的歌舞伎演员的报道。这篇报道的主人公是歌舞伎演员市川左团次(第二代),内容是:左团次在完成中国东北、朝鲜的巡演之后访问了北京,最后居然穿着中国服回到了日本。
2023年07月23日 13点07分 10
吧务
level 15
《读卖新闻》的报道《昨晚欢迎会上一身中国服的左团次》的标题刻意选用了“中国服”一词来吸引读者;而《朝日新闻》甚至还刊载了一张市川左团次身穿中国服的照片(图2)。当然,这些都是报刊吸引读者的方法。据这两家报纸所说:左团次身上穿的中国服其实是梅兰芳所赠。
《注:是误传,他在1936年才和梅兰芳同台过》
2023年07月23日 13点07分 11
吧务
level 15
1926年,《电影与演艺》中“告别了不舍的舞台之后,演员的夏季家庭生活”栏目刊登了一张超人气歌舞伎演员市川松茑(第二代)一家的照片(图3、图4)。这张照片的标题是“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中国服开开心心的松茑父女俩”。照片中,市川松茑穿着中国男性的常服,即长袍外套了一件马褂;身旁依偎着一个八九岁模样的女孩,正是他的小女儿,穿着一身中国少女都爱的上衣下裳;而不远处正坐着穿和服的妻子。从照片看,全家人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不过,小女儿虽然穿上了一直嚷着想穿的中国服,可表情却有点凝固、不自然。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服已经逐渐渗透到了歌舞伎演员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对其家人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2023年07月23日 13点07分 12
吧务
level 15
1924年9月28日,《读卖新闻》中有一篇醒目的文章,名为《近来越来越引人注目的中国服的流行》。来看一下其中的一小段内容:云吞呀,烧卖呀这些中华料理变得流行已经有些日子了。近来倒不是因为受到中国又爆发战争的刺激和影响,像中国的纹样图案、电影戏剧等也变得流行起来了,甚至还波及了我们的服饰生活。不仅仅是男性的服饰,就连女性的服饰中也能看到零零星星的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是日本,就连欧洲,和日本趣味相互融通交流的也是这中国趣味。
2023年07月23日 13点07分 13
吧务
level 15
1919年可以说是真正掀起中国戏剧热之年。笔者推测大概因为那一年中国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第一次率领其艺术团抵达日本,在东京帝国剧场进行了一系列的公演。据说帝国剧场那时卖出的票价惊人,但依然场场爆满。当时,同月公演的日本戏剧的特等席中,歌舞伎座为4圆80钱,市村座为3圆50钱,明治座为2圆。而梅兰芳剧团的特等席为10圆。由此可见,当时梅兰芳剧团的表演在日本的票价之高!当时的观众席里不仅能看到谷崎润一郎和秋田雨雀等知名作家,还有花柳章太郎、市川左团次等演艺界人士。
2023年07月23日 13点07分 14
吧务
level 15
歌舞伎演员们率先穿起了中国服,这成为当时各大报刊的热门话题。从1910年的市川寿美藏到1926年的市川松茑父女俩,中国服从一种新奇的外国人服装、报纸上吸引人眼球的话题逐渐演变成歌舞伎演员家庭生活里很普通的存在。歌舞伎演员们正是因为跟中国戏剧热直接相关,因此他们比其他日本人更早地与中国服建立了亲密的关系。英俊潇洒的年轻歌舞伎演员穿戴起异国的服饰,自然十分吸引普通人的眼球,不难想象,这让他们感到震惊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中国服印象产生了一些影响。
2023年07月23日 13点07分 15
吧务
level 13
挽尊
2023年07月23日 14点07分 17
好久没看到这古老的回复了
2023年07月23日 14点07分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