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 Clock 1600MT/s VS 1200MT/s ——Kingston KC3000 & aigo
固态硬盘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0
一、前言
目前市面上PCIe 4.0 DRAM-Base方案最亮眼的还得是E18主控配上Micron B47R颗粒的搭配,其SLC Cache内外顺序读写速度在一众同类产品中表现出色,且在笔者曾经测过的E18方案中,512GB及1TB容量点下具有较好的温控表现。但同为B47R也有不同品质不同规格的颗粒,常见的有1600MT/s的B47R-R和1200MT/s的B47R-M,这使得E18方案的硬盘存在不同用料的可能。在网上搜寻E18方案评测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两种不同开头的固件号,分别是EIFK和EIFM,不同的固件号说明硬件或许有所差异。
本次笔者也有幸分别从然天一这里借测到了固件号开头为EIFK的Kingston KC3000 2T和从浩哥这里借到了固件号开头为EIFM的aigo P7000 2TB,准备对这两块硬盘做一期详细的横向性能对比。
2023年02月27日 14点02分 1
level 10
三、基本信息
惯例,到手上机先看CDI
①Kingston KC3000
②aigo P7000
由两块盘的固件编码可推测,其固件号是经典的群联编号规律,但KC3000和P7000的固件编号并不一致,KC3000固件编号为EIFK31.6,P7000的固件编号为EIFM31.4,由于固件编号的不同,笔者猜测这两块盘的硬件上会有所区别。
同时,KC3000的容量为2048G,而P7000的容量为2000G,即KC3000开的是足容,P7000则留了24GB的空间作为二级OP。
CDI抓取到的smart的信息较为有限,故使用smartmontools进一步抓取两块硬盘主控的smart信息。如下所示:
①Kingston KC3000
②aigo P7000
由smartmontools抓取到的信息进行对比可知,Kingston KC3000和aigo P7000的smart特征信息可以说是完全一致。
在Windows下采用smartmontools抓取到的信息对比可知两块盘CDI所显示的温度均为Temperature Sensor 1,其中KC3000比aigo P7000多了Temperature Sensor 2和Thermal Temp. 1 Total Time的smart值,其中Temperature Sensor 2这个值不出意外的话是记录KC3000使用过程中的最大温度,相关详细的分析详见网络,此次笔者就不做过多赘述。
①Kingston KC3000
②aigo P7000
通过Phison Flash ID可进一步得知两块盘的具体颗粒信息:
①Kingston KC3000
②aigo P7000
Kingston KC3000和aigo P7000均采用的是Micron最新一代的176L B47R TLC颗粒,单die 512Gb,两块硬盘均吃满了E18主控的32CE带宽。同时仔细对比可以发现KC3000的FlashR/W Clk,带宽是1600MT,DRAM Clock为1600MHz,PE Cycle Limit为3000;而P7000的FlashR/W Clk,带宽是1200MT,DRAM Clock为2666MHz,PE Cycle Limit为1700,其中DRAM Clock正好对应了上文中所提到的DRAM频率。
测试完毕时CDI截图:
①Kingston KC3000
②aigo P7000
虽然测试完成时KC3000和P7000的健康度值均为98%,但两者实际写入量均不同,KC3000的写入量约为58.2TB,P7000的写入量约为25.6TB,当两块盘的健康度归零时,两者的写入量预期达到2910TB/1280TB。
2023年02月27日 14点02分 4
level 10
四、测试平台及设置
Hardware:AMD Ryzen 3700X @ 4.4GHz
Motherboard:Micro Star X570 Gaming Plus(BIOS Verizon:7C37vAE)
Software:Windows 10 Professional 20H2 / Centos 8.4.2105
Heatsink:Jonsbo M.2-10 Radiator
IO Interface:M2_1 slot (From AMD® Processor)
本次测试的两块盘均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Jonsbo M.2-10 Radiator散热器,再额外加一把14cm风扇对吹,避免硬盘出现过热降速的情况,以期展现出两块盘的极限性能。
由于测试采用AMD平台,相关测试数据可能偏低!
2023年02月27日 14点02分 5
level 10
五、基本性能测试
① Kingston KC3000
②aigo P7000
对Windows下的常规测试软件如CDM和ASS Benchmark等,考虑测试偏差等因素,Kingston KC3000和aigo P7000两者的性能区别较小;HD Tune的结果来看,KC3000采用了全盘SLC模拟固件策略,而P7000则有210GB左右的固定SLC Cache大小,后续会对KC3000的固件模拟策略做进一步的验证;PC Mark 8中,由于KC3000较大的SLC Cache使得在这个环节略胜P7000一筹,测得的带宽为839.32MB/s,P7000测得的带宽为801.87MB/s,两者较为接近。
2023年02月27日 14点02分 6
level 10
六、进阶性能验证
为了进一步测试该盘的实际性能情况,在Centos环境下采用FIO对硬盘进行持续和全面的性(大)能(保)测(健)试,以期获得两块盘的极限性能,并进行一个横向比较。
(1)全盘读写
首先肯定是来一套全盘读写项目
①Kingston KC3000
②aigo P7000
在全盘读写测试环节中,Kingston KC3000和aigo P7000则是体现出了明显的区别。
其中KC3000不出意外地采用了全盘SLC模拟的固件策略,使得写入超出SLC Cache后出现了“天地板”的现象,从缓内写入速度的6700MiB/s降至缓外的1600MiB/s,且全程仅呈现两段速度;全盘读取速度基本上维持在6800MiB/s,直至快读取完全盘时速度略有提升。
而P7000则是固定了全盘容量约10%大小的SLC Cache,缓内写入速度和KC3000接近,为6700MiB/s,SLC Cache的大小约为208GiB,第二段速度持续约3700MiB/s直至全盘容量的87%左右后再次降低写速至约1500MiB/s,此时的写入速度为主控边写入边垃圾回收(GC)时的速度,且全盘写入呈现阶梯式的三段速;全盘读取则是在最初维持在约7100MiB/s,读至124GiB左右时出现了下降,降至6600MiB/s左右,略低于KC3000,且在即将完成全盘读取时速度略有提升。
2023年02月27日 14点02分 7
level 10
(2)4KiB全盘跨度随机读写(QD1T1)
①Kingston KC3000
②aigo P7000
(3)4KiB全盘跨度随机读写(QD32T4)
①Kingston KC3000
②aigo P7000
从4KiB全盘跨度随机读写来看,两块盘的随机读取均做到了较为有效的收敛,而随机写入均未得到有效的收敛。
由于同样采用了E18主控,且CPU锁定在4.4GHz的频率,QD1T1下的随机读取KC3000和P7000性能较为接近;但在QD32T4下的随机读取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P7000的IOPS为525K,略高于KC3000的518K,且P7000的延迟表现整体好于KC3000;
随机写入这边,无论是QD1T1还是QD32T4下,P7000的IOPS明显高于KC3000,且平均延迟、最大延迟及QoS(99%/99.9%/99.99%)延迟表现略好于KC3000,但两者的离散程度和稳定性表现均不佳。
2023年02月27日 14点02分 8
应该是2048g对2000g的原因吧,换fury应该就持平了。
2023年02月27日 18点02分
@文曲花 我看了下我之前发的Fury和KC3000对比,理论上到2T差距应该也不会非常大,感觉在固件策略方面可能还是有点区别
2023年02月28日 09点02分
level 10
(4)4KiB全盘跨度随机7读3写(QD32T4)
①Kingston KC3000
②aigo P7000
在4KiB全盘跨度随机7读3写的环节中,Kingston KC3000和aigo P7000均未达到有效的收敛,且经过比较,P7000的平均性能表现略好于KC3000,IOPS、最大延迟及QoS(99%/99.9%/99.99%)延迟略低于KC3000。
2023年02月27日 14点02分 9
level 10
(5)SLC Cache写入测试
在此阶段,分别对硬盘进行20%/40%/60%/80%的预填充,静置15min让主控进行GC (Garbage Collection)操作,然后再对剩余空间进行顺序写入,测试其缓内及缓外顺序写入情况。
①预填充20%
②预填充40%
③预填充60%
④预填充80%
在SLC Cache大小的测试环节中,由测试结果来看,Kingston KC3000和aigo P7000在不同的填充条件下呈现出了不同的SLC Cache大小。
预填充20%时,KC3000和P7000的写入曲线均与全盘写入曲线类似,剩余空间平均写入速度则是P7000更胜一筹,达到了2400MiB/s,而KC3000则是由于采用了全盘SLC Cache的策略,使得其平均写入速度仅为1800MiB/s;
预填充40%/60%/80%时,KC3000都采用了固定55GiB左右的SLC Cache大小,写出SLC Cache后直接进入主控垃圾回收时的颗粒写入速度,此时速度基本上维持在1600MiB/s左右;
反观P7000这边,在40%和60%的预填充时,其SLC Cache大小均大于KC3000,能够维持一段时间较高的写入速度,且在预填充60%时出现了类似KC3000写入时出现的“天地板”的现象,预填充80%时的情况与KC3000类似,为固定55GiB左右的SLC Cache大小。
2023年02月27日 14点02分 10
level 10
(6)稳态顺序读写
在此阶段,分别先对Kingston KC3000和aigo P7000进行了一次全盘顺序写入后,进行顺序写入1800s和顺序读取1800s测试项目。
结果如下:
①Kingston KC3000
②aigo P7000
稳态下的Kingston KC3000和aigo P7000的读取/写入速度相差不大,写入速度能够保持在3000MiB/s左右,此时为真实的TLC颗粒直写速度,也就是E18+B47R堆满32CE带宽时的读写速度;KC3000的读取速度保持在6800MiB/s左右,而P7000的读取速度则是保持在6600MiB/s,略低于KC3000,且KC3000的读取曲线较为平稳,波动程度略低于P7000。
笔者之前曾测过KC3000 1T的TLC颗粒直写速度,在16CE接驳下能够跑到1900MiB/s,理想情况下,如若CE数目翻倍至32CE,TLC颗粒直写速度也应达到3800MiB/s,但本次测试结果仅有3100MiB/s,笔者猜测2T版本的E18+Micron B47R方案在某些硬件方面受限,使得无法得到预期的3800MiB/s。
2023年02月27日 14点02分 11
level 10
七、结论
1、Kingston KC3000和aigo P7000两款型号均采用同种的物料方案,即Phison E18主控+Micron B47R 176L颗粒,但KC3000则是采用了更高规格1600MT/s的Micron B47R-R颗粒,P7000采用的是1200MT/s的Micron B47R-M颗粒;
2、KC3000和P7000都采用了E18公版的PCB方案,双面双贴DRAM八贴颗粒,导致硬盘在大文件写入的时候,整体的发热量较高,采用一般的散热片可能无法有效压制热量,出现过热降速的情况,且双面PCB的布局使得其兼容性进一步受限;
3、实际性能测试情况对比下来来看,在日常低负载的使用过程中,两者性能没有较大的差距,但由于其SLC Cache策略的差异,在高负载环境下,P7000的延迟和性能表现均略好于KC3000;且P7000额外提供散热片模组方便加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硬盘温度,使得其在轻度负载情况下的性能表现更好。
2023年02月27日 14点02分 12
level 10
更新完毕,欢迎留言讨论[勉强][勉强][勉强]
2023年02月27日 14点02分 13
level 15
[真棒][真棒][真棒]
2023年02月27日 14点02分 14
level 14
等大佬好久了,奇怪的就是爱国者p7000的第二段写速可以达到3800正好是16ce下1900直写的翻倍,按道理这段应该就是tlc直写的速度。
且2t和1t的爱国者p7000都是efim31.4固件,策略应该是一样的,1t的也是三段式写速第二段是1900和fio测出来的tlc直写速度是一致的。
结果2t的p7000在fio进入稳定态的直写却只有3200,就很奇怪,感觉是软件的锅,比如990pro在fio下测直写也有问题和实际写入速度不匹配。
2023年02月27日 15点02分 15
你这么一点我才发现,我刚又想了想,应该是主控的算力性能偏弱,GC不过来的原因了,导致稳态写入的时候只有3200MB/s,全盘写入二段速度的3800MB/s应该是理想情况下的B47R TLC颗粒32CE直写速度
2023年02月28日 09点02分
@无谓丶shunny 也有可能,消费级主控给这么大缓外写速,不一定扛得住,容易掉盘[滑稽]。慧荣sm2264 64ce也是这么难产的吧,这个上消费级夸张了。不过威刚和创见有几款产品在台湾那边上市了,性能比主控参数大幅降低。
2023年02月28日 09点02分
@不遗忘过去 掉盘不好说,但是主控算力跟不上应该是事实了
2023年02月28日 11点02分
level 15
[真棒][真棒][真棒]
2023年02月28日 00点02分 16
金士顿对全盘模拟写入有迷之信仰,缓外写入曲线很金士顿[滑稽] 不过金士顿的品牌影响力和售后便捷性更突出一些。
2023年02月28日 00点02分
@wdlgood7 感觉是整个国外的风气是这样[滑稽],老外喜欢看pcmark和3dmark跑分,奉为圭臬,这几个玩意儿基本上就是slc越大,分数越高。
2023年02月28日 01点02分
@不遗忘过去 确实 跑分图一乐,都是谁的SLC Cache大 GC回收积极谁的分数高
2023年02月28日 09点02分
level 8
感谢,虽然看不懂就是了
2023年02月28日 00点02分 17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