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田害鼠数据库
动物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9
熊王鳄王 楼主
2010年07月14日 06点07分 1
level 9
熊王鳄王 楼主
mo00001 板齿鼠 Bandicota indica Bechstein 啮齿目 鼠科
mo00002 北方田鼠 Microtuѕ mandarinuѕ Milne-Edwardѕ 啮齿目 仓鼠科
mo00003 布氏田鼠 Microtuѕ brandti Radde 啮齿目 仓鼠科
mo00004 草原旱獭 Mamota sibirica Radde 啮齿目 松鼠科
mo00005 长爪沙鼠 Meriones unguiculatuѕ(Milne—Edwardѕ) 啮齿目 仓鼠科
mo00006 长尾仓鼠 Cricetulus longicaudatuѕ Milne—Edwardѕ 啮齿目 仓鼠科
mo00007 巢鼠 Micromyѕ minutus Pallaѕ 啮齿目 鼠科
mo00008 臭鼩 Suncuѕ murinus Linnaeuѕ 食虫目 鼩鼱科
mo00009 达乌尔黄鼠 Citellus dauricuѕ Brandt 啮齿目 松鼠科
mo00010 达乌尔鼠兔 Ochtona daurica Pallaѕ 兔形目 鼠兔科
mo00011 大仓鼠 Cricetulus triton Winton 啮齿目 仓鼠科
mo00012 大家鼠 Rattus norvegicuѕ(Berkenhout) 啮齿目 鼠科
mo00013 大足鼠 Rattus nitidus Hodgson 啮齿目 鼠科
mo00014 东北鼢鼠 Myospalax psiluruѕ Milne—Edwardѕ 啮齿目 仓鼠科
mo00015 东方田鼠 Microtus fortiѕ Buchner 啮齿目 仓鼠科
mo00016 甘肃鼢鼠 Myospalax cansus Lyon 啮齿目 仓鼠科
mo00017 豪猪 Hystrix hodgsoni Gray 啮齿目 豪猪科
mo00018 褐家鼠 Rattus norvegicus Rerkonhout 啮齿目 鼠科
mo00019 黑线仓鼠 Cricetuluѕ barabensis Pallaѕ 啮齿目 仓鼠科
mo00020 黑线姬鼠 Apodemus agrarius Pallaѕ 啮齿目 鼠科
mo00021 红腹松鼠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Pallaѕ 啮齿目 松鼠科
mo00022 花鼠 Eutamias sibiricus Laxmann 啮齿目 松鼠科
mo00023 华北鼢鼠 Myospalax psiluruѕ(Milne—Fdwardѕ) 啮齿目 仓鼠科
mo00024 黄毛鼠 Rattus lossea Swinhoe 啮齿目 鼠科
mo00025 黄兔尾鼠 Lagurus luteus Everѕmann 啮齿目 仓鼠科
mo00026 黄胸鼠 Rattus flavipectuѕ Milne—Edwardѕ 啮齿目 鼠科
mo00027 鼩鼱 Sorex araneus Linnaeuѕ 食虫目 鼩鼱科
mo00028 社鼠 Rattus confucianuѕ Milne—Edwardѕ 啮齿目 鼠科
mo00029 麝鼹 Scaptochiruѕ moschatus Milne—Edwards 食虫目 鼹鼠科
mo00030 五趾跳鼠 Allactaga sibirica Forster 啮齿目 跳鼠科
mo00031 小家鼠 Mus musculus Linnaeus 啮齿目 鼠科
mo00032 岩松鼠 Sciurotamias davidianus Milne—Edwards 啮齿目 松鼠科
mo00033 鼹形田鼠 Ellobius talpinus Pallas 啮齿目 仓鼠科
mo00034 中华鼢鼠 Myospalax fontanierii Milne—Edwards 啮齿目 仓鼠科
mo00035 子午沙鼠 Meriones meridianus Pallas 啮齿目 仓鼠科

2010年07月14日 06点07分 2
level 9
熊王鳄王 楼主
编号:    1
    
记录号:    mo00001   
中文名:    板齿鼠   
   
别名:    大柜鼠、小拟袋鼠、乌毛柜鼠   
   
拉丁学名:    Bandicota indica Bechstein   
纲:    哺乳纲   
   
目:    啮齿目   
   
科:    鼠科   
   
天敌:    猫、猫头鹰和蛇等   
   
主要危害作物:    主要为害水稻、甘蔗、甘薯、香蕉。部分地区可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形态特征:   
      体型粗大,平均体重250~300g,最大者达750g。成体体长达250mm上。吻较短,不突出。尾较粗,其长约与体长相等,其上具清晰的覆瓦状鳞片。背毛较硬,长约40mm。臀部毛尤长,达70mm。足掌裸露,具 6枚足垫,爪锐利。乳头6头,胸、腹部各3对。    
      背毛黑褐色,头部与背中央部分毛色最深,体侧稍淡。背毛毛基灰褐色,毛尖棕黄色,杂有黑色长毛。腹毛棕黄色,毛基灰褐色。尾部背腹面均为黑褐色,有光泽。前后足背面黑褐色。
       头骨粗壮,颧弓向外扩展。鼻骨前端与门齿等齐。眶间宽较窄,有眶上嵴,与颞嵴相接,两颞嵴平行向后延伸至鳞骨。顶间骨小,矢状嵴不发达。枕骨垂直向下。门齿孔后缘超过臼齿前端的连线。臼齿齿列较短,腭骨大于齿列长。听泡不发达。
      门齿粗大。臼齿咀嚼面的齿突愈合成横嵴状,而不是鼠科动物通常突出的3列齿突。这是鉴别的主要特征。
生物学特征:   
      板齿鼠是东南亚暖湿型种类。喜栖息于潮湿、近水、土质松软的环境中。在沿海的稻田、水塘、河堤、竹林及杂草丛生荒地处特别多。很少进入村镇。
      杂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喜食甘蔗、甘薯、香蕉等具甜味的植物。在水稻田中啮食作物茎叶,严重影响水稻分蘖和成熟。从乳熟至收割期不仅盗食稻谷,而且将其大量拖入洞内。在饥饿时也捕食小鱼、螃蟹等小动物。    
      夜间活动为主,白天多躲藏在洞内或甘蔗、稻丛下。善游泳,可潜水十几分钟。性多疑。出洞前先窥视四周,无异常时才出来。如有敌情则迅速钻入洞中,并将洞口堵塞。如果躲避不及时,将前身直立,背毛耸立,与敌格斗。
      洞穴建于隐蔽处,有2~4个洞口,多达7、8个。洞道分支多,总长达260~750cm。有窝巢和盲道,窝巢内垫有潮湿的软草。    
    
发生消长规律:   
      全年均可繁殖,春末至秋初为繁殖高峰期。每胎可产2~10仔.多为4~6仔。   
      种群数量的季节幅度较小,一般为2~4倍。年度间的变动幅度可达10倍以上。
   
为害特点:   
       
综合治理策略:   
      1.捕捉    人工捕捉或放养蛇、猫等动物。
      2. 药物诱杀    在老鼠出没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饵诱杀。
      ①敌鼠钠盐0.05%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敌鼠钠盐50克,翻拌均匀。
      ②杀鼠迷0.04%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杀鼠迷40克。
      ③鼠甘伏1%~2%饵料:在大缸内,100公斤谷物加入50公斤~60公斤水和1公斤~2公斤鼠甘伏原药,搅拌均匀,缸口盖上塑料布密封浸泡一昼夜,捞起晾干,勿晒!再加入1~2公斤食油拌匀即可。
   
地理分布:    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其分布北界为我国南岭至金沙江一线,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重要农业害鼠。   
相关文献:    刘乾开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汪笃栋,叶正襄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吕佩珂.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续集.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6
吕佩珂.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

2010年07月14日 06点07分 3
level 9
熊王鳄王 楼主
编号:    3      
   
记录号:    mo00003   
   
中文名:    布氏田鼠   
   
别名:    沙黄田鼠、草原田鼠、白兰其田鼠、布兰德特田鼠   
   
拉丁学名:    Microtus brandti Radde   
   
纲:    哺乳纲   
   
目:    啮齿目   
   
科:    仓鼠科   
   
   
天敌:    猫、猫头鹰和蛇等   
   
主要危害作物:    该鼠对草原植被的破坏力很强,是畜牧业的大敌   
   
形态特征:   
      体型较小,略显粗笨。成鼠体长90~120mm。尾短小,约为体长的1/5~1/4。耳较小。
      体背沙黄色或黄褐色,而幼体又比成体色深。腹毛浅灰色,稍带黄色;背部和腹部间毛色无明显分界线。尾部背腹面毛色均与体背毛色相同,尾端毛较长。    
       头骨    与北方田鼠极相近,唯其鼻骨较长,其长度大于上颌骨前端骨缝。颞嵴发达。成鼠眶上嵴明显。    
       门齿唇面黄色。M1前端横齿叶以后有4个封闭的三角形。M2具3个封闭的三角形。M3内侧有3个突出角。M1前端为一不规则齿叶,其后有5个封闭的三角形。M2为4个封闭的三角形。M3由3个不规则的齿叶组成。
    
   
生物学特征:   
      布氏田鼠是我国北方干草原鼠种,多栖息于植被退化的草场。群居,以“家族”为单位集中于同一洞系中。洞系结构复杂且较浅。布氏田鼠挖掘能力很强,每一洞系有洞口七、八个,多则二三十个。这些洞口在地面形成向心的洞系,其上被抛出的浮土覆盖,形成特殊的“土丘”景观。地下洞道纵横交错,分为仓库、巢室、粪洞、暗窗、盲道等。仓库多位于洞系周围。巢室位于洞系中部最深处,距地面仅20~40cm。
      植食性。喜食冷蒿、多根葱、隐子草、锦鸡儿、冰草及苔草等。其食性有季节变化,在植物生长季节以植物茎叶为主要食物,洞口前会留下食物残余。春秋季节嗜食种子。夏季成鼠的平均日食量,鲜草38g(折合干草为14.5g)。
      不冬眠。在8月下旬或9月初开始储粮,准备过冬。首先将洞内的仓库清理,扩展。此时土丘上可见大量浮土和霉草。随之鼠类的衔草入洞越来越频繁,跑道也越来越清晰。洞系内的贮粮被分门别类的整齐堆放。每一洞系的存粮总量可达10kg以上。有人曾在农田附近的洞系内挖出7.5kg小麦粒。
      主要在白天活动;春季以 10~16时为活动高峰,夏季活动避开烈日高温。天气凉爽时最为活跃,每日有2个活动高峰。秋季及初冬是田鼠贮粮期.活动最为频繁。通常活动范围在 100m以内。但在交尾繁殖期.幼鼠寻觅新居,以及食物短缺时,迁移活动距离大为增加。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卫生防疫站(1975)用标志捕捉证明,活动距离

2010年07月14日 06点07分 5
level 9
熊王鳄王 楼主
可达20km。
    
   
发生消长规律:   
      一般每年繁殖2~3胎,每胎产5~10仔,多达15仔。当牧草开始萌发时,就有部分雌鼠怀孕,4月下旬就可见到初生幼仔。5月上旬至7月中旬是幼鼠大量出生的时期。当年出生的第一胎幼鼠也参加了繁殖。一些年份,7月下旬繁殖强度开始下降,8月中旬基本停止。但有些年份,在9月仍有部分雌鼠妊娠、产仔。
      布氏田鼠的生态寿命约14个月。但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可存活两年半以上。春季种群的成鼠比例高。种群繁殖力强,各年度与季节间的数量变动幅度很大。
    
   
为害特点:   
      当发生数量高时,不仅啃食牧草,造成草场载畜量大幅度下降,而且加速了植被退化、沙化。家畜在奔跑时常因踩塌鼠洞造成腿骨损伤。由于布氏田鼠在地下挖掘活动,被抛出的泥土形成土丘,对草场生产力破坏严重。土丘上长植被,在封闭的情况下需要3~5年才能逐渐恢复至原来的面貌。若继续过度放牧则可能发生退化演替,需5年左右才能逐渐恢复。
    
   
综合治理策略:   
      1.捕捉    人工捕捉或放养蛇、猫等动物。
      2. 药物诱杀    在老鼠出没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饵诱杀。
      ①敌鼠钠盐0.05%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敌鼠钠盐50克,翻拌均匀。
      ②杀鼠迷0.04%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杀鼠迷40克。
      ③鼠甘伏1%~2%饵料:在大缸内,100公斤谷物加入50公斤~60公斤水和1公斤~2公斤鼠甘伏原药,搅拌均匀,缸口盖上塑料布密封浸泡一昼夜,捞起晾干,勿晒!再加入1~2公斤食油拌匀即可。
    
   
地理分布:    分布在我国东部典型草原区,如内蒙古东部、吉林白城子、河北北部坝上等地。其分布基本限于典型草原及其周边的农牧业交界地区。   
   
相关文献:    刘乾开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汪笃栋,叶正襄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吕佩珂.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续集.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6
吕佩珂.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

2010年07月14日 06点07分 6
level 9
熊王鳄王 楼主
编号:    4   
   
记录号:    mo00004   
   
中文名:    草原旱獭   
   
别名:    西伯利亚旱獭、蒙古旱獭   
   
拉丁学名:    Mamota sibirica Radde   
   
纲:    哺乳纲   
   
目:    啮齿目   
   
科:    松鼠科   
   
   
天敌:    猫、猫头鹰和蛇等   
   
主要危害作物:    对草原植被有一定破坏性   
   
形态特征:   
      为大型啮齿动物,体长而硕大,成体体长350~490mm。尾短且稍扁,不超过体长1/3。耳壳退化,仅存皮褶。四肢短粗,且有力。前足4趾.拇趾不明显,掌裸露,具3枚趾垫。后足5趾,趾垫4枚。乳头5对。
      体背为均匀的褐黄或沙黄色,毛基黑灰色,毛尖黄褐色,而喜马拉雅旱獭和灰旱獭的体背均为黑色与淡棕黄色相混杂,并具明显的黑色波纹。腹毛沙黄,毛基灰色,毛尖黄色。腹后部生殖泌尿周围的毛色深褐色。尾上下均为棕褐色,尾周缘毛尖为黑色。吻及颊部毛色较暗,口为黑色,有些触须为棕褐色。
      头骨坚硬。鼻骨后缘与前颌骨后缘呈平直相接,眶突斜尖伸展。人字嵴发达,呈棱状突起。枕骨乳状突长且向前弯曲。
      门齿唇面内侧具1条纵沟。齿隙大于上齿列长。前臼齿与臼齿咀嚼面为丘状齿突。M3无中嵴。幼獭出生后当年秋季开始脱换前臼齿。   
    
   
生物学特征:   
      草原旱獭属东蒙温旱型,栖息于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及荒漠草原与干草原相交的边缘地带。多见于丘陵坡麓或开阔的小盆地。
      主要吃草本植物的茎叶。喜食莎草科与禾本科的植物,尤其带露水的嫩草茎叶。据内蒙古流行病学研究所70年代对40个獭胃的解剖分析表明,除绿色食糜外无其他成分。自然条件下旱獭不采食人为布放的任何食饵。但在饲养条件下,可逐渐训练其取食普通植物性饲料。
      昼夜活动,活动频度及距离与气候有关。6、7月份最为活跃,当气温下降,活动距离明显减小。旱獭系群居动物,一洞多獭,出洞前,一般先是成獭在洞口的土丘上了望片刻后,然后幼獭才陆续出洞。出洞后,洞外总有1只成獭担负“警戒”,后肢直立,四处了望,当遇到惊扰时立即呜声报警,使洞外旱獭钻入洞内藏身。当异常解除后,报警獭再发出鸣声。成獭具有一定的抗敌能力,可与天敌撕咬,解救“家族”成员。大风暴雨期间极少出洞。
      旱獭的洞系可分为越冬洞、夏季洞和临时洞三种类型。越冬洞是长期居住的洞穴,结构复杂,一个完整的洞系有洞口5~10多个。洞口间有浮土平整出的“了望台” (土丘),洞道纵横交错,窝巢位于深处的洞道交汇处,距地面有110~300cm。夏季洞常是经过冬眠的幼獭在性成熟前后的新居,结构比较简单。临时洞最为简单,是旱獭在远离洞系(50~100m)处挖掘的避难所。从各洞系间的距离可看出一个“家族”的领域范围1/4~1/2ha,但采食巢区的界线不严

2010年07月14日 06点07分 7
level 9
熊王鳄王 楼主
格,可为不同“家族”共享。    
      旱獭是冬眠动物。在内蒙古干草原的旱獭在秋分后开始入蛰,它们用碎石和土堵塞多数洞口,仅留一个洞口进出。这期间很少见到成批的旱獭活动,只有少数个体将鲜草衔入洞中。至寒露前后才将洞口用粪泥塞住,进入冬眠。冬眠期如遇惊动,仍可觉醒,直至翌年4月出蛰。
    
   
发生消长规律:   
      旱獭出蛰后10天左右机体恢复,进入繁殖期,一般在5月上旬交尾。妊娠期约40天左右。每胎产4~6仔,多者可产9仔。6月中旬可见幼獭出洞。幼獭经过2次冬眠达到性成熟。
    
   
为害特点:   
      旱獭以草为食,一只成年旱獭可消耗牧草约30kg。挖掘洞系时抛出大量的深层生土和沙石掩盖了原有植被,种群数量高时,对草原植被有一定破坏性。皮毛质量优良,可制高级裘制品。肉可食。脂肪可药用。可传播鼠疫等疾病。
    
   
综合治理策略:   
      1.捕捉    人工捕捉或放养蛇、猫等动物。
      2. 药物诱杀    在老鼠出没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饵诱杀。
      ①敌鼠钠盐0.05%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敌鼠钠盐50克,翻拌均匀。
      ②杀鼠迷0.04%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杀鼠迷40克。
    
   
地理分布:    分布于内蒙古中部和北部草原带,与广泛分布于西北各省、区的喜马拉雅旱獭 (Marmota himalayana)、灰旱獭(Mamorta baibacina)在形态、生活习性以及为害特征等方面均很接近。   
   
相关文献:    刘乾开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汪笃栋,叶正襄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吕佩珂.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续集.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6
吕佩珂.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

2010年07月14日 06点07分 8
level 9
熊王鳄王 楼主
编号:    7   
   
记录号:    mo00007   
   
中文名:    巢鼠   
   
别名:    苇鼠、麦鼠、禾鼠、圃鼠、矮鼠   
   
拉丁学名:    Micromys minutus Pallas   
   
纲:    哺乳纲   
   
目:    啮齿目   
   
科:    鼠科   
   
   
天敌:    猫、猫头鹰和蛇等   
   
主要危害作物:   
   
   
形态特征:   
      体型小,成体体长一般不超过75mm,雌鼠稍大于雄鼠。尾细而长,其长约与体长相等或略小;尾毛稀疏,具缠绕性。耳短,前折仅达耳眼距离之半,耳内有皮褶。乳头4对。    
      毛色随地方不同而变化很大。背部毛为沙黄、棕黄、棕褐或黑褐色,毛基为深灰色。臀部呈棕红色,较背前部鲜艳。体侧与两颊毛色较淡。腹毛污白或污黄色,毛基灰色,毛尖白色。耳毛棕黄色。尾部背腹面与体背腹色泽相同。
      头骨圆而隆起,颧弓纤细。鼻骨短,额骨与顶骨间呈钝圆形,顶间骨短而宽,枕骨陡直。听泡大而圆。无眶上嵴。颞嵴与人字嵴突起,但不发达。    
      门齿唇面黄色。M1和M 2咀嚼面齿突呈3个新月形横嵴。M1横嵴稍向后移。外侧齿突稍小。 M3齿突退化,向内形成三叶形。
    
   
生物学特征:   
      巢鼠属欧亚大陆寒湿型种类。多栖息于森林边缘的灌木林、草原带及.农田附近的草甸及灌木丛中。喜栖息于水塘、河谷周围的灌丛杂草中。在秋收季节大量迁到田间盗食庄稼。
      杂食性。喜食玉米、谷子、大豆、稻谷,也吃浆果、茶籽等。在作物成熟前以吃植物的绿色部分为主.其后则啃食粮食。盗食小麦时先将麦穗咬断,吃掉一部分,其余拖入巢内。曾有报道可捕捉蝗虫、蜻蜓,巢内亦曾发现昆虫残片。巢内贮存物有草根、芹菜等多种植物。饲养条件下也吃肉皮和糖水。
      通常夜间活动,有时昼夜均活动。白天常见幼鼠在巢内,而母鼠出洞。体小灵活,性喜攀登,常利用尾巴协助四肢在作物穗上或枝条间攀缘觅食。偶尔也可在浅水中游泳。
      巢穴筑于草丛中,材料因地而异。巢球状,是叶片造成,每个巢由20~30片叶子精巧搭筑。营巢时用牙齿将叶片撕成许多细条,顺从叶子的趋势卷曲;巢壁分为3层,外层粗糙,中层较细,内层细软。有的用草茎架在一起,内衬细软草叶。巢距地面约40cm,通常只有1个出口。从洞口的开闭,可判断是否有鼠。有鼠则出口封闭。繁殖期鼠巢扩大。巢的数量分布不均匀,一般每平方米为1~6个,数量高时,达8、9个。
      冬季巢鼠在草垛造窝或地下挖洞。。草垛中的巢呈盘状,体积小,巢壁厚,中间有凹陷。如被破坏即在窝下用草重建圆团状的地面巢。有洞口3~5个,洞道简单或复杂。复杂的洞穴有仓库,可储0.5~1.5kg 贮粮。春、夏季节巢鼠会将其废弃,另筑新巢。
    
   
发生消长规律:   
      每年3~10月为繁殖期,妊娠期为18~20天。每年可产1~4 胎,每胎产5~8仔。幼鼠出生后8~9天睁眼,15天即可独立行动。种群数量高峰与农作物的成熟期基本一致。
    
   
为害特点:   
      在数量高峰年对农作物和蔬菜为害严重。可传播野兔热、土拉伦菌病、丹毒及鼠疫等疾病。
    
   
综合治理策略:   
      1.捕捉    人工捕捉或放养蛇、猫等动物。
      2. 药物诱杀    在老鼠出没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饵诱杀。
      ①敌鼠钠盐0.05%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敌鼠钠盐50克,翻拌均匀。
      ②杀鼠迷0.04%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杀鼠迷40克。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东北各省、河北、内蒙古、陕西、湖北、江苏、福建、四川、云南,广东、台湾等省、区。   
   
相关文献:    刘乾开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汪笃栋,叶正襄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吕佩珂.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续集.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6
吕佩珂.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

2010年07月14日 06点07分 12
level 9
熊王鳄王 楼主
编号:    8      
   
记录号:    mo00008   
   
中文名:    臭鼩   
   
别名:    尖嘴老鼠、食虫鼠、水老鼠、臭老鼠   
   
拉丁学名:    Suncus murinus Linnaeus   
   
纲:    哺乳纲   
   
目:    食虫目   
   
科:    鼩鼱科   
   
   
天敌:    猫、猫头鹰和蛇等   
   
主要危害作物:   
   
   
形态特征:   
      臭鼩体瘦小,四肢细弱,成体长约100mm。吻部尖长,明显超出下颌的前方。耳较大而圆,明显露于毛被外。尾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尾基部粗大,末端则尖细。口须多,但不很长。体侧面中央具1对麝香腺,能分泌黄白色具特殊臭味的粘液,腺体处的毛细短。全身毛稠密,毛短缅而柔软,体毛为烟灰色,有银灰色光泽,体背面略有浅棕色。
      头骨扁大狭长,缺颧弓,眶前孔位于第1上臼齿上方。具明显矢状嵴,但不发达;人字嵴发达,显著突出于枕骨上缘,左右相交成直角形。齿全白,齿尖无栗红色。上颌第1门齿的前突发达且朝下方弯曲,外形呈钩状,其后面有1小而钝的后突,高度低于第2门齿;第2门齿显著大于第1门齿;第3门齿甚小。不及第2门齿的一半。犬齿大于第2门齿,第1 前齿最小,隐于齿列线内方,但不显露于外侧;第2前臼齿非常发达;第1、2臼齿有“w”形外齿突;第3臼齿形小,约为第2臼齿的1/4。
    
   
生物学特征:   
      臭鼩栖息于农田、沼泽地及湖泊边的灌木竹林、草从及小树林中,亦栖居于城镇和农村室内。在田间以麦地、草地、络麻地、甘蔗地、蔬菜地中活动较多,农家室内则以厨房、小屋的潮湿处为多。常在乡村的厨房炉灶旁边的土洞中居住。窝以枯枝、落叶、杂草筑成。能发出尖锐的叫声。当受惊时,体侧的臭腺分泌奇臭的分泌物以示自卫,猫能捕捉它,但不吃它。喜跳跃,但不善爬。
      杂食性。既吃大量昆虫,也吃一定量的蚯蚓、蟾蜍等有益动物。在室内还盗食部分粮食,其食性是益害兼有,在室内害大于益。据诸葛阳等(1989)观察,臭鼩的食性在室内外有明显的差异。在室外取食昆虫的频次比例为78%。而在室内仅为30%。但在室内盗食大米、小麦等植物性食物的比例可达38.8%。日平均取食粮食的数量为其体重的5%~10%。   
    
   
发生消长规律:   
      臭黝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特征。诸葛阳等(1988)于1986年 10月至1988年2月在浙江萧山市瓜沥地区调查,田间捕获臭鼩275只,雄雌性比为1:0.72。臭鼩个体雄性比雌性大。臭鼩的繁殖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中除12月与1月以外均发现有怀孕个体,以3~4月、7~8月怀孕率最高。臭鼩在自然界的寿命大约为一年左右。
      臭鼩的巢区和活动范围,据诸葛阳等(1988)报道,雄性巢区为1227±263.0m2,活动范围68.7±8.1m;雌性巢区为 241.0±50.3m2,活动范围22.6±2.8m。两性均未发现领域性。臭鼩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一年中以秋季密度为最高。
    
   
为害特点:   
      以取食昆虫及其他动物性食物为主,有时亦吃植物种子和果实。它是钩端螺旋体病及恙虫病病原体的贮存宿主,还带有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抗原。因此,对人类的危害不容忽视,应属于控制之列。
    
   
综合治理策略:   
      1.捕捉    人工捕捉或放养蛇、猫等动物。
      2. 药物诱杀    在老鼠出没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饵诱杀。
      ①敌鼠钠盐0.05%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敌鼠钠盐50克,翻拌均匀。
      ②杀鼠迷0.04%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杀鼠迷40克。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   
   
相关文献:    刘乾开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汪笃栋,叶正襄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吕佩珂.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续集.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6
吕佩珂.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

2010年07月14日 06点07分 13
level 9
熊王鳄王 楼主
编号:    9   
   
记录号:    mo00009   
   
中文名:    达乌尔黄鼠   
   
别名:    草原黄鼠、达乌里黄鼠、蒙古黄鼠、阿拉善黄鼠、禾鼠、豆鼠、大眼贼   
   
拉丁学名:    Citellus dauricus Brandt   
   
纲:    哺乳纲   
   
目:    啮齿目   
   
科:    松鼠科   
   
   
天敌:    猫、猫头鹰和蛇等   
   
主要危害作物:    麦穗、谷物,蔬菜,瓜果等   
   
形态特征:   
      体粗壮,成体体长190~250mm。尾短,其长仅为体长 1/4~1/3。尾毛蓬松,向两侧展开。头圆,眼大。耳壳退化,仅留有皮褶。四肢粗短,可用后肢直立。前足拇指不显著,但具小爪,足掌裸露.有掌垫3枚。后足跖部被毛,趾垫4枚。各爪尖锐,黑褐色。乳头5对。
      体色随亚种的不同有一定差异。一般体背黄褐色。杂有黑毛,毛基灰黑色,毛的上段土黄色,毛尖黑褐色。腹毛沙黄略带青灰色,毛基灰色。体侧与足背均为淡黄色。尾的背面与体背同色而稍深,但向两侧伸展的长毛毛基黄褐色,中段黑色,毛尖淡黄色,形成围绕尾轴的黑色毛环,这是与赤颊黄鼠的显著区别之一。冬毛色较浅,夏毛色深。幼鼠又比成鼠毛色深。    
      颅骨呈卵圆形,前端略尖,从侧面看脑颅低平。额骨与顶骨间无明显区分,各骨间骨缝不明显。眶上突向后突出,其基部有1小缺口。无人字嵴。门齿孔小。长约为宽的2倍。听泡大,其长大于宽。    
      门齿狭扁,锐利。前臼齿和臼齿均具丘状突。M2、M3齿突后带不发达,或无。下前臼齿的嵴尖不发达。
    
   
生物学特征:   
      达乌尔黄鼠是东蒙温旱型鼠种。在草原、农田、荒地以及河边滩地、荒漠化灌丛均可分布。栖息环境多种多样,其数量尤以丘陵坡麓为高,岗丘的顶部一般密度很低。在黄土高原洞穴多建于路旁、地边或塬峁草丛。铁路、公路两侧以及大墙外的小片荒地亦常成为其栖息之地。土质对其建洞也有明显影响。壤土、较粘重的盐碱土壤适宜黄鼠挖掘,而沙质土很少有黄鼠洞。
      食植物性食物为主,也食少量鞘翅目昆虫。春夏季节喜食作物的绿色茎叶和幼苗。秋季肥育期大量盗食即将成熟的谷穗和杂草籽实。可为害小麦、谷子、糜黍、莜麦、向日葵、胡麻等。在草原环境中以食牧草为主。栖息地食物丰富条件会直接影响肥满度,从而对黄鼠的越冬数量起到制约作用(刘振才等,1990)。    
      达乌尔黄鼠为散居动物,一般每鼠一洞。洞系结构简单,可分为越冬洞和临时洞。越冬洞深约150~200cm,洞道长200~400cm,窝巢位于洞的最深处。l临时洞洞道长40~90cm,有多个洞口,无窝巢。
      白天活动为主,活动规律有季节变化。春秋两季活动高峰在中午,夏季则避开炎热的
  

2010年07月14日 06点07分 14
level 9
熊王鳄王 楼主
编号:    11   
   
记录号:    mo00011   
   
中文名:    大仓鼠   
   
别名:    大腮鼠、灰仓鼠、齐氏鼠、搬仓鼠和棉榔头   
   
拉丁学名:    Cricetulus triton Winton   
   
纲:    哺乳纲   
   
目:    啮齿目   
   
科:    仓鼠科   
   
   
天敌:    猫、猫头鹰和蛇等   
   
主要危害作物:    玉米、小麦、燕麦、向日葵,有时也为害蔬菜等。   
   
形态特征:   
      体型较大,系仓鼠科中较大的鼠种。成体体长140~180mm。尾短小,约为体长的1/2。头短圆,吻短,有发达的颊囊。耳短小,圆形。
      背部与体侧毛色为黄褐色,毛基部深灰黑色,毛尖灰黄色。随着年龄的增长,毛色加深。腹部毛灰白色。耳内外侧被棕褐色短毛,耳缘灰白。幼体毛灰色。
      头骨粗大,棱角明显。顶间骨大,近长方形。在前颌骨两侧,上门齿根凸起,伸入前颌骨与上颌骨的缝合线附近,清晰可见。听泡凸起且较窄,二昕泡的间距与翼骨间距等宽。
      上臼齿3个,M1最大,具6个齿突。M2有4个齿突。M3最小,3个齿突。下臼齿M1、M2齿突数与M1、M2相同。M3有4个齿突,其内侧1个甚小。不明显。
    
   
生物学特征:   
      大仓鼠喜栖居于土质疏松干燥、远离和高于水源的农田、荒草地、低山灌丛和丘陵地带。营独居生活,洞系构造较为复杂。洞口分明暗两种。明洞口在稍高向阳处,暗洞口隐蔽,用浮土堵塞形成明显的土丘,略高于地面。洞口大小与鼠类年龄有关,直径3~8.5cm,一般为4~6cm。洞道深而长,垂直于地面40~60cm,然后转弯与地面平衡,其长可达3m。巢室l~2个,直径 11~36cm,内垫杂草、作物茎叶等。每个洞系有2~3个仓库,大小不等。可贮粮800~1200g,多达4~l0kg。
      杂食性,以农作物的种子为主食,也食植物的幼嫩茎叶及昆虫等。对农作物的为害,春播时盗食种子,秋季刨食花生果或啃食玉米棒子。因此,在东北地区,春季主要在玉米、大豆、小麦地中为害;7月份小麦成熟,集中于麦田为害;9月份除少数仍在麦地外,多数迁入大豆、高粱和玉米地中,盗运收获后放在地里或场院中的粮食子洞中贮备越冬,少则几公斤,多则十几公斤。大仓鼠成体日均取食量,不同地区笼养饲喂所做的结果有一定差异。山东为13.1g、河南为l0g、陕西10~13g、河北饶阳为8.6g。    
      大仓鼠以夜间活动为主。晚20~24时活动最盛,占进出口洞次数的60%~100%,其次为黎明前占 20%~40%。活动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在洞中生活,有间断性深睡现象,从11月至翌年2月很少到地面活动。但在冬季的中午,当气温达到5℃以上时,在背风向阳、地形暖和的地方可出来活动。春季日平均气温达5℃以上、地温10℃以上时,大仓鼠开始活动。秋季活动猖獗,甚至全天均在活动,将粮食以颊
  

2010年07月14日 06点07分 17
level 9
熊王鳄王 楼主
囊向洞内运送。潘动距离较大,远者可达1~2km。    
    
   
发生消长规律:   
      大仓鼠繁殖能力很强,每年产2-3胎,每胎产4~16仔,多为7 —9仔。幼鼠出生后1.5~2个月性成熟。每年从3月开始交配,4~9月为主要繁殖期,4~5月。和8~9月有两次繁殖高峰,10月份结束。
      大仓鼠的种群年龄结构,在不同的季节中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例如,在山东农区,春季以成体Ⅱ组占优势,6~7月份以幼体、亚成体和成体I组为主,9~l0月以亚成体组为主,秋末向高年龄组转化。        
      大仓鼠的种群数量随季节发生变动。在胶东半岛每年6~7月和9~1:10月出现二次数量高峰,12月至翌年2月捕获率低。在河南发生数量高峰期为7月和9~10月,发生量以后者为大。
      大仓鼠的发生量,除受种群密度基数、繁殖强度、年龄组成的影响外,还与温度、降雨、食物和栖息环境等有关。
      早春气温的高低影响大仓鼠的活动和繁殖迟早。气温高,提早活动和繁殖。在河南西部地区,1984~1986年1~2月间均气温在3℃以下时,田间捕获率低于1%;3月份平均气温在8.3℃、5.7 ℃、8.2℃,捕获率分别为。3.7%、0.5%、5.3%;6月份气温的高低影响秋季发生量。气温高。可使当年上半年出生的幼鼠生长发育快,并在秋季参与繁殖。    
      大雨、暴雨对其发生不利。如山东薛城区,1984年7月下旬和8月上旬的降雨量达267.9mm,日降雨量最高达118mm,致使大仓鼠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秋收作物生长好坏,影响到大仓鼠的贮粮过冬。据河南省调查,该省南部地区1986年秋作物受灾面积达90%,比1985年减产1/3,当年洞内存粮仅为 1985年同期的1/5~1/3,次年春季鼠密度明显下降.
    
   
为害特点:   
      大仓鼠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农田害鼠,春播时刨食玉米、花生、豆类种子,造成农田大面积缺苗断垄。秋季贮粮越冬,将大量种子搬入洞中。该鼠食量大,活动范围广,对农业危害严重。   
       主要盗食植物种子,尤喜油料种子,也食蜗牛、蝗虫等,并有自残现象。
    
   
综合治理策略:   
      (1)利用C型肉毒梭菌毒素灭鼠,制成毒饵放于大仓鼠有效洞内。(2)其他防治方法参见黑线姬鼠防治法。
    
   
地理分布:    分布在东北、华北、陕西北部、甘肃、内蒙古及长江流域。   
   
相关文献:    刘乾开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汪笃栋,叶正襄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吕佩珂.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续集.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6
吕佩珂.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

2010年07月14日 06点07分 18
level 9
熊王鳄王 楼主
编号:    16      
   
记录号:    mo00016   
   
中文名:    甘肃鼢鼠   
   
别名:    地老鼠、瞎老鼠、瞎瞎、罗氏鼢鼠、洛氏鼢鼠   
   
拉丁学名:    Myospalax cansus Lyon   
   
纲:    哺乳纲   
   
目:    啮齿目   
   
科:    仓鼠科   
   
   
天敌:    猫、猫头鹰和蛇等   
   
主要危害作物:   
   
   
形态特征:   
      外形与东北鼢鼠相似。系体型较小的鼢鼠。成体体长 l50~165mm。屠长29~31mm,有密毛。四肢较弱小,前趾和爪较其他鼢鼠细弱。
      体背与体侧均为灰褐色,毛基灰褐色,毛尖锈红色。腹毛灰色,杂有锈色调。头部灰色,额与眼间带少许白色的毛,但不成白斑。鼻吻部与唇周纯白色。尾污黄色,基部较深,向后逐渐变浅,末端已成污白色。足背灰褐色,近趾端为污白色。
      头骨小,颧弓扩展。枕骨斜向弯下。顶嵴不发达。
      门齿强大,唇面黄色。M3只有2个较深的凹陷角。
    
   
生物学特征:   
      甘肃鼢鼠属华夏温湿型动物。主要栖息于高原与山地的森林、灌丛、草甸和农田。其分布范围达海拔1000~3900m。喜生活在土质松软、深厚的地带。多石砾、排水不良及密林中数量极少。
      杂食性,以植物根茎和茎叶为主,几乎各种农作物都吃。据统计,被害的种类有苜蓿、小麦、马铃薯、豆类、甘薯、花生、胡萝卜、青稞、玉米、棉花幼苗、大葱及牧草等。觅食时咬断根系,或将整株植物拖入洞中,造成缺苗断垄。夏季主要采食植物的绿色部分,冬、春季节喜食种子和块根、块茎。洞空仓库中储存的越冬食物以粮食或块根、块茎为主。曾在洞内仓库中发现1600g的玉米穗。据杨宏亮等(1991)测定平均日食量,5月份为98.8g,6月份为90.4g,9月份为 135.3g。    
      昼夜活动,觅食以白天为主,夜间偶尔到地面上来。不冬眠,但不完全靠仓库存储生活,仍需补充新鲜食物。
      洞系结构与中华鼢鼠相近,有洞道、窝巢、仓库、粪洞等。但觅食道较浅,距地面仅5~10cm。地面土丘也较小,大多不明显。这是与其他鼢鼠不同之处。每个洞系有仓库和食物存放点,约10多处。
    
   
发生消长规律:   
      一年只产1胎,每胎2~5仔。一般4月份开始有幼鼠出现,5、6 月份达到高峰,幼鼠出生后30~45天与母鼠分居,独立生活。9月份后亚成体比例下降,种群主要由成体I组构成。
      除新生个体的补充外,影响甘肃鼢鼠种群数量的环境因素为大雨后的直接淹灌;低温、干旱造成的食物短缺;农田耕作对栖息环境的破坏以及天敌的捕食(李晓晨等,1991)。
    
   
为害特点:   
      其分布区较狭窄。西达岷山,东至大别山,北到秦岭,南抵长江。它是我国特有鼠种,对农牧业的为害较大。春季挖食种子和越冬植物,如苜蓿的根,为害幼苗。秋季储粮期,将大量的粮食和作物搬入仓库,马铃薯、豆类的损失最为突出。一个洞系储存的马铃薯可达几到几十千克。对当地的药材生产也构成极大为害,天麻、党参、牛膝等损失10%~20%。在冬季还啃食树根,如松树、漆树及豆科林木。在四川岚皋县,高密度地方达150只/ha,二年生的漆树苗被害率达48.6%。在灌溉区,其洞系还造成水渠跑冒渗漏。
    
   
综合治理策略:   
      1.捕捉    人工捕捉或放养蛇、猫等动物。
      2. 药物诱杀    在老鼠出没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饵诱杀。
      ①敌鼠钠盐0.05%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敌鼠钠盐50克,翻拌均匀。
      ②杀鼠迷0.04%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杀鼠迷40克。
    
   
地理分布:    分布于甘肃、宁夏、陕西、湖北、四川等地。   
   
相关文献:    刘乾开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汪笃栋,叶正襄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吕佩珂.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续集.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6
吕佩珂.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  

2010年07月14日 06点07分 23
level 9
熊王鳄王 楼主
编号:    18   
   
记录号:    mo00018   
   
中文名:    褐家鼠   
   
别名:    大家鼠、沟鼠、挪威鼠、白尾鼠、家耗子   
   
拉丁学名:    Rattus norvegicus Rerkonhout   
   
纲:    哺乳纲   
   
目:    啮齿目   
   
科:    鼠科   
   
   
天敌:    猫、猫头鹰和蛇等   
   
主要危害作物:    食谱广而杂   
   
形态特征:   
      褐家鼠是家栖鼠中最大一种。体粗大,成体体长为 150~250mm。尾长明显短于体长,但超过2/3体长,尾毛稀少,表面环状鳞清晰可见。头小,吻短,耳短而厚,向前折遮住眼。后足粗大,长45mm。乳头6对,其中胸部2对,腹部1对,鼠蹊部3对。
      毛色因年龄和栖息环境不同而异。一般体背毛色为棕褐色或灰褐色,毛基深灰色,毛尖棕色或褐色;头部和背中央毛色较深,间生许多全黑色长毛。体侧毛色较浅。腹部毛灰白色,毛基深灰色,毛尖白色,与体侧有明显分界。足背毛白色或污白色,尾部背面黑褐色,腹面灰白色,具明显的鳞片状环节。幼体毛色较成体深.背毛呈黑褐色,毛尖端的棕色部分不十分明显,且较细软。此外,还有全黑或全白色的个体。    
      头骨大而狭长,颧弓粗健,鼻骨较长。眶上嵴发达,与颞嵴相连。成体二颞嵴平行,并向后延伸至鳞骨;亚成体和幼体则呈较小的弧形向外拱突。顶间骨宽度几乎与左右顶骨宽度总和相等,这是区别该鼠的明显特征之一。听泡骨形小而扁平,略呈三角形。
      门齿较短。上颌臼齿 M1较大,M2长度为M1的2/3,M3长为M1长1/2。齿列长7~8cm,咀嚼面有3列横脊。第1横嵴的外齿突不显著,几与中央齿突愈合。第2横嵴齿突正常,第3横嵴的齿突消失,外齿突仅存轮廓;M2和M3的第1横嵴退化,尚存内侧齿突;M 2具明显的第2、3横嵴;M3第2、3横嵴愈合成月牙状的整体。下颌臼齿咀嚼面的横嵴存在,但齿突不甚明显。    
    
   
生物学特征:   
      褐家鼠为家野两牺的人类伴生种。栖息地广泛。在居民区,常栖息于阴沟、厕所、厨房、食堂、下水道、仓库、畜禽棚舍、屠宰场、冷藏库、粮油加工厂、垃圾堆等处。在室外,栖息于河堤、湖岸、沟渠、路旁、稻田、菜地、果园等处。在工矿企业、港口码头、车站、隧道、电缆沟、暖气沟,甚至火车、船舶、飞机等大型运输工具上都有其躲藏处。该鼠喜栖息于水源附近,在栖息地挖土打洞穴居。室内常在墙缝隙、墙角下、地板下打洞筑巢;在野外,大都在田埂、沟边、渠边、塘边及河堤岸上打洞筑巢。
      洞穴构造比较复杂。在居民区一般有2~4个洞口,大都在墙角下或阴沟中,通常1个进口,洞口处有颗粒状松土堆,内口光滑;洞道长50~210cm,分支多,地下洞深达150cm,有时能到室外或另一室;_般只有1个窝巢,呈碗状,多利用破布、烂棉絮、兽毛、废纸等物筑巢。在野外一般2个洞口,少数3~4个;常用稻草、杂草、粟、黍茎叶
  

2010年07月14日 06点07分 25
level 9
熊王鳄王 楼主
等筑巢。 褐家鼠有群居习性,在族群里有明显等级制度,级别高的强健雄鼠常把弱者赶出洞穴,独占几只雌鼠,占领多个洞穴。
      杂食性。食谱广而杂,几乎所有的食物,以及饲料、工业用油乃至某些润滑油,甚至垃圾、粪便、蜡烛、肥皂等都可作为它的食物。但它对食物有选择性、嗜食含脂肪和含水量充足的食物,其选择食物随栖息场所不同而异。在居民区室内,喜吃肉类、蔬菜、水果、糕点、糖类等,还咬食雏禽、幼畜等;在野外,以作物种子、果实为食,如玉米、小麦、水稻、豆荚、甘薯、瓜类、葵花籽等,也食植物绿色部分和草籽,常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要食料,捕食小鱼、虾、蟹、大型昆虫、蛙类等,甚至捕食小鸡、小鸭等家禽。  
      褐家鼠嗅觉和味觉发达而且十分灵敏,能分辨出食物气味或味道的好坏,对毒饵中微量的化学物质能觉察出来。对某种嗅惯的气味~摄取的食物等都有较好的记忆。当遇到异物,能迅速予以回避,产生所谓新物反应,即使是食物亦要回避一阵,确认安全之后再取食,往往拒食或只少量摄取。一旦习惯了,总是固定地点取食,或将食物搬到隐蔽场所进食。穴外寻找食物时小心谨慎,仔细辨认,以防不测。因此,利甩褐家鼠这一狡猾多疑的习性,用药物灭鼠时一般先投几天无毒前饵,再投毒饵,并且药物浓度要适当,饵料要新鲜。    
      食量大,耐饥力强。耐渴力差。据报道,每天摄食量占体重的5%~20%,吞饵量又与饵的含水正相关。其食量在不同季节、不同食物品种之间有较大差异。梁戴荣等(1988)用大米、稻谷、绿豆、颗粒饲料等8种食物的混合饲料,室内饲养体重285~315g的成年褐家鼠(雌雄各半),结果表明,其日食量以冬季最高(18.12±2.10g/只/日),夏季最低 (11.8l±1.78g/只/日),全年平均14.73±1.85g/只/日;饮水量以秋季最高(15.04±3.14ml/只/日),冬季最低 (9.38±2.08ml/只/日),全年平均12.57±2.12ml/只/日。范德林(1986)在室内饲养体重为150~4009褐家鼠,一昼夜能吃25~759面包,多者达l00g。也有报道,每只褐家鼠日食量为稻谷18.9g,大豆10.5g,花生8.5g,甘薯70.1g。日食量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大,并受光照的影响.在黑暗条件下取食量较大。
       昼夜活动,以夜间活动为多。通常以黄昏和黎明前为活动高峰。也有报道在深夜(0~2 时)还有1次活动高峰。在畜禽房舍,在农田作物播种或收割季节,或者阴雨天或久旱无雨的情况下,白天有时也可见其活动。活动距离,其巢区领域一般为 30~50m,田野中可达300~500m。雄鼠比雌鼠活动范围大。在居民区,可经阴沟进入住宅,常在房屋的地面或楼房的底层活动。亦可借各类水管道(包括抽水马桶)进入高层建筑。在毗邻农田的村庄和集镇,有明显的季节迁移现象。如在江苏地区,在春季作物播种和秋季收获时,从室内迁至室外或田野。在洞庭湖稻作区,于2~3月迁入农田,随晚稻收割入库,逐渐迁回室内。即当农田处矛鼠食丰富时间,往往出现褐家鼠的活动高峰。
      褐家鼠在活动时依靠触觉、嗅觉、听觉定向定位。该鼠全色盲,视觉成像不清晰,但对光的刺激十分敏感。在暗光下可判别10m以内的大致轮廓,判断物体的动态或静态。在黑暗中行走时,总是以触须和一侧体毛触及墙侧面和地面借以触觉刺激定向。除遇有特殊惊扰外,均不离开墙根壁角,几乎不在开阔地活动。因此,它在活动中总是选择一侧为垂直面,沿着固定的直线跑道前进,.从而形成清晰可见的鼠道。通过排出的尿液、生殖腺分泌物,在巢区周围和鼠道上留下标记嗅迹,建立一定势力范围,并根据这些嗅迹分辨家族成员和寻找配偶。此外,该鼠的听觉很敏感,Brown(1970)证实,褐家鼠可散发不同频率的声波(22~90kHz),能利用声波
  

2010年07月14日 06点07分 26
level 9
熊王鳄王 楼主
编号: 19
记录号: mo00019
中文名: 黑线仓鼠
别名: 花背仓鼠、仓鼠、背纹仓鼠、小腮鼠、搬仓鼠
拉丁学名: Cricetulus barabensis Pallas
纲: 哺乳纲
目: 啮齿目
科: 仓鼠科
天敌: 猫、猫头鹰和蛇等
主要危害作物: 花生、玉米、大豆、小麦
形态特征:
体型较小,成体体长80~120mm。体肥壮,吻钝,耳圆。尾短.约为体长的l/4。具颊囊。乳丄丨头4对。
体背中央白头顶至尾基部有一暗色条纹,其明显程度各亚种间有区别。东北区各亚种毛色比较深暗,背纹黑而宽;华北种群毛色略浅,背纹黑而较细;西部荒漠草原种群的毛色则较浅,背纹极不明显。尾部背面黄褐色,腹面污白色。耳的内外侧披短毛,但有一很窄的白色边缘。胸部、腹部、四肢内侧与足背部的毛均为白色或污白色,与体背毛色丄丨界线明显。除足背面以外,毛基均为灰色。
头颅圆形,听泡隆起。颧弓不甚外凸,左右近平行。鼻骨窄,前部略膨大,后部较凹,无明显眶上嵴。
上门齿细长,上臼齿3枚,M1咀嚼面上有2纵列6个齿突,M2具4个齿突,M 3也有4个齿突,但排列不规则。下臼齿M1的咀嚼面有3对齿突,M2、M3均有4个齿突。
生物学特征:
栖息环境十分广泛,遍及草原、山地、平原农田、疏林等各种生境。在农田和栽培草地中,常在田埂打洞,以路基、堤坡和田间撩荒地数量最多。
多数在田间打洞营巢,也有利用其他鼠的废弃洞。洞穴分临时洞、贮粮洞和栖息洞三种类型。临时洞供临时躲避用,1~2个洞口,洞道长20~50cm,有简单巢。贮粮洞内有仓库.可见到粮油种子、草籽等,洞口3~4个。栖息洞较复杂,内有巢、仓库、厕所和废弃的旧盲道,洞道较长。
夜间活动,傍晚至天明有2次活动高峰,以20~22时活动最盛。夏秋比春季和冬季活动频繁,严冬时很少出洞。
杂食性,主食种子,也食植物绿色部分,还吃小量昆虫。在内蒙古草原常见的35种植物中,最喜食的有苜蓿、草木樨等7种,平均日食鲜草量为11g(折干草 4g)。在河南,平均日食种子量为8g。
发生消长规律:
黑线仓鼠繁殖力强,每年产2~3胎,每胎3~11仔,大都4~7 仔。每年3~10月为繁殖期,5月和9月为繁殖高峰。
种群年龄组成有季节变化。在华北地区,2~3月以成体Ⅱ组占优势,6月以成体I组、亚成体组和幼体组为主,9~10月以亚成体组为主。在东北地区,在开春后的5~6月以幼体占优势,7~8月以亚成体为主,10月至次年3月以成体I组占多数,在3~5月成体Ⅱ组占优势。
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极为明显.一般12月至翌年3月捕获率低,5~6月和9~10月形成2个数量高峰。但在不同地区高峰月份稍有差异。
气温及降雨量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重要因素。月平均气温在10℃时黑线仓鼠活动较少,15℃时活动日趋频繁,繁殖最适温度20~25℃。5月份的气温高低对秋季发生数量影响较大。如果5月气温高,食料充足,有利于当年出生幼鼠的生长发育,并进行繁殖,到秋季种群数量可大幅度上升。降雨量与黑线仓鼠的发生为互相关系(图5—12)。如山东阳谷县,1984年6月份降雨量达86.8mm,最大日降雨量高达 44.3mm,7月份降雨量猛增至155.7mm,因此使9月份黑线仓鼠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但在内蒙古等比较干旱地区,在多雨的年份,农作物生长良好、牧草丰收,黑线仓鼠往往发生较重。
为害特点:
该鼠为华北农牧区的主要害鼠之一。对播种和成熟期的花生、玉米、大豆、小麦为害较重,糟蹋的粮食远超过被吃掉的数量,同时,对栽培牧草为害也较重。此外,还能传播各种疾病。
综合治理策略:
1.捕捉 人工捕捉或放养蛇、猫等动物。
2. 药物诱杀 在老鼠出没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饵诱杀。
①敌鼠钠盐0.05%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敌鼠钠盐50克,翻拌均匀。
②杀鼠迷0.04%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杀鼠迷40克。
地理分布: 其分布与大仓鼠相近,主要在东北区和华北区,向西可到甘肃河西走廊的张掖一带,南界大约为秦岭—长江一线。
相关文献: 刘乾开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汪笃栋,叶正襄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吕佩珂.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续集.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6
吕佩珂.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

2010年07月14日 06点07分 28
level 9
熊王鳄王 楼主
编号:    21    
   
记录号:    mo00021   
   
中文名:    红腹松鼠   
   
别名:    赤腹松鼠、刁铃、大尾鼠、红胸松鼠、乌眼眶   
   
拉丁学名: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Pallas   
   
纲:    哺乳纲   
   
目:    啮齿目   
   
科:    松鼠科   
   
   
天敌:    猫、猫头鹰和蛇等   
   
主要危害作物:    在林区冬季啃食马尾松、杉木的树皮。   
   
形态特征:   
      我国约有15个亚种,其体型、颜色有较大差异。外形与岩松鼠相近,耳端无簇毛,体色鲜艳。一般成体体长190~250mm,尾大,其长等于或略大于体长。前足掌裸露,有4枚指垫,2枚掌垫;拇趾退化为皱褶状肤褶。后掌跖部裸露,具5枚趾垫,2枚掌垫。    
      体背为橄榄黄色;毛基为灰黑色,毛端黑黄相问或全为黑色;故而可见细小的黑黄斑点。腹毛棕灰或棕黄色;毛基深灰色,毛尖浅棕色。尾毛背面与体背腹毛色泽相同,惟后部边缘为黑黄相间的毛环。两颊及吻部色淡呈灰黄色。四肢内侧为赭色。
      头骨颅顶膨大,吻部狭短;颧弓平直。眶间宽阔,其宽大于鼻骨长;眶上突基部及眶缘隆起;听泡凸出,但不大。枕骨中央向后有3个突起。人字嵴明显。
      门齿扁而窄。第一上前臼齿呈小圆柱状,明显小于其他各齿;臼齿为低冠齿,咀嚼面有丘状突,但无中柱。
    
   
生物学特征:   
      红腹松鼠属东南亚暖湿型树栖种类。广泛栖息于树林茂密的山区。在高大的阔叶、针叶混交林中较为常见,尤以热带雨林和沿海的丘陵台地数量较多,危害也较突出。亦在村镇周围保护良好的树林中活动。
      主要以植物种子和果实为食。坚果、浆果如榕属树籽、黄皮、山竹子、本双子、木棉籽、芭蕉等均喜食,嗜食野荔枝。常与其他松鼠类聚集觅食,互不干扰。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山区,全年各种果实相继成熟,食源丰富。但若在这类环境中开垦种植农作物,红腹松鼠可聚集侵害农作物和果林。有时也捕食昆虫、蜥蜴、雏鸟、鸟卵等。
      大多在清晨与黄昏活动。天气变化常改变其活动规律,雨后活动频繁。生活在山顶的个体活动较晚。竹木与阔叶乔木混交密林及藤本植物少的地方有利于活动。大多在树上活动,很少下地。动作迅速,跳跃灵活。活动有一定的路线。
      筑巢于树干、树洞或树枝间,距树冠顶端约0.5m。巢内垫有软枝、杂草或枯树纤维。巢径约25~35cm,构造粗陋。有时亦利用废弃的鸟巢,甚至在屋檐、天花板内筑巢。
      在冬季,体毛换为柔软丰富的冬毛。.翌年 4、5月间脱换夏毛。
    
   
发生消长规律:   
      2~9月均可进行繁殖,越冬期间则基本停止。我国南方各地在8、 9月间种群数量最高。每胎产2~4仔,偶见5仔。
    
   
为害特点:   
      为害症状有环状剥皮,片状剥皮,断续剥皮,斑状剥皮等类型,其中以环状剥皮对树木的为害最严重。
    
   
综合治理策略:   
      1.捕捉    人工捕捉或放养蛇、猫等动物。
      2. 药物诱杀    在老鼠出没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饵诱杀。
      ①敌鼠钠盐0.05%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敌鼠钠盐50克,翻拌均匀。
      ②杀鼠迷0.04%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杀鼠迷40克。
    
   
地理分布:    我国南方各省均有分布。北至河北、甘肃,西至四川。   
   
相关文献:    刘乾开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汪笃栋,叶正襄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吕佩珂.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续集.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6
吕佩珂.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

2010年07月14日 06点07分 31
level 9
熊王鳄王 楼主
编号:    22   
   
记录号:    mo00022   
   
中文名:    花鼠   
   
别名:    北花松鼠、花狸棒子、五道眉、窜树林、花犵狑   
   
拉丁学名:    Eutamias sibiricus Laxmann   
   
纲:    哺乳纲   
   
目:    啮齿目   
   
科:    松鼠科   
   
   
天敌:    猫、猫头鹰和蛇等   
   
主要危害作物:    蔬菜、大田作物、人参、昆虫、鸟蛋。   
   
形态特征:   
      体细长,为松鼠科中体型较小的种类。成体体长 105~140mm。尾粗大,覆以向两侧展开的密毛,呈毛刷状,其长约为体长2/3~3/4。耳壳明显露于毛外,但耳端无簇毛。有颊囊。前足掌裸露,拇趾小而无爪。后足掌前边1/3裸露,有清晰的足垫,而跖部被毛。乳头4对。
      体背有极显著的5条黑褐色纵纹,其间夹有灰白或灰黄色条纹,此特征极显著。背部与体侧毛基为灰黑色,毛尖随条纹而异。腹毛前胸为污白色,腹部至鼠鼷部为浅黄色。尾上面黑色与棕黄色混杂,下面橙黄色,尾周有黑白相间的窄边。
      头骨低平,额骨宽大;顶骨不突出;颧突尖而横平。颧骨向内侧倾斜。无嵴突。门齿后方硬腭前端有1对小浅窝。眶间宽为颅基长的1/4。眶间平坦,眶上缘不向上翘,无棱嵴。下眶孔较大,外侧无颧板遮掩。
      上下门齿黄色,表面有极细的纵纹;第一上前臼齿极小,仅有1个尖突露于齿槽之外,与第二上前臼齿紧密联接。
    
   
生物学特征:   
      花鼠属亚洲北方寒湿种类,树栖或半树栖。我国黄河以北的各地山区、林地均可见到,甚至内蒙古阴山北部的荒漠草原中的剥蚀残丘亦有一定数量。它是喜湿种类中对环境适应性很强的鼠种。在山地、丘陵栖息于林间、灌木丛、草坡中,极少直接在农田做窝。     
      喜食各种植物果实,嗜食坚果、浆果,也吃植物茎叶和昆虫。在作物成熟期,农田附近的花鼠还会盗食庄稼。
      花鼠昼夜活动,以黎明至天亮和黄昏至天黑前的活动最频繁,午夜期间活动减少。善攀登、跳跃。如有异常并不立刻躲藏起来,而是窜到树干、裸岩或岩隙上观望,待敌害接近时再逃窜到隐蔽处。
      有冬眠习性,但冬眠期间可苏醒,属间断性冬眠。亦有储粮习性,鼠窝中的贮粮 3~4kg,贮存松子、坚果等。
      洞穴结构简单,山林中多建于石隙、枯木、树根下,丘陵灌木丛地区多建于石缝、坝墙内。仅一个洞口,洞道长 1~2m。窝巢有少许垫草。贮粮多堆积于洞道较宽处,无专用仓库,有的储粮处与洞穴不在一起。
    
   
发生消长规律:   
      繁殖期在4月中旬至7月上旬。每年繁殖1次,偶尔可见2次。每胎

2010年07月14日 06点07分 32
level 9
熊王鳄王 楼主
产4~6仔,最多10仔。4月下旬至5月初开始交尾,7月上旬尚有部分鼠可交尾,此时大量的幼鼠已开始独立活动。
      初生幼鼠体重约50g。 6月中、下旬部分幼鼠出洞,体重达60~80g。每年换毛两次,即5月份更换夏毛,10月份换冬毛。生态寿命2.5~3年,实验室饲养条件下可存活6年。
      种群数量以4月最低,均为越冬鼠;5月份略有升高,并开始出现幼鼠;6月份幼鼠大量出洞,种群数量急剧上升,达到最高峰,此时当年的幼鼠可占85%,以后逐渐下降。越冬前后的捕获率可相差2~5倍。
    
   
为害特点:   
      为害林业,盗食森林直播的松子和经济林木的果实。对农业主要为害水果、蔬菜、向日葵、豆类、谷物等。可传播森林脑炎、兔热病等疾病。花鼠的毛皮美观,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综合治理策略:   
      (1)枪击法    花鼠下地为害前,先在树上观察动静,此时可用鸟枪击之。(2)在为害严重地段四周划出2~3米远的场地,钉木桩并用铁丝拉线,拴养狗顺铁线来回奔跑,可迫使花鼠上树或逃跑,减轻为害。(3)毒饵法:取带壳花生果,先取出花生仁,在仁上挖孔并注入少许磷化锌,封孔,然后将花生仁放入壳内,投入到花鼠经常出没的地方;或将油炸茧蛹内放入磷化锌制成毒饵;也可用炒熟的玉米胚糠,所拌药剂参见黑线姬鼠防治方法。目前采用急、慢性鼠药交替使用效果好。急性杀鼠剂——甘氟和慢性杀鼠剂对农田害鼠均有较好的效果,对农作物保苗效果也好。交替使用可延长第一代抗凝血剂抗性鼠的出现,即可保持慢性药灭效高、药效长、安全性好的优点又能发挥急性鼠药灭鼠快、见效早、省饵料等特点。做到迅速扑灭与长期控制鼠害相结合。在农田害鼠低密度区1~2年防一次的,急、慢性鼠药可年度间交替使用;中密度区一年需灭鼠2次的春季用慢性药,秋季用急性药交替使用;在高密度区或疫区,春季灭鼠,先用急性药压低基数,后用慢性药扫残,做到连续交替使用,可较长时间维持低密度状态。具体方法参见黑线姬鼠。
    
   
地理分布:    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各省、区以及四川北部均有分布。   
   
相关文献:    刘乾开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汪笃栋,叶正襄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吕佩珂.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续集.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6
吕佩珂.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

2010年07月14日 06点07分 33
level 9
熊王鳄王 楼主
编号:    23      
   
记录号:    mo00023   
   
中文名:    华北鼢鼠   
   
别名:    东北鼢鼠、盲鼠、瞎老鼠、地羊   
   
拉丁学名:    Myospalax psilurus(Milne—Fdwards)   
   
纲:    哺乳纲   
   
目:    啮齿目   
   
科:    仓鼠科   
   
   
天敌:    猫、猫头鹰和蛇等   
   
主要危害作物:    苦菜、龙须菜、甘薯、马铃薯、胡萝卜、洋葱、豆类等。   
   
形态特征:   
      体型与中华鼢鼠相似,但前肢较粗大,爪也较大。与中华鼢鼠不同的是第三趾的爪最长,后足的爪较弱。尾较短,几乎全裸,只被极稀疏的白色短毛,毛细软.,具光泽,夏毛为浅棕灰色,近吻端为污白色。多数个体额部中央具一白斑,有的个体无。耳隐于毛下,耳部常出现少数淡白色毛,形成不很明显的淡色斑点。背面及顶部为浅红棕灰色,毛基黑灰色,毛尖浅红棕色。身体两侧及前后肢外侧为淡浅红棕色,腹面灰色,具淡褐色毛尖。颧弓极宽大。头骨后端人字嵴处呈截切面,鼻骨宽平,前端1/3显著扩大,后端2/3外缘接近平行,末端稍尖。上门齿强大,其齿根伸到第一上臼齿前方。第一上臼齿较大,其内侧具两个内陷角与外侧的两个内陷角交错排列,故将其咀嚼面分割成前后交错排列的三角形和一个略向前伸的后叶。第二、三上臼齿较小。下门齿齿根长达下颌角突的上方。
    
   
生物学特征:   
      主要栖息于草原及农田中。洞系复杂,一般地面无明显洞口。华北鼢鼠挖洞时推出许多土,故在它们栖息的地方洞道上方形成许多小土丘。洞道分支多,且互相串通形成网状。洞道直径5~6厘米,窝巢和仓库最深,距地面95厘米。仓库位于分支较多的洞道中,这些洞道较大,里面堆满草根和食物。贮藏物常按不同种类贮藏。窝巢较大,长50厘米,宽20厘米,高15厘米。华北鼢鼠雌雄分居,雌鼠洞穴较雄鼠的洞穴复杂,仓库中的贮粮也较多。昼夜活动,以清晨和黄昏活动较多。无冬眠。
    
   
发生消长规律:   
      每年繁殖1次,每次产仔2~4只,多的5只。春末夏初为主要繁殖期。
    
   
为害特点:   
      主食植物的地下部分,也食一部分植物的绿色部分和种子。挖洞觅食,吃去植物的根部,致使作物成片枯死。
    
   
综合治理策略:   
      参见“中华鼢鼠防治方法”。
    
   
地理分布:    分布在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河北、山东、河南等地。   
   
相关文献:    刘乾开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汪笃栋,叶正襄主编.农田鼠害及其防治.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吕佩珂.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续集.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6
吕佩珂.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

2010年07月14日 06点07分 34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