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1677年,英国皇家海军部首席秘书萨缪尔·佩皮斯才明确提出“战列舰”(ship of theline)这一专有名词和战舰分级(风帆战舰共被分为6个等级,其中前4级均为战列舰)的概念,但早在这之前将近40年的唐斯之战中,荷兰舰队便首次执行了有组织的战列线炮击作战,虽然这仅仅是战列线应用的基础阶段,并不成熟,却促使了专门用于战列线舰炮决战且拥有2~3层贯通式火炮甲板的新式战舰的诞生。发生在1652-1654年的第一次英荷战争使人类海战战术进人了新篇章。在1650年左右,各国均出现了具备“战列舰”功用和特征的主力舰,尽管她们在外观上与晚期的盖伦式战舰并无太大的不同。英国于1634年后终止了建造|日式的“大战舰”(GreatShip),这实际上标志着他们已经向新式战舰过渡。而在1637年英国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拥有100门重型舰炮的三层甲板战舰“海上主权”号服役后,在其之前建造的战舰似乎全部过时了,相较于英国,法国的情况则要特殊得多。在红衣主教黎塞留和路易十三之前,法国几乎没有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其拥有的全部船只(包括一些武装商船在内)仅有3000吨左右,和当时的诸强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当三十年战争爆发后,法国的大部分精力更是放在了陆地上与哈布斯堡家族的对抗上。但这一切在黎塞留于1624年成为法国首相后发生了改观。在红衣主教看来,作为一个完整的帝国,强大的海军是必不可少的,遂着手开始建设新式海军。由于起步较晚,法国海军所装备的晚期盖伦式战舰在外观上便具备强烈的新式战舰的气息,并且在路易十四时期迅速跻身至一流。荷兰,一颗在16世纪末冉冉升起的新星,在通过海上贸易繁荣起来之后,迅速建立了一支不可小视的海上力量。他们拥有小而灵活但在有限体积上搭载了最多火炮的战舰,例如在唐斯之战中的荷兰旗舰“阿米莉亚”号,满载排水量600吨的该舰搭载了至少57门火炮,而排水量几乎是她4倍的西班牙海军巨舰“圣特列莎”号(满载排水量约2400吨)却只搭载了60~62门火炮,不得不说当时荷兰人在舰船设计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从第一次英荷战争开始,荷兰进入了“新海军”时期,这也正式宣告了他们全面迈入新式风帆战舰的时代。在英、法、荷三国之外,我们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海洋帝国便是西班牙。尽管在16世纪末便开始走下坡路,但到了17世纪上半叶时,这个老牌帝国仍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势力。就在17世纪中期,英、法、荷三国开始步人全面的新式战舰时代后,西班牙也开始了海军舰船的改进之路。在风帆时代的西班牙,具有进行海上线性战术决战能力的战列舰被称作“Navio”,等同于英语中的“ship of the line”,并且区别于西班牙语中的“Gale6n”(即盖伦船,常被人称作“西班牙大帆船”)。西班牙海军中最早被冠以“Navio”称呼的战舰出现在1656年,名为“战列舰旗舰”(NavioCapitana),但令人吃惊的是,这仅仅是一艘吨位为417的小型战舰。由于缺乏资料,显然们难以认为这就是新式的“战列舰”。与其他三强相比,西班牙海军的发展是缓慢的,并且规模一直在萎缩。但是到了17世纪下半叶时,战列舰在西班牙海军中已经较为普遍,但这仍无法改变西班牙海军在哈布斯堡家族统治末期已经沦为可有可无的小角色的可悲命运。除去为人们所熟知的英、法、荷西这4个海洋国家外,北欧双雄一瑞典与丹麦在17世纪也正是其实力最为巅峰的时刻。瑞典从古斯塔夫二世统治时期便已成为强大的军事国家,海军也成为北欧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建造的“瓦萨”号为世人所熟知,尽管在设计上存在着巨大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战舰之一。丹麦也不例外,其在16世纪末便建立了一支实力不容小觑的海军,在17世纪也稳步发展着。其在1650年建造的“索菲亚·阿玛利亚”号是一艘排水量在2700至2800吨之间的巨舰。在俄国崛起之前,瑞典与丹麦的海上之争永远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除了北欧,南欧著名的海洋国家也并不占少数。除了试图将地中海收入囊中的法国和西班牙这两个传统豪强,其他一些国家,诸如意大利半岛的威尼斯、热那亚、那不勒斯等,也都拥有具有相当战斗力的海军。甚至包括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尽管他们在1571年的勒班陀海战中被天主教联盟击败,但意识到现代化海军重要性的他 们也很快建立了由新式风帆战舰组成的舰队。尽管在风帆时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海军并不强大,但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