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3
      
	  神牛至尊号
	  
	  楼主
	  
	
	
	  11:大爆发
回到南京之前,我们天真的以为,我们诚恳的和卞女士谈谈,她也许会考虑一下改变我们团队运作方式,以更健康的方式进行,我们会更快成功。可是,我们错了。
我们还没来得及和卞女士沟通的时候,卞女士已经知道事情的发展了。自然只是韦某的一面之词。卞女士召集我们开会,我们以为,在开会的时候,我们还会有机会讲明真相,可是我们又错了。卞女士根本不给我们说话的机会,只是对我们进行批评。
她的主题是:我们的思维不够大,格局太小。我们太把80块钱放在眼里,甚至为了这80块钱不顾自己的风度,形象。
我们真的没想到会是这样。黄老师首先忍不住站起来反驳。他说:“卞老师,你说其他人我不管,但是我自己知道,最起码我,不是为了这80块钱才这样做的。”
的确,黄老师不但有家底,而且一直是个做事为人都大气的人,平时的交往中,对于金钱也毫不吝啬。黄老师这样一说,我们的卞女士轻蔑的笑了:“如果没有去吃这80元钱的火锅,会有今天的事情吗?”
黄老师显然也生气了:“没有去吃火锅,是不会发生这种争论;但是你不应该把已经发生的矛盾,只归结于这一顿火锅,难道你看不到背后隐藏的矛盾吗?”
卞女士:“如果你已经成功了,还会这么在乎80元吗?无非就是80块钱的事情嘛。”
黄老师:“我现在不成功,可是我也绝对不会差80块钱!而且我觉得维护自己利益的事情和有没有素质,和思维大不大无关!”
卞女士却一直回避这些,只是反复地强调:要放大思维,要做大格局的安利。她说:“如果这件事情放在我们领导人身上会怎么样?我们的领导人会一笑置之,这样大气的人才会成功!”
卞女士已经接近诡辩和偷换概念了。我们彻底无语。
对于这件普通事情的处理态度,不过是一个人的处事方式而已,和素质何干?和思维何干?和格局何干?
莫非只有吃亏的时候忍气吞声,才是伟大的人格,才是宏大的格局,才是良好的思维方式?那么我们的315还要了干嘛?
会议是不欢而散的。后来我曾无数次想过,难道卞女士真的不懂道理吗?不会的,她快四十岁的人了,在社会上也跌打滚爬这么多年,她不会不通人情世故。她之所以那么维护我们的韦某领导人,无非还是要树立他领导人的威信。她却忘了,有时候真诚的歉意,有时候真实面对自己的不足,不会削弱领导人的形象,只会让大家更加钦佩。人无完人,可是安利里的领导人,包括韦某这个初出茅庐,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小伙子,都是完美的,完美到无可挑剔的。
这次事情,卞女士坚决维护领导人的态度,让我们部门的人心开始散了。虽然我们没法争论,也无法从正面和领导人对抗,但是我们潜意识里,却开始非暴力不合作了。
从那天起,韦某的话,几乎没有人听了,包括他自己部门的人。因为他借钱借得他部门的人都对他意见多多。而作为旁部门的我们,更是没必要去听从他的话。
黄老师和我是比较彻底的看透领导人意图的人,所以我们也渐渐疏远了我们的领导人。
而吴楠和他老公,加上韦某,还有一位汤姓女生,他们4个一直是我们团队的骨干,前3个的威信直线下滑了,加上个人经济的困境,我们团队,渐渐一团散沙。
卞女士也意识到了这个处境,为了挽救她的部门,她又出了一招:开发外地市场。
可是这个也注定会是失败的。
12:外地市场的失败以及细节补充
当时我们在海南旅游之后,大家应该都多多少少有点反思了,但是大家那时候并未想离开安利。只是觉得有些事情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观察。所以从思想到行动上,难免不如以前那么配合了。
领导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除了跟某些骨干加强联系之外,加强攻心之外,又想出一招:开发外地市场。当时领导人说:“大家都集中在南京,难免有些疲劳了,换个市场环境,也许会激发斗志。”
其实在此之前,我们早就想过开发外地市场。因为我们几个,都是从北方的城市去南京的,在南京,除了我们的介绍人之外,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而安利讲究的是开发亲戚,朋友,熟人,我们的关系圈子都在北方啊!但是那时候领导人不让我们回来,说是离开团队,我们会死掉。 领导人很怕我们离开安利的环境,怕我们经不起平常生活的诱惑,放弃安利----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安利真的那么美好,那么神圣,那么我们不在大团队里,不天天开会,也会被安利牢牢吸引的,为什么一刻都不能离开呢?只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当时都想不通。
而现在领导人大手一挥,我们又要去开发外地市场了。那时候领导人说话还是很管用的。我们团队里大部分又是年轻人,很容易燃烧起对英雄的崇拜之心,社会阅历又少,所以很容易被领导指挥着走。不知道领导人有没有想过,她们随便的一句话,底下的部门就是人仰马翻的。随便举个例子:有一次领导人说在香港有个会议,叫我们回户口所在地去办港澳通行证,我们团队几乎都是外地人,于是纷纷回家,折腾了一番办了通行证,香港会议又没动静了。至于为什么没动静,领导人连交代都没有一句的。
还记得一次,我看见我妹妹在哭,我问她为什么?她说领导人说她不积极。原来还是因为海南旅游那次,她站在我这边,我们领导人认为,她应该配合领导人,而不应该附和她底下的部门----在安利里,不积极就意味着将会被排斥,这对于我妹妹一个一心只想做成功的人来讲,是个很大的打击----后来,那个韦姓领导人,还在会议上说我是“害群之马”,呵呵,估计他对我私怨很深,大抵是因为海南那次辩论是由我先起的吧!
扯远了,继续说外地市场。外地市场是黄老师和他的合作伙伴先出去开拓的。他回了他老家泰州去开发,因为他的大本营在那里。我想,黄老师当时之所以积极地去开发外地市场,一是因为他的确有经济实力,在另一个城市租办公室,生活(当时大家都穷得连生活费都没了);二就是,他确实不喜欢现在团队的运作,但是对安利又不死心,所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在安利里的成功。
外地市场我们去看过,非常大的办公室,宽敞明亮,很有档次,在市中心,当然费用也肯定不低。但是外地市场也毫无疑问的失败了。
在开发外地市场不久,我们的领导人就要上奖衔了。
虽然海南旅游让我们的积极性很受挫,但是我们毕竟是单纯的,加上在财政年度前的各种会议,都是针对上奖衔而特设的,所以我们那时候都毫无疑问地帮领导人冲业绩,这点不再赘述。
我们领导人海外旅游去了,然后回来也跟我们分享怎样怎样。 我们也都很激动。但是这激动里,却有点强弩之末的味道。大家都有点心不在焉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深刻地知道,我们领导人的奖衔是怎么上去的,我们下面的人付出的又是什么,如果最开始的时候大家知道安利的翡翠钻石是这样来的,我不知道还会有几个人会来做安利。
说实在的,当我们的领导人在台上分享她海外旅游的盛况,我们在台下鼓掌的时候 ,我真的有种回光返照的感觉。真的。
在安利的2年里,我们见了很多成功人士。就是因为我上了银章,那么积极,我才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成功人士的“肺腑之言”。很多安利新人,说安利很好,说没见到我说的黑暗情况,是因为你是新人,你没有像我们这样没有后路的来做安利。我给大家讲讲安利里的“牛奶和牛肉干”的理论吧。
安利每次的成功岭时候,都有个附加的小会议。这个小会议,是直接针对一些非常狂热的安利积极分子和一些做安利比较久,比较资深的安利人特设的。目的一是强化这些人的信心(因为其实是做安利越久,越容易垮掉),再就是要“面授机宜”,直接点说就是教我们如何快点上奖衔。这些会议是“牛肉”,一般的安利新人是听不到的。我们在接受这些的时候,安利新人在外面听的是一个拉三轮车的如何买上宝马X5的精彩励志故事呢!
我们有些人,带了新人去开会,就很希望新人能够接受一下我们的这些理论,因为我们认为这是高级的领导人,钻石以上的领导人给我们传授的机密啊!多有说服力,如果让新人见见这些成功人士,听听他们的理论,说不定新人回去就会上了银章了。
但是我们的领导人不同意。我们的领导人说 :“牛肉干是好东西,但是,新人是baby,当他只能吸收牛奶的时候,给他吃牛肉干他消化不良,会生病的。”
所以,新人只能听那些精彩的故事和励志的格言,对于如何上得业绩,如何拉的下线,都是那些死心要做安利的人才能听的,因为这些人已经是全部身家都搭进来了,没有退路。而那些新人,过早地知道一些内幕,会导致他们离开安利的。
我们的外地市场失败了,后来我离开安利之后,听说其他的人还去开发过安徽的市场,也是失败了。
因为到一个新地方,必须有办公室等充门面的东西,必须有必要的生活费用,必须面对人生地不熟的困境,更必须面对安利越来越被大家知道内幕的这些挫折。 而做过几年又没收获的安利人,真的很难有足够的精力,财力和耐力在一个新的城市扎根了。所以他们也很快回来了,那部分的投资,肯定也是打了水漂了。
拿出做安利的1%的努力,在传统行业里,你会收获比安利多100倍的成果。真的。
所以后来我父亲打电话问我的时候,我动摇了。我父亲问我:“你仔细想想,你在安利里收获了什么?哪有一个行业需要几年持续的投资而没有半点回报的?如果是有,这个行业也不适合咱们普通老百姓的家庭干!哪有一个行业只需要开会和自己人用产品就会产生高额利润的?你说的将来买车买房的钱,都会从哪里来?你要继续坚持下去,理由是什么?”
我真的要认真思考了。我也希望刚了解安利的新人朋友,也认真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吧。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未完待续
	
	2022年11月08日 08点11分
	1
	
      回到南京之前,我们天真的以为,我们诚恳的和卞女士谈谈,她也许会考虑一下改变我们团队运作方式,以更健康的方式进行,我们会更快成功。可是,我们错了。
我们还没来得及和卞女士沟通的时候,卞女士已经知道事情的发展了。自然只是韦某的一面之词。卞女士召集我们开会,我们以为,在开会的时候,我们还会有机会讲明真相,可是我们又错了。卞女士根本不给我们说话的机会,只是对我们进行批评。
她的主题是:我们的思维不够大,格局太小。我们太把80块钱放在眼里,甚至为了这80块钱不顾自己的风度,形象。
我们真的没想到会是这样。黄老师首先忍不住站起来反驳。他说:“卞老师,你说其他人我不管,但是我自己知道,最起码我,不是为了这80块钱才这样做的。”
的确,黄老师不但有家底,而且一直是个做事为人都大气的人,平时的交往中,对于金钱也毫不吝啬。黄老师这样一说,我们的卞女士轻蔑的笑了:“如果没有去吃这80元钱的火锅,会有今天的事情吗?”
黄老师显然也生气了:“没有去吃火锅,是不会发生这种争论;但是你不应该把已经发生的矛盾,只归结于这一顿火锅,难道你看不到背后隐藏的矛盾吗?”
卞女士:“如果你已经成功了,还会这么在乎80元吗?无非就是80块钱的事情嘛。”
黄老师:“我现在不成功,可是我也绝对不会差80块钱!而且我觉得维护自己利益的事情和有没有素质,和思维大不大无关!”
卞女士却一直回避这些,只是反复地强调:要放大思维,要做大格局的安利。她说:“如果这件事情放在我们领导人身上会怎么样?我们的领导人会一笑置之,这样大气的人才会成功!”
卞女士已经接近诡辩和偷换概念了。我们彻底无语。
对于这件普通事情的处理态度,不过是一个人的处事方式而已,和素质何干?和思维何干?和格局何干?
莫非只有吃亏的时候忍气吞声,才是伟大的人格,才是宏大的格局,才是良好的思维方式?那么我们的315还要了干嘛?
会议是不欢而散的。后来我曾无数次想过,难道卞女士真的不懂道理吗?不会的,她快四十岁的人了,在社会上也跌打滚爬这么多年,她不会不通人情世故。她之所以那么维护我们的韦某领导人,无非还是要树立他领导人的威信。她却忘了,有时候真诚的歉意,有时候真实面对自己的不足,不会削弱领导人的形象,只会让大家更加钦佩。人无完人,可是安利里的领导人,包括韦某这个初出茅庐,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小伙子,都是完美的,完美到无可挑剔的。
这次事情,卞女士坚决维护领导人的态度,让我们部门的人心开始散了。虽然我们没法争论,也无法从正面和领导人对抗,但是我们潜意识里,却开始非暴力不合作了。
从那天起,韦某的话,几乎没有人听了,包括他自己部门的人。因为他借钱借得他部门的人都对他意见多多。而作为旁部门的我们,更是没必要去听从他的话。
黄老师和我是比较彻底的看透领导人意图的人,所以我们也渐渐疏远了我们的领导人。
而吴楠和他老公,加上韦某,还有一位汤姓女生,他们4个一直是我们团队的骨干,前3个的威信直线下滑了,加上个人经济的困境,我们团队,渐渐一团散沙。
卞女士也意识到了这个处境,为了挽救她的部门,她又出了一招:开发外地市场。
可是这个也注定会是失败的。
12:外地市场的失败以及细节补充
当时我们在海南旅游之后,大家应该都多多少少有点反思了,但是大家那时候并未想离开安利。只是觉得有些事情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观察。所以从思想到行动上,难免不如以前那么配合了。
领导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除了跟某些骨干加强联系之外,加强攻心之外,又想出一招:开发外地市场。当时领导人说:“大家都集中在南京,难免有些疲劳了,换个市场环境,也许会激发斗志。”
其实在此之前,我们早就想过开发外地市场。因为我们几个,都是从北方的城市去南京的,在南京,除了我们的介绍人之外,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而安利讲究的是开发亲戚,朋友,熟人,我们的关系圈子都在北方啊!但是那时候领导人不让我们回来,说是离开团队,我们会死掉。 领导人很怕我们离开安利的环境,怕我们经不起平常生活的诱惑,放弃安利----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安利真的那么美好,那么神圣,那么我们不在大团队里,不天天开会,也会被安利牢牢吸引的,为什么一刻都不能离开呢?只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当时都想不通。
而现在领导人大手一挥,我们又要去开发外地市场了。那时候领导人说话还是很管用的。我们团队里大部分又是年轻人,很容易燃烧起对英雄的崇拜之心,社会阅历又少,所以很容易被领导指挥着走。不知道领导人有没有想过,她们随便的一句话,底下的部门就是人仰马翻的。随便举个例子:有一次领导人说在香港有个会议,叫我们回户口所在地去办港澳通行证,我们团队几乎都是外地人,于是纷纷回家,折腾了一番办了通行证,香港会议又没动静了。至于为什么没动静,领导人连交代都没有一句的。
还记得一次,我看见我妹妹在哭,我问她为什么?她说领导人说她不积极。原来还是因为海南旅游那次,她站在我这边,我们领导人认为,她应该配合领导人,而不应该附和她底下的部门----在安利里,不积极就意味着将会被排斥,这对于我妹妹一个一心只想做成功的人来讲,是个很大的打击----后来,那个韦姓领导人,还在会议上说我是“害群之马”,呵呵,估计他对我私怨很深,大抵是因为海南那次辩论是由我先起的吧!
扯远了,继续说外地市场。外地市场是黄老师和他的合作伙伴先出去开拓的。他回了他老家泰州去开发,因为他的大本营在那里。我想,黄老师当时之所以积极地去开发外地市场,一是因为他的确有经济实力,在另一个城市租办公室,生活(当时大家都穷得连生活费都没了);二就是,他确实不喜欢现在团队的运作,但是对安利又不死心,所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在安利里的成功。
外地市场我们去看过,非常大的办公室,宽敞明亮,很有档次,在市中心,当然费用也肯定不低。但是外地市场也毫无疑问的失败了。
在开发外地市场不久,我们的领导人就要上奖衔了。
虽然海南旅游让我们的积极性很受挫,但是我们毕竟是单纯的,加上在财政年度前的各种会议,都是针对上奖衔而特设的,所以我们那时候都毫无疑问地帮领导人冲业绩,这点不再赘述。
我们领导人海外旅游去了,然后回来也跟我们分享怎样怎样。 我们也都很激动。但是这激动里,却有点强弩之末的味道。大家都有点心不在焉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深刻地知道,我们领导人的奖衔是怎么上去的,我们下面的人付出的又是什么,如果最开始的时候大家知道安利的翡翠钻石是这样来的,我不知道还会有几个人会来做安利。
说实在的,当我们的领导人在台上分享她海外旅游的盛况,我们在台下鼓掌的时候 ,我真的有种回光返照的感觉。真的。
在安利的2年里,我们见了很多成功人士。就是因为我上了银章,那么积极,我才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成功人士的“肺腑之言”。很多安利新人,说安利很好,说没见到我说的黑暗情况,是因为你是新人,你没有像我们这样没有后路的来做安利。我给大家讲讲安利里的“牛奶和牛肉干”的理论吧。
安利每次的成功岭时候,都有个附加的小会议。这个小会议,是直接针对一些非常狂热的安利积极分子和一些做安利比较久,比较资深的安利人特设的。目的一是强化这些人的信心(因为其实是做安利越久,越容易垮掉),再就是要“面授机宜”,直接点说就是教我们如何快点上奖衔。这些会议是“牛肉”,一般的安利新人是听不到的。我们在接受这些的时候,安利新人在外面听的是一个拉三轮车的如何买上宝马X5的精彩励志故事呢!
我们有些人,带了新人去开会,就很希望新人能够接受一下我们的这些理论,因为我们认为这是高级的领导人,钻石以上的领导人给我们传授的机密啊!多有说服力,如果让新人见见这些成功人士,听听他们的理论,说不定新人回去就会上了银章了。
但是我们的领导人不同意。我们的领导人说 :“牛肉干是好东西,但是,新人是baby,当他只能吸收牛奶的时候,给他吃牛肉干他消化不良,会生病的。”
所以,新人只能听那些精彩的故事和励志的格言,对于如何上得业绩,如何拉的下线,都是那些死心要做安利的人才能听的,因为这些人已经是全部身家都搭进来了,没有退路。而那些新人,过早地知道一些内幕,会导致他们离开安利的。
我们的外地市场失败了,后来我离开安利之后,听说其他的人还去开发过安徽的市场,也是失败了。
因为到一个新地方,必须有办公室等充门面的东西,必须有必要的生活费用,必须面对人生地不熟的困境,更必须面对安利越来越被大家知道内幕的这些挫折。 而做过几年又没收获的安利人,真的很难有足够的精力,财力和耐力在一个新的城市扎根了。所以他们也很快回来了,那部分的投资,肯定也是打了水漂了。
拿出做安利的1%的努力,在传统行业里,你会收获比安利多100倍的成果。真的。
所以后来我父亲打电话问我的时候,我动摇了。我父亲问我:“你仔细想想,你在安利里收获了什么?哪有一个行业需要几年持续的投资而没有半点回报的?如果是有,这个行业也不适合咱们普通老百姓的家庭干!哪有一个行业只需要开会和自己人用产品就会产生高额利润的?你说的将来买车买房的钱,都会从哪里来?你要继续坚持下去,理由是什么?”
我真的要认真思考了。我也希望刚了解安利的新人朋友,也认真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吧。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