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爱生命的天体崇拜
秋分又是一个重要的天文节气,是古人祭祀月亮与老人星的重要节令。
秋分过后夜渐长,昼渐短,阴气日盛,阳气逐步让位于阴气,古代天子选在此日代表国家在晚上举行祭月仪式,称为“夕月”。《国语·鲁语》载:“天子少采夕月。”韦昭注曰:“夕月以秋分……少采,黼衣也。”也就是说,天子祭月要穿着一种特定的礼服,即绣着黑白斧形花纹的黼衣。唐玄宗时,天子祭月礼的规格由中祀升格为大祀;宋真宗时,西郊被确定为祭月礼举行的固定地点。甚至少数民族政权——辽与金,都举行祭月仪式。天子秋分祭月仪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明代嘉靖年间,世宗下令修筑了专门用于祭祀月亮的祭坛——夕月坛,此后明清两代皇帝都在秋分时于此祭月,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
祭月行为起源于对月亮的天体崇拜。对人类来说,月亮是仅次于太阳的重要天体,对早期人类的历法、数学与生产生活等都产生过重要影响。首先,根据月相变化规律总结出的月亮历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历法。在此历法中,新月之日(朔日,即初一)、满月之日(望日,即十五)因肉眼清晰可辨而成为举行重要仪式和进行欢庆的时间点。直到现在,我们不少传统节日还是在农历十五日举行,比如正月十五元宵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其次,中华创世神话中早已有天帝帝俊之妻——常羲生十二个月亮,并给她的月亮孩子洗澡的神话(《山海经·大荒西经》)。为什么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这可能代表着先民在月相变化规律中总结出一年有十二个月的知识,进而发现了十二进制。第三,月亮的圆缺变化会影响潮汐,从而影响在江河湖海边谋生的先民的生产生活。
但秋分祭月仪式并未能深入民间,而仅仅保留在皇家。因为节气属太阳历知识体系,体现的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位置,与月相变化并无必然联系,所以秋分当天不一定能看到满月。祭祀非满月的行为并不那么令人满意,后来民间祭月之日就选在可以见到满月的八月望日,最终形成了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
虽然每年秋分不一定能观赏到圆月,但一定能观赏到老人星。老人星即寿星,学名为船底座α星,它是全天第二亮恒星,仅次于天狼星,距离地球约640光年。老人星是一颗相当吉祥的恒星,《史记·天官书》载:“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常以秋分候之南郊。”位于天狼星下方,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有一颗很大很亮的星,称为南极老人星。老人星如果出现,天下就太平无事,人民就安居乐业。如果看不到老人星,天下就会战乱四起。
作为一种天体崇拜,老人星崇拜反映了天象影响人世盛衰的观念。老人星在秦汉时期被认为具有掌控国运长短的能力,后来其崇拜中逐渐增加了“寿”的含义。唐代学者张守节为《史记》作注时解释说:“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极,为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常以秋分之曙见于景,春分之夕见于丁。见,国长命,故谓之寿昌,天下安宁;不见,人主忧也。”唐人认为老人星能决定皇帝的寿数,术士为了延长皇帝的寿命,必须向老人星占卜、祈祷。祭祀老人星的寿星祠、老人庙等出现的相当早,《史记·封禅书》载,秦时“于杜、亳有三社主之祠、寿星祠”。《后汉书·礼仪志》载:“仲秋之月……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郊老人庙。”对老人星的祭祀规格曾相当高,属于国家祭祀的行列,东汉明帝曾亲自主持过一次老人星的祭祀仪式。他不仅亲自奉献供品,宣读祭文,还安排了一次古稀老人参加的宴会,同时敬奉天上的老人星和人间的长寿老人。
老人星崇拜中体现了中国古人对长寿的向往,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寿是中华传统生命观的核心理念之一。《尚书·九畴》相传为天帝赐给大禹治理天下的九种大法,其中提到“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康宁”“考终命”都是“寿”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寿”放在最前面,说明五福以“寿”为核心。《庄子·天地》记录了尧到华地巡视的神话。当时,华地驻守边界的人曾三次祝福他说:“使圣人寿……使圣人富……使圣人多男子。”这便是著名的华封三祝,表现了古人多寿、多富、多子的幸福观,“寿”也是“三多”的核心。
基于月亮天体崇拜的秋分祭月仪式,也体现了古人对于生命的热爱。月亮有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消失不见的变化,犹如人的生命从幼年到盛年再到年老而死的过程。但是月亮消失之后会再现,呈现出周而复始的变化,永远不枯竭,屈原曾发出“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天问》)的疑问,意思是月亮有什么特性,使它消亡了又再长起来?人类的生命能否如同月亮一般,死而复生呢?围绕着死生这一终极问题,先民展开了想象和思考,他们创造了在月宫中捣药的玉兔神话。玉兔捣药神话至晚在东汉中期之前就产生了,在安徽淮北、河南嵩山等地出土的画像石上都出现了持杵捣药的月中玉兔形象,汉乐府《董逃行》中也有“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药可得神仙”的词句,都表现了玉兔捣制不死药的神话。相传嫦娥也是服食了不死药飞升月宫的,“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羿妻嫦娥盗而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淮南子·览冥训》)。如果个体的不死无法实现,那么能否保证种群的繁衍呢?于是先民又创造了蟾蜍为月精的神话,如“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淮南子·精神训》),多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上都有月中蟾蜍的身影。因为蟾蜍繁殖时产出很多卵,被先民认为是多子的象征,由此还产生了古代女性拜月的仪式,其重要目的就是祈祷子嗣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