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性别认同障碍中走了出来
今天你们很可爱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1
心理学的观点也不一定是完全
正确的
2022年08月07日 05点08分 16
我不在乎什么正确错误,我在乎的是自己不生病,拥有健康快乐幸福的生活。
2022年08月07日 05点08分
level 13
发在某hu上了,题为“我从GID”中走了出来。
2022年08月07日 05点08分 17
我刚点知糊就给我推了[吐舌]
2022年08月07日 06点08分
level 14
[滑稽]
2022年08月07日 05点08分 18
level 8
楼主说的对,性取向和性认同绝不可能是大部分由生理原因主导造成的
2022年08月07日 06点08分 19
level 13
性别认同障碍者的问题都出在无法接受“指派性别”上面了,因为这种先天被指派的性别不仅仅是生育的分工,还被人为地赋予了更多含义。但个体只能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而无法彻底改变整个社会,否则就是对社会学方法论的逆练,不但对自我成长和完善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使精神上的免疫反应越来越大,结果就表现为一种病态的过热,出现
魔怔

这个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性别刻板印象,它的形成原因很复杂,有很浓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远古时代残酷的生存竞争,到野蛮时代的部落冲突,再到文明时代的战争与和平,性别刻板印象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集体潜意识当中。尽管在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这种刻板印象已不是十分必要,但是人们的观念里还保留着某种滞后性(有点类似于视觉暂留效应)。
2022年08月07日 07点08分 20
level 13
在集体潜意识中,哭代表无能、软弱、怯懦,是没出息的小孩和弱女子的专属。这种深入骨髓的偏见,拼接成了一个苛刻的社会环境,人人都慕强,而脆弱和哀伤不被允许、理解和涵容。
由于当前社会本质上依然是fu⭕社会(别跟我扯什么女⭕上天了之类的,权利和责任是一体的,你通过看男人和女人哪个责任更大就知道社会是fu⭕还是母权了,不讲责任只讲权利一律按耍lm处理),社会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要求偏向于“柔弱”,“依附”而对男性性别角色要求偏向于“坚强”,“责任”,MTF在模仿女性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习得女性的负面特质,致使MTF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的抗逆力相对更弱。
其实,讨厌,1男孩“娘化”,是因为害怕。一是害怕认同这种方式,会将自己变为同一类人;而是害怕早年沉寂的创伤和苦苦压抑的情绪,会因为镜像神经元而触发共情,进而被勾连出来(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是脆弱的、需要被监护人照顾);三是害怕没人愿意接住这些强烈的感受。我们深知,一旦男孩被容许娘化的闸口打开,将泛滥成灾,无人可救,于是潜意识匆忙选择防御、回避和逃离。
2022年08月07日 08点08分 22
level 13
然而实际上呢?尖刀连真的需要那么多人吗?全国几亿男孩子都得像战狼一样冲在最前面怒吼浴血奋战吗?我去搞心理行不行?哪怕是和敌人在精神阵地上对线,为自己人加油打气,或者是做心理治疗师抚慰战士们受到创伤的心灵。搞心理的就不危险?就是怕死的孬种、怂包吗?看看这次俄乌冲突吧,乌克兰的作战心理中心早早就被作为重点战略目标给拔除了...亚速钢铁厂都得排在它后面!基于此我强烈地怀疑,于现代战争中如果我的角色是一名心理工作者,我去和mks会面的数学期望要比一般前线小战士高得多。但是如果实际上那一刻真的被我遇到了,我会坦然面对——那是敌人送来了哲学终极问题的答案。
2022年08月07日 10点08分 23
level 10
等等。
2022年08月07日 10点08分 24
level 13
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模型表明,我们的人格主要由来自遗传的性格(对不同类型的信息敏感度不同所带来的天赋)和后天生活经历塑造的品格(感知经验和记忆所形成的价值观取向)组成。
有那么一部分孩子,其人格特质或者价值观取向与自己对应的“指派性别”的刻板印象格格不入,甚至刚好相反。有时个体会形成“与活跃的核心自体相脱离的心理表象”,其实是虚假自体系统。虚假自体就像是衣服或面具,是为了适应社会而穿戴上的,与隐藏着的真实自体是隔绝的,甚至在个体自己看来也是如此。
经常性的自我压抑会逐渐成为一种心理习惯,从而演变成自我压抑的性格。这种自我压抑的因素通常来源于在原生家庭中的所感受到的无助感。内在的核心自体与外在的“虚假自体”相互矛盾,愤怒被长期地压抑,久而久之形成抑郁。抑郁的人从表象上看很容易给人以懒惰摆烂的印象,这其实是症状的表现。然而真的什么都不想、过一天算一天的人是不会得神经症的,抑郁的人不是没有理想,不是没有志向,而是制订的目标不切实际或者与自己的能力不匹配,亦或是出于恐惧迟迟不敢采取行动。由于目标一直得不到实现而自己又不肯放下,下意识地出于解决问题的习惯不停地反思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陷入反刍思维与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2022年08月07日 11点08分 25
level 13
根据不少心理医生的反馈,在他们接诊mtf的过程中,这个群体都快给他们形成一种刻板印象了,这种印象是她们
bp
d(边缘型人格障碍)特征奇高:情绪化、以自我为中心、爱幻想、持久感到空虚、渴望有对象、喜欢亲亲抱抱举高高等。这些个体往往倾向于将自己与认知的关系具体化,认为想法是真实的东西,是现实或自我的真实且永久的表征,并且这种“真实的想法”受到了过度重视。在这一心理过程中,个体倾向于与自己的想法或个人体验的某个方面形成一种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相当于在说“这个想法就是我”“我就是这个想法”或“这个想法就是事实”,从而将认知体验具体化。
于是个体可能会形成这样一种“自我”感:自我是意识中的一个可以被观察的客体,即以自我作为内容。然而这样的一种自我感会带来一些隐患,比如自体女性恋(将对女性的喜爱投射给自我这个客体)。
有些性别不认同者会有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他们会反复幻想自己成为另一性别时,会过上非常美好、快乐、自信的生活。有的人还会穿异性的服装,进一步强化这种想象和兴奋感。
这就有点像成瘾行为了,他们一想到能改变性别就十分兴奋,憧憬了未来的生活,然后产生强烈的实施冲动,失去了理性,并且不顾一切地想实现。
健康的“自我”感应该是这样的:它是一个由构念、概念、感觉、表象和信念组成的不断变化的系统。最终它被看作一种无常的、短暂的状态,而不是一个稳定的实体。
2022年08月07日 11点08分 26
@✨星雨 心理障碍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变得头铁,也就是敏感、多疑和偏执。开悟早的人反而可能放下这个念头。不过mtf是个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这类人仅仅只是mtf里的一部分。
2022年08月07日 11点08分
有没有一种可能 在zg的大环境下 在这种重重阻力下仍然选择继续成为mtf大部分都是你说的这种“刻板印象”,甚至于精神有诸多问题的人?这只是因为当下环境的幸存者偏差 并不是mtf的错
2022年08月07日 11点08分
@🌻汐小汐🌞 确实是这样 不过国内的环境往往导致这一部分是最坚定的mtf,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很多药圈的风气……其实我也觉得这样挺不好的
2022年08月07日 17点08分
level 13
早年的一些文献显示,婴幼儿期出现的性别烦躁现象与性取向、先天的两性畸形或是性激素受体异常相关,而在青春期迟发的性别烦躁主要与性取向、恋物p或是自体女性恋有关。
而新的研究成果发现,心理社会因素在性别认同障碍的形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孩子性别不认同的形成与后天的经历密切相关,这些经历导致他们产生了厌恶自己身体、想易性的想法,尤其是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
一些孩子不喜欢他们自己,并希望成为不同于ta们自己、又另ta们感到羡慕的人。在成长过程中男孩可能会注意到女孩在同龄人中的受欢迎程度。也可能认识到女性,尤其是母亲,天生具有社会直觉;所以为了获得社交能力,潜意识里渴望开始模仿女孩,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性别认同的困扰,开始自我厌恶并想成为别人。
现在来看,影响性别认同障碍的后天因素大体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原生家庭
2)校园霸凌
3)情感创伤
4)社交障碍
5)价值观取向
6)性q害或性n待经历
7)性取向、恋物p、自体女性恋
2022年08月07日 11点08分 27
我比较赞同你的观点,天生的跨其实是极少极少的,大多数应该都是经历了青春期阶段外界环境的影响达成的。真的的跨是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了,而不是到了青春期以后
2022年08月08日 14点08分
@Farcaress 人一生下来其实都是连男人是什么女人是什么都不懂,哪有那么多天生的跨嘛。
2023年05月10日 02点05分
level 13
此外,有几点是为了鉴别“跟风”以避免“后悔”所必须的:
(1)个体通过网络和信息传播的影响,将非特定的不安(例如创伤有关的烦躁不安、精神障碍的症状以及青春期的身份认同焦虑) 在自己的框架中解释为因为性别的烦躁不安,因此进一步相信性别肯定治疗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径,并且将任何不同意其意见的概念都视为恐惧的、wr性的、剥夺其生命的,并且在参与性别肯定的过程得到了友谊以及同伴支持以及被肯定。
(2) 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看,因性别问题与父母产生的冲突可能是家庭冲突的投射,一半的“急性性别烦躁”者与家庭决裂,拒绝与父母沟通或是离家出走,在家庭动力的角度,尽管大部分父母否认观察到儿童期的性别烦躁,但是可能是父母忽略了,成长过程中其它人可能观察到了这些现象。
(3) “自我共鸣但是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这个概念用于进食障碍已久,被认为是min感个体选择了一种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能够短暂缓解情绪的痛苦,但是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同类类比还包括饮酒、毒品或是自伤,都是缓解个体痛苦、处理强烈情绪的方式,在患者来说是自我共鸣的,但是四周人觉得是不正常的,当外部人员试图干预他们的适应方式的时候,当事人会感到痛苦且抵制。这个假设包括许多“急性性别烦躁”者在“发病”前后均存在极差的对自己情绪的应对方式。当代的性别烦躁可以与进食障碍相类比,均出现在min感、情绪不稳往往还优秀有天赋的青少年,体像障碍以不同形式展现,两个群体是不同时代出现在同一类青少年人群的“社会性疾病”。
2022年08月07日 11点08分 28
level 13
许多这一类的孩子似乎不愿意提升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处理创伤、阿斯伯格或是提升社交能力,而是将问题归因于性别上。
然而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这些重要的问题不解决,改变性别无济于事。
所以,我们要先通过深入的沟通或者专业的心理治疗,先识别是否有这些病理性记忆。有些病理性记忆储存在患者的内隐记忆层面,个案自己也想不起来了,识别起来有难度。所以,在最终决定实施易性手术前,个案按照规定应先接受至少2年的长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师要跟个案深入讨论其生理性别带来的痛苦和困惑,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并在这过程中继续寻找个案是否有深层次心理问题。
2022年08月07日 11点08分 29
level 13
对于性别烦躁的青少年,公众所要做的不应是阻挡、反对以及污名化,而是鼓励其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且监护人和孩子本身都要警惕其恐跨的理念对孩子污名化与否定造成的负面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早日性别过渡,而是青少年自己进行性别过渡的选择以及承担性别过渡的责任。
希望大家能抱着更加科学、更加勇敢的态度,积极地揭露现有的问题,对大众进行更加积极、理性的引导,并且深入地了解到这背后的心理社会因素,帮助解决深层次心理问题、恢复理性后,再作出更合理、更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即使这时仍然选择了走这条路,那也是更理性的决定,能更好地面对性别过渡后面临的种种困难,也才更有可能收获我们希望得到的快乐和幸福。
2022年08月07日 11点08分 30
level 13
如果你问我现在是否后悔当初所作的决定?
我想回答的是不,后悔是一种假设,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类似的句式还有:“要是怎么怎么样就好了……”
其实根据墨菲定律,这个世界远比我想象的复杂。前文中提到的,既然这个世界每一件“事”都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事件,我就永远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我相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昨日失去的,明日必以另一种方式补偿回来。
与其沉湎于不能改变的过去,不如坦然放下。
毕竟,我们无法改变过往的遗憾,却可以决定未来能否不留遗憾。
接下来的人生旅途,我将以一种开放、接纳、非评判的态度,带着某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迎接。活在当下,注重实时的体验,做一名人生的体验官,体验别样的人生。
2022年08月07日 11点08分 31
首页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