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务
level 15
郑磊100
楼主
再说高鹗续书中的“掉包计”
从情理上看,高鹗续书中的“掉包计”,实在是相当蹩脚的设置。在程本中宝玉是死心塌地的爱黛玉,贾母等家长硬要将其拆散,固然可以宝钗蒙着红盖头,假充是黛玉,跟宝玉拜堂成亲。但揭开新娘的红盖头,宝玉总是会发现实情的。贾母就不怕宝玉在情绪激动之下一气身亡吗?那对于贾母等家长来说,就完全是鸡飞蛋打了。但高鹗设计出这等蹩脚的情节,却又几乎是程本偏离脂本原构思的必然选择。
按脂本原构思,二玉之情的悲剧收场乃是根本无需借助“掉包计”的,因为二玉之情在本质上就是一场错爱。宝玉一度误以为黛玉从不讲所谓“混账话”、从不劝他立身扬名等语,但实际上黛玉骨子里却是争强好胜、重名重利之人,黛玉最为热衷的就是“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之类的世俗荣耀。黛玉之所以会让宝玉一度误会她从不追求功名利禄,乃是因为黛玉太害怕失去宝玉,有意“滚香芋”、伪装宝玉同类,对其使用了欺骗策略。所以,曹雪芹借宝玉之口将黛玉比作了黛山、林子洞、偷香芋的小耗子精,说她“法术无边,口齿伶俐,机谋深远”。脂砚斋即批曰:“凡三句,暗为黛玉作评,讽的妙!”而一旦贾母放出风声,选定黛玉作孙媳妇,黛玉自以为婚姻名位有了保障,她反倒比别人更加不能容忍宝玉的“不求上进”。所以,到了第79回,黛玉劝说宝玉去结交官场,看到宝玉不从,便忍不住斥责道:“又来了,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一年大二年小……”二玉之间最深刻的思想冲突,已经初现端倪。可想而知,到了脂本后三十回佚稿中,二玉只会在更加激烈的争吵中走向分道扬镳,黛玉在失望透顶之际,也只会绝药、绝粒,自戕而亡,落了个“莫怨东风当自嗟”的结果。曹雪芹的原著根本就用不着让家长外力来终结二玉恋情。但程本续书却并没有这样写,因为高鹗另有打算。
其实,单就黛玉自身的思想性格来说,程本黛玉与脂本黛玉的差别是不大的。程本第82回也写了黛玉劝说宝玉认真学习八股文求取功名,以至于被宝玉觉得是“势欲熏心”的情节。很多拥林派指责这是高鹗乱写。但高鹗这样写恰恰是对的,是准确继承了脂本中黛玉热衷于“邀恩宠”、“独立名”的思想性格。然而,高鹗错就错在没有坚持写下去,让二玉的思想冲突充分展开,最终走向悲剧结果,却来了一个黄河大转弯,完全改变了贾母等家长对于黛玉的态度,把故事重心改到了二玉之情与家长外力的矛盾冲突之上。实际上,在脂本前八十回中,贾母等家长早已经明确选择了黛玉。第66回兴儿明说:“他(宝玉)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
太太
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到了第78回宝钗因抄检大观园一事愤而搬离贾府以后,连王夫人都默许了黛玉的准儿媳地位。所以第79回她让黛玉去劝说宝玉结交孙绍祖,履行“劝夫”的职责。可到了程本第84回以后,贾母、王夫人等人却又齐刷刷地“忘记”了她们此前已作出的选择,变成对宝钗满口称赞,对黛玉各种嫌弃。在没有任何情节铺垫的情况下,家长们的态度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倒转。二玉之间思想冲突无法充分展开,宝玉永远不能看清黛玉跟他其实是两路人。家长们却急不可耐地要亲自上阵,要将他们强行拆开。在这种背景之下,高鹗也就只好祭出他那些蹩脚的“掉包计”,只求糊弄过去了事了。
但高鹗为何要强行改变贾母等家长对于黛玉的态度?因为曹雪芹、高鹗对二玉之情虽然同样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但他们的着眼点又是不同的。曹雪芹是从佛、道的立场来批判二玉的,认为一个人陷于情迷,就会认错知己、选错终身伴侣,从而落入“终身误”、“枉凝眉”的痛苦境地,而真正的解决之道是“情悟”,不要因情而丧失慧根灵智,这样才能找到宝钗这样的真知己,获得金玉良姻这样的天命真配。而高鹗是从儒家的立场来批判二玉的,认为黛玉身为未婚女子,居然动了儿女私情,这本身就是违背了礼法,不配得到好结果,活该遭到家族的制裁。这也就是程本第120回中甄士隐所说的:“大凡古今女子,那‘淫’字固不可犯,只这‘情’字也是沾染不得的。所以崔莺、苏小,无非仙子尘心,宋玉、相如,大是文人口孽。凡是情思缠绵的,那结果就不可问了。”为了加强所谓“福善祸淫”的“劝惩”效果,高鹗不仅让黛玉惨遭家长抛弃,还有意将黛死钗嫁置于同一时空,那边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地娶亲,这边是无人问津、悲悲戚戚地死去。高鹗的本意,无非是要告诫天下女子,切不可像黛玉那样动私情,活该遭到礼教的惩罚。故此,同样是批判黛玉,曹雪芹强调的是黛玉自己错爱宝玉,导致了悲剧,满篇皆是“枉凝眉”、“枉自嗟”、“莫怨东风当自嗟”等字眼,突出二玉的悲剧根源在他们自身,并非外力干涉。高鹗却一定要借助贾母等家长来立威,说是:“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林丫头若不是这个病呢,我凭着花多少钱都使得;若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心肠了。”
具有讽刺性的是,后世拥林派红学、反封建红学对于所谓“宝黛爱情”的各种追捧,几乎就完全是沿袭自高鹗续书的设定,但褒贬立场却又跟高鹗正好相反。高鹗没有让二玉的思想冲突充分展开,于是宝玉就只好死心塌地的爱着黛玉,婚后对宝钗的感情完全无法与之相比。后世拥林派红学、反封建红学便接过这个设定,又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宣称宝玉永远只爱黛玉一人,不会爱宝钗。但实际上,根据脂本的提示,宝玉最终移爱于宝钗,才是曹雪芹原稿中的必然结局。脂批及脂本正文中都有大量提示宝钗、宝玉婚后夫妻恩爱、鹣鲽情深的文字。二宝婚后“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宝玉“甘心受屈”于宝钗,以至于“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这才是脂本原著中不争的事实!高鹗让黛玉失欢于家长,最终在贾母等人的“冷暴力”之下悲惨死去。后世拥林派红学、反封建红学便接过这个设定,又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宣称黛玉是“反封建”的“叛逆者”、宝钗是所谓的“封建卫道士”,并且把高鹗批判黛玉的“福善祸淫”,偷偷颠倒成“控诉封建礼教”、“反对包办婚姻”。但实际上,在脂本原著中,恰恰是黛玉热衷于献媚邀宠,始终深得贾母的欢心,倒是宝钗再三以耿直个性得罪贾母等家长,跟荣国府上层的关系日益疏远。木石姻缘与金玉良姻根本就不是“自由恋爱”与“包办婚姻”的对立,而是“人意”与“天意”的对立,是“情迷错爱”与“天命真配”的对立。拥林派红学、反封建红学的立论依据几乎全部源自高鹗篡改后的设定,但立场又跟高鹗的本意的完全相反。所以,笔者说,拥林派红学、反封建红学根本就不是对脂评本《红楼梦》的认真解读,而不过是对高鹗续书的更进一步的曲解和误读!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