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HuF剑心荒
楼主
—————— 序言
.
了解一部作品,自然了解其最相关的内幕消息可以获得不错的信息。
但一些大师的作品、那些有深刻立意的作品,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作品,它们依靠的不是作者天马行空的YY,而是对生活的感知和体悟。
因此,作品本身被套上时代的烙印,以及创作者对时代的感叹。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啊~~~
.
当然,在艺术表现上,不同的作者也同样拥有各自的风格和水平。
尽管立意相近,不同的人也不大可能不会表达以相同的口吻。
.
在前述中,我们已经介绍过《尸鬼》、《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的主题立意、及其时代创作背景。
本帖将在“日本经济年表”(经济史)上补充相关的说明。
.
.
—————— 日本经济史的介绍
.

.
如图所示,日本经济大概划分为三个时期。
.
1955-1970(经济复苏时期):在这个阶段,日本的GDP增长率非常高,但受制于经济基数低,总产值并不会太高。但一片蒸蒸日上的景气场面,对这个“后昭和时代”的一代人赋予了国民自信、动力。同时,在经济复苏初期,国策必然以重工实业为核心,实实在在地发展“生产型”企业,如农业、渔业、林业、手工、建筑、机加工等。
这个时期(算到1973年),实体经济高速发展,最后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赶超西欧),共约20年。
.
1973-1975(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冲击):这是一个日本经济的转型期。由于世界石油危机的爆发,国内重工实业型的企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使得GDP增长率逐年降低,并直到低于零线,但GDP曲线很快又进入了回复。
.
1978-1988(金融深化、黄金时代):在应对石油危机的冲击期间,日本的经济重心开始从实体经济转型为虚拟经济,大力发展了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以及体育经济、博彩业、收藏业等。
基于实体经济的物资生产积累,以及金融化市场,日本经济表现出稳定的景气景象。虽然GDP增长率不如从前,但庞大的经济基数、以及稳定的GDP增长率(后两次石油危机影响小),加上相比于世界各国仍处于领先水平。
这个时期,共约10年,是日本经济的黄金时代(今天看来,也被说成是泡沫经济的发展时期)。
.
1990-1997(亚洲金融危机):由于1985年与美国签订的《广场协议》为开端,亚洲的金融危机从这个经济最活跃的地方开始滋长,最终席卷整个亚洲。可以说,从更长的时间跨度看,这是一次美国把自身的金融风险转移到亚洲经济体的过程,相当于给自身经济体寻找了一款缓冲区。
从结果来看,它最终导致了亚洲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首当其冲,主要经历为1990(日本金融危机)、1997(亚洲金融危机),并且在1998年GDP曲线低于零线。
这个时期,共约10年,被称为“失去的10年”。
.
2000-2010(世界金融危机):2002年后经济情况有所改善,在07-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期间,GDP曲线又再次低于零线。
.
.
—————— 时代巨作
.
可以看到,日本经济的三个阶段,出现了四个GDP零点(年份可认为是约数,即大概是这个年份)。
1974年GDP零点:第一次石油危机;
1992年GDP零点:日本金融危机;
1998年GDP零点:亚洲金融危机;
2008年GDP零点:世界金融危机。
.
第一次零点的时间和影响,可以说伤害不大,客观上反而促进了虚拟经济的发展,使日本经济进入黄金时代。然而虚拟经济过渡发展,必然导致泡沫经济体的破灭。
从更宏观的角度上看,实体经济体系的弊端和瓶颈,被人类以虚拟经济的形式得以解决。但这也是一个矛盾转移的问题,即经济发展的矛盾从实体经济转移到虚拟经济体系中。而随后的多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当前对于虚拟经济的矛盾的研究还难以得出高效的解决办法。
这就是日本经济史从1990年代初的金融危机开始,一直处于经济低糜的原因,以及让国民长期生活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
.
那些优秀立意的作品,其实都是创作者对时代的感叹。
.
——————《幽灵公主》1997年执导
我们已经不用解释这部作品的核心了:活下去。
有不少up主在深挖相关资料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注意到这个关键词。
.
但我也说过,理解一部作品其实不需要了解太多或太过细节的信息,相反,一个合格的作品本身蕴含了这些信息。
因此,我在前述就已经得出《幽灵公主》的主题是“活下去”的结论。
.
那么,这部作品为什么想告诉观众“活下去”呢?
是劝诫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吗?
宫崎骏倒没有那么伟岸,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发声;他只是在鼓励国民、“活下去、不要放弃”。
.
也就是说,创作者一定是感召于眼前的一场“大灾难”,才会发出“活下去”的声音。
我们结合历史,不难推断,这个“大灾难”,就是经济危机(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
.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1990年初的一次经济危机,俨然给国人蒙上了阴影。而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实质上是世界金融经济体的矛盾自爆,也就是说,这种危机宛如瘟疫一般,不仅在本国肆虐,放眼世界也难以找到灵丹妙药。
.
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尸鬼》(1998)也诞生了。
但《尸鬼》的创作者的敏感神经放在了这个时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上,老龄人口本来在日本财政支出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加之从1990年开始(到1997年)十年之久的两次金融危机,使得国民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
正如前述的帖子,《尸鬼》宛如“潘多拉魔盒”的故事中,在被绝望等阴暗的包围中,仍然有一丝亮光,那就是作者对国民“活下去”的鼓励、以及对经济复苏的希冀。
这一点在我对《尸鬼》结局分析的帖子中有所提到。
.
无独有偶,宫崎骏在2001年执导的《千与千寻》,其重点也是“孩子与父母”,并且以“找回名字,拯救父母”作为作品主题。
我们不难发现,在故事开头,千寻进入神隐世界后,整个世界从荒废的状态变得灯红酒绿。根据介绍,这里是90年代的公元,也就是这一段比喻了时光倒流,千寻回到了十年前的世界。
而2000年的十年前,正是1990年日本金融危机的开始(或说泡沫经济破灭的时期),这说明人们生活水平并不好。
而同时,对于一个10岁的小女孩来说,十年前正是父母生下她的时候,父母正是在这样艰辛的环境下抚育孩子的。
从而讲述这个“孩子通过找回自己名字,拯救父母”的故事,表达了令人动容的亲子之爱。
.
当然,宫崎骏不可能把这些“想说的话”传递给一个10岁的孩子,而是所有的“孩子”,那些已经长大了的“孩子”,也就是年轻人与老人的问题。
.
在十年后,经历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尸鬼》(2010)被动画化,或是一次偶然,但谁知道呢。
.
在历经“灾难”后,总会出现这类作品。
正如古时候《弃母山》的故事那样,时代不断重演历史,所以时代也就有了与之呼应的作品吧。
2022年04月07日 16点04分
1
.
了解一部作品,自然了解其最相关的内幕消息可以获得不错的信息。
但一些大师的作品、那些有深刻立意的作品,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作品,它们依靠的不是作者天马行空的YY,而是对生活的感知和体悟。
因此,作品本身被套上时代的烙印,以及创作者对时代的感叹。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啊~~~
.
当然,在艺术表现上,不同的作者也同样拥有各自的风格和水平。
尽管立意相近,不同的人也不大可能不会表达以相同的口吻。
.
在前述中,我们已经介绍过《尸鬼》、《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的主题立意、及其时代创作背景。
本帖将在“日本经济年表”(经济史)上补充相关的说明。
.
.
—————— 日本经济史的介绍
.


如图所示,日本经济大概划分为三个时期。
.
1955-1970(经济复苏时期):在这个阶段,日本的GDP增长率非常高,但受制于经济基数低,总产值并不会太高。但一片蒸蒸日上的景气场面,对这个“后昭和时代”的一代人赋予了国民自信、动力。同时,在经济复苏初期,国策必然以重工实业为核心,实实在在地发展“生产型”企业,如农业、渔业、林业、手工、建筑、机加工等。
这个时期(算到1973年),实体经济高速发展,最后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赶超西欧),共约20年。
.
1973-1975(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冲击):这是一个日本经济的转型期。由于世界石油危机的爆发,国内重工实业型的企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使得GDP增长率逐年降低,并直到低于零线,但GDP曲线很快又进入了回复。
.
1978-1988(金融深化、黄金时代):在应对石油危机的冲击期间,日本的经济重心开始从实体经济转型为虚拟经济,大力发展了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以及体育经济、博彩业、收藏业等。
基于实体经济的物资生产积累,以及金融化市场,日本经济表现出稳定的景气景象。虽然GDP增长率不如从前,但庞大的经济基数、以及稳定的GDP增长率(后两次石油危机影响小),加上相比于世界各国仍处于领先水平。
这个时期,共约10年,是日本经济的黄金时代(今天看来,也被说成是泡沫经济的发展时期)。
.
1990-1997(亚洲金融危机):由于1985年与美国签订的《广场协议》为开端,亚洲的金融危机从这个经济最活跃的地方开始滋长,最终席卷整个亚洲。可以说,从更长的时间跨度看,这是一次美国把自身的金融风险转移到亚洲经济体的过程,相当于给自身经济体寻找了一款缓冲区。
从结果来看,它最终导致了亚洲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首当其冲,主要经历为1990(日本金融危机)、1997(亚洲金融危机),并且在1998年GDP曲线低于零线。
这个时期,共约10年,被称为“失去的10年”。
.
2000-2010(世界金融危机):2002年后经济情况有所改善,在07-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期间,GDP曲线又再次低于零线。
.
.
—————— 时代巨作
.
可以看到,日本经济的三个阶段,出现了四个GDP零点(年份可认为是约数,即大概是这个年份)。
1974年GDP零点:第一次石油危机;
1992年GDP零点:日本金融危机;
1998年GDP零点:亚洲金融危机;
2008年GDP零点:世界金融危机。
.
第一次零点的时间和影响,可以说伤害不大,客观上反而促进了虚拟经济的发展,使日本经济进入黄金时代。然而虚拟经济过渡发展,必然导致泡沫经济体的破灭。
从更宏观的角度上看,实体经济体系的弊端和瓶颈,被人类以虚拟经济的形式得以解决。但这也是一个矛盾转移的问题,即经济发展的矛盾从实体经济转移到虚拟经济体系中。而随后的多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当前对于虚拟经济的矛盾的研究还难以得出高效的解决办法。
这就是日本经济史从1990年代初的金融危机开始,一直处于经济低糜的原因,以及让国民长期生活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
.
那些优秀立意的作品,其实都是创作者对时代的感叹。
.
——————《幽灵公主》1997年执导
我们已经不用解释这部作品的核心了:活下去。
有不少up主在深挖相关资料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注意到这个关键词。
.
但我也说过,理解一部作品其实不需要了解太多或太过细节的信息,相反,一个合格的作品本身蕴含了这些信息。
因此,我在前述就已经得出《幽灵公主》的主题是“活下去”的结论。
.
那么,这部作品为什么想告诉观众“活下去”呢?
是劝诫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吗?
宫崎骏倒没有那么伟岸,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发声;他只是在鼓励国民、“活下去、不要放弃”。
.
也就是说,创作者一定是感召于眼前的一场“大灾难”,才会发出“活下去”的声音。
我们结合历史,不难推断,这个“大灾难”,就是经济危机(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
.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1990年初的一次经济危机,俨然给国人蒙上了阴影。而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实质上是世界金融经济体的矛盾自爆,也就是说,这种危机宛如瘟疫一般,不仅在本国肆虐,放眼世界也难以找到灵丹妙药。
.
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尸鬼》(1998)也诞生了。
但《尸鬼》的创作者的敏感神经放在了这个时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上,老龄人口本来在日本财政支出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加之从1990年开始(到1997年)十年之久的两次金融危机,使得国民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
正如前述的帖子,《尸鬼》宛如“潘多拉魔盒”的故事中,在被绝望等阴暗的包围中,仍然有一丝亮光,那就是作者对国民“活下去”的鼓励、以及对经济复苏的希冀。
这一点在我对《尸鬼》结局分析的帖子中有所提到。
.
无独有偶,宫崎骏在2001年执导的《千与千寻》,其重点也是“孩子与父母”,并且以“找回名字,拯救父母”作为作品主题。
我们不难发现,在故事开头,千寻进入神隐世界后,整个世界从荒废的状态变得灯红酒绿。根据介绍,这里是90年代的公元,也就是这一段比喻了时光倒流,千寻回到了十年前的世界。
而2000年的十年前,正是1990年日本金融危机的开始(或说泡沫经济破灭的时期),这说明人们生活水平并不好。
而同时,对于一个10岁的小女孩来说,十年前正是父母生下她的时候,父母正是在这样艰辛的环境下抚育孩子的。
从而讲述这个“孩子通过找回自己名字,拯救父母”的故事,表达了令人动容的亲子之爱。
.
当然,宫崎骏不可能把这些“想说的话”传递给一个10岁的孩子,而是所有的“孩子”,那些已经长大了的“孩子”,也就是年轻人与老人的问题。
.
在十年后,经历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尸鬼》(2010)被动画化,或是一次偶然,但谁知道呢。
.
在历经“灾难”后,总会出现这类作品。
正如古时候《弃母山》的故事那样,时代不断重演历史,所以时代也就有了与之呼应的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