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子传说之解缙
中华典故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6
碧目虬髯 楼主
2006年01月11日 07点01分 1
level 6
碧目虬髯 楼主
我小时侯听过一个故事,叫解学士,这个故事我想大家都听过以下是我在其他地方找到的,和这段老相声经典决不重复
2006年01月11日 08点01分 2
level 5
呵呵,虬髯兄搞错了吧,下面怎么没有啊!
2006年01月11日 11点01分 3
level 6
碧目虬髯 楼主
解缙(1369-1415),字大绅,一字缙绅。江西吉水县人。明初学者、文学家。解缙生而秀异,颖敏绝伦,其母画地为字,于襁褓中教之,一见不忘,六七岁就能即席吟诗作对,一时传为神童。解缙历明太祖、建文帝、成祖三朝,仕途曲折。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第,授中书庶吉士,初甚受朱元璋爱重。后因“抗直敢言”触怒朱元璋而罢官。建文帝朱允文即位始再出仕。明初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复杂,政局险恶,而解缙赋性耿直,自难为明成祖朱棣所容。永乐五年(1407),便以“泄禁中语”,“廷试读卷不公”,谪迁广西。永乐八年(1410),他入京(今南京)奏事,适值成祖外出,乃谒见太子而还,竟以“无人臣礼”罪下诏狱,拷掠备至、受尽折磨。永乐十三年(1415),解缙被锦衣卫帅纪纲活埋雪中而死,年仅四十七岁。籍其家,妻子宗族徙辽东。后谥文毅。解缙才气放逸,下笔不能自休。解缙一生业绩最足称道的,就是主持撰修《永乐大典》。早在入朝之初,他就向朱元璋提出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的建议,尽管当时未受重视,他仍然提出全书的体制、指导思想以及具体要求。直到永乐元年(1403),成祖才下诏编纂。初由解缙率领一百多人,用一年时间完成,定名为《文献大成》。成祖以其内容不够宏广,于是又加派了姚广孝、刘季篪为监修,动员儒臣文士二千一百余人,重加修辑,用了五年时间,于永乐六年(1408)冬告成,由成祖改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装成一万二千册。广收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总计约三亿七千多万字。内容诰繁,巨细并蓄。《永乐大典》之后,只有清乾隆时编的《四库全书》在规模上超过了它。解缙为明初书法名家,既精于小楷,又擅长行草,用笔精妙,出人意表。解缙喜欢写狂草,其草书开晚明狂草先河。明何乔远《名山藏》曰:“缙学书得法于危素、周伯琦。其书傲让相缀,神气自倍。”足见解缙书法的成就。
2006年01月12日 06点01分 4
level 6
碧目虬髯 楼主
话说解缙一十九岁高中进士,被太祖朱元璋招进了金銮宝殿,原本朱元璋挺高兴因为解缙的文章写的太好了,虽说朱元璋本身学问不怎么地但是他手下文武大臣多啊,人们都夸这解缙,朱元璋一听:“噢?如此贤才,我理当重用,来人,让解缙去礼部言礼,然后让他晋见哀家。”那文武大臣也不敢笑,哀家是皇后的自称啊,但那帮活爹一贯是溜须拍马,顺风接屁哪敢造次啊。那太监们一个接一个,好像清代青楼里那大茶壶似的,解缙听了赶紧提带撩袍低着头,往前紧走了几步口称万岁三拜九叩进殿了。朱元璋一瞧泄了气了,一看就是这么个小孩儿,也就是十八九岁的样子,胎毛未褪乳唇未干,还是个吃屎的孩子,那帮文武大臣一瞧,心里也不痛快,掐了半拉眼角都没看上他,朱元璋拿鼻子哼了一声,那意思你呀,找一凉快地方待着去吧,解缙呆了半天一看没搭理他,就在最后那地跪下了。
2006年01月12日 07点01分 5
level 6
碧目虬髯 楼主
可就在此时暹罗国的特使,比茄多耳(比茄子多俩耳朵)来到金銮宝殿,摇头晃屁股是立而不跪,朱元璋一看那气就更大了,原本因为解缙憋了一肚子火,这一看那块料,那火好一好就到了眉毛了,但是又不好发作,那朱元璋要是一卡腰:“你个缺大德的,做大损的,挨千刀死不了,掉河里都不冒泡的。。。。”那还能叫朱元璋吗,就改个名叫朱老
太太
吧。朱元璋强压怒火,问道:“贵使,见寡人因何不跪?”那比茄多耳晃着那长条脑袋,就这脸比一般人俩还长一号,嚎道:“我听闻大明乃天朝大国,人才济济,我国大王有几个问题,向贵主请教,答上来还则罢了,对不上来那咱们。。。呵呵呵”后面话没说,但那意思太明显了,对不上那暹罗国就要发兵攻打你大明朝了。他说完约有半刻钟,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支声的,倒不是被这位使臣给吓着了,而是他说话那声儿太难听了,连皇上代大臣都起了一身麂皮噶瘩,现在刚刚缓过劲来,朱元璋先打了半天冷战好容易张开嘴:“贵使,你有什么问题不妨说来。。。。听听。”“啊,大明以儒学为主,请列位给写一副对子,这对子上下联一共要有一百位古人。”这话一出口满金殿没一个出声的,这回可是真害怕了,上下对,一百位古人,谁有这么高的能耐呀。可就在此时殿脚下有人高声说道:“小人不才,愿对此对|”那朱元璋一听,精神一震,好家伙刚才满朝文武,一个都没有答话差一差没有把朱元璋气死,啊,你们平时一个个人五人六的,到现在都蔫巴了,这下可有搭茬的了,他一瞧原来说话的不是旁人,正是解缙。说来也邪行,刚才怎么看他怎么别扭,现在越看他越得劲,赶紧说道:“爱卿平身,来人赐座。”要不说人要有能耐呢, 解缙坐好了郎声道:“贵使说在一副对子里要有一百位古人?”“啊,不错。”“好,贵使听好,我说的是云台二十八将孔府七十二贤贵使以为如何?”“我,这个。。。”比茄多耳一瞧不错,十二个字就把一百个古人写进去了。朱元璋一听乐了一下子都站起来了,也不管自己的身份了,“来人,上茶给对碗热的。”
2006年01月12日 08点01分 6
level 6
碧目虬髯 楼主
我先回了,我打字太慢这几个字好悬把我累吐血后面的以后再写吧
2006年01月12日 08点01分 7
level 5
呵呵,虬髯说笑了!
2006年01月12日 10点01分 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