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8
六、关于有人提出魏延曾被“平反”
这种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刘禅从来没有给魏延进行过所谓“平反”。证据如下:
1.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季汉辅臣赞》(汉·杨戏)《季汉辅臣赞》是汉大臣杨戏于公元241年所作,如果刘禅给魏延“平反”了,是杨戏是绝不会给出“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的评价的。
2.陈寿在著《三国志》时,将魏延与刘封、彭羕、廖立、李严、刘琰、杨仪等罪臣并列一传,同样可以印证魏延并未被“平反”
3.魏延在谋反事件之前于国家是有很大功劳的,如果他得到“平反”,以他的功劳,足以得到追谥,而终汉一朝,魏延都没有得到追谥,显然刘禅是认为他的谋反罪名成立,没有给予所谓的“平反”。
七、关于“反叛”和“谋反”的区别
陈寿在魏延传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有人以此为由,认为魏延没有反,其实逻辑上是不成立。陈寿认为魏延没有“背叛”,并没有认为魏延没有“谋反”。
“背叛”或者说“反叛”、“叛变”,是指从一国叛投到另一个敌国。比如孟达背叛刘备,投降曹操,这就是“反叛”。如果魏延北上投降了魏国,那就是反叛行为,这显然是没有的。
“谋反”或者说“造反”,是指阴谋夺取本国的最高权力甚至取皇帝而代之。比如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魏国军政大权,这就是谋反行为,只不过成功了就被粉饰过去了。而魏延犯的就是这一条,只不过夺权没有成功而已。
八、关于有人说诸葛亮故意打压甚至加害魏延
这种说法更是非常扯淡。下面举几个例子驳斥这种说法:
1.魏延深受诸葛亮重用。“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阳溪之战可以说是魏延的巅峰之战,这样重用的战役交给魏延去打,足见诸葛亮对魏延的重视。
2.魏延在诸葛亮主政期间一路升官。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建兴五年,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封南郑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如果诸葛亮打压魏延,又怎么会让他不断升官呢?
3.诸葛亮在魏延和同僚闹矛盾时每次都偏向魏延。魏延和杨仪、刘琰等汉大臣常常发生矛盾,甚至还对杨仪拔刀相向,但诸葛亮总是维护魏延,而训斥刘琰等人。这也体现了他对魏延的偏重。
这里有人会拿魏延的“子午谷空想”来说事,其实这只是军事主张不同而已,且不说魏延的计谋可行性有多少,这只是他向主帅提出的一个建议,既然是建议,就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建议,是认为可行性不高,而且过于冒险,并不是出于打压魏延的目的。把诸葛亮想得这么狭隘,显然是小人之心。
九、野史记载
关于魏延事件,除了正史《三国志》有记载外。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和魏国鱼豢的《魏略》也有记载。
1.“仪欲案亮成规,将丧引退,使延断后,姜维次之。延怒,举军先归南郑,各相表反。留府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保仪疑延,延欲逆击仪,仪遣平北将军马岱讨灭延。”——《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的记载与《三国志》基本一致,可以互为印证。
2.“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魏略》
《魏略》的记载和《三国志》、《华阳国志》出入很大,甚至把整件事情颠倒了过来,这也成为了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借以给魏延翻案的法宝。然而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引用《魏略》这一段时,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臣松之以为此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再加上《魏略》记载其他内容多有非常离谱之处,所以实在不值得采信。
2022年01月24日 08点01分
3
@勒瑟摆渡 三国志的记载和华阳国志可以相互印证,魏略只是一家之言,而且魏略记载严重不合逻辑,所以不可采信。
2022年01月30日 23点01分
@勒瑟摆渡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陈寿并不是所谓的“胜利者”,他在书中对魏延多有维护,如果这一记载内容有问题,他是断然不会这样记的
2022年01月30日 23点01分
level 8
十、关于杨仪的后续
1.“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悦。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三国志·杨仪传》
这里看出来,杨仪平定魏延谋反立了大功,但是诸葛亮认为杨仪性情暴躁、心胸狭窄,早就推荐蒋琬接替自己。所以论功晋升杨仪为中军师,实际上就是一个吉祥物。上面也提到过了,诸葛亮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军安全撤回去,实现权力平稳过渡。实际上杨仪就是一个工具人,他把大军带回去,任务也就完成了。
2.“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仪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祎密表其言。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三国志·杨仪传》
这里看出,杨仪认为自己能力和资质都比蒋琬强,对于蒋琬接班而不是自己感到非常不满,所以也说出很多过分的话。被费祎告密,杨仪被废为平民。但他还是死不悔改,依然口嗨不断,最后落得自杀身亡的悲剧。这里也能看出来诸葛亮认为杨仪“性狷狭”是一点没看错他,没有让他接班也是完全
正确的
选择。
3.有人喜欢拿杨仪的悲剧和魏延的谋反挂钩去看,甚至说出刘禅降罪杨仪是为了给魏延报仇,这就纯属胡说八道了。上面也说过,刘禅从来没有给魏延“平反”过。而且杨仪获罪是因为自己不断口嗨,刘禅对他一忍再忍,并没有想要直接置之于死地,最后杨仪也是自杀的,妻子回到蜀中也没有受到加害。
看看事件的另两个参与人王平和马岱就知道了,王平因为参与平定魏延谋反的功劳,在第二年就“迁后典军、安汉将军,副车骑将军吴壹住汉中,又领军汉中太守”,三年后又“进封安汉侯,代壹督汉中”。
马岱是斩杀魏延的直接功臣,后来也受封陈仓侯,还单独率军北伐过。
由此看来,刘禅借降罪杨仪的机会给魏延“平反”一说是不存在的。
十一、关于对魏延和杨仪的评价
魏延和杨仪都是汉在诸葛亮主政期间的重要人物,而且对诸葛亮北伐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立下了许多功劳的人。但却同时都是以悲剧结尾,令人唏嘘不已。
1.魏延。魏延军事能力强,在刘备入益州、攻汉中过程中立下功劳,得到刘备信任,镇守汉中多年,后又参与诸葛亮北伐,立下汗马功劳。但在诸葛亮死后,临乱变节、攻打北伐军,阴谋夺取军事大权,最终落得身死族灭的悲惨下场。对待魏延要一分为二去看,他立的功劳很大,但是谋反对汉政权的危害性也极大,险些动摇汉政权国本。至于有人说魏延不死,汉军北伐就能成功,那就更荒谬了,汉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汉魏两国国力差距过于悬殊,不是加一个优秀将领就能改变的。
2.杨仪。诸葛亮多次出兵,杨仪常常帮他规划部署,筹措粮草,做事不需费时考虑,很快就利索地处理完毕。军中调度指挥,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可见杨仪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大秘、参谋长和后勤官,可以说诸葛亮治军严谨,有很大部分是杨仪的功劳。所以,杨仪对于诸葛亮北伐所立的功劳,虽然不如攻城略地那么明显,但也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在诸葛亮死后,杨仪面对外有司马懿追兵、内有魏延谋反的不利局面,能够顺利带领大军撤回,更是功劳不小。但是杨仪性情暴躁、心胸狭窄,只能做个助手,做不了诸葛亮、蒋琬、费祎那样的主帅。最后因言获罪,自杀身亡也是非常可惜。但相比于魏延谋反,杨仪编造谣言对汉的危害性就小得多了。
十二、关于网上一些为魏延翻案的文章
近年来,网络上有很多为魏延翻案的文章,主要是一些营销号和为了吸引眼球的人。他们翻案的主要方式就是质疑官修正史《三国志》的记载,然后把敌国私撰的《魏略》掺杂进去和稀泥,断章取义,把有利于自己的主张的内容摘出来做论据,把和自己主张矛盾的内容界定为虚假内容。指出《三国志》记载中的一些所谓“漏洞”,进而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疯狂脑补,他们的分析甚至比写小说还精彩。让很多不明所以的读者信以为真,然后就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再加上现在网络上有一种“逆反”倾向,有的人就喜欢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所以这些营销文章也就更有市场了,在这里大家一定要警惕。
2022年01月24日 08点01分
4
吧务
level 16
历史上的魏延和武侯的关系其实很好,演义小说不能当正史看,不过蜀汉在武侯病死于五丈原之后内部确实离心离德确实也是事实
2022年01月26日 09点01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