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粟婷KW
楼主
西安城南凤栖原畔的护国兴教寺,是大唐三藏法师玄奘的墓塔所在地。自从玄奘灵骨历经周折又重新回到这里之后,更为僧俗大众所共瞩目瞻仰。 玄奘灵塔 六六四年(唐麟德元年),玄奘大师圆寂于铜川玉华寺,遗体奉旨运回长安,先安置在大慈恩寺翻经院内,然后初葬于白鹿原。安葬之日,京城附近五百里内,百万人送葬,夜里庐宿墓旁的达三万余人。白鹿原上的墓地在大明宫即可望见,因而常引起唐高宗的思念伤感,乃于六六九(唐总章二年)敕令迁葬于樊川凤栖原北岗,并修建护国兴教寺和造塔供奉。 樊川是唐长安城南风景最优美的地区,也是佛教寺院集中的地方。兴教寺与华严寺、香积寺等并称樊川八大寺,兴教寺居八寺之首。寺建成以后,屡遭兵火,各代也屡有修葺,十九世纪后期清同治年间,寺内殿舍全为兵火所焚,惟三座灵塔幸存。一九二二年再度重建,故寺内殿舍屋宇大都是近代的建筑。 兴教寺大殿飞檐凌空,内供元铸千佛绕毗卢铜佛像,庄严精美。殿四壁镶有《金刚经》刻石。殿后东西两排僧房,组成四合头院落,院内广植松竹,四时花卉,清幽宜人。大殿两侧各有跨院,东跨院有五楹藏经楼一栋,收藏有明清刻印的梵匣本佛经及近代影印藏经数千册,还珍藏有巴利文贝叶佛经,缅甸雕刻的白玉弥勒佛像。 西跨院名慈恩塔院,在苍翠的古柏丛中,三座墓塔做品字形参差耸立。中间最高的一座是玄奘的灵塔,塔身通体用青砖砌成,做四角锥体,高二十三米,共五级,平面呈正方形,底层边长各五米。塔面做仿木结构,用砖砌做扁柱、栏额及斗拱,均分作三间。塔檐叠涩砌出,檐下均饰两层菱角牙子。次层以上塔心实砌,不能登临。玄奘灵塔造型庄重稳固,装饰简洁明快,是中国历代高僧塔中,最为壮观者,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塔的底层北壁镶有唐文宗时刻的《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记述了玄奘的生平事迹,底层南面有一个拱形券洞,龛内有玄奘的泥塑像。玄奘塔左右各有形式略同的三级砖塔一座,均高约七米,塔下均有石刻塔铭和泥塑像,两塔二层,南面分别镶嵌砖刻"基师塔"和"测师塔"匾额,是玄奘弟子窥基和圆测的灵塔。窥基塔先建,圆测塔则在宋代迁葬时,仿照窥基塔的形式修建的。如此,两位弟子又像生前一样,陪伴在大师身边。 三塔北面有三间刹殿,殿内陈设玄奘及其两位弟子的线刻像及像赞。其中《玄奘负笈图》最为人称道,图中的玄奘大师赤足芒履,身负满载佛经的行笈,前悬灯盏,生动地表现了玄奘日夜兼程、坚定取经的形象,使人们对这位跋涉数万里、历尽艰辛的文化交流使者产生由衷的崇敬和钦佩。《玄奘负笈图》原本为宋代无名氏所绘,原画现藏于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内。 玄奘大师的灵骨被后世争得七零八落,分藏的经过十分曲折复杂。玄奘的顶骨舍利在一九四三年春被日本侵略军在南京掘出,日军原欲全部掠归日本,迫于舆论压力,将舍利分为三份:一份运日本,一份留南京,一份送北平,这些顶骨舍利以后因多次分送移供,现今分布在世界上十二个地方供养。 下图:兴教寺远景
2006年01月05日 12点01分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