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2
中华民族以有多种多样的传统节日而闻名,根据《通胜》的载录,年中最少有9个主要节日、24个节气和140多个节诞,换言之,一年中平均两天就有一个节诞了。 节日是人们随著季节、时间和物候转移,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风俗和纪念意义的社会活动日,也无疑是民族因应时地环境代代相传、岁岁相因地累积的智慧和生活情趣,可以说离不开一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色,亦往往反映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人的人情味、对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关老爱幼之著重可说鲜活地体现於形形式式的节庆风俗之中。因此,与其说节庆是民族的文化遗产,倒不如说它们是一面镜子,也安插於您和我的生活之中,我们也有份儿参与和保存这些智慧的累积。
2006年01月05日 10点01分
1
level 2
在远古社会,人们认为自然界具有生命及神奇的能力,因而每向山川草木、江湖河海表示敬畏,求其保佑和降福,形成原始的信仰。人们相信,宗教祭祀能保证猎物的捕获、季节的正常序列甚至庄稼的丰收。这种基於原始信仰的祭祀活动,一旦习以成俗,便成了节日的雏形。 常见於各出土礼器上的"社祭"和"祖灵"的象徵图案,以及人群汇集或歌舞正忙的景象,便反映出这两种深受"天公地母"影响、向天地祈求丰收或风调雨顺的祈祷仪式,大多演变成後来万民欢腾的节日。如元宵节是从祭祀天神中最为尊贵的"太乙神"(又写作"泰一神")演变而来,到汉武帝时基本定型;中秋节则直接起源於古老的敬天活动"秋祀"以及"拜月"(秋分晚上祭月);再如七夕节,亦是以确认天上的王母娘娘的存在为前提:只因为牛郎和织女触犯了天神的戒律,故被阻隔在天河的两边,每年只能相会一次。值得注意的是,宗教祭祀色彩较浓的中国节日,其演变的过程往往又融合较多的神话传说,因而显得更丰富多采和富有人情味。
2006年01月05日 10点01分
3
level 2
与现代社会相比,古代社会医疗设备相对落後,人们面对突如其来并无法解释的天灾疫病,乃祈求上苍庇佑,并衍生出保护自身的方法,端午节和重阳节就是在这基础发展而来的。 古时人们对驱瘟辟邪的重视与当时医药卫生的情况有著密切的关系,亦未必是现代人想像得到的。每年春夏交替之时,空气潮湿,瘟瘴将发,若不谨慎防御,往往造成重大的伤亡。古代民间就相信五月是多灾多难的"毒月",甚至认为"五毒" (蛇、蝎子、蜈蚣、蜥蜴、癞蛤蟆)都从五月五日午时开始孽生,於是人们习惯於当天午前在屋角以及各阴暗处洒石灰,喷雄黄酒,并插菖蒲、悬艾草、佩香囊、戴老虎索和贴午时符等来驱邪气。重阳节则有登高避祸、喝菊花酒和插茱萸等习俗。这些被认为能驱邪避恶的习俗现在看来似是迷信无知,甚至不免融合了宗教巫术的成分,但这些习俗却往往反映出古人於匮乏的生活条件下,所发挥的民间智慧:艾草早於先秦时期已广作药用,菖蒲有性温味辛的特点,据说能治风寒胃病;雄黄水能杀虫消毒。菊花傲寒而开,可却病疗伤;茱萸则可辟恶气、御初寒。这种驱瘟辟邪的主张与中国传统的医学观念相吻合,反过来则更强化了节日的形成和普及。
2006年01月05日 10点01分
5
level 2
春节"一般俗称为"新年"或"过年",但古代多称为"元辰"、"元正"、"正旦"或"元旦"等,意思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 "年"的概念,是与古代的天文节律与农作物生长的周期性紧密相联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循环往复,人们在取得好收成时,总要庆贺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为年中最重要的节日。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就有果实丰收和谷穗成熟的象徵意思。关於春节过年的传说,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关於"年兽"的说法,人们庆幸没有被可怕的年兽吃掉而相互恭贺;二是玉皇大帝曾听信谗言要四海龙王淹死人们,幸亏观世音菩萨的搭救,才免除了人们的浩劫,所以大年初一时,人们见面时总要互道"新喜"。在历史上春节的时间并不一致。1911年辛亥革命後,曾采用西历历制,把西历(即阳历)一月一日称为"新年"或"元旦",而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春联多是充满吉庆意味的祝语,在新春时节深得人们的喜爱。
2006年01月05日 10点01分
6
level 2
也称"冬至节"。冬至的"至"是极之意,"冬至"是说寒冷阴森的天气达到了极点,通常过了这天,阳气初萌,白昼便会逐渐增长,所谓"冬至阳生",冬去春回的日子即将开始,古时民间在这天要对父母尊长拜节,它还是许多契约签订和履行的日子。冬至节作为节日由来已久。相传周代以十一月为"正",冬至前一天为岁终。秦朝沿袭了周代的习俗,以冬至为一年的开始,汉朝称冬至为"冬节"、"日至"。宋朝以後,官场要举行贺节的仪式,并且放假休息,民间更为热烈庆祝。历代帝王为禳灾祈福,预祈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冬至时必须举行祭天大典的仪式。 民间历来也很重视冬节。外出谋生的人,千方百计要在冬节之前赶回家与家人团聚,表示年终有归宿。闽台有俗谚云:"冬至大过年,唔("不"之意)返无祖宗"。用一句文学家说过的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节是春节的前奏和序幕。 冬节早於春秋时代已为古人所测定,乃24个节气中最早订出的一个。
2006年01月05日 10点01分
7
level 2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於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之夜,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徵,因此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关於中秋节的起源,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说法,也流传著如"嫦娥奔月"、"月神生日"等神话故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祭典,民间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对於秋天丰收的喜悦和感恩,酬神祭祖,向月神祈年、祈生育,将月神女性化、大母神化和秋分之夜望月占年,都是构成後世中秋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并先於战国时代的楚国形成雏形。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明、清诸朝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到了後来,赏月重於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人们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欢度佳节。
2006年01月05日 10点01分
9
level 2
由於是日是农历的七月初七日的晚间,故称"七夕"。它起源於古老的神话传说——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相传人间的牛郎与本为王母娘娘外孙女的织女喜结良缘後,互敬互爱,生儿育女,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日,"王母娘娘"奉旨带著天兵天将,捉住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经原为仙牛的老耕牛之帮助,用箩筐挑著一双儿女追上天去,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拨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遥隔两岸的织女和牛郎只能遥望对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於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於七月初七相会一次。民间被这神话传说所感,日益重视这个节日。从古代典籍的记载看,民间认为织女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在七月七日晚间,向织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变得眼明手巧,故亦称为"乞巧节";又因为参与乞巧活动的大多为闺阁妇女,因此又叫"女儿节"。是日妇女多在庭院聚会,穿新衣、拜双星(即牛郎星和织女星)、摆香案、供果品,穿针引线、搭接彩缕,进行各项乞巧活动。 牛郎星与织女星的直线距离有16光年之遥,即使以光速计算,牛郎与织女来回一 趟都需要16光年之遥。图右下为织女星,左下为牛郎星。
2006年01月05日 10点01分
10
level 2
清明节可指二十四节气中之"清明"或指民间祭墓的节日。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节日则包含著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特定的纪念意义。从节气来讲,清明在农历的三月,相当於西历的4月5日左右。每到清明,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清明"於古代农业生产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若作为节日,则与纯粹的节气有所不同。中国人相当重视慎终追远和追根思源,早於西周时已有祭墓之俗,至唐已遍及贵族士庶,并将拜扫的日期定为寒食节,後逐渐与清明合而为一。清明由节气之一发展为民间祭墓的节日,就是注入了寒食禁火、扫墓等习俗而成的。唐朝大诗人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形象地记述了人们上坟归来时的心情。除祭祖扫墓外,民间还有春游、踏青、植树和插柳等习俗,至今仍为民间所重视,并寓以新的内容。 不少中国人以轩辕黄帝为祖先,有的地方还流行於清明节向他敬献鲜花。
2006年01月05日 10点01分
11
level 2
关於端午节的源起,历来众说纷纭。早於东汉末年已有探索其源流典故的记载,认为端午节起源於纪念战国时代诗人屈原;近人闻一多之《端午考》则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祭祀图腾——"龙"的活动日,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用树叶包裹,扔向水裏,并在急鼓声中划著装饰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竞渡,後来此项活动演变为吃粽子和赛龙舟。其後亦有学者提出端午节是由远古越人(今浙江绍兴一带)的新年演变而来的。根据有关典籍的记载,端午本为"端五",先秦时代人们已视五月五日为不祥之日,其後并逐渐约定俗成於当天以朱索(结股五色丝)和五色桃印等悬於门上、系五色丝於臂上、挂纸书赤灵符於胸口前等,亦习惯以兰草这被认为有辟邪功效的草药沐浴,足见最初的端午节风俗应与古人於酷暑来临前,希望辟邪去疾有关。自汉朝末年起,端午节才逐渐由原始崇拜、禁忌演变为祭奠有关的历史人物。其中流传最广、最富影响力的是纪念大文学家、爱国诗人屈原,从历史上的南北朝统一之後,中国的南北节俗趋向统一,端午节祭奠屈原便由楚地而远播全国。 最初的端午节风俗与古人於酷暑来临前,希望辟邪去疾有关。
2006年01月05日 10点01分
12
level 2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按照《易经》所述,"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是为"重九",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诗人屈原在《远游》中有"集重阳入帝宫兮"之描述,我们可知远於战国时代已有"重阳"的称谓。根据文献记载,西汉初年的宫廷已有过重阳的风尚——相传刘邦死後,宫中侍女贾佩兰被逐出宫外,下嫁扶风平民段儒为妻,曾对别人讲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有饮菊花酒、吃蓬饵(即重阳糕)和带茱萸等祈求长寿的习俗。历经魏晋南北朝,重阳节成为一个很受重视的节日,至唐更被皇室确立为正式的节日。此後重阳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和射虎等种种习俗,历代相沿且延续至今。重阳节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保存著历史上的各种习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节日。 每至九月初九,秋风送爽,人们纷纷出门远吹,登高望远。
2006年01月05日 10点01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