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漫 话 茱 萸 2005-7-8 9:25:31 《文史知识》杂志1995年5期 郭鹏 陕南秦岭之中,盛产木本药材山茱萸。每年三四月间,黄花开满山川,幽香浓烈,甚为可爱;及至九十月间,红果缀挂枝头,点染霜天,煞是可观。近年来,秦岭山中的佛坪、周至等地的山民,赖此以致富,称其为摇钱树,诚如也。 (一)茱萸史籍 茱萸,见之史料甚早。史料及医学著述中,有藙、樧、枣皮、药枣、蜀枣、蜀酸枣、魁实、石枣、鼠矢、鸡足、汤主、山萸肉、萸肉、肉枣等名称。多指果实、果核而言。木本茱萸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之别,还有草茱萸,为草本植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就有记载:“茱萸,从草,朱声。” “樧,似茱萸,出淮南。”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茱萸作注说:“《内则》:‘三牲用樧’。注:樧,煎茱萸也。《汉律》:‘会稽献焉。’《尔雅》谓之樧。《本草经》入木类。郑君曰:‘茱萸,即樧也。’而《广韵》椒樧在释木,许君则茱萸与樧为二物,《木》部曰:‘扬州有茱萸树。’正以见茱萸之本为草类也。”段玉裁所引之《尔雅》传为周代周公所撰,也有传为孔子门人解释《六艺》之作,秦汉间经师辑录旧文,递相增益而成,不出一人一时之手。《内则》即为《周礼》中篇名。《本草经》,亦名《神农本草经》,多记载各地草本、木本药物,传为上古时神农作著,但据其中多东汉地名看,疑为东汉人作。《尔雅》为三国时学者张辑作著。唐初《艺文类聚》中转引《洞林》载:“(晋)郭璞避难至新息(今河南省息县),有以茱萸令璞射(即猜)之,璞曰:‘子如赤铃,含元珠,案文言之,是茱萸’。”晋代周处《风土记》亦载:“茱萸,樧也。九月九日熟,色赤,可采时也。”从以上记载可见,茱萸之见之典籍,始于周代,最迟也当于汉代,且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它的药用价值,并把它作为祭祀之物,被列为地方向朝廷的贡品。 (二)茱萸分布 茱萸分布较广,从资料及当代调查,除草茱萸仅稀见于长白山外,山茱萸、吴茱萸多分布在陕西秦岭、四川、河南、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国外则英国、美国、朝鲜、日本等国亦有种植。南朝齐梁间药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载:“山茱萸,生在汉中山谷。”并在《名医别录》亦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九十月采实。”西晋时大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说:“其国则有蒟蒻、茱萸、瓜畴,于区甘蔗、辛姜。”蒟蒻,即今之魔芋。时汉中亦属蜀地,该赋中所言,当含汉中。晋代冯翊太守孙楚《茱萸赋》言:“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历汉女而始育,关百载而长生。”由上可见,我国在汉代及魏晋南北朝时,就已经将茱萸栽植于园圃、庭院。而始之“汉女”,或指“汉中之女”。 (三)茱萸用途 史籍中,关于茱萸的作用,大致有: 一是用于祭祀。《周礼·内则》载:“三牲用樧。”清段玉裁释:“樧,煎茱萸。”《词源》释樧,即食茱萸。据《周礼·祭统》言:“三牲之俎,八簋之食,美味备矣。”从此记载可知,周代祭祀之制,把三牲(牛、羊、猪)放在祭板上,把煎过的茱萸等八种美果放在祭盘中。可见早自周代,人们就视茱萸为非凡之物了。 二是作佩戴用的饰物。屈原《离骚》中言:“椒专佞以谩谄兮,樧又又充其佩帏。”古代王妃所居之宫殿,以椒合泥涂壁,取温香、多子之义,故历代以椒房代指王后。这里之椒,指专佞而谩谄的楚王之妃。她身上佩戴着樧(茱萸)作的饰物。历代皆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人们头插茱萸,登高游兴。 三是药用。西晋初,冯翊(今陕西关中西部)太守孙楚《茱萸赋》一文,其中言:“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历汉女而始育,关百载而长生。森蔓延以盛兴,布绿叶于紫茎。鹑火西阻,白藏授节,零露既凝,鹰隼飘厉。攀紫房于歉枝,缀朱实之酷烈。应神农之本草,疗生民之疹疾。”这里已经明确地记述茱萸能“疗生民之疹疾。”古代许多医学名著,如晋《神农本草经》、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以及《吴晋本草》、《健康记》、《图经本草》等,均记有茱萸的药用价值。山茱萸之果实山萸肉,味酸涩,性微温。临床实践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健胃壮阳等功能,中医常用以治疗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遗精、尿频、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症。茱萸还是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益明地黄丸、爱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主药。根据现代医学分析化验,山茱萸中含有生理活性较强的山茱萸甙、马草鞭甙、皂甙、鞣甙,以及极丰富的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能抑制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涩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利尿、降压、防癌作用。茱萸多种药物用途,大概正是自汉代以来人们重视、培育栽植茱萸的直接原因。
2005年12月26日 11点12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