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L15看洪飞二级市场表现——原创
文学与历史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8
云天仇 楼主
从L15看洪飞二级市场表现最近一段时间,持续4年低迷的中国证券市场上有一只股票表现的异常火暴,这就是代码600316的洪都航空。它在3个月的时间里累计升幅超过100%,并且似乎仍然保持了上升的势头,堪称二级市场中的一颗明珠。一个月前,有部分机构投资者开始密切关注当时的这家上市公司,并且认为,洪都航空在06年的整体盈利水平将获得突破性进展。鄙人当时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洪都航空06年的业绩将会通过何种方式得以体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查找搜索,我才知道,这些投资者是因为听说了洪都航空的L15即将于11月进行试飞,并且将获得空军的定单;并认为L15将填补国内三代半战机的教练机的空白,预计有比较广阔的市场前景。猛一看,这些信息确实迷惑了很多人的眼睛,但是,我认为,这充其量还是一个上市公司为了提升自己二级市场形象故意通过某些机构投资者大肆渲染的噱头。理由如下:1、 洪都航空是国有航空企业之一,其实力并不是在当前国有飞机制造企业中的排头兵,其规模与市场形象,受到国家政策的制约。我国目前的大型飞机制造企业有——西飞、成飞、沈飞、哈飞、洪飞、昌飞、上飞、其中,西安飞机制造厂主要是军品的歼7系列;成飞主要是依靠歼10;沈飞是俄罗斯系列战机的组装车间,歼11(苏27)系列;江西景德镇的昌河飞机制造厂是生产直升机的厂家;而哈飞和上飞,主要是民用飞机生产企业,其中上飞最著名的是为麦道82、麦道90客机生产相关配件的,后来麦道被波音收购之后,影响了上飞的生产和研发,这是后话。而这些大型的军用飞机生产厂家中,比较有竞争力的,受到国家重点支持的是西飞、成飞和沈飞这三家大型国有老军工企业。2、 中国的国防工业,一直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化发展模式,其主要定单不是依靠商业竞争,而是主要依靠国家军委的定向指派生产。中国的国防工业,一直是按照前苏联的模式逐步发展起来的。但是中国的国防工业,与前苏联的国防工业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前苏联时期,空军的战机表面上看,基本是米高扬公司与苏霍伊公司之间进行竞争。但是在前苏联高层内部,还是有偏好的。比如,苏系列战机一般是苏联自己使用,很少用来出口,米格系列战机则主要面向国际市场。中国的航空工业也基本采取了这个模式,有专门为自己制造战机的,也有专门用来出口的。这就是沈飞和成飞、西飞的区别。现在,西飞成了三大战机生产企业中研发能力最差的公司,而成飞通过歼10系列,已经具备了和沈飞竞争的能力。目前,中国的国防工业体系中,发展比较良好的是海军的造船业。这主要是中国造船工业逐步取得进步之后的成果。随着武船、江南造船厂、广船的逐步发展, 他们在承接国内军方项目方面显得游刃有余。并且,如果没有军方的定单,这些大型造船公司,仅仅依靠国际民用船舶的定单,也足够吃到07年(上海的江南造船厂的定单甚至接到了2009年)。相比中国的航空制造业,如果没有军方提供的研发经费和国防科工委的技术支持,没有军方的定单,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中国的航空工业自我造血能力太差!完全不能够在市场中生存!他们会被无情的淘汰!他们没有能力照顾自己企业中的这10几万、甚至是几十万的富余劳动力!沈飞有20万人,其中10几万人是富余人员,没有歼11的生产线,这些人就会走上街头,成为社会的负担。企业办社会是中国大型国企的一大特色,也是沉重的包袱。成飞和西飞、洪飞、等也好不到那里去,都是完全需要国家财政拨款和空军的特殊定单才能继续的生存。当然,也有的同志会说——洪飞是股份制,是中外合资企业。但是,洪飞的外商股权只占其中的40%。而且还是以技术入股为主。洪飞之前的K8,也是中外合资研发的产品,主要是洪飞和巴基斯坦合作研制的。目前来看,K8累计外销超过200架的定单,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军方的采购和埃及的80架采购和许可证的引进。
2005年12月23日 07点12分 1
level 8
云天仇 楼主
3、 洪飞L15的不确定因素洪飞的L15,研制开发费用是由国家提供的,具体金额不清楚。L15主要是K8的下一代产品,主要是为中国军方的SU27系列SU30系列和歼10系列提供教练训练使用的战机。现在,中国另一航空公司的山鹰教练机已经基本完成的试飞。而L15的国际主要竞争对手是俄罗斯的K50、和欧洲的MAKO。K50已经开始投产,欧洲的MAKO预计07年投产,L15现在还没造出样机,最快要到11月中,然后试飞要半年以上,预计投产最快也要在06年年底。这样,L15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时间问题,主要是看中国空军能等的了多久。如果06年年中之后还没有合适的教练机投产,中国军方很可能走采购俄罗斯K50的老路。L15的最大优点是4余度数字电传,两下一上的平显,似乎有点落后,但是主要考虑的是研法成本。L15现在争取售价控制在1500万美圆以内,比国际同类机便宜20%。这是L15的主要竞争优势。但是,对于洪飞来说,K8的成功不意味着L15也能取得成功。K8一开始就基本保障了销售市场,而且中国军方在研制初期就已经明确了其采购政策。L15就没有这样好的运气,直到上个月的北京航展上,汉和军事评论员问中国军方的代表,有没有明确的采购意向时,中国军方没有回答这个敏感的问题。而国际战机市场上一个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是不是本国空军采购了这型飞机。如果本国空军没有采购,或者采购数量有限的话,基本就宣布了该型机的外销死刑。4、 盈利能力预测根据我的分析,按照2007年中国空军的三代战机规模(SU系列+J10),应该不超过400架。因此按照国际标准计算,中国空军采购L15的最大数量不超过50架。中国军方现在基本还是按照平衡法进行采购,因此,空军采购“山鹰”的政策压力也是很大的,加上外购K50的压力,我估计中国军方最终的采购数量可能不会超过30架。当然,如果07年之后,中国舰载机需要采购的话,L15很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代舰载机,这个问题就另议了。L15的国际市场能够有多少外销,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个人认为,不会超过目前K8的数量。主要原因是价格问题。这属于1500万美圆的教练机,中国军机外销的主要渠道是第三世界国家,埃及、巴基斯坦、孟加拉、和非洲国家,这些国家有没有这种购买能力,这是很大的问题。当然,按照洪飞的领导说的,预计2007年——2008年,国际第三代教练机的缺口可能数量很可观,但是我仍然不认为中国的L15能够在非第三世界国家打开比较广阔的销路。如果L15在07年不能量产的话,MAKO就是其最大的对手。如果我们认为2008年L15最终在中国空军的采购数量为50架的话,国际市场外销突破100架。预测2008其实现产值150*1500万美圆=22.5亿美圆。按照目前外商与洪飞的协议,洪飞只能获得其销售收入的30%,因此,我们认为其08年获得的营业额不超过6.5亿美圆。扣除成本,我认为其量产的成本不会低于1200万美圆,主要是因为4余度电传、航电设备、进口的捷克或者是乌克兰的涡扇发动机和机翼新工艺制作成本(这还不包括研发费用(国家出钱)),扣除销售成本等支出后,每架毛利润不会超过100万美圆。其中中国军方的采购价格应该是协议优惠架,利润应该更低。这样粗略的计算之后,洪飞在08年所能产生的实际利润,每架不超过1200人民币,按照洪飞分其中的30%,总共也就360万*100=3.6亿人民币。按照起目前总股本2.5亿计算,相当于每股收益1.45元。按照航空企业10倍——15倍市盈率计算,价格应该是在15——23元左右,目前价格10元,3年内还有50%的增长空间。但是,基本肯定的是,洪飞在08年不可能达到150架的产能,最快预计07年生产20架,08年要想超过50架生产能力,除非继续上新的生产线,这样成本增加就又算不清楚了。因此,我认为08年,洪飞实际利润增长不会超过1.5亿。因此,08年洪飞实际每股收益应该在0.6元,比今年预测的0.30元是有比较大的增长。但是按照10倍——15倍市盈率计算,最多也就值9元/股。因此。我认为当前价格偏高的主要因素是K8在埃及的量产,而不是L15的11月试飞,当然,也是投资者对市场的未来预期。洪飞实际的业绩能力已不能支撑其当前股票价格。
2005年12月23日 07点12分 2
level 0
洪飞实际的业绩能力已不能支撑其当前股票价格。必然会高台跳水
2005年12月23日 08点12分 3
level 8
云天仇 楼主
已经跳了。现在L15试飞发动机故障,正在乌克兰检修,最快明年才试飞,此外,韩国的T50已经接受了定单,一集团的山鹰也接受了军方的定单,看吧,什么叫——欲速则不达~这回,洪飞瘪茄子了~
2005年12月23日 08点12分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