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7
原帖地址: http://www.xindaqindiguo.com/bbs/redirect.php?tid=3632&goto=lastpost#lastpost
说明:这是应中国作协《作家通讯》约稿,写的一篇东西,发上来与喜欢历史文学的朋友们交流。
-----------------------------------------------------------------------
《作家通讯》是大家们看的,我也不虚言,说一些实话。
实话一:历史文学创作的真正困难
相比较立足现实生活的当代文学,历史文学的创作有着特殊的难度。
这种特殊难度,从人所共知的基础说,是知识的积累,是研究的水准,是超越时空的想象力,是基本的古典文化素养,是起码的文字语言感觉等等。惟其如此,真正进入严肃地历史文学创作的,大多是有一定学养根基的人。但是,一旦进入,只要这个创作者保持着至少的自我认识水准,就会立即觉察到:历史文学的创作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与深度,真正的困难并不是那些基本的素质要求,而是那些有待超越的精神关塞。
这种精神关塞,一重是古典传统的禁锢,一重是当代乱流的漩涡。
关于历史的写作,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流。自司马迁的《史记》开始,中国古典社会的二十四史,就一直具有浓淡不同的纪实文学色彩。对重大事件的叙述方式,对重要言论的整理修饰,对历史人物的性格描述等等,无不具有文学方式的特质。宋代开始,社会的历史意识趋于市井化,衍生出了大量的关于历史的口头话本。明清两代,正式的文字写作的历史文学著作接踵出现了,《三国演义》是这种古典历史文学的旗帜。此后,明清两代五百余年间,学人们以各种演义文本,几乎写完了中国的所有历史事件。这些历史演义,与历代官方的史书典籍相呼应,弥漫成了中国人关于自身历史的社会意识;反过来,这种社会历史意识又成为历史演义写作的理念根基。
两相交融,旧历史文学的创作形成了最主要的三个传统:其一,以官方意识形态与政治需求为写作立场;其二,以儒家理念为“文学修史”价值观,对历史进行改造式的演义;其三,以粗疏简单并具有浓厚戏剧化的写作手法适应流俗,以达到教化底层的社会需求。这就是演义写作,是“铺陈义理而引申”,演义出官方意识政治需求与儒家理念的真理性。
这种旧传统,一直是当代历史文学发展的无形的禁锢力量。
所谓禁锢,在作家身上的体现,就是在旧传统侵蚀下的衍生出的各种变形的创作心态,以及最终显现在作品中的旧根基。任何一个作家,只要他试图创作出真正严肃的历史文学作品,面临的最深刻困难,一定是如何突破那些已经深深沉淀在自己意识中的传统准则。依循这些旧传统,作品必然陷入陈腐老套,必然背离当代高端文明理念;超越这些旧传统,则一定面临着种种复杂而实际的考量与困难,绝非易事。何谓精神关塞,正在此也。
新时期的历史文学,陷入了深刻的乱流漩涡。
所谓乱流,是在商品经济大潮与旧传统禁锢的两方夹击下,历史文学创作出现的种种堕落与失态。这种堕落与失态,在创作上主要表现为一种丧失理性的大混乱。一是价值观混乱,二是创作观卑俗,三是陈腐旧史观弥漫。价值观混乱,导致历史写作对古典政治生活的阴谋化,对古典社会生活的简单化,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所谓无立场写作。创作观卑俗,则导致种种不堪的戏说盛行,尤其以电影电视剧为最甚。陈腐史观弥漫,导致陈腐史观借助历史文学的方式大肆弥漫,使当代历史文学沦为旧史观的低劣服务器。
由于出版、制作两方面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日渐普及,这种乱流在实际利益的裹挟下,更具张力与魅力,构成了对当下历史文学创作的深刻纷扰。每一个走进历史写作的人,都面临着扑面而来的直接压力——如何面对出版商与制片商的市场意志,敢不敢拒绝那些低劣的戏说要求,能不能做一个具有独立创作意志的严肃作家?拒绝市场要求,实际利益必然受损;坚持独立创作,又未必一定成功。两相矛盾之下,种种畸形历史作品光怪陆离地呈现出来,使当下的历史文学大多沦为可悲的历史哈哈镜。
我相信,每一个曾经进入或试图进入历史写作的人,都对这来自新旧两方面的巨大纷扰有着自己特殊的体会。旧传统是我们身后荒草丛生的荒凉高山,新乱流是我们面前泛着无边泡沫的沼泽。怎么做,才能使我们的目光越过那荒凉的高山而洞察古典社会的真辉煌一面?怎么做,才能使我们的脚步迈过那片无边泡沫的沼泽而踩在坚实的文明根基之上?
这,是当代历史文学创作真正的困难,真正的精神险阻。
2010年03月09日 12点03分